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陌生化”理論的小學古詩詞教學探究

2022-11-21 04:21福建省廈門市湖明小學賴培芬
亞太教育 2022年3期
關鍵詞:陌生化本義字形

福建省廈門市湖明小學 賴培芬

一、初識“陌生化”理論

“陌生化”理論并不陌生,原本是一個著名的文學理論,最早出現在文學中,尤其是詩歌語言,是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中提出來的。人們對外界的刺激有“趨新”“好奇”的特點,新奇的東西往往能喚起人們的興趣?!澳吧本褪橇η筮\用新鮮的語言或新視角作為切入口,給讀者帶來新的閱讀體驗。當然“陌生化”并不只是為“趨新”“好奇”,而是通過“趨新”“好奇”使人從熟悉事物的漠然或麻木狀態中驚醒過來,產生興趣。

小學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古詩詞教學不僅是對我國文化遺產的繼承,更是教育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發揚,同時也是對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在總目標中提出培養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古詩詞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陌生化”理論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二、立足“陌生化”理論,優化教學策略

(一)“復盤”文字,化熟悉為陌生

“復盤”一詞源于股市,是指“股市收盤后再靜態地看一遍市場全貌”。詩人將自己的寫作意圖、內心的獨特感受形諸語言文字,因此,學習和理解詩歌的重點字詞是理解和鑒賞詩歌的第一步。將“復盤”借鑒到古詩詞教學中,也是引領學生對文字進行再次審視與重新打量,只有充分理解古典詩歌的重點字詞,才能更準確地理解詩歌、鑒賞詩歌。

1.追根溯源,理解古詩

詩歌是一種語詞凝練、結構跳躍、富有節奏和韻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通常情況下,小學生理解詩歌的難點主要是字詞障礙,因為詩文中有的字的意思與現在慣用的意思差別大,或者有的字的意思現在已不常使用,這樣就造成理解困難。對文字進行追根溯源,幫助理解古詩,提高效率。

例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劉禹錫《望洞庭》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的“和”字是“和諧”的意思。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這個字他們太熟悉了——“和”是“和平”的意思。對“和”字進行追根溯源,將熟悉的文字“陌生化”,引導學生再次打量學習,更好地理解古詩?!昂汀弊质切温曌?,甲骨文左上部是連接在一起的竹管之形,下部的“口”是把能吹響的竹管匯集在一起,像笙的形狀,左上部的“禾”表讀音?!昂汀北疽馐恰绑项惖臉菲鳌?,三人吹笙一人吹和才能成樂,由此引申為“和諧”?!扒镆姑髟孪碌亩赐ズ浅纬嚎彰鞯?,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這就是“湖光秋月兩相和”一句所包蘊的詩意。學生理解了“和”字的意思就更能體會“和”字表現出的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合畫境,這也緊扣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要求“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

再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杜牧的《山行》中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兩句。詩句中“坐”字是介詞“因為,由于”之義,而非現在所用的動詞“坐”之義。教師教學時給學生看“坐”字古文字形、小篆字形,并且給學生解釋《說文》古文是會意字,從二人從土,像兩人對坐土(地面)上,到隸書字形訛為二口??瑫薪庸盼?,寫作“坐”?!白北玖x是人的一種止息方式。古人曾以跪代坐,即兩膝著地,臀部壓在腳跟上,凳、椅出現后將臀部著于其上以支撐身體重量的方式稱為坐,引申作名詞,指“停坐的地方”。此義后來加意符“廣”(房屋)寫作“座”,由“停坐”引申為“處在,在某處”,如“坐落”“坐北朝南”。又引申為“因……定罪”,治罪,如“連坐”“反坐”“坐贓”,由此再引申為“因,因為”。教學時緊扣單元語文要素“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詞語”,先讓學生查找資料理解意思,學生能找到“坐”有“因為”的意思,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師這時追根溯源,將“坐”的含義解釋給學生聽,對于他們來說是新奇的,能喚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也理解了古詩的意思。

