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化家國情懷培養,實現高效歷史教學

2022-07-13 21:30賴達生
廣東教學報·教育綜合 2022年79期
關鍵詞:家國情懷教學探究高中歷史

賴達生

【摘要】近幾年家國情懷培養已然成為教育界熱議的話題之一,數不盡的相關課程相繼而出,渲染出愛國奮進的特有氛圍。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高中歷史課程是嫁接愛國教育、培育家國情懷的重要陣地。由于歷史本身的屬性決定了其富有傳承與發展的特質,而家國情懷就是基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需要新一代年輕人繼承發展的關鍵所在。本文就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培育家國情懷的有效策略進行探究,希望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學探究

一、高中生家國情懷的現狀

(一)家國意識淡薄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提高,有的高中生物質生活很幸福,卻也缺乏充實的、正向的精神世界,他們處于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下享受著豐裕的物質生活,但缺乏實踐與對生活、生命的深層情感。由于有的家長過于呵護,某些學生缺乏自主、獨立的精神,也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通過調查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很多高中生都存在家國意識淡薄的問題,一方面是對愛國主義精神一知半解,另一方面是缺乏切實的行動來實踐愛國主義的精神。如,有的學生在教師所組織的主題活動中喊著愛國的口號,但實際行動卻有較大的偏差;有的學生口口聲聲迎合著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然而對本土藝術卻充耳不聞。造成這種現象的成因很多,比如,學生所接受的愛國主義教育理論性過強、實踐引導性偏弱,無法生成相應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等。

(二)教師不注重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受傳統教育的影響,高中歷史課堂以學科知識學習為主的目標傾向明顯,即有的教師把教材當作標準,要求學生以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每一個知識點,本應是思維碰撞、博古通今的歷史課堂,卻被有的教師硬生生地變成了限制思維的“一言堂”,導致學生主觀能動性難以發揮并逐步喪失學習興趣。在此背景下,教師所開展的家國情懷培養工作對于學生而言更像是“背書”,家國情懷中的關鍵內容很容易被學生誤認為需要記憶的“考點”,大多數學生在慣性思維引導下機械化地記憶,并不會去深究家國情懷的具體內涵與外在表現,更無法將其與實踐相融合。

二、高中歷史課堂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以問題的引入將學生帶入特定情境中進行深度探究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歷史的價值就在“銘記”與“創新”上,借助前人經驗讓我們的起點更高,提高個人綜合能力、浸潤家國情懷才是最為重要的內涵。但在實際操作中,有的教師引入問題的方式平鋪直敘,語言感染力不足,或隨口而出、沒有充足參照的內容難以激發學生的求學意識。而歷史是不能改變的“既定事實”,我們能改變的是探討歷史的角度與切入點,若學生還未對“既定事實”有足夠認知,又怎能感受到問題情境的存在并融入其中?為此,歷史教師應結合課程內容,在多媒體工具的輔助下,以具象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歷史、融入特定歷史情境中,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在探究中學習知識、生成對學科的獨到認知。

如,在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中,如果只是讓學生去接受清政府被受外部勢力壓迫,有識之士開始走向救亡圖存道路這一結論性認知的話,大部分人根本無法了解,就像有的學生說的:“我國古代一個朝代接著一個朝代,元朝、清朝還不是被別的民族統治,那清朝的衰敗又何嘗不是一次更迭呢?為什么還要去救亡圖存?”誠然,學生所了解到的大多是歷史事件的結果,他們是能夠通過知識、數據、資料來進行理性分析,但卻很難發揮主人翁意識以“代入”的思維方式去看待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他們缺乏情感共鳴、缺少共情能力。為此,教師就需要為學生創設情景,我們可以將相關的紀錄片、影視資料進行整合,用投影儀去投射一個時代,從清朝人的樸實生活、到外國殖民者的囂張跋扈、再到清政府的腐朽懦弱,一點點地引導學生站在一個正常人的角度,去感受世道的不公、感受中國人民曾經所受到的壓迫,逐步喚醒壓抑在他們內心的那股憤怒、不平之感,激發學生主人翁意識,以深度共情去了解歷史,這樣不論是對知識吸收還是家國情懷培育都有良多裨益。

(二)深度挖掘歷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與文化自信

民族自豪感與民族文化自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都是家國情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在貼合教材的基礎上深度挖掘史料,讓學生知曉大中華、大華夏的雄奇瑰麗。

如,在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課中,教師可提出問題:“秦是如何將秦國變成秦朝的?秦朝又有哪些舉世矚目的壯舉?”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借助網絡、圖書等信息資源渠道去自行尋找答案,一來是為其提供探究機會,二來是為其創造較大的自主發揮空間,三來是讓學生在自行尋找的過程中自主意識到秦是多么驚人的一個國家,又是多么驚世駭俗的一個朝代,兵馬俑、秦長城都是世界歷史上的絢爛篇章,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更是華夏兒女的自豪。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自行尋找史料,在激發其自主學習意識的同時,使其深深感受到我國歷史積淀之深厚、文化之博大精深,基本上高一歷史必修(上)中前三單元的每一課我們都可以用這種方式展開,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朝代變化的同時,養成文化自信、生成民族自豪,為其家國情懷養成提供助力。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高中歷史課程中學生家國情懷培養的重要性,家國情懷是一個國家經久不衰的秘訣、是我國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所必備的基礎條件。教師要在打破傳統觀念束縛、改變傳統授課模式的同時,清晰地意識到培養家國情懷的價值,在有效避免形式主義偏向的前提下,以方法創新、內容創新去幫助學生養成家國情懷,為其長遠發展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張華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環節要素設計探析——例談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7(2).

[2]羅青.提高學生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性方法探討[J].中華少年,2019(3):166.

[3]賴俊.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中外交流,2019,26(20):166-167.

責任編輯? 溫鐵雄

猜你喜歡
家國情懷教學探究高中歷史
高中歷史“問題+”課堂模式構建的實踐探究
遵循記憶規律 提升高中歷史學習效率
學科哲學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重構
淺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體系的新變化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中作文教學中的幾點嘗試
核心素養與語文教學的家國情懷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