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災害培訓的途徑及策略研究綜述

2023-01-04 13:05全祉悅袁歡歡
中華災害救援醫學 2022年4期
關鍵詞:災害途徑培訓

全祉悅,袁歡歡,胡 海

早在1989年,聯合國就組織開展了“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的活動,并在其“國際行動綱領”中特別指出:教育是減輕災害計劃的中心,知識是減輕災害成敗的關鍵。我國學界對災害培訓的關注度在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持續提升,并于2012年達到了一個峰值;而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又使大家再次意識到災害培訓、生命教育等的重要性。因此,針對不同群體對象,通過多種途徑與策略開展好災害培訓,是我們做好防災減災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題中之意。

1 災害培訓的主要途徑

目前,學校、家庭和社會這三個維度已經基本囊括了我國災害培訓的主要途徑,并能夠區分其面向的培訓對象和應對情境。

1.1 學校中的災害培訓

1.1.1 幼兒園開展災害宣傳訓練我國目前對幼兒園開展災害宣傳訓練的研究還比較少,但大多學者都認為幼兒災害宣傳訓練形式單一,缺乏多種途徑。大部分幼兒園教師的做法是向幼兒展示相關災害的圖片,播放影視資料,且多以集體培訓的形式進行,有關災害培訓的幼兒讀物和教玩具數量也不多[1]??紤]到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其培訓應更多地以活動的方式進行。方磊就專門對幼兒園開展災害培訓活動做了相關研究,根據其提出的系統性、開放性、主動性和實踐性四個原則,從設計活動方案與具體的組織實踐兩個方面給出了建議[2]。

1.1.2 中小學校開展災害宣傳訓練中小學的災害培訓多以學校課程為主要載體。首先,按照課程呈現的形式來劃分,可以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其中顯性課程是學校進行災害培訓的主要途徑。由于地理的學科性質、特點和內容,決定了中小學災害培訓的相關研究大多集中于地理學科;其研究主題包括了災害培訓的課程與基地建設、課程標準、培訓活動設計、教材內容、培訓模式、培訓現狀調查分析和國際比較等等[3-6]。在歷史學科的災害培訓方面,研究著重于在歷史教學中實施災害培訓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教學內容、途徑與方法、現狀調查與分析、建議策略等等[7-8];還有的學者把在歷史學科中實施災害培訓概念化為“災害史教育”,如魏雅婷認為“災害史教育”是一種為學生提供指導其解決現實與未來相關問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它通過引導學生對發生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自然和人為災害的學習與研究,增強學生的災害意識和對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認知能力,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9]。體育學科則可以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滲透災害與安全培訓,做好課堂教學設計,模擬一個貼近災害現場的培訓情景,對學生的身體動作和體能加以指導和鍛煉[10]。思想品德課程可以使用“實踐+活動”的形式開展,首先創設一個使學生可以走近災害的體驗情境,引導其自主探究和理解災害,并通過組織課堂的角色扮演、辯論等,讓學生加深對災害的認知[11]。

其次,按照課程設計、開發和管理的主體來劃分,課程可以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全國中小學校都是以開展國家課程為主,而前面所論述的顯性災害課程研究也多是基于國家課程層面的地理、歷史等學科課程。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研究上,也有學者做了相關研究。曾瑜婷以贛州市為例,針對贛州常發生的災害調查了學校災害培訓的現狀,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研究了贛州市災害培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問題[12]。李樹民和張軍以無錫市市北高級中學開發的校本課程“館課程”為例,論述了減災“館課程”的內涵和核心理念,介紹了其課程資源的構建,作為課程載體的實體館、學校館和校外館,以及學科融合型、獨立設置型、基地探究型的課程形態[13]。

1.1.3 高等學校開展災害培訓高等學校是將學生分專業來進行培養的,因而在高校開展災害培訓,一方面就是要針對防災減災工作相關專業的學生,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災害醫學和災害護理學,是從災害發生后如何進行救援工作的角度,對醫護專業學生進行的災害培訓。吳迪等人研究了中美合作的“社區應急響應隊”(Community-based Emergency Response Team,CERT)培訓課程,在與美國合作過程中做了中美社區災害醫學培訓的比較研究,對我國的社區災害醫學培訓發展有著重要啟示[14]。鄭偉等人通過對我國災害醫學培訓的現狀調查,提出了如何構建災害醫學培訓體系的相關建議[15]。在災害護理學培訓的研究上,劉常清等人首先梳理了全球及我國的災害護理發展歷程,隨后以華西醫院為例,介紹了其圍繞確立災害護理的培訓內容、加強災害護理培訓師資建設、增加災害護理在護理培訓中的比例、開展災害護理高等教育與繼續教育、進行定期模擬實戰演練、強化培訓交流與合作等方面所構建的災害護理人才培養模式[16]。其他一些學者的研究也都肯定了災害護理學培訓對于災害救援的重要意義,提出未來要開設更多相關課程、拓寬培訓內容、使用多種培訓方式等[17]。

