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現
——以武陵山區高校為例

2022-07-14 04:33商兆奎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關鍵詞:研究生體系課程

商兆奎,邵 侃

(1.吉首大學 商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2.吉首大學 教務處,湖南 吉首 416000)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已成為高等教育推動綜合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路徑。研究生教育是培養未來高層次人才的最高教育階段,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獻回顧表明,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是研究生教育全過程革新和重構的過程[1],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創業精神構成了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內核[2],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是其中不可偏廢的三個維度[3]。從現階段來看,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仍未全面深度鋪開,主要源于高校創新創業資源配置、對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研究生創新創業動機意愿的影響[4]。而地處民族地區的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整體起步較晚,加之教育基礎薄弱、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導致研究生創新意識偏低和創新能力偏弱[5],因而研究生教育供給側亟需結構性改革[6]。目前,學界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研究可謂極大豐富,但聚焦于研究生這一特定群體,特別是聚焦于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研究生這一特定對象的相關研究仍顯薄弱。因此,本文以此為研究主旨,緊密結合“十四五”規劃中“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政策導向和重點要求,嘗試探索新時期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現狀

為了解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課題組借鑒學界已有研究成果,結合研究區位和研究對象實況,設計了“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情況調查問卷”。調查問卷涵蓋個人基本情況、對創新創業的認知情況、接受創新創業教育情況、本人參與創新創業活動情況四個主體部分,共計31個題目。課題組選擇武陵山區具有研究生學位授予資格的吉首大學和湖北民族大學作為調查和分析樣本,向兩所高校哲學、歷史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文學、理學、法學、工學、醫學、藝術學等學科專業2018-2020級碩士研究生共發放問卷600份,收回問卷578份,回收率為96.3%,剔除隨意答題的無效問卷,最終保留有效問卷554份,有效率為92.3%。為補充和完善調查成果,課題組采取半結構式訪談形式與兩所高校長期從事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相關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員和專業教師進行了深度交流,以期在多維度視角下獲得相互印證的調查資料。

(一)研究生對創新創業認知有限且信息獲取途徑不足

對創新創業的認知情況是衡量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成效的第一把標尺。從調查情況來看,僅有10%的學生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的創新創業非常了解,而高達72%的學生僅有一點了解,還有18%的學生完全不了解。研究生對于創新創業的認知有限,一方面固然與民族地區地方高校整體創新創業教育環境密切相關,但研究生自身主動了解意識和自發學習動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僅有5%的學生會經常性關注、了解和學習創新創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即便是對創新創業有所了解的研究生,其信息獲取的途徑也比較有限,大都是被動式、間接性獲取。調查結果顯示,研究生對創新創業了解的途徑排位前三依次為網絡媒體、課堂教學、校內創新創業活動。這就導致相當一部分研究生對于創新創業的整體認知比較模糊,有45%左右的學生將參加科研項目或雙創競賽、為開辦企業或為開發項目進行培訓,理解為創新創業教育的兩個重要維度。

(二)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氛圍寡淡且推動形式較為單一

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研究生培養全過程,首先要營造起“廣而普之”的教育氛圍,方能持續走向深入。從調查結果來看,46%的學生認為所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氛圍一般,還有8%的學生認為較差,僅有10%的學生認為很好。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仍依附于整體意義上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并未形成獨立的、針對性的頂層設計、制度框架和實施機制,是故創新創業氛圍寡淡也就不足為奇。受訪研究生對于在讀期間是否接受過創新創業教育記憶較為模糊,有高達69%的學生表示從未有過相關教育經歷。隨著調查問題持續走向深入,在課題組成員的引導下,有38%的受訪學生記憶被喚起,表示在新生入學教育時接受過創新創業教育的宣講,初步了解了學校的相關政策和激勵機制。引導和鼓勵研究生參與相關賽事活動是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推進的主要抓手,65%的學生從舉辦的各種賽事活動感受到高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非常重視(12%)和比較重視(53%)。但從參與情況來看,59%的學生表示從未參加過相關賽事活動,只有32%的學生參與過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等創新創業大賽,24%的學生參與過本學科的相關競賽活動。

