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讓學生與文本有效對話實現對美的感悟
——《草原》教學偶得

2022-11-21 04:21福建省上杭縣白砂中心小學袁東生
亞太教育 2022年3期
關鍵詞:草原文本情感

福建省上杭縣白砂中心小學 袁東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彼^對話,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必須民主、平等、有碰撞的交流,實現互動。通過這樣的互動交流、平等對話,實現對課文內容和情感有新的或更高層次的理解與感悟,達成教學目標。老舍的《草原》通過描繪內蒙古草原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風俗民情,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搭建一個與文本對話的平臺,讓學生走進文本,實現與文本的有效對話,引導學生想象、咀嚼文字、運用文字,在激發情感中完成對美的感悟。

一、理解優美語言,感悟草原的靜態美

南方學生大多沒有見過草原,主要通過視頻或美術作品來感受草原的美,而通過《草原》這篇課文,學生能夠認識草原的美。要實現這一過程,必須讓學生與作家筆下的文字進行有效對話,通過文字描述啟動學生思維的靈感,把一個個生硬的文字變成精靈,再現草原的美麗風景,領悟作家文字的魅力,感受作家對草原的熱愛與贊美。為了讓學生理解草原的美麗,筆者先讓學生朗讀課文第1自然段,并設計了三個問題:(1)草原的特點如果讓你用一個字概括,是什么字?(2)草原的特點如果讓你用文中的一個詞概括,是什么詞?(3)草原的特點如果讓你用三個字概括,是什么字?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草原有什么特點?“綠!大!美!”學生馬上說出了草原的共同特點。問題(3)的答案就出來了?!澳侵挥靡粋€字來概括,最能體現草原特點的是什么字?”筆者又讓學生朗讀課文第1自然段,通過與文本的有效對話來理解草原的特點。學生說應該是“綠”字最能代表草原的特點,問題(1)迎刃而解。經過上述兩個問題的鋪墊,對于問題(2),“一碧千里”這個詞學生脫口而出,“碧”形容青草很綠,“千里”指草原的范圍遼闊無邊,“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概括來說是整個草原全是碧綠碧綠望不到邊的青草。另外,文中“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學生通過理解“渲染”“勾勒”這兩個詞與文本對話,一幅美麗的草原圖在學生的腦中清晰浮現,達到感受作者描繪的“叫人驚嘆”“叫人舒服”“低吟小詩”的情境,以至于這段中的最后一個擬人句“連駿馬和大牛都好像回味著草原的樂趣”更加寫出了草原的靜態美。學生這樣學習更能融入作者的意境,教學效果自然不同一般。

二、推敲文本詞句,感悟草原的動態美

一般說,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在于既形象又包含豐富內容。學生與文本對話要咬文嚼字,反復推敲,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當,不僅是理解其義,更要體會言外之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咀嚼文字。如在教學《草原》時,為了讓學生領會草原的動態美,筆者先讓學生朗讀“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這里把“美麗的草原”比作“綠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把“線條柔美的小丘”比作“中國畫”,三個形象的比喻一下子讓學生感受到草原的美麗。再者,“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忽飛忽落的小鳥”“群馬疾馳,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把騎著馬、穿著各色衣裳的男女老少比作“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不但把草原的形美寫出來了,而且把草原的神美也寫出來了,把草原寫活了。學生領悟之后再有感情地朗讀,深刻領悟草原的動態美。推敲字詞是品味課文內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品讀字詞,反復誦讀,加深與文本的對話,學生充分感悟草原的動態美。

三、感受課文情境,感悟蒙古族人民的心靈美

一篇好的文章是對當時當地情景的真實反映,體現了作者的情感。教師的教學是要把作者的想法最真實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想要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認真細致地研讀教材,找到課文體現作者情感的切入點,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更好地走進作者的內心,體會文本蘊含的情感。如《草原》第2自然段中的“靜寂的草原頓時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一句,抓住“熱鬧”一詞嘗試讓學生想象:作者和隨行的人,他們都是第一次進入草原,對于草原的一切都感到新鮮與好奇——草原人為什么歡呼?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車、馬?所有的這些聲音無不包含著草原人民熱情好客的感情。緊接著“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干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先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從而明白蒙古族的人民有這樣的風俗習慣:他們住的是蒙古包,款待客人的食物是奶茶、奶豆腐、奶酒,坐姿是盤腿坐下,娛樂的方式是敬酒、唱民歌,跳舞。了解了這些內容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此時此刻,客人到了此地,心情是怎樣的?主人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高興、激動、興奮……所有的感情都交織在一起,那么客人在主人的簇擁中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就不足為奇了,進而使學生領悟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這里筆者設計了這樣的題目:蒙古族陳巴爾虎旗的牧民為了表達他們對遠道而來的客人的熱情,先是到幾十里外來迎接客人,繼而寫了他們在蒙古包外和客人的相見、蒙古包內對客人的盛情款待。請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從相見、款待中選擇一個場面,想象蒙古族人民的服飾、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用文字把想象的場景寫下來。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他們想象所有的牧民為了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前一天晚上就把最漂亮的衣服找出來,并將其洗干凈熨平;姑娘們早早就起來了,穿上節日的盛裝,梳頭并扎上最漂亮的發型,別上珍藏的發簪,穿上最時髦的鞋子,趕緊化妝,并讓伙伴你幫我看看,我幫你瞧瞧,生怕有什么遺漏似的,怠慢了遠客;蒙古包的主人早早起來,挑選最壯最肥的羔羊,殺—洗—切—腌,以便讓客人享用最美味的手抓羊肉,再檢查一下奶豆腐、奶茶、奶酒,不錯過哪怕是一點的瑕疵;干部們再一次檢查相見與款待、聯歡的場地和節目,篩一遍活動的程序,看看還有什么考慮不周全的環節……通過學生豐富的想象,并與文本對話,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在學生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落實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

