?

基于兒童立場優化建構區活動的實踐探索

2022-05-30 10:51肖玲
早期教育(教育教學) 2022年10期
關鍵詞:建構班級游戲

肖玲

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應時而生,教育質量的評估更強調“堅持兒童為本”的基本原則。建構區活動是幼兒非常喜愛的一種區域活動形式?;趦和鲩_展高質量的建構區活動,需要教師從材料、時間、空間等諸多方面成為全方位的支持者?;诖?,我們以“建構區中深度學習的支持策略”為主題,以名師工作室為教研主體,以相關幼兒園為實驗園,聚焦審議和改造班級建構區開展了持續性的沉浸式教研活動。

一、高質量建構區活動的基本表現

1.投入:興趣得到滿足

高質量的建構區活動,應當是幼兒感興趣并喜愛的。評價建構區活動,我們應在日常觀察中先分析幼兒的投入狀態,只有幼兒全身心投入到這項活動中玩得盡興,才有望從自發的游戲行為中獲得高水平的能力提升。為了讓幼兒達到投入的狀態,提供幼兒喜愛的、充足的材料尤為重要。

2.挑戰:發展清晰可見

高質量的建構區活動,應當有利于幼兒獲得有益的發展經驗。如果幼兒能夠基于現有水平,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不斷向最高水平發起挑戰,那么建構區的教育價值則會被最大化地顯現出來。幼兒的挑戰行為,通常表現為更高、更長、更穩和更加復雜的作品結構,這就需要時間、空間和建構技能的多重保障。

3.反思:過程有始有終

高質量的建構區活動,應當以完整過程實現幼兒多維度的提升和多領域的發展。追求幼兒全面發展,需要借助多個環節的組織實施。在一次完整的建構活動中,計劃、工作、回顧三個環節環環相扣,相得益彰?;仡欁鳛橛行У脑u價環節,能串聯起以往建構活動的經驗,是幼兒向更高水平發起挑戰的基石。

二、建構區活動存在的共性問題

1.幼兒對材料興趣不高。材料配備是建構區環境創設的主要內容,豐富的游戲材料和充足的場地能夠滿足幼兒對建構活動的基本需求。第一輪教研活動聚焦班級建構材料,對環境實施了審議,主要包括以下觀察要點:班級建構區現有的材料;幼兒經常使用的材料;幼兒不感興趣的材料;幼兒對材料不感興趣的原因。教研中我們發現,每個班級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幼兒不感興趣的材料,其主要原因是材料本身存在明顯的缺陷。例如,大班幼兒不愿意使用收集來的薯片罐、牛奶罐,因為重量輕、容易滾、壘高后不穩固。此外,同一年級組的各班幼兒對材料的興趣表現也有明顯的區別,讓不同班級使用同種材料并不妥當。

2.幼兒的學習深入不了。歷經一個月的跟蹤觀察,我們發現,幼兒在多次建構活動中能力水平提升不明顯,活動以淺層學習為主。究其原因是:活動前的設計環節流于形式,與建構作品不符;活動場地有限,幼兒經常被同伴干擾,浪費游戲時間;幼兒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獨自游戲;活動后缺乏問題反思,對作品沒有更高的要求,忽略了搭建過程中的偶發問題;教師對建構區活動疏于指導,關鍵性的教育契機轉瞬即逝,幼兒沒有機會在現有水平基礎上獲得新的建構技能。

基于以上主要問題,在第二輪的教研活動中圍繞兩個話題進行探究:根據本班幼兒的興趣愛好,如何進行材料的刪減和添置;如何促進幼兒建構水平的提升和建構技能的獲得。

三、優化建構區活動的實施路徑

1.豐富的適宜材料。材料是影響建構區活動質量最重要的因素,材料是否豐富、適宜直接影響著幼兒能夠搭建出何種水平的作品。我們按照《江蘇省幼兒園教育裝備配備指南(試行)》配備了數量充足的標準化成套清水積木,利用家長資源收集了形狀較為規整的薯片盒、牛奶罐、紙筒、紙杯等材料。

為實現材料的豐富性和適宜性,我們將建構區材料調整工作分為四個步驟。一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材料調換。各班將現有材料進行統計,制訂班級建構材料目錄,將幼兒感興趣的材料和不喜歡使用的材料進行匯總。班級之間相互協調,以材料換材料,增加幼兒感興趣材料的數量。二是利用家長資源收集適宜材料。教師將建構區所需材料的圖片、信息提供給家長,請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三是對收集來的材料進行合理化改造。例如,包裝盒一類的材料,雖然形狀合適但顏色雜亂,教師可用木紋即時貼進行改造,使材料看起來整齊一致。