(三)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嚴重滯后且師資配備缺位

課程體系建設是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素質的有效載體。調查顯示,43%的受訪學生沒有參加過任何創新創業教育相關課程的學習,30%的學生以選修課形式和12%的學生以旁聽形式參加過相關課程的學習,僅有15%的同學以必修課形式進行過學習。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并未真正意義上將創新創業課程融入研究生整體課程體系之中,即便部分專業有進行“零敲碎打”的建設,也多以“做加法”為主,大都為增加幾門必修課或者選修課,如此施為其科學性和實效性也就可見一斑了。從師資配備來看,民族地區地方高?!半p師型”教師本就匱乏,很多教師不得已“趕鴨子上架”走上創新創業教育一線,承擔起授課教師或指導教師的責任。超過50%的受訪學生表示對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不滿意或不清楚,有62%的學生希望加強本校創新創業導師隊伍建設,同時外聘成功創業者和企業家,進而充實和提升創新創業導師力量。

(四)研究生接受創新創業教育的意愿較高且訴求較多

限于諸多因素的影響,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的研究生群體大都游離于創新創業教育的邊緣。盡管如此,研究生大都深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96%的學生都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對于求職就業和創業活動有很大的幫助。如果學校開辦創新創業實驗班,有67%的同學表達了愿意參加的意愿,13%的同學明確不愿意參加,還有20%的同學態度不確定。超過71%的同學認為接受創新創業教育能夠提升自己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和創業素質,并且還可以檢驗自己專業課程學習和實踐活動的最終效果。在問及學校應該在哪些方面加強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排在前三位的選擇是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豐富創新創業活動、完善課程體系建設,還有少部分同學選擇了加強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幫助對接導師和項目團隊、提供咨詢服務等。在學校政策設計和激勵機制上,受訪研究生大都認為應該從組織知識技能培訓、發放獎金和補貼、等同科研業績、提供實訓平臺和場地、打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學分轉換等方面入手。

三、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邏輯

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內容空洞、培養過程相對封閉、評估及反饋機制不足等問題普遍存在[7],勢必導致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推進“虛而不實”和“淺而不深”。因此,構建立足區位特色、具有獨立品格的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就顯得尤為必要,這也是民族地區地方高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觀要求,見圖1。

圖1 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示意

(一)一核: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

高等教育辦學中的無主化、無根化現象非常突出[8],這也是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唯有準確的戰略定位,方能抓住優勢、規避劣勢[9],改變“千校一面”的同質化發展模式,真正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和效能的主要抓手。培養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目前已成為地方高校戰略定位的主要面向,但實踐中精英教育慣性、忽視地方特色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10]。在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必然趨勢下,民族地區地方高校更需緊密圍繞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這一戰略定位,堅定不移、與時俱進的推進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適配性,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綜合素質高、應用性強、專業能力突出的專門人才。不能否認,不少地方高校仍然固守著傳統人才培養模式,行動遠遠滯后于理念的更新,并且常常跟風式、機械化根據報考率、就業率等指標調整專業學科結構,這種模糊不清、搖擺不定、患得患失的做法不僅無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而且很難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畢竟,高校辦學“應不斷滿足社會的需要而非它的欲望”[11],不能短視化、功利性的去迎合所謂“熱點”和“熱門”的需要。

(二)三體: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課程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

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是一個立體式、全方位、貫通性的生態教育系統,涵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課程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三大有機組成部分。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建構同樣也要從這三個基本維度展開,在這其中必須緊緊抓住的一條主線就是立足于地域性特點和民族性特征,將其置于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之下,真正構建起“一校一品”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1.研究生創新創業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當前研究生群體大都為“90后”,思想較為獨立、自我意識較強、價值取向多元[12],雖然渴望實現自我價值且人生期待值較高,但集體意識淡薄、功利性較強、易產生挫敗感[13]。而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少數民族生源又占有相當比重,文化適應能力普遍低于其他高校大學生[14],而且往往思想波動起伏較大,對新鮮事物和外界信息缺乏足夠的鑒別能力,極易陷入認識上的誤區和行動上的錯位。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之魂,畢竟“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構建要有政治高度。堅持立德樹人的中心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創新創業教育全過程中,厚植愛黨愛國情懷,引導研究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全力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構建要有價值厚度。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面引領,激發研究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大力弘揚艱苦奮斗、砥礪前行的老黃牛精神,努力將創新創業創優精神融于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血脈和基因之中。最后,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構建要有情感溫度。在充分尊重研究生群體性格特點和少數民族生源典型特征的基礎上,通過營造氛圍、拓展平臺、豐富形式、加強輔導等方式拉近與學生的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把穩思想之舵,筑牢意識形態陣地,積極探索兼具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2.研究生創新創業課程教學體系

