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小學德育共建新探究

2022-05-30 02:56陳敏敏
文理導航 2022年33期
關鍵詞:立德樹人雙減

陳敏敏

【摘? 要】如何行動,為自己以及未來營造出一個綠色宜居的社區環境呢?參與“紅領巾志愿營”的少先隊員們能夠以一種平視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居住環境,并體諒原住民的實際需求,共同助力街區建設。無論是疫情防控,暑期防汛,還是文明城市創建期間,我校的紅領巾志愿者們參與環境整治、垃圾分類、清理雜草、入戶宣傳等工作,做到積極參與,及時匯報。用實際行動助力“宜居社區”創建,用實際行動將紅領巾志愿者的服務精神發揚傳承——“雙減時代”溫暖教育變革!

【關鍵詞】綠色人文;紅領巾志愿者;德育共建;立德樹人

百余年前的陶行知先生,主張“謀適合,謀創造”,將“生活教育理論”立于實際國情之上,主張手腦并用,把學校和社會割裂、把學生和書本背離,都是時代所不能容忍的。時隔百年,新時代下的中國教育更加民主、開放、高效。有教育,就會有協作,“雙減”亦然,共建型德育,更要去謀協作,談創造!綠色的生活能力有很強的文化浸潤性,因為成功的德育總是產生于獨特的傳統文化背景之中的,是這一特殊傳統文化實踐的必然產物。學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目標就是在受教育者內心建立起自我教育的道德標準,少先隊員在與其相互并持久的“對話”中不斷得到塑造。

南京市棲霞區實驗小學位于棲霞區新堯新城(故名姚坊門),也是陶行知先生發展鄉村教育的重要實驗基地。從小時候的“遠郊”到如今的衛星城示范街區;從亂墳崗的荒山到南京第一座山體公園;從記憶里的“五色河”到市民廣場的桃花澗;從老舊回遷房到“最具幸福感小區”——這些都是全力打造宜居示范街區的生動實踐!“雙減”國策下的青少年一代,有了虛幻萬變的“網絡存在”,有了能力超常的“空間玩具”,但是更具有家鄉情懷,更具有疫情自護的擔當。姚坊門從里到外都在“蝶變”!我們將全面挖掘“行知教育”中的一切德育資源,以“至善文化”作載體,以“善·雅”為核心,以“我的成長、我的家庭、我們的校園生活、我們的社區生活、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世界”六大生命維度為內容,在學生不斷拓展的生命場域,通過以“至善文化”為主體的全序列教學,培育他們成為具有愛國情感、民族精神、全球眼光的現代小公民。

一、應景問題,輕負提質

“減負不減質”成了當下教育工作的新課題。學校的各類活動,如“社團活動”“文藝演出”“項目化作業”等開展得如火如荼、熱火朝天。開展區域內學校與社區的協作,目的在于形成有價值的德育共同體,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隨著德育共建的深入推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已經從注重規范性轉為注重質量和特色的內涵建設階段,以學校并聯社區為研究陣地,以“核心價值觀”為研究主體,以學生德育持續性發展為目標的活動型研究。

“宜居社區共同締造”的理念需要德育工作者通過政府、社區、人民群眾等若干人群的視角來設計。注意“開放的思維、虛心的態度、合作的精神”。在高質量“減負作業”實施中,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凸顯公民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

以共育研究主題為內容,以活動展示與剖析、行為跟蹤與指導、視頻錄播與評點等手段的參與模式。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廣大一線的德育工作者就是打造這支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根據《中小學德育指南》的精髓,集大家智慧以“提高德育活動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為評價標準,找出“與社區協作”的切入點。

少先隊員們利用節假日、寒暑假參與到各自社區居家養老、垃圾分類等基層的細小工作中。在提升宜居環境方面,更多地為社區功能性以及很多有溫度的項目提出合理意見,提高青少年的參與度、感受度和滿意度,積極參與政策宣傳、服務群眾、線上線下傳遞紅色正能量,發揮作用?!凹t領巾志愿營”成長為社區長效發展最持久的力量,成為黨群的“童趣連心橋”,政策的“清脆傳聲筒”,居民的“小小服務員”。

二、社區蝶變,溫暖協作

服務型社會的縱深變化,中小學“雙減”的新特點,教育改革的不斷優化,對德育共建、協同發展提出了新時代的要求。家住社區,與時俱進中,一線德育人的實踐也不得不面對許多新的時空和挑戰。

(一)視角獨特探詢“真問題”

從少先隊員參與整治環境、打造各自生活街區的“點”,強調居家第一位,以點代面、積極串聯、輻射鄰里,打造富有活力的綠色空間系統。

(二)精準切入適應“新體系”

德育工作在基層單位有效協作,提出“德育共建”并不是新的“創生”。搭建與學校一體的“自然之聲”環保館,寓教于樂的垃圾分類實踐讀本,實時更新的環境分類監測系統不斷挖掘自身亮點,打造姚坊門德育新名片。

(三)范圍自定打造“新自我”

經過三年多的實踐研究,結合以往的經驗教訓,積極探尋符合本校、本片區實際的“社區德育共建”框架已逐漸形成。在小區環境整治過程中,著力提升少先隊員的主人翁意識,營造居民幸福感。

(四)創意引領求真“新品牌”