2.充足的游戲時間。一次完整的建構活動從計劃、實施、調整,到最終完成作品并實施總結反思,幼兒從最初的興趣萌發逐漸過渡到專心致志的投入狀態,期間需要不斷地在實際操作中解決問題。當游戲時間得不到保障時,幼兒玩得不夠盡興,對問題的探究不徹底,對作品完成、美感追求不充分,最終導致幼兒主觀降低對作品的要求。因此,我們根據幼兒的游戲狀態和作品搭建狀況彈性安排游戲時間。當教師觀察到幼兒正處于投入的活動狀態時,可適當增加游戲時間,以滿足幼兒開展深度學習的需求。同時,空間充足的班級可保留幼兒搭建的半成品,讓幼兒在下一次活動中能夠繼續完成作品的搭建,無須浪費時間從頭開始建構。

3.充分的開放空間。幼兒在開放的空間中開展建構區活動,能夠獲得更多的自主權。首先,空間面積要充足。教師對區域空間進行了審議、規劃與調整,由原本關注材料擺放位置轉變為關注游戲活動空間。每個班級至少辟出一塊6平方米以上的平整地面,能夠滿足3~5名幼兒同時在建構區進行游戲,并且確保場地不受幼兒因需取換材料而走動的影響。其次,空間邊界要打通。建構活動中的作品表現和學習內容蘊藏著綜合性的生活元素,幼兒常會有意識地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通過建構作品展現出來。在不影響其他區域活動的原則下,教師應支持幼兒將聯想到的材料借用到建構區,以滿足他們搭建更復雜作品的需求。

4.主題式游戲內容。開展主題式的建構活動,能夠將各個環節、各部分內容整合成一個整體,使幼兒的行為表現、學習內容、思維邏輯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充分聯系、相互交織的。一方面,讓建構游戲內容融入主題課程。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有意識地將教學內容延伸到區域活動中,引導幼兒用多樣化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在建構活動的設計環節,教師可參與其中,幫助幼兒在作品設想與主題課程之間建立聯系。其次,讓建構游戲內容成為一個主題課程。建構區內提供與主題課程相關的圖書,有展示課程實施的主題墻,教師可依據幼兒對具體事物的持續性探究,師幼共同形成一個微主題課程。例如,教師在建構區中投放了“我的家鄉——高郵”的圖片,幼兒在觀看圖片后,能單獨或多人合作模仿建構高郵的標志性建筑,并形成建構主題。另一方面,以建構活動為基礎,生成新的主題課程。建構活動中蘊藏著科學等諸多領域的學習契機,教師可以延伸拓展至集體教學、區域活動、戶外活動等其他活動中。例如,當教師發現幼兒對軌道的搭建產生了濃厚興趣時,可將建構區內的活動升級為全班參與的探究活動,讓幼兒在科學區記錄不同球體在同一軌道滾動的時間,全班共用參與軌道的設計和搭建。

5.小組化學習方式。建構活動中,幼兒取放材料和動手操作的頻率明顯高于其他區域,這就需要他們主動地與同伴產生互動,也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等社會領域關鍵經驗的發展提供了機會。相對于個別化和集體學習方式,建構活動更加適合以小組學習的方式來開展,一件高水平建構作品的工作量總是需要幾名幼兒共同來完成。他們共同商議如何搭建作品,并嘗試用各種方法解決遇到的難題,通過合作、實踐、討論,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發揮同伴效應,取長補短。對于年齡較小的幼兒,教師應深入觀察把握好重要的合作契機,在幼兒模仿同伴或與同伴選擇同一種材料、搭建同一內容的作品時,鼓勵他們建立聯系。對于大班的幼兒,他們有較強的合作意識,教師只需要在計劃和任務分工環節幫助幼兒建立任務意識,明確團隊責任。

6.完整的學習過程。幼兒在游戲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是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探究性學習。實踐中,我們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讓幼兒自主開展有特定任務、目標和結果的探究活動,親歷“計劃——工作——回顧”的完整過程。在這期間,計劃和回顧環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結合案例分享和現場教研,教師通過在建構區內增添支持幼兒進行記錄表征的紙、筆、展示架、記錄本等,幫助幼兒逐漸掌握如何在小組討論中形成明確的設計圖,并將圖文表征滲透到建構區主題墻的制作中。個別班級將一體機設備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幼兒可直接在一體機上進行建構作品設計。在活動后的總結回顧環節,教師將拍攝到的圖片通過一體機展示,引導幼兒對認知沖突和亮點做法進行講解和點評。有了回顧,幼兒在一次活動中可能獲得的新經驗更加豐富,他們會卷入到教師預設的問題情境當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反思和表述。

兒童是有能力的學習者,也是有獨特興趣愛好和發展需要的主動學習者?;趦和鲋С炙麄冞M行建構游戲,教師不但要有全方位支持的意識,也要有放手游戲的理念,基于對幼兒充分的觀察和分析,適時介入他們的建構活動,在支持幼兒更高質量獲得學習與發展的同時,呵護他們一顆積極主動、認真專注、敢于探究、樂于想象的童心。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立項課題“聚焦課程建設的縣域學前教育內涵發展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1JY14-L108)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建構班級游戲
班級“四小怪”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如何構建和諧班級
建構游戲玩不夠
數獨游戲
瘋狂的游戲
不稱心的新班級
爆笑游戲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的認識》例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