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學生“量感”發展的“量與計量”教學

2022-05-30 10:18包佃來王建華
小學教學研究·教研版 2022年11期
關鍵詞:量感度量培育

包佃來?王建華

【摘 要】學生“量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緩慢過程。在小學數學“量與計量”板塊內容的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量的單位”、編織“量的關系”、應用“量的屬性”、積極“量的實踐”,從而夯實學生的“量感”根基,催生學生的“量感”體驗,扎實學生“量感”的生成、發展。通過系列化的對“量”的建構性、創造性活動,助推學生量感的發展,助推學生量感的內化。

【關鍵詞】數學教學 “度量”教學 “量感”培育

“量感”是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數學學科中,“量與計量”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主要就是為了培育學生的“量感”?!傲扛小笔侨藢Α皵盗俊钡囊环N感覺,類似于“數感”“語感”。培育學生的“量感”,不是依靠教師機械、枯燥的講解,而是依靠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展開實實在在的“度量”。只有通過“度量”,才能讓學生對“量”產生一種實實在在的感受和體驗。這種對“量”的感受和體驗有助于學生“量感”的生成。

一、建立“量的單位”,夯實學生“量感”的根基

每一種“量”,都有其“量的單位”。引導學生建立“量的單位”,關鍵是引導學生感受“量”從誕生到規范再到統一的發展過程。每一種“量”的單位,都有一個產生的歷史過程。作為教師,要深入地研讀數學史,了解“量的單位”的誕生歷程,并引導學生經歷這樣的過程。通過建立“量的單位”,讓學生體驗量的度量屬性。

例如,在教學“角的度量”這一課時,讓學生建立“1°小角”的概念表象就是一個教學的重點。作為教師,不要將教學的著眼點始終放置于訓練學生的“度量”上,而應當深化學生對“量的單位”的感受和體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通過對“大多少”的量的發問,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對“標準角”的內在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將半圓平均分成180份,幫助學生建立“1°小角”的表象、概念等。有了“1°小角”,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應用“1°小角”去測量角的大小,并在測量的過程中,感受和體驗被測角的大小。通過多次測量角的大小,催生學生產生將相關的“1°小角”連綴起來,制造“量角器雛形”的內在愿望。當學生經歷了“量角器雛形”的制作之后,自然能深刻認識到“角的度量”的內涵和意義,也自然能掌握“角的度量”的操作要領?!傲康膯挝弧笔恰傲颗c計量”的基礎性知識,它必須借助于感受性、體驗性的活動,借助于學生的語言描述、畫圖操作、符號表征等多樣化的活動,才能得到有效的鞏固。

建立“量的單位”,關鍵是要讓學生體驗“量”的度量屬性。任何一種量都離不開一個“標準”,這個“標準”也就是“度量單位”。引導學生走進“量的世界”,讓學生創造“度量單位”、認識“度量單位”,并應用“度量單位”去度量“度量對象”,創造、制造“度量工具”,能讓學生形成“萬物可量”的思維模式,有效地培育學生的“量感”。

二、編織“量的關系”,催生學生“量感”的體驗

每一個“量”都不是孤立存在著的。在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編織“量的關系”,從而深化學生對“量”的認知。編織“量的關系”,是建立在學生對相關“量”的精準把握的基礎上的?!傲康膯挝弧笔腔A,只有對“量的單位”形成清晰的表象,才能引導學生編織“量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建構、自主創造,從而讓量的關系建構水到渠成。

“量的關系”的建構也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量”與“量”之間的進率“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例如,在教學“公頃和平方米”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不僅引導學生認識“公頃大小”,也引導學生認識“平方米”的大小,更引導學生通過實地測量、紙筆推算等諸種方式,認識“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在教學中,筆者將“平方千米”“公頃”“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相關單位引入其中,同時引導學生結合長度單位的進率,推導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深刻地認識到,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一百。不僅如此,學生還能自覺地檢視面積單位。如有學生在檢視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老師,為什么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是10000?”在這個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大膽的猜想:在公頃(百米的平方)和平方米之間是否還有一個單位,這個單位與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都是100?通過“公畝(十米的平方)”這一計量單位的引入,修補了學生的認知鴻溝、認知裂痕,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這一判斷中的“相鄰”兩個字的重要性。