課程教學是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必備環節,在研究生成長成才中具有全面、綜合和基礎性作用[15]。創新創業教育的全面推進,必須建構起與之相匹配的課程教學體系,這是培養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核心載體和基本途徑。首先,課程教學體系要有廣度上的全覆蓋性。鑒于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氛圍寡淡、研究生相關認知亦比較有限以及接受創新創業教育的意愿較高,建立覆蓋全部專業、全體學生的創新創業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體系就顯得尤為必要。創新創業課程要進方案、進學分、進課堂,使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系統和全流程之中。其次,課程教學體系要有梯度上的縱深性。通過建立多學科互補交叉、動態多層的教學體系[16],按照認知能力、研究能力、實踐能力三個梯度循序漸進的配置相應課程,著力解決課程設置的陳舊狹窄以及內容的滯后脫節這一突出問題,打造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創新課堂和創業課堂。最后,課程教學體系要有深度上的專業性。針對目前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仍附屬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這一現狀,課程教學體系首先要擺脫研究生教育本科化這一誤區,真正體現辦學層次上和學科專業上的等級差異性。通過大幅增加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比例,及時跟進專業領域的前沿成果,結合學科特色強化課程的專業深度,激發研究生的獨立探索精神和自主創新意識,使其能學善思、能專善研、學研一體、知行合一。

3.研究生創新創業實踐教學體系

“孤立的開展課堂講授無法真正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17],以問題教學、體驗教學、權變教學、行動教學等多元方式構成的實踐教學體系方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隱性根基[18]。作為民族地區地方高校,源于經濟基礎薄弱、產業結構單一、公共服務滯后等影響,實踐教學長期以來就是一個薄弱的環節,但其實換個角度衡量,先天的劣勢條件反倒帶來不少機遇。首先,實踐教學體系要有本土色度。地方高校的天職和使命就是服務地方,為區域社會發展持續輸出高素質人才,因而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的基本底色就是“本土化”,在響應國家戰略的前提下精準對接本土的緊迫需求,深度融于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全過程之中。實踐教學體系中的實驗、實訓、實習、實戰,均需要“實地”的有效支撐,也唯有如此,研究生方能真正把科學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其次,實踐教學體系要有實施效度。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要求就是實踐教學要落到實處,民族地區地方高校要徹底改變實踐教學“淺而不深”“虛而不實”的現狀,充分挖掘和整合現有資源,搭建多主體共建的實踐平臺,給全體研究生提供一個全方位、全鏈條的實踐場域,并輔以考核和激勵機制,真正將實踐教學做實做細做深。最后,實踐教學體系要有持續黏度。無論是課堂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還是社會實踐教學,如果都只是“快餐式”的淺嘗輒止,是無法獲得良好成效的?!皬膶嵺`中來,到實踐中去”,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就是要使研究生形成這樣一種思維和行動慣性,將其內化于學習和研究的全過程之中。唯有形成持續黏度,方能不斷的積累“有用功”,進而為創造生產力打下堅實基礎。

四、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進路

“一核三體九度”構成了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基本邏輯,而若要將其付諸具體實踐,尚需從文化氛圍、課程體系、資源平臺、導師隊伍、考評機制等主體環節入手,打造多層次、全鏈條、立體式的“雙創”教育體系。

(一)營造“廣普式”創新創業教育氛圍

作為一種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思想,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是一種以營造文化氛圍為主、傳播理論知識為輔的綜合教育[19],其最終目的是內化于高等教育改革的血脈和基因之中,促進學生創新創業綜合素質的養成。處于先天區位劣勢、后天發展滯后的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尚未真正進入起步階段,研究生群體大多游離于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之外,這是“雙創”教育亟待解決的突出性問題。沒有“量”的積累也就無法談“質”的提升,民族地區地方高校首先要全方位、全覆蓋的鋪開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厚植創新創業教育的文化根基,營造“廣普式”創新創業教育氛圍。一是深化頂層設計。高校決策層要牢固樹立高等教育發展新理念,從戰略導向、政策設計、制度安排和運作機制各個層面入手,真正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研究生培養全過程,構建集咨詢指導、教育教學、科研實踐、資源支撐、平臺服務等于一身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二是大力宣傳引導。在研究生培養全過程中要持續加強創新創業理念的植入與催化,從校園文化建設到學科專業發展,從培養方案取向到畢業標準衡量,均要突出創新創業教育這一基本底色,不斷促進“雙創”種子向下扎根生長。三是打造品牌活動。在推動廣大研究生積極參加廣義上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賽事及相關活動的同時,高校管理部門要針對研究生這一特定群體,立足于高校發展實況,打造專屬性的創新創業品牌活動,形成可持續的長效機制。四是加強示范引領。在研究生科研創新、“雙創”賽事、創業孵化等諸多創新創業實踐中,著力打造一批創新性強、經濟效益高、社會反響好的示范性項目,在這過程中深入挖掘一批“科技之星”“創新之星”“創業之星”等先進典型,充分發揮先鋒示范作用和“頭羊”帶動效應,進而推動創新創業文化入眼、入腦、入心。

