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作力,在“沉浸”中獲得

2023-01-18 00:14劉美娟
關鍵詞:作業設計小學語文

劉美娟

摘要:所謂寫作力,就是指學生取材、立意、構思、表達、推敲等方面的能力,它需要學生長時間地“沉浸”在寫作中。讓作業從“一篇”到“一本”,通過長程化的設計,為學生創造“沉浸”的機會;從“鼓勵”到“表揚”,及時發現、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保護其“沉浸”的興趣;從“校內”到“校外”,所有人齊心協力,提升其“沉浸”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力;沉浸;作業設計

所謂寫作力,是指學生取材、立意、構思、表達、推敲等方面的能力。畢飛宇在其散文《游泳褲》里說:“鄉下人學游泳永遠是個謎,沒有一個人真的‘學過,劃著劃著,突然,你就會了……”張煒的小說《尋找魚王》也有類似的描寫:“我”跟著“水手魚王”學游泳,但她并沒有教我,只是讓“我”日復一日每天長時間在水里玩,最后“我”也成了一個游泳高手。畢飛宇和“我”學會游泳的過程或許有種種不同,但共同點卻很明顯,那就是長時間地“沉浸”在水中,終有一天,“身體仿佛得到了神的啟示,你的身體擁有了浮力,你和水的關系一下子就建立起來了”。寫作力的獲得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它需要學生長時間地“沉浸”在寫作中。

一、從“一篇”到“一本”,創造“沉浸”的機會

我們平時的寫作教學通常以兩周一篇“大作文”的節奏安排訓練,即使加上8篇“小作文”和若干的“小練筆”,練習仍然是斷斷續續的,遠遠達不到讓學生“沉浸”其中的程度。于是,我們決定讓作業從“一篇”到“一本”——聘請兒童文學作家郭姜燕老師做文學顧問,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個專題,利用4個月的時間,開展長期性的專題研究,進行陣痛體驗式的寫作,每周創作5次,最后把所有的作品印刷裝訂成冊,加上封面、個人簡介、目錄、后記,成為人生的第一本“童書”。這樣變“一篇”為“一本”,通過長程化的設計,給學生以“沉浸”的可能。

(一)從興趣出發,破除寫作模式

想讓學生“沉浸”其中,前提是學生愿意“下水”,所以,要特別注意這幾個方面:

1.給予學生選材的自由

“寫”的快樂無法實現,寫作熱情得不到釋放,是習作讓學生感到疲憊的重要原因。解決這個難題,首先要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寫作題材。學生感興趣,才會真正投入地去思考與其相關的一切,生活中才會充滿寫作的因子。

“一本”的創作題材涵蓋同學、鄰居、教師、家人,學校、家庭、小城、醫院,科學、數學、軍事,小吃、美食,詩詞、名人故事……這些題材,都是學生內心的呼喚、情感的召喚,是生命成長的聲音?,F在機會來了,幾乎所有學生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自己喜歡的“研究”之中。一位學生在他的“一本”后記中這樣寫道:

我的爸媽在還沒生我之前就經營著飯館。當時只有三個員工,他們成天忙東忙西?,F在好了,他們每天只要結結賬、買買菜就可以了。

只要有空,我都會去店里溜達幾圈,看看有沒有什么趣事發生。當我走進一個包廂時,服務員正在偷偷摸摸看手機;我又去吧臺,一位中年男子正和收銀員爭吵,說帝王蟹太貴了,準備耍賴。這不就是一件件趣事嗎?

“用眼睛去看見生活”這點非常重要??赡芑ɑú莶菰谀阊壑兄皇侵参?,可在別人眼里,卻是一個個樂觀、向陽而生的生命。

給予學生選材的自由,讓學生有寫作的意愿,甚至有強烈的寫作沖動,這是一個必要的、良好的開端。

2.給予學生表達的自由

很多時候,學生必須寫教師認同、試卷認同、父母認同的話,失去了表達的自由,久而久之,他們寫作的興趣就消失了。

學生表達自由的獲得,需要教師有真正的平等意識,認可學生表達的選擇與意愿;同時,學生的“話”也要得到及時回應,讓他們確定這樣表達可不可以。學生一旦有精彩的表達,教師就要在課堂上讀,在同學之間“漂流”,在周末班級群里發,讓伙伴、父母都來回應。學生擁有固定的顯性讀者和潛在的隱性讀者,就敢表達、愿意表達了。

表達的自由會讓學生對寫作有完全不同的認識,一位學生寫道:

以前,我總以為文字是死板的,是乏味的,是平淡的,可寫著寫著,突然發現,我錯了。文字是心靈開出的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態,一瓣有一瓣的風情。它可以記錄美好生活,抒發喜怒哀樂,讓瞬間成為永恒!