又如部編版一年級下冊孟浩然《春曉》中“處處聞啼鳥”一句,以及四年級上冊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兩句,“聞”字的意思是“聽見、聽到”,而學生熟知的“聞”字多用于表示用鼻子嗅氣味。給學生出示“聞”字甲骨文字形(下部是面朝右的人形,人的頭上有一只大耳朵,突出“聽”之義),讓學生明白“聞”本義為“聽見”,又可引申為“知識、見聞”之義?!奥劇弊趾汀奥牎弊衷诠糯怯袇^別的,“聞”字表示聽的結果,“聽”字表示聽的行為。經過教師對“聞”字的追根溯源,學生恍然大悟,明白詩中的“聞”字為何是“聽見、聽到”之義,對古詩學習的興趣更高了。

2.以今識古,還原意境

水相激,產生美麗的浪花;心相激,產生美好的情感;情相激,情感會加倍的濃厚……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體會詩人的情感,領悟意蘊。注重古詩文字的二次開發,挖掘古詩中隱藏的語言生長點,帶來意想不到的“陌生化”效果,把學習推向更深處。再次學習古詩作為“詩眼”的字的本義及其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以今識古,更好地誘發學生想象,進而對詩的情感進行體驗和感悟。

例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李白詩《早發白帝城》中“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還”字與“明月何時照我還”的“還”字意思一樣。引導學生再次審視“還”字,教學時出示小篆字形,解釋本為形聲字,左邊從“辵(辶)”,表示“走在路上”,右邊“瞏(huán)”,表聲?!墩f文》:“還,復也?!边@是說“還”字的本義是“返回來”,引申為“歸還”“交還”。這首詩是李白因罪被流放夜郎,走到白帝城時遇上皇帝大赦,他欣喜若狂,立即動身返回。詩句中的“還”字,用的就是本義,這個字不僅十分傳神地表現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而“還”字卻親切得儼如回鄉一樣。學生在透徹理解“還”字的基礎上,領悟古詩感情,進而得到美的享受。

又如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中“護”和“排”字用得絕妙。教學時引導學生再次學習他們非常熟悉的文字,出示“護”字小篆字形,是形聲字,從“言”,蒦(huó)聲,本義是“保衛,保護”,該詩中“護”字取本義。同樣出示“排”字小篆字形,它是形聲字,從“手”,非聲,本義是“推擠,推開”,在這首詩中“排”字的意思是其本義。學生在再次學習與理解的基礎上,對后兩句詩描寫的意思能清楚理解,感受詩人描寫的意境給予我們的美的享受。

3.串聯比較,便于記憶

古人十分重視背誦,古代的啟蒙讀物《千字文》《三字經》都要求學生能熟練背誦。宋濂在《侯鈞傳》中寫道:“侯鈞積學四十年,每讀書,必熟育乃已。嘗言人讀書不至十遍,終于己無益?!睆摹墩n標》三個學段的目標可以看出,小學六年古詩詞教學對學生優秀詩文積累的要求高。背誦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可以使學生通過量的積累達到質的轉化,不知不覺中形成對古詩文特有的敏銳甚至是直覺的判斷。小學生記憶的特點是機械記憶占主導地位、意義記憶為輔,機械記憶效率低、遺忘快,而意義記憶效率高、遺忘慢,通過對文字的串聯比較教學可以使學生的記憶效率高、遺忘慢。

比如教學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賀知章《詠柳》中“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兩句,“成”字的書寫與“武、戒”字相近,學生容易寫錯,把“戒”字多寫一橫、“武”字多寫一撇。教師進行三個字的異同教學,出示“成”字甲骨文字形,它左下角像一塊木狀物,右邊是一把長柄板斧,以斧劈物,表示“成盟”(實為古代的建交儀式)?!敖洹弊旨坠俏淖中?,它中間是一把長“戈”,下部的左右兩側是緊握戈的兩只手,以戒不備之敵?!敖洹弊值目瑫中伟l生偽變,雖然“戈”形猶在,但已沒有“手”形?!拔洹弊旨坠俏淖中?,上部是“戈”(武器),下部是“止”(腳),有“戈”有“止”,表示征伐動武?!拔洹弊值目瑫鴮懛ㄖ皇菍⑵渲械摹案辍睖p少了一撇,左上部又多了一橫,其余并無變化。教師將“成、戒、武”字的甲骨文、楷書展示給學生看,同時講解字形從甲骨文至楷書的變化,這樣學生便很快能明白并書寫清楚。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背誦、記憶是意義記憶,而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頭腦會不時閃現三個字的小篆字形以及書寫要求,更有利于加強記憶。