(二)開發“有限性”創新創業課程群

目前,研究生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嚴重滯后,課程設計缺乏針對性,無法有效融于專業教育體系[20],而部分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體系中甚至沒有設置創新創業相關課程。而課程體系建設是創新創業教育實現的核心環節之一,創新創業知識積累、技能儲備、精神塑造、品質打造均要從課程學習入手,因而打造融入研究生培養過程的創新創業課程群尤為緊迫和必要。從目前來看,學分制體系下的研究生課程一般分為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實踐實驗課程、特色課程、國際化課程等類別,對于跨專業錄取的新生也往往設置補修課程體系。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課程群的打造,要避免簡單化在前述課程類別基礎上“做加法”,或是直接將其他高校的課程體系整體“移植”過來,而是要在漸進式的本土化建設和融合過程中打造“有限性”創新創業課程群。一是課程規模的有限性。課程群建設不能一窩蜂式的盲目大上、快上、亂上,不具備支撐條件的不能勉強開設課程,而是要立足于教育發展規律和教學資源實況,秉承必要性、適宜性、可行性的原則,有針對性的設置和開發相應課程,并且逐步加以改進和完善。二是課程開發的有限性。課程群的打造未必要在各個類別的課程體系中采取“淘汰+新設”的單一方式,而是要在現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兼用改造、合并、新設等多種舉措,因勢利導的加以整合和優化,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深度融于課程體系之中。三是課程配置的有限性。課程群建設在適度引入一些學科交叉課程和國際化課程之外,還應緊密結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著力打造一批具有鮮明本土特色的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畢竟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的重大使命就是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發展。

(三)建設“輕資產”創新創業教育平臺

平臺建設是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實現的關鍵環節,然而民族地區地方高校教學設施條件本就薄弱,加之落后的區位經濟和有限的市場資源[21],使得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建設大多流于形式,很難發揮實質效用。從目前來看,由于教育經費短缺和辦學條件歷史欠賬太多,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很難短時間內徹底扭轉這一現狀,故而在充分挖掘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適當追加投入,打造“輕資產”的創新創業平臺是可行之策。所謂“輕資產”模式,其實現路徑主要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整合現有研究生實驗實訓平臺資源,推動院所資源共治共享,打造學科交叉、專業互補、開放交流的新型創新創業平臺體系。二是加大與本土企業合作力度,充分凝聚校友企業力量,建設一批接納能力強、教學融入度高、實踐效果好的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在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中強化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三是依托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新創業大賽和專業類學科競賽,在實施過程中注重發動和組織研究生團隊參賽,必要時可設立研究生通道,建立常態化和長效化的科研項目和賽事活動參與機制。四是充分利用高校地處欠發達地區腹地這一區位條件,將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納入返貧遏制、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進程中,通過建立校地協同機制,將以“人”為載體的思想、知識、技能和以“地”為依托的項目、調查、競賽落地本土場域,促使研究生扎根基層沃土,接受思想洗禮,錘煉意志品格,增強實踐能力,并將創新創業教育成果服務于區域發展和鄉村振興[22]。