(二)連續實踐,在熟悉中發現精彩

寫作力是一種實踐能力,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有效提升。教師教的一些寫作方法可以優化實踐的過程,但不能取代這個過程。所以實踐、連續不斷的實踐,對寫作力的提升至關重要。

連續性地創作實踐,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思維能力的發展又推動學生寫作力的提升。學生每天在語言文字里摸爬滾打,總有一天,他們會發現自己筆尖流淌出的文字靈動起來了,就像筆尖開出了花一樣。

比如,一開始,寫“老師”專題的學生不是寫老師發試卷,就是寫老師批評學生。這些題材不是不能寫,只是作為“一本”的創作來說,讀一篇即可見全貌。怎么辦呢?我先將這些問題做了整理、講評,然后啟發學生發現問題,鼓勵他們“在熟悉的風景”里捕捉“新發現”。

學生交上來的創作中,有一部分特別精彩:

一踏進辦公室,我就看見隔壁班的徐老師蹺著二郎腿,保溫杯里泡枸杞;張老師口含一根棒棒糖,在嘴巴里品咂著。劉老師的桌子上,一支支筆排列整齊,一堆堆作業批改完成,電腦上,還有打了一半的文稿。

真的很難想象,劉老師是怎么做到來得晚批得快的。

我當時就被震撼到了。劉老師如果去申請批改作業吉尼斯紀錄,一定能上榜。

我將這篇作文在全班范讀,與大家分析探討,告訴他們這就是“熟悉的風景里”的“新發現”。接下來的一周,我們“每日必讀”的內容就是“發現普通‘風景中不平凡”的文章。

“一篇”作文帶來的成就感,遠遠比不上“一本”作品。在一本作品里,我們看到學生的寫作興趣漸寫漸濃,寫作意志漸寫漸堅,以及思維與寫作技能同構的提升。

(三)以讀促寫,從優秀的作品汲取寫作智慧

讀寫是相輔相成的,但并不是讀得多就會寫。孫小冬老師認為,要“打通讀寫關節,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尋找習作規律”。確實,閱讀對寫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并不是閱讀了就一定會寫作?!伴喿x只是給‘會寫提供了一種可能”,還需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留意、關注、尋找習作規律。

在“一本”創作期間,我們正好學到《刷子李》。這篇文章選用典型事例表現刷子李的技術高超,運用動作、神態等多種描寫方法表現人物特點,但我們往往會忽略一點:為什么要設計曹小三這個人物?從他的視角去寫,作用在哪里?這樣關注的是整體構思,提升的是寫作思維。

管建剛老師認為要讓學生帶著一顆“作文心”去閱讀,關注故事寫了什么,思考故事是如何寫出來的。帶著這樣的視角去閱讀,久而久之,就會有一種“作家視野”,寫作一定會進入新的境界。比如,我們閱讀《母雞小妮子的偉大夢想》這本書,在發現了地上掉落的羽毛后,我讓學生猜猜發生了什么?知道是黃鼠狼干的壞事后,我又讓學生去想:你會怎么構思接下來的故事走向?不斷的猜想和印證,讓學生的創作軌跡漸漸接近作者的思維軌跡。久而久之,學生課外閱讀時就會有意識地去挖掘或獲取寫作技巧和規律,逐步提升寫作力。

二、從“鼓勵”到“表揚”,保護“沉浸”的興趣

如果說平時的“一篇”習作常常伴隨限制、冰冷、逼迫的話,那么“一本”則是自由、溫暖、自覺的。但即便這樣,學生在“一本”的創作中依然會遇到不少問題。此時,就需要我們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做到從“鼓勵”到“表揚”,保護學生“沉浸”的興趣。

(一)文思枯竭的時候多鼓勵

學生的創作到了第四周的時候,文思開始枯竭,書寫開始馬虎,篇幅開始縮水,邏輯開始混亂。追根究底,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儲存的素材是可數的,有學生說:“我怕堅持不到最后?!苯鉀Q這個問題時,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鼓勵學生帶著“放大鏡”看生活。郭姜燕老師說:“要想寫好文章,其實就要張開我們身上的每一個毛孔來細細品味生活中很細微的滋味,只有這樣你才能尋找到更多的寫作素材?!痹谑程贸燥垥r,我鼓勵他們借洗手的機會多看看,哪里有動靜看哪里;中午午睡時,我提醒他們觀察小組內同學的睡相有哪些不同;舉辦“我的老師我來學”的活動,我暗示他們觀察比賽中誰模仿老師最像……平日里哪怕有一點可“放大”的機會,我都會鼓勵、引領學生“向著明亮那方”不斷努力,并隨時表揚和肯定他們“沉浸”的成果。

