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版課標背景下基于STEAM教育模式的中學美術課程教學實施路徑研究

2022-11-17 05:05王丹彤高霽葳
教師教育論壇 2022年8期
關鍵詞:跨學科美術課程

◎王丹彤 楊 昊 高霽葳

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版藝術課標”),體現了“既注重繼承我國課程建設的成功經驗,也充分借鑒國際先進教育理念,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強化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的新課程標準修訂原則[1]。與此同時,跨學科學習理念的融入成為此次課標修訂的一大亮點。通過跨學科課程的交叉融合,建立學科之間內在的自然聯系,為中學美術課程的改革創新提供了一條可行路徑。本文以2022版藝術課標理念為骨,以學科交叉融合為翼,以中學美術為場,探究基于STEAM教育模式的中學美術課程的教學實施路徑。

一、STEAM課程交叉融合的理論邏輯和路徑分析

(一)理論邏輯

2022版藝術課標中,美術由單科課程標準向藝術類課程標準的轉變率先體現了綜合性課程設計的趨勢和構想。此次藝術課標框架的構建體現了將美術和音樂學科作為兩大支柱,其他內容作為分支融合的跨學科課程設計思路。在理念和內容上,著重強調創新素質,更加注重過程和體驗,并提出學習任務、項目式的課程導向,推進由“教”向“學”的轉變,與STEAM教育模式有著高度的契合性。

STEAM教育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s)和數學(Mathematics)的綜合教育[2]?!癝TEM”是其最初的形態。STEAM教育以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為目標,以小組協作為主要活動形式,是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基于項目的學習??梢哉f,STEAM教育模式主要是以項目為中心展開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且十分注重問題情境與真實生活的高度聯系,致力于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完成跨學科知識的整合,同時鼓勵學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獲得知識,使學生從單純的學習者、聆聽者轉變為活動的參與者。STEAM教育的實質,最終所指向的是學生思維能力的重塑,即在跨學科的學習背景下進行思維方式的轉變,發展創造性思維并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從STEM到STEAM教育,“Art”作為新的成員,狹義上指美術、音樂等單純的藝術相關學科,廣義上則更多指向人文、社會、語言等領域。2022版藝術課標對藝術課程與人文素養之間的關聯給予了肯定,強調應充分發揮藝術課程在培育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中的重要作用。人文素養的提高,對于綜合人才、創新人才的培養有明顯的導向和促進作用。一個擁有獨特的人文視野、藝術視野的學習者、研究者,借助綜合的學習環境,在活動過程中更容易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將STEAM教育模式作為實踐載體重新審視中學美術課程,利用美術課程獨特的語言,以交叉融合的方式對美術課程內容進行重新建構,既達到了提高中學美術課程教學質量的目的,又在跨學科課程發展的范疇中起到雙向促進的作用,順應了2022版藝術課標所展現的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的趨勢。以STEAM教育模式和交叉融合為實施手段的中學美術課程路徑研究體現了未來教育的前瞻性,是順勢而為,亦是應運而生。

中學階段,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滿足跨學科學習的先決條件。將STEAM教育模式和中學美術課程結合,進行教學實踐的主要線索有三點。其一,美術課程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介質和信息傳播載體,即視覺和感官的直觀體驗。我國美術核心素養中也提到:圖像識讀和美術表現是美術學科所特有的、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學科特質。[3]此為美術課程最本質的特征和課程優勢。其二,STEAM教育模式和美術課程在實踐性、開放性的維度上具備天然的共通性。藝術課程中,學生往往擁有更多實際操作的機會,例如美術課程中常見運用、制作、設計、體驗等過程。其三,美術課程同時具備感性教育的特征。在2022版藝術課標的美術課程內容中,對于學習任務和學生實踐要求的表述常見的有“發現、感知、欣賞、表現”或其他相近的詞匯。此類表述與STEAM教育的理念較為契合,展現了兼顧人文性和科學性的課程理念。