(四)打造“雙能型”創新創業導師隊伍

師資隊伍是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這也正是民族地區地方高校長期以來似乎難以從根本上扭轉的薄弱環節,諸如師資數量不足、整體水平不高、兼職教師匱乏等一系列短板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半p創”教育的實現,需要“雙能”型師資的支撐,尤其是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推進,更需打造一支數量充裕、素質過硬、結構合理的創新創業導師隊伍。在建設過程中,要匡正視“雙證”和“雙職稱”為“雙師雙能型”教師的認識誤區[23],將勝任理論教學和專業實踐的能力作為“雙能型”導師的評價維度,進而加快推動導師隊伍的整體轉型與全面發展。一是建立長期、穩定、持續的創新創業師資培訓制度,通過政策宣講、專題培訓、名師講堂等方式重塑研究生導師和任課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使“雙創”成為教學活動中的“教育自覺”。二是根據學科和專業發展需要,積極鼓勵和支持研究生導師到政府部門、行業企業和實踐基地一線兼職或掛職鍛煉,并將其作為常態化和長效化舉措予以全面推進,以促進導師隊伍“雙能”素質的持續提升。三是吸納本專業或相近專業沒有導師資質但卻擁有較強創新創業實戰經驗的教師進入導師團隊,形成高效協作、優勢互補的團隊式指導模式,以滿足研究生多樣化、多層次的學習和實踐需求。四是采取校聘、外聘、長聘、臨聘等多元方式建立一支專業覆蓋、梯度配置、有序流動的兼職創新創業導師隊伍,通過加強日常管理和績效考核,充分挖掘兼職導師的潛力和價值,以有效緩解師資供需不足的矛盾,促進研究生開放式培養模式的實現。

(五)構建“嵌入式”創新創業教育考評機制

對于尚處于起步階段的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能否塑造內源性的“教育自覺”是決定其興衰成敗的核心因素,而建構貫穿于研究生教育全過程的“嵌入式”創新創業教育考評機制則是不可或缺的外部助推器。創新創業教育考評機制不是孤立的、單維度的,而是融激勵制度和考核制度于一體、融導師和研究生于一體、融政策設計和落地實施于一體,從最大程度上推動全校融入、全員融入整體格局的實現。一是在研究生培養方案中設置4-6個創新創業學分,鼓勵和支持研究生積極參加科研項目、學科競賽、實驗實訓、創業實踐等創新創業活動,并按照相關經歷和成果折算計入學分,納入學業總成績,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學分化和成績化。二是將創新創業教育實施情況納入管理機構、教學院系的年度考核,通過設置科學性、系統性的量化指標體系,明確工作任務、完成時限和具體責任人,推動將“雙創教育”納入教育管理、教學運行的常態工作體系之中。三是通過開展教學檢查、發布教學動態數據、研究生評教等方式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監督體系,實施以全過程、重能力、求創新為抓手的累進式考核,注重考查研究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業實踐能力,條件成熟時可以探索非標準答案考核方式。四是完善研究生導師和任課教師績效考核制度,對于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好的團隊和個人,在職稱評審、項目申請、校內獎勵、業績津貼等資源分配方面予以重點傾斜,而對于長期游離于“雙創”教育之外的教師可采取誡勉談話、暫停任職資格、末位淘汰等遞進式制度安排,進一步推動師資結構的優化升級。

五、結語

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整體發展滯后,并且在創新創業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底色的背景下似乎漸行漸遠的又被甩在了隊尾列末。研究生教育不僅能夠培養和輸出高層次、高素質人才,而且也存在通過技術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的間接效應[24]。作為地處民族地區和脫貧地區腹地的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存在的諸多癥結性問題則嚴重制約了其高素質人才培養和服務區域社會發展這一重大使命的擔當和踐行,因而加速構建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以及探索適切性實踐路徑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本文的省視和反思在于,希望通過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與重塑,助推民族地區地方高校建立起一個現代化、制度化的教育治理架構,進一步凸顯“民族高?!钡奶厣珒瀯?,提升“地方高?!钡馁|量內涵,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促進研究生教育的轉型發展。當然,由于區位條件、制度環境、組織架構、作風慣性等因素的沖突,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勢必會面臨諸多矛盾與困難。但這一困境不能回避而必須直面,教育治理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貴在踐行,唯有緊扣“雙創”教育的目標與定位,通過頂層設計、制度改造、利益調整以及效果評價等舉措不斷自我變革,在反思中探索與行動,在行動中反思和總結,方能從根本上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資源池”和“智力庫”。

猜你喜歡
研究生體系課程
《ERP原理與應用》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
織牢社保網底要不惜“細針密線”——論全球最大社保體系的建立、構成與延展
課程思政在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三個體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堅戰
伍小東研究生作品選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選登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沈銘存研究生作品選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自行車的發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