朱自強教授說:“一個孩子有大如一卡車的自我,就會寫出好作文?!焙芏鄷r候,學生沒有“自我”的生活,節奏太快,被父母安排太滿,缺失了寫作素材的日積月累。因此,我鼓勵學生安排“自我”的生活,放慢節奏,用“放大鏡”發現生活,以保證文思不會枯竭,能寫出“自我”的生活。

其次,指引學生學會“看熱鬧”。會寫作的人,一定是對生活有敏感度的人。除了大量的閱讀外,對生活保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同樣重要。一朵花,一滴雨,一個同學的坐姿,一位老師的笑容,都值得去“看熱鬧”??粗粗?,你就會想觀察角度,會換位思考,進入對象的世界,漸漸地,就會發現,寫作易如反掌。

我給“寫同桌”的學生常換同桌;鼓勵“寫鄰居”的學生家長帶孩子主動去鄰居家;為寫“醫院”主題的學生創造機會進入各科室,找理由和各種人溝通交流;讓寫“放學路上”的學生抓住一切機會深入到路邊的人群中,花叢中,店鋪里……我覺得教師最應該做的不是教學生如何寫,而是引導他們不斷發現,不斷積累,讓寫作的源泉汩汩流淌。

再次,和學生一起用好共讀書目?!耙槐尽钡膭撟髦?,選擇一本書作為共讀書目和創作指導書目,實在是大有必要。創作開始,經過精挑細選,反復斟酌推敲,我們最后選定《看了螞蟻又看云》作為創作期間的共讀和創作指導書目。這本書由9個小故事組成,溫情、呵護、成長……每個故事都似曾相識,都能讓人從人物細微的情緒與情感里,找到曾經的自己、同學、老師、親人。最重要的是,每個故事后面都有一則小文——《故事是怎樣誕生的呢》,講述了創作初衷,既特別又體貼,讀起來既舒服又親切。

我們先讀《赤橙黃綠青藍紫》,讀完交流。學生發現,文中的人物都能對應到班上的伙伴:“赤”是朱常滈,一個著急忙慌的冒失鬼;“橙”是陳宇涵,常常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黃”是王梓涵,炮仗一個,一點就著;“綠”是曹芝源,永遠不會讓人忽略他的存在;“青”是孫劉莉,“優秀”永遠是靠自己干出來的;“藍”是許老師,處事泰然,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中;“紫”是蔣雨涵,內秀又陽光,就像溪水潺潺。學生有些若有所悟,感受到高大上的創作原來跟生活如此接近——寫好近在眼前的人、身邊的事,小人物、小事物,同樣有大能量。我們鼓勵學生這樣去精讀、賞讀、仿寫,探討作者的創作初衷,探尋創作的門道,尋找自己的創作靈感。這樣的探尋,常常會讓學生在“山窮水盡”時,有“柳暗花明”的快樂。

有了這些鋪墊,4個多月后,學生的作品熠熠生輝,“后記”寫得樸實、真誠、酣暢。

(二)動力不足的時候多表揚

即使是再有熱情,時間久了學生也會有動力不足的時候。解決這個問題,我的方法就是表揚,表揚,再表揚。

我最常用的表揚手段之一是手松一點,再松一點——對學生每日交上來的創作,哪怕全文只有一個亮點,都給予最大程度的肯定——紅紅的一百分。除了高分的肯定,我會圈畫出每個學生作品的亮點之處,讓學生時時收獲寫作的動力。每次學生拿到創作本后仔細尋找圈畫的場景讓人欣慰無比。

表揚手段之二是做足儀式感。一周的創作全都滿分的,下周一頒發獎品。我們稱之為“榮耀時刻”,獎狀、頒獎背景PPT、頒獎嘉賓……一個都不能少。其中,最讓學生期待的就是獎品了。

獎品是什么?

我們定制了文創用品,從書簽、直尺、橡皮到文件夾、筆筒、書包等,上面還有學校的logo和班徽。拿到獎品的那一刻,看得出學生心底流淌著的是快樂、滿足,以及新的一周再出發的信心。每周的創作是小目標,這一周周的小目標最后組成的就是一本作品這樣的大目標。

表揚手段之三是讓他們的作品亮相。最常做的就是在班上讀,先讀內容,再讓他們猜作者,最后作者亮相。全班的驚嘆會給作者帶來極大的鼓舞和激勵。我想,被表揚的學生一定會反復回憶琢磨自己被表揚的原因,并努力在后續的寫作中繼續加油。由于課堂上的時間有限,每周末,我們還將大家的一周寫作電子稿發至班級群,鼓勵學生和爸爸媽媽一起欣賞的同時,評出心目中的優秀作者。這樣的亮相能做到“一個都不會少”。除了在本班亮相,我還常常將他們的寫作內容與數學、英語和隔壁班的老師分享。這些老師不經意的表揚,常常會讓學生興奮激動好久。講評時,我將學生的片段與名家經典放在一起欣賞講評,“這一部分寫得一點兒也不遜色于名家”“我甚至認為這段的描寫比名家寫得還好”……這些表揚就像一束束光,照亮了學生寫作前進的方向。