積極促進區域內德育品牌的建設;促進少先隊員的多維度發展,建設社區內“博學、會學、善處”的紅領巾隊伍。其中“紅領巾志愿營”的少先隊員建議太陽能節能燈取代聲控路燈,給出行帶來安全感;規范有序停車位取代車輛亂停,讓小區功能更加完善;垃圾分類、綠地增量、道路改造、雨污分流,讓居住環境日漸優美。

三、德育共建,內涵再生

加強和改進學校與社區協作的工作制度,采取明確課題、找準接口、合作行動等方法,有效地在活動實踐中解決問題。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方向

既著眼于破解現實難題,也著眼于實踐的交流、思想的提高、方法的探求。校園與社會合作在為學生提供機會的同時,也與時俱進提出挑戰,接受和實現都會面臨許多阻礙,因此也使許多教師不得不突破自己,這是保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縱深發展的基本方略。

(二)以專家引領為途徑

德育提倡“互助、反思、引領”。我們倡導區域研修共同體有兩種務實做法:一是造就土生土長的“土專家”,依靠各學校本身的造血功能,先培養一批德育骨干;二是依托網絡拜師,線上不乏教育界的精英,向全國各地的德育名家學習,不受時間、空間限制。

(三)以班主任專業化發展為目標

通過積極倡導和開展學校與社區協作活動,努力形成品牌團隊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創新的內在機制?!盎ヂ摼W+魅力德育”的蓬勃發展,把“智能之樹”和“快樂之樹”植根于學生的心里,這是值得每一個班主任專業發展需要思考的新課題。

(四)以德育案例為載體

“活動實踐是德育教師的核心工作”這一教育規律決定了學校與社區協作的地位和作用。要取得實效性、針對性,關鍵在于確定好活動實踐的文化主題。精選的活動主題至少要具備以下特征之一:

1.反映新時代社區改革的核心理念;

2.反映少先隊員活動方式的變革;

3.反映新技術對宜居社區的影響。

四、文化自信,不斷追問

(一)提升課題意識

1.“關鍵”如何轉化為“課題”

學校與社區協作強調解決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和實際的問題。只有當教師持續關注社會生活諸多德育現象,區別揚棄不合適的思路后,日常的德育“問題”才可能轉化為研究“課題”。不過,并非任何德育“問題”都能構成研究“課題”,具體工作中的“思想迸發”才可以上升為“課題意識”。

2.加強校本培訓,提升德育文化

本著“提高認識、轉變思想、更新觀念”的宗旨,認真貫徹《中小學德育指南》。采取多樣化的形式落實培訓。如“德育互訪”“研訓一體”“五區聯片”等形式,開展行動研究,將協作重點指向德育實踐,實現人才資源共享,德育科研共贏。

(二)落實協作共同體的規劃與管理

1.加強“中心組”研修制度建設

互助合作是教學研究的標志和靈魂,認真審核共同體的研修計劃與方案,充分發揮集體研修的群體智慧與合作精神。提倡匯集不同的聲音,百家爭鳴,才會在一次實踐活動中有不同的做法,各抒己見,求同存異,以“活動+反思”為基礎的共情共鳴。

2.做好德育課程的診斷與評估

根據“新時代”的教育精神,促進教師行為的轉變,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德育法”,這樣既能使教學管理者參與共同體研修,總結辦學思路,推進可行的德育活動路徑,以“點上放大”提高德育課程實施的水平和質量。

3.改進德育評價體系

采取專家講座、片區德育交流、特邀名師指導等途徑,使全體德育人在課程標準的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德育管理者應該在班會課的設置和活動評價等方面積極貼近新教育理念,按照《中小學德育指南》制定的《評價制度》,促進班主任專業化成長和可持續發展。

(三)建立骨干班主任與學校的協作制度

當老師們困惑無解,骨干班主任可以以身釋疑;當老師們束手無策,骨干班主任可以指點迷津;當老師們高原缺氧,骨干班主任可以傳道授業。鼓勵每一位班主任建立個人成長檔案,搭建網上德育之家;鼓勵每一所學校都建立屬于自己的“志愿者平臺”,加入到各種教育網站的教學論壇中。

未來——沒有結語,感恩時代

五年多的“學校與社區協作”,三年不到的“群防群控”,一年整的“雙減國策”,讓我們體驗到德育共建改變著教師們的“行走方式”,所有德育人都期待姚坊門宜居街區能夠在少先隊員們的創作中,愈發宜居!借助物聯網、云計算、無線通訊等新興信息技術,基于物聯網、虛擬現實、大數據分析等新型技術基礎上產生的智能教學,讓學校教師與家長都能夠利用手機、網絡、微信推送平臺、校訊通等網絡平臺完成活動,與線下學習形成一個互補。社區教育由規范化道德走向人性化德育的教育理念已成為現實,將繼續關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研究的進展,做延伸性的跟蹤研究。

行知先生百年前嘔心訓誡——教師必須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今天的德育人勢必經歷著從未有過的百年盛世、從未有過的自我反思、從未有過的真誠交流,感受著“剛柔相濟”的德育方式的變革,更加富有創造性的工作,有力地促進“綠色文化型德育”的實施和提升。

【參考文獻】

[1]任云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亞太教育,2015(33):29.

[2]勞凱聲.變革社會中的教育權和受教育權:教育法學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375.

[3]王燕.淺談家校共育的途徑和方法[J].甘肅教育,2021(7):52-53

[4]李敏.淺談農村小學德育活動的開展策略[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1(4):56-57.

猜你喜歡
立德樹人雙減
“雙減”重構義務教育格局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立德樹人視閾下的服務型基層黨支部構建方式探究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