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地寒區衛勤保障思路淺析

2023-01-04 13:05李雪華
中華災害救援醫學 2022年4期
關鍵詞:寒區衛勤醫療保障

武 岳,張 賀,李雪華,田 競

地球南、北兩極地區以其獨特的自然環境特點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不斷吸引著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科學考察團隊爭相前往探索。近年來,我國提出“兩極拓展”的海洋發展戰略[1],并于2018年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提出“和平、主權、普惠、共治”四項基本原則,向世界表明了我國參與極地環境與資源治理,共同應對全球化挑戰的立場、決心與擔當[2]。在各國不斷深入開展極地科學研究特別是軍事性研究的背景下,積極開展極地寒區衛勤保障研究對于保障我國深度參與開發治理極地資源、積極開辟國際貿易新航線、保障國家主權與利益均具有重要意義[2-4]。本文以有限的極地寒區醫療后勤保障相關文獻為基礎,結合部隊執行寒區演訓任務衛勤保障經驗,淺析我軍極地寒區衛勤保障可行性思路。

1 極地寒區環境特點

1.1 惡劣的自然環境兩極地區幅員遼闊,人煙稀少,均為高緯度、高海拔地區。冬季漫長,夏季短暫,降水量小,氣候干燥,常年嚴寒、大風,使得地面上不融化的干雪經年累月形成厚厚的冰原,并常伴雪暴等極端災害天氣。南極地區包括南極大陸、冰架及廣闊海洋,年平均氣溫約-25℃,最低溫度可達-88.3℃;北極地區以海洋為主,大部分被冰雪覆蓋,浮冰分布廣泛,年平均氣溫約-18℃,最低氣溫達-66.7℃[1,5]。

1.2 極不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由于南極地區周邊無毗鄰國家,北極地區周圍居民亦極為稀少,加之惡劣的自然環境導致工程建設極為困難。目前,極地寒區范圍內基礎設施建設極不完善,尚缺乏成熟的公共衛生系統以及有效的無線通訊系統[5],無法提供充足的醫療后勤保障供給,無力承擔批量傷病員救治任務。在此背景下,極端的地理環境使得常規衛勤保障任務的開展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 極寒地區醫療后勤保障措施現狀

2.1 相對完備的后勤保障設施極地寒區科研考察能力是各主要參與國家綜合能力的體現,是強大的后勤保障能力,還是保證極地科考任務順利完成的決定性條件之一[6]。歷經近40年的不懈努力,我國極地科考團隊已形成了相對完備的后勤保障體系,建設了條件一流的極地科考大本營考察站,包括黃河站(北極)、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及泰山站(南極);并擁有先進的萬噸級極地考察船“雪龍”號,已先后多次赴南、北極執行科學考察與后勤補給任務。近年我國自主研制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更是世界上第一艘船艏和船艉雙向破冰船[7]??疾煺炯啊把垺碧柶票呐鋫涫刮覈鴺O地科考團隊擁有較強的貨物儲運能力、生存能力、環保能力、應急能力、信息能力和維護能力,從而有力保障了極地科考任務的順利進行[6]。

2.2 仍待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因極地科考任務各方面條件限制,每個考察站及科考船僅配備一名專業醫師負責全體科考隊成員的醫療衛生保障[8-9]。人員的不足極大限制了醫療保障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此外,目前科考任務的隨隊醫生多為某??漆t師,僅在任務行前接受全科及極地特殊環境醫學相關培訓,培訓時間較短,積累經驗較少,難以應對考察任務中的突發情況。余萬霰等[8]總結了目前南極科考任務中醫療保障工作缺陷,包括:(1)針對心腦血管急癥等極地考察隊員主要死亡原因,缺乏有效的特殊的預防手段;(2)隨隊醫生缺乏全科醫學及極地醫學相關救治經驗,面對重大突發情況時緊急處置措施不到位甚至不準確,急救效果不理想;(3)缺乏完善的極地寒區醫療行為標準、心理干預標準、膳食營養標準等[10]。