蘇霍姆林斯基說:“請記?。撼晒Φ臍g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存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背i_“表彰大會”,帶給學生的力量是無盡的。持續數月的幾十篇作品的連續創作,讓學生從“我想寫”到“我能寫”的痛并快樂的歷程中,收獲了表達能力的訓練,也收獲了耐力和毅力的磨煉。

三、從“校內”到“校外”,提升“沉浸”的效果

學生寫作力的提升從來都不僅僅是教師的事,當然也不僅僅是學生的事,它需要所有人的參與、配合。

(一)教師是主心骨

如果將一個班級比作一艘航行的船,那么教師就是這艘船的船長,要保證行駛的正確航向,幫助“水手”應對成長中的“大風大浪”。

一開始,我就對整個作業的時間節點進行規劃,對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設。不僅如此,我還第一時間發現并解決學生創作中的問題。每個周末,我們都要將一周的寫作內容打印成電子稿,收齊后校對查驗,每個家庭進行二次修改后上交。一開始,總有幾個爸爸媽媽因為不會排版和版面設置而耽擱時間。第一周發現問題后,我立即錄制了操作視頻發到班級群,安排班級中的兩名電腦高手進行跟蹤輔導直至完成“一本”創作。

前行的道路上,船長會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即便過程艱難,只要方向準、心團結,縱使劈波斬浪,水手們也會樂在其中。

(二)家長是強大后盾

日復一日地寫作,需要學生有持續的動力和毅力。這就需要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孩子點滴的進步是家長支持的動力。我們每周進行充滿儀式感的創作頒獎儀式,頒獎照片即刻發班級群,讓每個學生都出鏡,讓每個爸爸媽媽都能看到孩子快樂驕傲的笑容??吹狡饺绽锏淖肿兂闪艘粋€個方塊,經過一周周的累積,從幾百字到幾萬字,這種對自己孩子堅持創作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油然而生——“我們會全力以赴”“我們一定配合好,做好后勤工作”……

創作瓶頸期,我鼓勵學生遇到問題和老師、家長一起探討,解決問題。一旦發現問題,教師主動與家長商量解決方案,優化解決方案。記得有個學生遲遲找不到自己心儀的作品題目,周日下午花了整整三個半小時和家長討論,最后才確定。

當家長成為一種力量時,肯定、鼓勵、相信便會相伴相隨,這樣便沒有什么不可能了。

(三)社會資源是保障

創作到第五周時,學生進入“瓶頸期”,創作顧問郭姜燕老師來解燃眉之急。我們舉行了創作沙龍,讓學生自由暢談創作中出現的問題,郭老師當場提建議,找解決辦法,并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創作歷程。郭老師有一段話,讓每個學生底氣十足。她說:“孩子們,也許你以后當不了作家,但你竟然在小學就寫了一本書,不是你不能,而是你有其他的路要走;也許你以后就是一名作家,那么你更有理由對你的孫子孫女及讀者們說,看,這個作家小學就能寫書了?!?/p>

一個小時的指導,其實能解決的問題是有限的,但給予學生精神上的支持是不可估量的。在接下來幾周的創作中,學生文思泉涌,遇到問題不再害怕。郭老師就像一盞燈,指引學生有條不紊地向前走去。

不是每個班都能有與作家見面的機會,但只要用心去留意,就會發現這類資源無處不在?,F在科技發達,很多作家的講座視頻一搜即有;我們當地也有作家協會,里面也是高手如林;一所學校,一家單位,都有文學愛好者,他們的創作更接地氣,經驗也很豐富。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與他們近距離交流,定期舉辦創作沙龍,邀請他們來做講座……在耳濡目染中,文學的種子就會在學生心中播下。

4個多月后,班上的每個學生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那就是自己創作的專題性研究創作作品——小小的一本童書。學生以“一本”升級“一篇”的夢想實現了。4個多月的寫作并不輕松,但他們在創作中遇見了最好的自己,他們的寫作力得到了看得見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畢飛宇.蘇北少年“堂吉訶德”[M].北京:明天出版社,2013.

[2] 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主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歡
作業設計小學語文
淺議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探討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作業設計探究
淺談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滲透
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語言溝通探析
優化朗讀技巧,提升語文實效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讓多媒體課件為閱讀教學助力
撥動情感之弦,讓語文課堂綻放精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