(二)視角轉變,化熟悉為陌生

視角轉變是指變化一個視角或切入口,將原本熟悉的古詩詩句變為“熟悉的陌生人”,營造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激發學生重新打量的好奇心,產生去經歷與體驗的沖動?!墩n標》中對古詩詞教學提出的目標,第一學段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故事,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第三學段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通過三個學段的目標可以看出,小學六年古詩教學的任務是使學生獲得情感熏陶和審美享受,這與“陌生化”理論不謀而合。

1.時空對話

利用“陌生化”理論使視角轉變,可以是讀者視角的追問探究,也可以是作為詩人代言人進行交流對話,讓學生在多變的視角中對古詩再學習、再理解。比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示兒》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明白:一個人知道自己將要辭世,心情一般會萬分悲哀,而陸游的“悲”有何不同?轉換角度,讓學生想象自己是陸游,出示材料帶領學生回顧陸游一生的經歷,然后教師詢問:“讀了這些詩句,你的‘悲’從何而來?所以,你一再叮囑兒子,一再叮囑……”

又如陸游《示兒》和林升《題臨安邸》,這兩首古詩都是南宋詩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生活情況,都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但是兩首詩所反映的社會角度是不一樣的。讓學生發現它們有什么共同點與不同點,然后可以讓學生穿越時空扮演陸游和林升進行對話:他們會問什么?他們又會回答什么?最大的“悲”是什么?

2.結合語境

打破古詩與兒童生活情境的壁壘,創設貼近學生既有語用訓練價值且符合其興趣的語境。內容雖熟悉,因為呈現方式的變化,學生在熟悉的文字中發現不曾看見的風景,有恍如初見的美好。

教學古詩后出示這樣的練習:(1)《觀書有感》中“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更新和發展,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人內心澄明。(2)王維的《山居秋暝》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 ”運用動態描寫的方法襯托月夜山村的清幽寧靜。(3)“居高聲自遠, ___________________ ”表達了作者的高度自信和對人內在品格的贊美之情。(4)“牛郎織女”的故事家喻戶曉。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以此為主題創作詩詞,借以表達深沉的情思,如林杰《乞巧》中的“___________, ________ ”。

3.整合融通

在古詩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整合古詩與課外資源,插圖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對古詩內容的詮釋、意境美感的熏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可以利用插圖展開想象,變化視角或切入口。如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納蘭性德《長相思》時,讓學生借助注釋和插圖理解上闋意思,并從中找出將士最能打動人心的畫面,進行詳細介紹。然后匯報“從________ 詞句中,我找到的畫面是________ ,我感到_________”。

《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边@說出了詩與歌并存。六年級下冊的“古詩詞誦讀”單元,由于大家對古詩詞的重視和積累,一部分學生已經熟悉并且會背誦里面的篇目,教學時可以變化切入口,先播放古詩詞的吟唱,將原本熟悉的古詩詩句變為“熟悉的陌生人”,營造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激發學生重新打量的好奇心,再感悟學習。

古詩學習可以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加深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熱愛的情感,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還能傳承民族文化?!皬捅P”文字,視角轉變,化熟悉為陌生,激發學生重新打量的好奇心,產生去經歷與體驗的沖動,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古詩的內容、意境,甚至領悟情感、進行審美享受以及語文素養的提高,因而應將“陌生化”理論運用于小學古詩教學,提高學習效益。

猜你喜歡
陌生化本義字形
甲骨文“黍”字形義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則
復習生字字形的方法
《塵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譯研究
“酉”字初探
“自”的本義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詞本義喻反腐
人間奇劇——論易卜生筆下倫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傳奇性·陌生化——電影《白毛女》的受眾研究
淺議J.K.羅琳作品的陌生化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