(二)路徑分析

1. 樹立統整的課程觀,創設新型師生關系

2022版藝術課標帶來課程范式的變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秴问洗呵铩ぞ亍费缘溃骸安唤讨?,無言之詔?!辈徽摿⒂诤卫砟钪?,教育不是一日之功,也不能一蹴而就。教育理念的變革應是“自上而下”的。首先,教師在注重自身學科知識深度的同時,需擴寬跨學科知識的廣度。其次,教師可引入STEAM教育模式所蘊含的大觀念,以統整的視角審視、設計美術課程。統整的課程觀不僅指向跨學科知識的整合,更指向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的結合。過去傳統的美術課堂往往聚焦于技藝的傳授,只關注“美”的體現,課程概念單一、割裂,局限了美術課堂的作用。而現代教育中,課程觀逐漸綜合化、多維化。這就需要教師脫離以往固有的教學模式,走出舒適區,有意識地探索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推動由單一的課程觀到統整的課程觀之間的蛻變。最后,2022版藝術課標與STEAM教育模式都傾向于師生相互調適的課程取向,實施過程中需留有一定空間,將教師和學生同樣作為活動的參與者,重塑師生關系,二者共進,教學相長。

2. 以學生為中心,由“我”到“我們”

傳統的美術課堂中學生主動權少,行為被動,主體性弱,單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情境將創造性思維的發散限制在特定的場域中,而且小組協作較為形式化,實際上仍以自我為中心學習,缺乏團隊協作的意識和精神。針對諸如此類的問題,2022版藝術課標對教學實施中的師生角色展現了極大的關注度:由“教”到“學”,由“個人學習”到“協同學習”,并由關注“教案”轉而關注“學案”。教師應從“學生學習”的角度進行課程設計,在課前進行學習者分析,并結合當地特色,羅列出各種因素。同時各類課程之間互相聯系,可進行交叉融合、聯動地教學,不應就某一單一學科孤立地講授。

基于STEAM教育模式的教學可遵循以下原則和步驟實施。首先,教師與學生進行角色重置。教師作為總設計師引導、掌控課堂,學生則同時擔任團隊中的決策者、管理者、實踐者等角色,師生雙方共同作為活動的參與者,目的在于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鼓勵學生自主收集信息,進行調研,反饋問題,最終完成思維方式的重塑。當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思考的主體時,所展現的主動性更容易使其獲得主動學習的能力,這一能力將使其受益終身。

其次,以小組形式進行項目式、問題導向式的學習活動。學生在小組協作中將達成角色由“我”到“我們”的轉變,在團隊合作中感受作為個體的獨特性、唯一性,并逐步深入地了解自身的能力特點,這也有助于學生對未來進行職業規劃。中學生處于青春期,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重視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的同時,開始注重自我價值和個性的體現,所以在這一階段正確認識并處理個人與群體的關系尤為重要。STEAM教育模式倡導采用團隊協作的方式解決問題,不僅是個人和個人之間的協作,也可以是小組與小組之間,或者跨年級的協作方式。這一形式有助于學生建立穩定的人際關系,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避免形成孤立的行為方式,更好地融入集體和社會。

3. 教育回歸校園,問題回歸生活

STEAM教育是以學生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問題為項目的中心展開的,核心驅動問題的設置尤為重要。所呈現的問題應是結構不良的,并具備復雜、多層次的特點。而生活性、真實性與實踐性是2022版藝術課標所帶來的教育改革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出發,或者展現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社會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有助于優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在活動中真正領悟學習內容的價值。知識不應束之高閣,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生活。這也體現了2022版課標所提出的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和提質減負的教育發展理念。

2022版藝術課標相較于《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由關注“文化生活”過渡到“社會生活”,對學生學習提出了基于生活性之上、社會性層面的要求。例如有些問題會通過引入后疫情時代、互聯網時代的真實情境,引發學生對于承擔社會責任的思考與探討等。相關主題課程通過STEAM教育中跨學科融合的模式進一步實現,可大大增強教學的實效性與影響力,提高課程的靈活性與多樣性。

二、基于STEAM教育模式的中學美術課程教學實施路徑

(一)堅持以美育人,積淀人文底蘊

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深挖語文、歷史、美術、地理等人文類課程當中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會發現這些學科課程具有天然的緊密聯系、四通八達的線索和脈絡,這為課程交叉融合,開展跨學科教學提供了條件。同時,在踐行美育和提高人文素養這一范疇內,各學科教學在目標上 也體現了較高的一致性。2022版各科課標中明確提到了跨學科學習這一理念,并提供了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設計參考實例,這無疑為STEAM教育模式下課程的設計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以2013年人教版美術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筆墨丹青”為例。第一課題為“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文人畫是貫穿本課的重要線索。文人畫始于唐代,興于宋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書畫印的結合是文人畫的最大特征。這一社會現象的形成和發展與當時歷史背景下的社會現狀和經濟發展密不可分。文人墨客以詩畫為橋梁,傳達真善美的道德標準與追求。對于詩詞的分析和體會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中國畫的理解;美術、歷史、語文、道德與法治的交叉融合能夠豐富本課的內涵與層次?;谀繕说囊恢滦?見表1),統整理念下的跨學科美術教學能夠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讓學生更易于理解美術作品的深層意蘊,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實現育人的目標。