3 極地寒區衛勤保障建議

3.1 科學開展極地環境適應性訓練,提高官兵寒冷適應能力在極地寒區多種極端自然環境因素中,寒冷是首要威脅之一[11]。如何提高部隊官兵寒冷適應能力,降低寒冷刺激的不利影響,是極地寒區衛勤保障工作的難點之一,亦是寒區部隊或溫區部隊急進寒區開展訓練工作的主要難題之一。為解決這一問題,各國部隊通過開展寒冷環境冷習服訓練提高官兵寒冷適應能力。美軍部隊冷習服訓練方法主要有:(1)增加戶外寒冷環境暴露時間,包括靜止性訓練及輕體能訓練;(2)身體主要裸露部位的寒冷環境暴露訓練,如面部、手部寒冷暴露及手部冰水浸泡訓練等;(3)極端條件下冷習服訓練,如冰窟冷水浸泡及脫險訓練等。此外,除國內寒區訓練中心常規訓練外,美海軍陸戰隊還增設極地環境模擬訓練項目,每年派遣訓練小組赴北歐極寒地區進行輪訓,極大提高了美軍部隊寒冷環境的耐受及作業能力,同時熟悉了寒冷地區的作戰環境[12]。我軍于1998年正式頒布《軍人耐寒鍛煉衛生規程》(GJB2562-96)[13],詳細制定了我軍寒區訓練標準與實施方案。以上述衛生規程為指導的我軍冷習服訓練方案強調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更加貼近我軍實際,操作性強,訓練效果好。具體訓練方案包括:(1)冬季長跑鍛煉,第1周3~4 km/d,以后逐漸增加至5~7 km/d,連續訓練2個月;(2)冷水鍛煉,如冷水泡手泡腳及冷水洗臉、冷水淋浴等,每日早晚用3~5℃冷水鍛煉,每次10 min,連續4周;(3)冷空氣鍛煉,每日戶外活動至少6 h,且減少著裝,連續至少2個月;(4)綜合性鍛煉,在同一時間配合使用以上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綜合訓練。

我國極地考察隊主要由科研人員和后勤保障人員組成,經過嚴格的身體與心理選拔后,行前在黑龍江省尚志市亞布力滑雪場進行冬訓,內容包括:滑雪、雪中登山、挖雪溝雪洞、滑落停止、野外宿營、方向識別、遇險營救與脫險等專業訓練科目[9]?;谝陨舷嚓P經驗,我軍極地寒區行前訓練可采用冷習服訓練與極地生存技能專業訓練相結合、國內寒區適應性訓練與真實/模擬極地寒區環境實戰訓練相結合的模式。在相對成熟的寒區部隊及溫區部隊急進寒區冷習服訓練方案基礎上,聘請極地探險考察專業訓練導師指導極地環境生存技能專業訓練;并在我國寒帶地區常規開展寒冷環境適應性訓練基礎上,適時開展極地寒區模擬訓練及境外極地環境實戰訓練,制定符合我軍實際的訓練方案與計劃,合理安排訓練時間與訓練科目,努力提高部隊官兵極地寒區適應與作戰能力。

3.2 加強全科與極地醫學專業培訓,提高極地寒區醫療保障能力目前,受極地考察任務條件限制,科考團隊中醫療人員數量極為有限,且多為骨科等外科專業醫師,缺乏全科醫學救治經驗?;谀壳皹O地寒區科學考察醫療保障現狀,國家海洋局設計制定了《中國南極考察隊新醫療保障計劃》。該計劃以大量文獻資料為依據,根據極地環境中易出現的外傷與疾病特點,系統制定了極地考察團隊隨隊醫師的職責及常規任務,并詳細規劃了隨隊醫師全科培訓方案[8]。此外,該計劃創新性地將社區導向醫療理論與技術(Community-Oriented Primary Care,COPC)應用于實踐,建立群體定期健康觀察與個體慢病流程監控兩套程序,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預防理論轉化為規范的操作流程,極大提高了隨隊醫師的醫療救治能力與醫療保障工作成效[8,14]。