四、領悟課文感情,感悟蒙漢之間的民族感情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也往往是多元的?!辈烤幇娼滩姆浅W⒅貙W生領悟每個單元的人文主題,而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背起行裝出發吧,去觸摸山川湖海的心跳”,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學生獨立領悟課文字里行間表達出來的情感,充分與文本對話,達到學生情感的升華,使學生透徹地理解作者表面上寫草原的美麗景色,實則要表達的是蒙漢人民的深厚感情,這種美才是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大美。如筆者在教學文章最后一句話“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在課堂上要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想想從“迎客—聯歡—話別”的情景,哪一處沒有洋溢著“蒙漢情深”。有了上述情感鋪墊以后,筆者再讓學生討論理解這句話的意思:說的是什么事?——話別。在哪里?——碧綠的草原上。在什么時候?——傍晚,夕陽下。有了這些與文本對話的積累,理解起來自然就容易了。蒙古族和漢族人民的情誼深厚,怎么忍心馬上分別呢?大家站在蒙古包外,互相傾訴著依依惜別之情。這樣一幅蒙漢人民夕陽下依依惜別的畫面油然而生,點睛之筆學生理解水到渠成,由此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并使學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學生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內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其內心與文本產生共鳴的過程,也就達到了深化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效果。

五、感受語言魅力,感悟祖國的文化美

文化自信是當代青少年必備的自信之一,中華文化是當今世界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當然這一切都與歷朝歷代文人墨客記錄下的源遠流長的文字所傳承的文化息息相關,正是這些文字生生不息地傳承著祖國的文化,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讓學生去感悟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增強民族責任感與自豪感。要想讓學生感悟和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文化美,筆者認為學生從語言的錘煉中能夠實現與文本的有效對話,從而充分地感受祖國的文化美?!恫菰分刑幪幯笠缰鎳臓N爛文化,美不勝收,如“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中國畫”,多么有美的享受的一個詞,不但是中華兒女,就是外國人聽到這個詞都會豎起大拇指,值得我們驕傲——在水彩顏料和墨汁的濃淡之間,美景躍然而出,從《清明上河圖》到《富春山居圖》,再到鄭板橋的竹、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奔馬、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嬌》……這一幅幅美妙的中國畫,無一不展示著偉大的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值得我們為之驕傲。又如“這時候,鄂溫克的姑娘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民歌”,又是一個極具中華文化的符號,是指每個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時期創作的帶有自己民族風格特色的歌曲,是每個民族勞動人民的傳統歌曲,它們以口頭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愛情,它們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是當時社會文化的集中體現,展示了當時當地的文化特色。同樣,在學生與文本的有效對話之下,“奶茶”“奶豆腐”“奶酒”“套馬”……這些飽含祖國文化特色的詞語被學生捕捉,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祖國的文化美。

六、完成課后練習,激發學生對草原美的熱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時刻想著如何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課后練習既是統編版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編者想法的體現,為教師落實語文要素提供了方向和路徑。明確單篇課文落實語文要素的各自教學定位,站在單元整合視角落實語文要素,找到課后練習與語文要素的融合點,找到兩者的連接點是落實語文要素的基本前提?!恫菰氛n后練習的第一題:“朗讀課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讀出自己的感受。背誦第1自然段?!蓖ㄟ^這一題的練習,通過朗讀、想象和背誦三個語文要素的練習,學生更加能夠體會草原的美麗。學生可能會想如果有一天能親自到草原走一趟,看看遼闊美麗的大草原,該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水到渠成地激發了學生對美麗草原的熱愛之情。課后練習的第二題和第三題,讓學生理解哪句是直接描寫草原景色,哪句是寫出作者感受,這種把景色描寫和感情描寫融合在一起有什么好處,交流你在生活中與人惜別的經歷。通過這兩道課后練習的鞏固,既達到了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的目的,又更深層次地讓學生感受到草原的美麗,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落實了本單元的人文主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牢牢抓住文本,讓學生在與文本的有效對話中感悟作者在文章中表現的景色、感情、文化,通過與文本的有效對話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落實本單元、本課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通過與文本的對話去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時代背景、文化背景,更好地感受文章表現出來的美,使自己在感知、語感、情趣、視野、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實現知識與情感的有效建構和更新提升,達到新的教學高度。

猜你喜歡
草原文本情感
講解《草原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可可托海的草原
如何快速走進文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