表1 《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跨學科課程目標一致性分析

(二)強調藝術體驗,養成科學精神

藝術創造傳達思想,實踐是科學精神得以表現的最終途徑。落后的課程觀念認為美術與科學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在藝術的狹義范疇當中,美術是感性,科學是理性,秉持二者相互割裂的觀點,將文理科區分開來。實則,以達·芬奇為例,繪畫是其一生最廣為人知的成就,但他所涉及的領域還包含醫學、生物學、天文學、數學、透視學等多個領域,是跨學科學習的代表性人物。在他的手稿中留下了例如機器人、機械獅等機械工程和生物學的設計。在跨學科的視野之下,除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在美術領域的造詣使達·芬奇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讓他的想法得以被精準地描摹和表達。

科學精神能夠在藝術體驗中得到升華,彼此相互成就。達·芬奇曾言,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古希臘時期,美術與數學就產生了交集:畢達哥拉斯所發現的黃金分割比例,被認為是最能體現美感的比例,在后世廣泛地運用于繪畫、雕塑、建筑等領域。除此之外,幾何透視學與美術也是表里相依、休戚與共的關系。對幾何體的分析能夠增進美術造型中對塊面、體積的理解;繪畫中透視的應用能夠幫助學生感知空間的概念。當下,隨著現代工業體系的建立,數學與美術結合的應用也體現在諸多方面:例如建筑設計的美學與原理、服裝與包裝設計中黃金比例和透視的應用;在數字媒體藝術領域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計算機與數學的知識。

以往美術課程與科學實踐類課程跨學科的實際應用案例當中,多為嫁接式的生硬銜接、拼盤式的交叉融合,基于學科知識之間深度關聯的應用仍處于亟須探究的狀態。實際上,在美術與數學、藝術與科學之間,自先人始,早已構建了一座相互溝通的橋梁。在STEAM教育模式所構建的課程范式當中,師生可以在美術課程中與科學對話,用實踐檢驗真偽。

(三)優化教學手段,運用PBL教學法

PBL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不同,可分為問題式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與項目式PBL(Project-Based Learning),二者皆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設計和實施,解決“如何學”的問題。問題式PBL用時較短,以驅動問題為核心,培養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實施教學時需教師有意識地融入跨學科內容,在適宜的范圍內,教師掌握較多的主動權;項目式PBL則以項目為起點,用時較長,成果需以實際作品加以呈現[4]。項目式PBL的應用本身對中學美術課程交叉融合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學生調動多學科知識才可完成最后階段項目成果的展示。諸多學者的研究證實,項目式PBL教學法對學生高階思維、創新能力的提升有顯著的作用。

在STEAM教育模式以及跨學科領域中,PBL教學法的應用廣泛,其中項目式PBL在STEAM課程當中應用頻次最高。兩種PBL教學法同樣具備“結構不良”、開放性的特征,且均注重自主探究和小組協作的過程,強調提升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的能力,體現了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這與2022版藝術課標和STEAM教育理念的要求具有較強的一致性。

三、結語

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體現了注重研究性學習的趨勢和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明確指向,為STEAM教育模式在中學美術課程中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新課標以學生素養提升作為教學設計的最終目標,探討跨學科之間的深度融合,提出了評價標準和評價要求,要求教學要通過反饋不斷對課程進行優化,形成了閉環的課程系統。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結合STEAM理念對師生關系、核心驅動問題進行重新建構,以綜合素養的發展和培育為指向制訂主題和課程內容,有利于推動傳統教學方式的變革,為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及核心素養提供有益探索。

猜你喜歡
跨學科美術課程
當活動走向課程 少年已走向未來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我校成功承辦“生命科學與老齡化社會”跨學科論壇
跨學科前沿研究生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美術篇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中國美術館百年美術收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