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無聲處聽驚雷
——立德樹人思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體現

2022-12-16 15:00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學
新教育 2022年32期
關鍵詞:立德個體法治

□ 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學 陳 穎

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涵蓋了很多方面的內容,除了道德和法治教育外,還新增了心理、國家、國情等方面的內容。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實際教學需要和初中生的學習生活結合起來看待,除了要關注學生本身的教育教學生活之外,對于課程教育目標的落實抓得非常嚴格[1]。但是目前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很難從教材本身入手選擇落腳點,一部分較為淺顯易懂的知識點沒有太多的教學內容可以剖析,教授給學生也很容易被“拋棄”,不容易受到重視;另一部分較為復雜難以單層解決的知識點專業性太強,很難直接教授給學生。而從學生學習生活角度進行串聯,也缺乏與學生個體之間的共情,因此最終教育成果也并不突出。本研究將主要對當前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剖析,并從問題入手對立德樹人觀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體現作進一步的分析。

一、立德樹人思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中的問題

1.教材目標課程設置不清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前身叫作《思想品德》,是在2017年被正式更名為《道德與法治》的。此次更改不僅代表了課程深度的加強,課程體系的內容和涵蓋面也越來越廣[2]。這也是導致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新的課程體系設置并未向教師集體傳達明確的教育課程發展標準,因此教師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新的道德與法治教材設計是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角度出發對初中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道德發展進行一系列的指正與引導。所以課程教學過程中,“立德樹人”目標一直是課程的最終踐行目標。但達成最終教學目標的過程并不是單一的路徑,教材不僅給出了教育教學的相應標準,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功能也有所涉及。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做好“樹狀圖”,枝葉的教學太過繁茂,反而忽視了根莖和主要枝干的維護,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途會出現教學意識的模糊和教學方向的錯誤,這也是導致立德樹人思想體現不全面不積極的主要原因。

2.教材體系設計不夠緊湊

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涉及到了道德建設、法律法治的認識、心理健康的認識以及一部分關乎國情的內容。這些內容之間存在隱性的聯系,其知識邏輯和教學邏輯自恰。本身新的教材在建設和使用的過程中就尤為突出初中階段學生的成長邏輯和思維邏輯,也關注到了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不同年級的學生學習的知識內容也不同,七年級學生主要學習對自我的認識以及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八年級學生主要學習社會道德和法律法治內容。九年級學生開始涉獵國情與國策??偟膩砜凑n程的設計和安排都是符合學生個體發展規律的,符合學生的生活邏輯。但是教材知識體系的設計只是一個方面,最主要的是為教師明確發展方向,提供課程設計的范本,學生個體的發展與學科知識的融合才是該課程建設的重點內容[3]。但是當前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教材體系的認識通常較為碎片化,其體系設計太過固化,沒有考慮實際初中生個體的發展情況。道德與法治的學習需要考慮個體基礎,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于道德建設和法律建設的部分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師更需要做的是考慮學生的個體發展情況,通過更加緊湊的教學模板設計來拔高學生的個體素質。

3.教材內容經驗不夠豐富

這里所謂的教材經驗主要是指新版教材中增加的部分生活內容,這部分內容過于“接地氣”,與過往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相關實踐內容還是有所差別。這種內容的質變會影響教學方法,教師雖然對實踐類內容有所掌握,但是太過生活化的元素反而讓人無從入手。去教育化轉生活化是目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發展重點。初中生的學習和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內容,也是最適合學生教學發展的內容。對于素質教育階段學生道德和法治這類內容的學習跟學生個體生理心理的發育是有直接的關系,學生自身的道德潛能才是道德教育最基礎的資源,而學校生活與日常生活元素是德育教育的基本載體,并不能稱之為主體。

二、立德樹人思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中的重點

1.理解教材主旨

立德樹人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教學使命,也是其教學主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之間需要有合適地銜接,并且教學對象的最終發現路線一定是與立德樹人的宗旨存在正向關系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首先強調該主旨的重要應用價值,將其真正地融入到后續的教學中,只有將道德和法治的教學內容充分融會貫通,學生才能夠擺脫一些世俗條款的束縛,得到根本性的發展。立德樹人在教材中的最大體現實際上是“德”與“人”的銜接?!暗隆笨梢岳斫鉃榻滩闹械钠返屡c道德觀念,而“人”在這里基本指代初中生這一主體人群。品德的建設和道德標準的樹立,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初中生群體本身,而不同年齡段不同個體之間對“德”的看法和認識也存在不同。因此具體的道德也應該由具體的事物和相符的教學行為來進行呈現。