另一方面,針對各專業學生,開設災害培訓相關的通識課和服務學習課,也是災害培訓的一種途徑。如朱術云和孫強[18]以中國礦業大學開設的一門全校穩定型通識選修課《地質災害》為例,劉志坤[19]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自然科學類通識選修課程《地震與地震災害》為例,都對災害培訓通識課程在培訓內容、培訓方法和考核評價等方面提出了改進建議。劉代駿和李浩則研究了服務學習課程中的災害醫學培訓,他們認為在服務學習課程中融入災害救援醫學知識,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災害學習成效[20]。此外,對高等師范地理專業學生的災害培訓也是尤為重要的,因為他們是未來的中小學地理教師,關系到下一代的災害培訓成效[21]。

1.2 家庭中的災害培訓目前學者對家庭中的災害培訓研究還很少。鞠明庫和邵倩倩研究了我國古代明清時期的家訓,認為家訓以其特殊的宗旨、方式和傳播手段,彌補了官方災害培訓的不足,承擔了部分的災害培訓功能[22]?;氐疆敶?,魏彤儒通過對在家庭影響下的青少年防災、應災和減災素質的定量研究,評估了家庭對青少年災難素質培養中某些具體方面的影響作用,有效總結了經驗與不足,并有針對性地為加強家庭災害培訓提供了指導[23]。

1.3 社會中的災害培訓面向公眾是災害培訓途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王曉璇和王雷從研究歷史經驗的角度出發,論述了社會培訓對于疫情災害防控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它可以開啟民智、化民成俗、得民心且彌補家庭和學校培訓的不足,而這些結果都有利于預防疫情災害,實現對公眾的災害培訓[24]。至于再細化公眾的對象范圍,張國認為隨著我國城市日益提高的老齡化程度,城市老年人在維護城市社區穩定、推動社區發展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應將城市老年人作為社區防災減災培訓工作的主要對象[25]。

我國目前對于面向公眾的災害培訓研究,主要集中于在相關場所進行災害培訓和使用媒體宣傳災害培訓這兩類途徑。在場所方面,劉懿認為圖書館在公眾災害培訓上大有作為,提出圖書館一方面要提供相關學習資源(包括宣傳手冊、文獻書籍、專家講座、網絡平臺等)以幫助公眾了解災害發生的原因及應對措施;另一方面還要建立自身的應急預案,制定災害預警、緊急疏散機制,做好現場急救、互救及其工作人員的災害培訓[26]。張春琳等人以江蘇海洋防災減災博物館為例,對于如何讓公眾自覺接受并主動參與海洋防災減災培訓、發揮好博物館的災害培訓功能做了相關論述[27]。此外,科普場館、城市公園等也是實現公眾災害培訓的有效途徑。在媒體宣傳上,田一穎和張瑋認為媒體不僅能傳播災害知識,還能使公眾監督社會救災;要想利用媒體提升公眾災害培訓水平,需要明確媒體的法律責任與地位、加強機構組織與媒體間的交流合作、融合不同媒體形式、創新更具靈活性和針對性的傳播方式等[28]。

2 災害培訓實施方法與策略

雖有眾多的災害培訓途徑,但若不注重其實施方法與策略,也可能導致無效的災害培訓。因此針對不同途徑和培訓對象,學者們也通過研究其相關的實施方法與策略來提高災害培訓的成效。

不同培訓模式和培訓方法的選擇,對于處在不同階段、學習不同學科的學生而言,可能會產生不一樣的學習成效。在學前階段,方磊認為在幼兒園的災害培訓中使用災害敘事設計的原則和策略,能有效提高幼兒對災害學習的接受度,并嘗試構建了幼兒園災害敘事模式[29]。翁科波和章蘇靜結合學齡兒童的認知特點,初步構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支持下的災害培訓學習平臺設計模型及其結構與內容[30]。在中學地理的災害培訓中,李樹民提出了“現場學習”的策略,并分別論述了獨立學習型、問題解決型和跨界學習型這三種現場學習的實踐模式[31];他還提出了“主題學習”的策略,并對探究主題的選擇做了探討[32]。此外,也有學者研究在地理學科中使用“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來開展災害培訓的成效。

