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前期功臣號的發展

2023-02-02 02:26張佳馨
鎮江高專學報 2023年1期
關鍵詞:唐德宗封號名號

張佳馨

(河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功臣封號用以褒獎功臣,鞭策他們維護王朝統治,始于唐,五代因之,宋為定制,唐代有“寶應功臣”[1]1332、“興元元從奉天定難功臣”[1]1334等名號,石敬瑭曾被封賜“竭忠匡運寧國功臣”[2]982。

學界目前關于中國古代功臣的研究集中于功臣配享等,唐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北宋神宗太廟配享功臣的變動、配享功臣與人物評價等相關問題是研究熱點。功臣配享關乎朝堂政治動態,重要性高于功臣號,所以學界關注較多。與之相比,功臣號影響有限,相關研究較少。朱瑞熙追溯了功臣名號的發展歷史,介紹了北宋功臣名號的內容[3]。龔延明介紹了“功臣”(即功臣名號)的概念,考證了功臣號興起的時間[4]608。馬建紅認為,遼代獲賞賜功臣封號的通常是在重大戰事和關鍵時局中功績卓著者[5];陳曉偉認為,遼頒賜功臣名號具有隨意性,主要有“初賜后加賜”“賜后改賜”兩種[6];張琛研究了功臣號的品階獨立,認為表現在字數、用詞方面,北宋時功臣封號品階獨立化最終完成[7];胡永啟梳理了功臣號的產生背景與興衰過程,認為唐宋時期賜功臣名號,給予獲名號者及其子孫優待,增加了官員為王朝盡忠賣力的吸引力[8]。

今人關于功臣名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唐、五代,對遼功臣號之研究聚焦于勛、階方面,尚無針對北宋前期功臣號的專門論述。筆者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立足北宋功臣號,以“拜相”為切入點,探究功臣號制度的發展。

1 功臣號的來源

功臣號源于唐代何時有3種觀點:

1) 《五代會要》《職官分紀》等典志體專書認為功臣名號始于唐玄宗所賜“開元功臣”。

2) 《事務紀原》認為封賜功臣名號源于唐代宗時“寶應功臣”。

3) 封賜功臣名號始于唐德宗頒賜“奉天定難功臣”等功臣名號。這種觀點在宋代史籍中更普遍,《夢溪筆談》《卻掃編》《愧郯錄》《文獻通考》持此觀點?!端问贰份d,功臣號源自唐德宗[9]4007(1)《宋史·職官志》卷8載,楊億言功臣號源于唐德宗所賜“奉天定難功臣”,而《宋史·職官志》卷1載功臣號起源于唐玄宗“開元功臣”,兩種說法自相矛盾。這應是成書時間倉促、校對不細的緣故,故不以《宋史》所載功臣號的內容討論其起源。。

現代學者對初賜功臣號的時間有不同見解,如黃樓認為始于唐高祖[10],孫繼民認為始于唐德宗[11]193-210,陳曉偉認為始于唐代宗時期[6](2)《宋代官制辭典》載功臣號始于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至唐僖宗、昭宗時,功臣號成為將相例加美名。黃樓認為唐高祖封“武德功臣”“太原元從”為唐代功臣號之始[10]。孫繼民認為正式賜號始于唐德宗“奉天定難功臣”“興元元從定難功臣”[11]。陳曉偉認為,開元年間功臣號賜予較少,真正開始是在代宗時期[6]。,主要是不同史籍記載有差異,學界對“功臣”“功臣號”界定不甚明確,兩者概念混淆[12](3)功臣,即有功之臣,但有功之臣不一定擁有功臣名號,對有功之臣的褒獎不可列入功臣號的起源范疇。有功之臣與功臣封號不同,功臣號由皇帝授予,屬美稱,擁有功臣號,即符合功臣的身份,但有功之臣并非都擁有功臣號[12]。。

筆者認為,功臣號源自唐德宗時期更準確,原因如下[12](4)唐代功臣號特征:官員的系銜中含有功臣號,墓志銘中亦有功臣號;官員被授予功臣號是因在世時于某次事件中衛圣而得,非死后封賜;封賜功臣號之初,內容多為年號,至唐末,演變為“美稱+功臣”的形式,后代亦沿用[12]。:1) 明確“功臣號”而非“功臣”。上文已討論,故不再贅述。2) 從數量上看,唐高祖、玄宗時期的“功臣”群體數量較少,封賜功臣規模較小,“十數人而已”[13]157(5)唐玄宗“唐元功臣”數量較少,“不過十數人”[13]157,見于史料記載的有葛福順、李安樂、張德、王思獻等,他們參與唐隆政變,符合“唐元功臣”之身份。唐玄宗時功臣封號的數量、規模不及德宗時期,但不可否定,唐玄宗時功臣封號是存在的。。3) 從標志性事件與正式程度來說,唐德宗逃往奉天時,授予衛圣臣子“奉天定難功臣”,是授予功臣號的標志性事件,也是正式頒賜在世大臣,非死后追封(追封屬逝后追贈,實際意義不大),且“奉天定難功臣”有較強的指向性,非泛指某個功臣群體。綜上所述,以唐德宗頒賜“奉天定難功臣”為功臣號的起源更準確。學界對功臣號的起源尚存爭議,但功臣號始于唐,唐末、五代進一步發展,至北宋成為制度卻是史實?!秹粝P談》載:“(功臣名號)本朝唯以賜將相?!盵14]15沈括的觀點不全面,北宋功臣號賜予將相,也賜予中書樞密官員、外臣、皇子。