對相關的“量的關系”的建構,能讓學生所學習的零散的“量”集結起來,從而讓學生的“量感”從模糊走向清晰,從膚淺走向深刻,從零碎走向系統、結構?!傲康年P系”的明晰,有助于深化學生對“量”的認知,從而深化學生的“量感”。對相關的量的關系的考量,有助于學生將相關的量勾連起來進行思考、探究。從這個視角上看,編織“量的關系”,有助于深化學生對“量”的感受與體驗。

三、應用“量的屬性”,引導學生“量感”的生成

每一個“量”都有著各自適用的“領地”。為了助推學生厘清、甄別、掌握每一個量的屬性,教師要引導學生應用“量”,讓學生在應用“量”的過程中,把握“量感”的本質。相比于建構,量的應用往往是多維的,因而更有助于深化學生對“量”的認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應用“標準量”進行參照,而且要讓學生從“量的單位”著眼,引導學生嘗試展開“量的單位”的累積,或者引導學生想象“量的單位”的累積。通過“量的累積”的應用,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體驗“量的屬性”,從而引導學生把握“量感”的本質。

應用“量的屬性”,不僅僅要引導學生估“量”,更要引導學生比較“量”。通過“量的累積”“量的比較”,能有效地培育學生的“量感”。不僅如此,在“量與計量”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感知,或者進行實物的感知,或者進行替代物的感知,或者應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聲色光影的感知等。通過感知,幫助學生建立“量”的表象,能夠感受到“量”的大小、輕重、快慢、冷熱等。通過“量”的實際測量,學生才能對“量的屬性”有所把握、有所認知。如火箭有多長、長江有多長、操場有多大、天安門廣場有多大、汽車有多快、火車有多快等。這些量的屬性,不是依靠教師機械的、盲目的、枯燥的說教就能奏效的,而是依靠直觀感知??梢赃@樣說,把握“量的屬性”,最好的方式是感受和體驗,其次是感知,再次是描述。這一系列的操作,可幫助學生積累“量的計量”的相關經驗。在教學中,教師要拓展學生的量感的邊界,培育學生的估測意識和估測策略。這些估測意識、估測策略的形成、內化,依賴于學生的體感。如人的身體敏感中的“距離感”,讓人建構起“長度”這一概念;人的身體敏感中的“持續感”,讓人建構起“時間”這一概念;人的身體敏感中的“舒適區的手感”,讓人建構起“質量”這一概念等。

“量感”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量感”的形成有助于學生刻畫世界、描述生活。在數學教學中,“量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引導學生深入地感知,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體驗,引導學生進行量的累積,引導學生進行量的類比、估測等。通過深化學生對“量”的感受與體驗,通過富有層次性、梯度性、創造性的“量”的一些活動,促進學生對“量”的內化,促進學生“量感”的生成。

四、深化“量的實踐”,助推學生“量感”的發展

為了扎實學生的“量感”的生成,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深化學生的“量的實踐”。為此,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和研發“量的作業”,通過“量與計量”的相關作業,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量”的認知,幫助學生積累“量與計量”的相關經驗,最終提升學生的量感層級。

傳統的“量與計量”的相關作業,就是出示一些紙筆性的作業,讓學生“填空”。這種“填空”,我們認為是建立在學生對量的深度感受與體驗基礎上的。例如,在教學“認識千米”這一部分內容之后,筆者設計研發了這樣的一項作業: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測量一千米的長度。于是,有的學生步行測量,有的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騎自行車測量,有學生坐著汽車測量等。盡管都測量了一千米,但給學生的內心感受是不同的。步行的學生說:“一千米真長??!”坐汽車的學生說:“一千米很短?!蓖ㄟ^對各自的作業完成情況的研討、交流,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客觀上一千米的長度,給人的感受、體驗大不相同。學生認為,只有通過自己的身體感受所獲得的量的大小,相對來說才比較精準。作業尤其是實踐性的作業,豐富了學生感受“量”、體驗“量”的場景,促進了學生從教材課本知識到實際應用的跨越。

學生“量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量”的感知、操作與實踐,建立量的表象,促成學生對量的內化;通過系列化的對量的建構性、創造性的活動,助推學生量感的生成,助力學生量感的發展與內化。

猜你喜歡
量感度量培育
鮑文慧《度量空間之一》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量感的策略研究
模糊度量空間的強嵌入
兼收并蓄
迷向表示分為6個不可約直和的旗流形上不變愛因斯坦度量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數學教學中“量感”的教學探究
靜待“量感”生成
地質異常的奇異性度量與隱伏源致礦異常識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