在高校的災害培訓中,李新輝等人以石河子大學的《災害防范與應對》課程為例,研究表明基于培訓者培訓(Train-the-Trainer,TTT)模式對于大學生的災害意識、知識水平及應對能力的提升有顯著作用[33]。相較于中學階段,使用PBL教學法在高校階段的災害培訓研究中明顯增多;在護理本科生災害培訓[34]、急診與災難醫學專業課程[35]、非醫學專業大學生災難醫學救援知識通識教育[36]等不同專業和類型的課程中,PBL教學法對于災害培訓的良好成效都得到了肯定。此外,文彥君還基于PBL教學法,研究了高校災害教育課程集成的目標、課程體系及針對不同課型的教學方案設計[37]。

學校的災害培訓除了從宏觀層面對培訓模式和培訓方法進行選用,還可以在微觀層面配合使用一些教學技巧和工具,如使用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虛擬仿真技術等,都能使災害培訓對學生而言更具吸引力。

在促進社會公眾的災害培訓上,張英等人研究了我國災害培訓類場所解說的現狀,提出從災害解說設施標準化、解說詞規范化以及解說員專業化等角度來放大災害解說系統的功能[38]。郭煜坤等人針對滑坡災害,面向公眾培訓,研究了一種可視化的視覺表征方法,其重點介紹的關鍵技術包括動靜結合的視覺表征框架、滑坡災害知識圖解、概念圖實例化等,并通過案例實驗分析表明了該方法的有效性[39]。

3 研究建議

我國學者在研究災害培訓的途徑及策略方面,呈現出了幾種主要的研究模式:(1)通過對不同群體對象的災害認知水平現狀、特點進行調查,總結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和策略。(2)提出某種特定的災害培訓策略,并通過實證研究來驗證其對災害培訓效果的提升作用。(3)通過災害培訓的國際橫向比較研究,對我國災害培訓的實施途徑和策略提出有效建議。(4)通過我國災害培訓的歷史經驗縱向研究,啟示我們當今的災害培訓工作路徑。

在未來的研究方向上,建議:(1)加強對家庭災害培訓方面的思考,并嘗試從學校、家庭與社會的聯動角度來綜合研究災害培訓的系統途徑。(2)在學校層面的災害培訓,要加強對隱性課程中災害培訓元素的挖掘;探索是否能在思政課程中開展好災害培訓;研究災害培訓不僅要從學生受訓的角度出發,也要研究作為培訓者的教師在其專業素質與災害培訓能力發展上的系統培訓。(3)進一步構建災害培訓途徑和策略實施效果的評價系統,未來還可加強對受培訓者的后續跟蹤調查。(4)借鑒更多學科領域的培訓策略與方法,并增加對其應用于災害培訓的有效性的定量實證研究。(5)探討將更多的先進技術應用于災害培訓,實現精準傳播和精準培訓,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和趣味性等。(6)增加災害培訓在理論層面的思考與研究。(7)進一步研究災害培訓的實踐情況,如根據教育部2014年發布的《中小學幼兒園應急疏散演練指南》要求,中小學每月至少要開展一次應急疏散演練,幼兒園每季度至少要開展一次應急疏散演練,可將學生的災害理論知識培訓成效同其在應急疏散演練實踐中的應用表現做相關研究。

4 小 結

綜上所述,我國災害培訓的途徑及策略是多種多樣的,能夠針對不同對象及其特征而細分出具體的實施途徑及策略,并基本覆蓋到全民范圍內的災害培訓。雖然從綜述的角度看,各條途徑之間好似涇渭分明,但在開展實際的災害培訓過程中,多種途徑與策略的搭配使用并不罕見,這也要求我們要能夠分析不同的培訓對象與場景,根據其特點選擇適合的途徑。此外,不僅在學校維度上,學前、小學、中等及高等教育之間存在災害培訓的縱向連貫性,而且在學校、家庭與社會這三個維度之間也存在橫向關聯性。正如張英等人所提出的建議:首先在學校開展災害培訓,進而通過學生向其家庭和社會的層面過渡,最終提高整個社會的災害意識與防災素養[40]。因此學校、家庭與社會需要合力進行災害培訓。

猜你喜歡
災害途徑培訓
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的警示及應對
求解含參不等式恒成立問題的三種途徑
培訓通知
CIT培訓學院2020線上培訓正式啟航
從五方面做好引導培訓
多種途徑理解集合語言
減少運算量的途徑
地球變暖——最大的氣象災害
災害肆虐
培訓路上的感悟——“喜、憂、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