2.梳理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的建設需要考慮兩大點內容,一是本身教材所規劃的知識體系,二是教師在摸索和備課的過程中自己梳理出的知識體系。前者絕對符合教材的發展觀念和應用順序,而后者則完全貼合學生的教學需要和發展訴求。梳理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最好的將兩者相結合的手段就是深入到實際生活中去。因此貼合學生發展實際,從生活角度出發來進行體系的建設和運用,能夠將教材與學生需求最大限度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明確德育教育目標之后,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核心。除了整體知識體系的規劃之外,還有體系中內容的劃分,初中階段學生需要面對的無非就是兩個場景:學習場景和生活場景。因此德育教育也應該要在這兩個場景中依次展開。首先是生活場景,生活場景是絕對大于學習場景的,它囊括了一部分學習內容,是對初中階段學生影響最大的環境。德育教學要想深入到學生的生活場景中去,首先要做的是尊重學生生活模式和行為模式的不同。道德與法治觀念的建立最終必將落實到學生個人,因此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德育教學來說至關重要,大部分生活于同樣空間中的學生其發展流程和行為舉措都帶有趨同性。但是很難排除有一部分較為特殊的學生群體存在,在生活中,沒有家長或教師給予充分的教學引導,這部分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的起點要低于其他學生,并且認知水平更低,標準建設更低,這些都是影響其德育教育成果的關鍵。面對這部分學生,教師要有規劃有標準的從底層入手進行教學,不斷地影響和糾正學生的生活觀念,為學生生活過程中德育標準的建設進行引導[4]。第二部分內容是學習,學習這一板塊學生的個體差距會更大,但是從大環境入手進行分析,會發現大部分初中階段學生所處的教學環境具有一致性,在相同環境中發展,即便個體存在差異,但是其影響因素的影響價值都是趨同的。因此在德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抓住這一特點,通過教材中給出的部分關于學習的內容,來實踐和調整學生的學習觀念,通過“探究與分享”“方法與技能”這兩個板塊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德育課程可以作為輔助來提升學生個人的學習水平,將道德品質教育和生活學習充分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3.尊重主體地位

初中生始終是初中德育課程教學的主體,也是對課程發展影響最為深遠的核心人物。德育教育本身存在一些道德品質和基本理論知識的拔高,因此無法站在主體地位考慮教學成果,就起不到應有的教學作用。首先,初中階段的德育課本中已經存在著很多個以學生為主體而假設建成的虛擬個體,這些個體本身是切割重組之后的學生本體,不論是在學習或者生活中,都能找到一些學生個人的影子。因此充分的利用教材做好宣傳和教育工作非常重要,要讓學生對教材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與教材中的“我”產生充分共鳴。其次是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所處的初中教學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與小學階段已經截然不同。在常規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無法直觀感受到這種變化,因為學習內容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和順序,會盡量減少對學生本體發展的影響。為此,德育教育要完全尊重初中階段學生的行為意識發展,要將學生帶入到一個新的起點中去,讓學生跟著學科一起成長,在學習德育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更新自我,發展自我,明確自我。

三、立德樹人思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中的策略

1.結合學生個體發展經驗

傳統的德育教育雖然也從課程體系入手進行教學,但是教學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直接粗暴的教學方法就像是為學生強硬的灌輸知識內容,知識點是否能吸收是一大問題,學生是否能接受或者是否愿意接受又是另一個問題。學生是德育教學工作的主體,因此學生的個體發展經驗對學科教學來說非常關鍵,將立德樹人思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建設中進行集中的體現,最主要的就是要尊重學生個體發展情況,要將課程體系內容“落地”,結合實際進行教學。以學生的家庭狀況來舉例,一部分學生受家庭狀況的影響比較淺,本身家庭素質較好,家庭氛圍濃厚,帶給學生的負面影響少。這類學生可能在情感狀態和心理特征方面的呈現就較為積極,但是其智力水平和個體的獨立發展能力并不一定會高[5]。但是不同家庭狀況的學生又處在同樣的教學環境中,所受的學校教育是一致的。對此在德育教學的過程中,對于一些粗淺易懂的學習內容,可以大范圍傳遞給學生,無需考慮學生個體的影響,但是在一些道德建設和個體發展方面,要因人而異,對特殊個體采取專門的教學,傳遞對應教學經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初中階段的學生生理和心理都正處于極速發展階段,擺脫了小學的發展懵懂期,很多問題也會接踵而來。為此教師需要格外重視學生的個體發展水平,將教材內容進行下沉,與學生之間達成有效的互通機制,學生對學科教學認同感的提升,也是學生自我發展的一種體現。

2.結合教材深度學習內容

傳統的德育教育通常為教材內容的單向輸出,對教材的解讀比較的片面,沒有什么深度。而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影響之下,“人”的關注度要增強,要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深度的學習,與學生之間形成一個平等的對話關系,在教育教學環境之外,再增添一些有利的溝通環境。道德和法治教育本身就需要融入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因此僅從教材中選取相應教學內容顯然無法滿足現實需求,教師可以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情況,從學生入手。例如學生在學校扮演的是學習者的角色,那么面對教師時需要有一定的服從意識,但是在家庭環境中,學生扮演的是孩子的角色,作為平等的家庭個體,在面對父母時,要有情緒互動的意識。這一內容在“節奏旋律”這一章節有所體現。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個體情況出發進行思考,在面對不同的抉擇和不同角色時,是否也能夠承擔其不同的責任,未來發展過程中自己是否也能夠肩負起和家長或者教師一樣的責任,是否能很好完成角色的轉換呢?這樣的思考有助于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也是其道德教育的重要問題之一。德育教學課程最大的特點在于教師并不是課程教學的主導者,學生的主體地位非常的關鍵,因此教師也要建立與學生平等對話的機會,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并幫助學生提升自我反思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需要充分地融合進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方方面面,從學生入手,從教材本體入手進行規劃,這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幫助提升初中階段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基本要求。

猜你喜歡
立德個體法治
談初中化學教育的立德樹人
教育“內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談立德樹人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探索
高中政治教學中如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人大戰“疫” 法治為要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展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How Cats See the World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