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哲學的困境及策略分析

2022-06-23 03:50黃曉東
民族文匯 2022年33期
關鍵詞:中國哲學發展困境出路

黃曉東

摘 要:中國哲學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但在歷史的啟程轉合之中,中國哲學在當今社會發展面臨困境,受中國傳統哲學、西方哲學的沖擊,以及在當代對中國哲學轉型發展的迫切要求,都使得人們更加關注中國哲學在當代如何建構。因此,本文將結合當代中國哲學在發展中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對其發展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中國哲學;發展困境;出路

對于中國哲學來說,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中國哲學,指的是中國人的哲學,是以中文為具體載體,表達相應的哲學思想,建設一定的理論框架,但在廣義上而言,中國哲學指的是在中國的哲學以及與中國相關的哲學。

一、中國哲學的歷史發展

中國哲學誕生于先秦時期,曾在春秋時期達到頂峰,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從傳統的中國哲學,到現在的中國哲學,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國哲學的歷史就是中國發展的歷史,傳統的中國哲學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總是伴隨著政治和社會的發展[1]。近代以來中國哲學開始摒棄了傳統的儒釋道,已開始構建當代的中國哲學,進入了重新定義傳統文化的21世紀,在這個時期,中國哲學也開始得到重新的解讀,開始注重復興傳統文化,這也成為了構建當代中國哲學的開端,但是相比于當代中國哲學總體建構還相差甚遠。

二、當代中國哲學

對于當代中國哲學的界定有很多種。一種是相對于傳統哲學而言的當代哲學,這更加側重于當代二字;第二種是狹義的指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三種就是廣義上對中國哲學進行了界定,也就是指當代中國存在的所有哲學,既包括對其重新釋義和界定的傳統中國哲學,也包括當代的中國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今我們對當代中國哲學進行界定時,主要采用廣義上的界定,既研究所有中國哲學以及中國化的各類哲學體系[2]。

正如,孫正聿撰寫的《當代中國哲學》一書中指出,當代中國哲學的理論創新和理論創造,從根本上來說是立足于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和當代人類文明形態變革,不斷地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和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將賦予其哲學思想、哲學觀點、哲學命題以及新的思想內涵、時代內涵、文明內涵、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的學科體系,為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提供中國特色哲學思想和哲學智慧。

三、當代中國哲學的困境

(一)融合困境

在當代中國哲學所面臨的第一個困境,就是歷史結構的融合困境。這種困境主要指的是傳統的中國哲學與當代中國哲學如何進行融合更好的發展。在當今社會,弘揚和復興中華傳統文化成為主流,這也成為了當代中國哲學建構和復興傳統文化的契機,中國傳統哲學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得到了一定的重視。這當然也對當代中國哲學建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在實際過程中,由于過分強調傳統哲學的本來面貌,大量的引用考證古代哲學家的哲學思想,反而使傳統哲學浮于表面沒有結合時代發展特征,與時俱進在新的時代煥發生機。

(二)形式與實體結構困境

這種困境主要指的是西方哲學與當代中國哲學的結構問題。盡管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長期以來,中國哲學并未形成一個規范的體系[3]。并且,在對當代中國哲學進行建構過程中。想要用分析西方哲學方法來對中國哲學進行套用未免太過形式主義。由于中國哲學內容豐富,但在表現上較為零散,所以用西方哲學的研究方法不能很好地對中國哲學進行分析。

(三)學科困境

哲學強調的是用理論來指導實踐,但在學科建設過程中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而缺乏對哲學思維的提煉和運用。盡管當代中國哲學也包括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但都較為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4]。當代中國哲學的建構不能夠片面的建構知識體系,而要回歸哲學本來的含義,并且在進行哲學的教育過程中也不是簡單知識的疊加,而是要能夠通過引導更好的去培養批判性思維更好的理解與應用。

四、當代中國哲學的出路

(一)融合古今,具有與時俱進思維

要解決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困境,就是要更好的處理好傳統哲學與當代哲學的關系,不能夠對傳統哲學進行簡單的復制,而是要結合當今的發展特性與當代哲學的重要特點進行分析,更好去挖掘出傳統哲學中具有時代意義的內容,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傳統哲學上進行創新,并且將傳統哲學中好的部分進行現代性的轉化[5]。在傳統哲學思想上進行新的詮釋,更好地體現當代精神和當代觀念,貫通古今,更好去豐富中國哲學的發展。

(二)立足本土,汲取外來哲學精華

在發展當代中國哲學的過程中,首先要立足自身,在重構當代中國哲學時不需要著重強調和尋找有助于理解哲學思維的外在形式和體系,相比于西方哲學來說中國哲學在內容上大于形式,盡管西方哲學思潮涌入,為發展當代中國哲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但也不能一味的套用,而是要更好地立足于中國哲學本身。例如,馬克思主哲學在中國的發展就是要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更好契合于當代中國發展需求,保持中國哲學原有的民族性和中國精神[6]。

(三)轉變形式,用理論指導實踐

哲學學科的開創,更好的是教人用辯證的方法去看待世界,用理論指導實踐。哲學作為“愛智”之學,其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因此,在發展當代中國哲學時,要將中國哲學思維更好地用于指導實踐,貼近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結語

當代中國哲學就是中國性的哲學,也是中國的哲學對于這一概念的界定,就指明了,在發展當代中國哲學時要立足于中國性。能夠保持中國哲學的本身特色和哲學精神,同時要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合傳統哲學和世界哲學中優秀的部分,更好地助力于中國哲學的發展,同時,要加強理論指導實踐,在強化中國哲學內涵的同時,也要更好的應用于生活這樣才能助力當代中國哲學永葆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 劉旭. 命運與自覺:當代中國比較哲學的興起——評吳根友教授《判教與比較:比較哲學探論》[J].? 2020.

[2] 施靜雅. 當代中國哲學的結構困境分析[J]. 青年時代, 2019(2).

[3] 劉璐. 小議當代中國哲學的困境與復興之路[J]. 才智, 2014(14):2.

[4] 吳根友. 當代中國哲學形態構建面臨的時代問題與可能回答[J]. 中國社會科學, 2008(5):6.

[5] 姚新中, 陸寬寬. 當代中國哲學的結構困境[J]. 哲學研究, 2016(3):8.

[6] 成澈. 當代中國哲學的處境和基本問題[J]. 甘肅理論學刊, 2004(2):4.

猜你喜歡
中國哲學發展困境出路
寧夏回族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
大數據時代下免費手機軟件盈利模式探討
以外國文學教學為例談如何提高師范學校課堂教學質量
基建投資預算貼合工程造價控制階梯化管理研究
大學生參與法治社區建設探微
基層民事檢察監督工作的困境與出路
當代新道家的三大思潮
從錢穆的《中國歷史研究法》談中國歷史研究的整體觀
論中國哲學的現代定義
蘇格拉底之死對中西哲學差異的闡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