結合我軍衛勤保障工作要求與戰時傷病特點,為提高低溫條件下傷病員救治能力,我軍野戰醫療救治單位深入開展寒冷條件下戰傷救治與傷病員后送相關研究,廣泛開展寒冷環境及實戰條件下傷病員救治及后送訓練工作,按照“黃金一小時,白金十分鐘”的任務要求,大幅提升現場救治能力,縮短后送時間,提高寒冷條件下戰傷救治水平[15]。與極地科學考察醫療保障情況不同,野戰醫療救治單位醫務人員數量相對較多,相關專業均有覆蓋,醫療設備充足,各組人員分工明確,配合默契,能夠較為順利地完成寒冷地區戰時醫療保障任務。而未來極地寒區軍事行動醫療保障任務必定與非極地環境不同,其醫療保障任務特點應更接近于極地科學考察任務需求,因此,應結合極地寒區任務實際開展專項培訓。因極地寒區任務人數限制,參與醫療保障人員數量少,建議選擇1~2名外科專業軍醫隨隊執行任務,且行前接受全科與極地醫學專業培訓,可參考極地科考團隊行前醫療培訓方案。此外,任務團隊其他非醫學專業人員也應接受適當的全科醫學培訓,力爭做到可處理簡單外傷及普通內科疾病,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3.3 深入開展極地醫學研究,建立極地寒區醫療工作及膳食營養標準在極地寒區極端特殊的環境條件下,人體的激素水平、代謝能力、免疫功能及精神心理等各方面能力均受到影響。通過深入開展極地醫學研究,闡明人類在極地寒區生理及心理變化特點與機制;揭示機體原有疾病在極端環境下的變化特點;探明極地環境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16]。目前國內外極地醫學研究主要集中于寒冷生理學、高原反應綜合征、紫外線損傷、內分泌、免疫、精神心理、時間生物鐘學和睡眠、微生物學以及流行病學等方面[16]。極地寒區特殊的工作環境要求供給作業人員高能量營養,對于膳食營養標準亦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吨袊蠘O考察隊新醫療保障計劃》結合極地寒區環境及任務特點,詳細制定了《極地考察營養與食品保障標準》,初步完善了極地食品體系組成、營養素需求、膳食指南、食品安全、儲運條件等多項標準[8]。為順利完成未來的極地寒區衛勤保障任務,保證極地寒區軍事任務的順利開展,軍隊醫療衛生系統應在已有極地醫學相關領域研究基礎上,以極地寒區實戰需求為牽引,貼近軍事醫學研究實際,繼續開展極地醫學研究,為探索極地奧秘提供理論依據。

目前極地寒區醫療衛生條件簡陋,基礎設施建設極度缺乏,基本醫療保障能力不足,不能滿足現階段極地考察任務需求,更不能滿足未來軍事行動醫療保障需要。因此,應積極探索極地醫療衛生保障可行性方案,盡快制定極地寒區醫療衛生工作標準,為下一步醫療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基礎。

3.4 借鑒極地科學考察經驗,積極研發極地衛勤保障裝備人類能夠進入極地并開展一系列科學考察工作,離不開各種先進裝備的有力保障[6]。從最早建立的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到后續相繼建立的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以及目前唯一的北極科學考察站黃河站,從我國首艘萬噸級科學考察船“雪龍”號到如今世界一流水平的“雪龍2”號,先進的極地裝備為我們進入極地駐扎極地提供了重要保障。而考察站與考察船內部的先進儀器為我們極地科考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為進一步順利完成極地科學考察任務,更好地實施行前培訓工作,研究人員正在積極探索極地環境仿真模擬設施,可更好地模擬極地寒區真實環境及考察隊員心理狀態,為真正進入極地開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17-18]。

為提高我軍寒冷地區作戰能力,保障寒區部隊或溫區部隊急進寒區演訓任務的順利完成,我軍后勤保障單位亦研發了多種寒區作戰裝備用以人員防寒保暖及物資裝運,如氣密保溫毯、氣密毯、防寒手套、加溫輸液技術及裝置等[19-20]。未來裝備研究應結合已有極地科考大型裝備優勢,進一步開發研制適應戰場需求的極地衛勤保障裝備,并配備隔冷保溫或復溫加熱效果更好的單兵供暖裝備,以提高極地寒區衛勤保障能力。此外,應結合部隊實際,積極參與開發極地仿真模擬訓練設備與方案,進一步強化極地軍事任務行前培訓效果,提高部隊戰斗力。

4 小 結

南北兩極作為地球上極為獨特的兩極區域,其極端的自然環境使其成為人類向往又望而卻步的“禁地”。伴隨科技的進步和裝備的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爭相前往探索,使得兩極地區逐漸成為大國博弈的競技場。隨著極地寒區科學考察工作的不斷深入,極地豐富的自然資源不斷得到開發利用,未來極地寒區軍事行動的開展亦成為必然,如何在極端條件下做好衛勤保障工作,配合潛在軍事行動的順利開展,應成為我軍后勤保障單位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借鑒我國前期兩極科考工作的寶貴經驗,結合我軍既往寒區訓練保障任務的獨特優勢,進一步科學組織極地寒區適應性訓練,加強醫療保障人員培養,深入開展極地醫學及極地寒區衛勤裝備研究,為保障我軍未來極地軍事行動的順利開展占得有利先機。

猜你喜歡
寒區衛勤醫療保障
抽組衛勤力量應對重大疫情的應急培訓模式探討
堆肥廢氣余熱回用對寒區好氧堆肥的影響
多種醫學影像設備聯合應用在突發事件衛勤保障中的應用價值研究
不同施肥處理對寒區苜蓿草地產量的影響
軍事衛勤一體化問題的提出及其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35號(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條例)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
防控醫療保障戰線的堅實衛士
基于寒區背景下老齡群體冬季健身行為的體育干預機制研究
貴州全面落實四重醫療保障制度助力脫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