功臣號制度起于唐代特殊的政治環境,五代沿襲唐,功臣號的品階趨向獨立化;北宋前期,在五代的基礎上對功臣號制度略加損益,繼續使用。北宋,功臣封號具有指向性,字數、內容固定。功臣號在這一時期與“拜相”聯系在一起,功臣號在北宋前期呈現新的特征。

2 北宋前期的功臣號

“國朝修唐制,宰相、樞密使初拜必賜,為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初或未賜,遇加恩乃有之,刺史以上階勛高者亦或得賜?!盵15]858功臣號分賜二府大臣、皇子、皇親、文武臣僚、外臣、諸班直將士等,北宋功臣號的內容統一、規范,詳見表1。

表1 宋代功臣號分賜對象及內容

北宋功臣號主要賜予:宰相、樞密使、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其進,則加2字;皇子皇親、文武臣僚、外臣;禁軍諸班直將士。終北宋一代,賜予武將功臣號的較少。北宋將功臣號分類,分賜不同人群,使其具有“限定性”。大量賜予文臣功臣號,限制武臣的賜予,“文多武少”是“右文抑武”的隱晦體現(6)富弼言:“應制科者,必樂為賢良方正才識兼茂,恥為將帥邊寄之名,蓋今人重文雅而輕武節也?!盵16]270關于宋代“重文輕武”可參閱黃寬重[17]387-399、張邦煒[18]、陳峰[19]、呂為[20]的論述。。

功臣號與“拜相”“罷相”聯系緊密,中書、樞密臣僚若賜功臣號,宰臣賜6字,樞密使、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等賜4字,加進另賜2字,如“舊有功”,除入二府,則“依倒改賜”[21]562。罷相或貶黜改賜功臣號?!霸紫喑跫蛹戳?,余并四字,其累加則二字?!盵9]4080官員拜相、罷相前后功臣號內容有所變化,詳見表2。

臣僚拜相時,功臣號至少6字,貶黜、罷免或致仕,功臣號立即改賜,名號改賜意味著政局變化。拜相即賜功臣名號,多以“推忠”“協謀”等開頭,以“守正”“佐理”等結尾,遇恩改賜;功臣號為雙數,罷相或貶黜即改賜功臣號。罷相時多不改變功臣號字數,而是把“推忠”改為“推誠”,以“推誠”開頭,“翊戴”結尾。這種變化體現了罷相對功臣號的影響,亦體現了官員離開政治中心后功臣號的變動。功臣名號作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其內容與政治環境密切相關。官員致仕時加恩,亦賜功臣號,如呂夷簡于景祐四年(1037年)四月罷相,其時功臣號為推誠、保德、崇仁、守正、忠亮、翊戴[22]324,慶歷三年(1043年)九月加恩制,功臣號改賜為推誠、保德、宣忠、亮節、崇仁、協恭、守正、翊戴[22]327;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張士遜致仕,功臣號由推忠、協謀、同德、守正、佐理改賜為推誠、保德、崇仁、忠亮、守正,等等[22]326-327。

表2 北宋部分官員功臣號的改賜

賜臣子功臣號有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所賜名若罷免或出鎮則改之,亦有不改者[15]859,但較少。乾德二年(964年)正月,范質、王溥、魏仁浦罷相致仕;淳化二年(991年)九月,呂蒙正罷相;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八月,石熙載以足疾罷樞密使;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六月,寇準罷樞密使,皆未改賜功臣號。其二,官不當賜而特賜[15]859。開寶四年(971年),秘書少監、韶州刺史王明;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度支使陳信從,戶部使郝正并賜推誠、翊戴4字功臣封號。

賜予武臣功臣號:諸班直、禁軍、將校賜拱衛、翊衛、衛圣號,遇恩累加,但使改其名,不過兩字[15]859。受“重文抑武”政策影響,北宋賜文臣功臣號較多,賜武臣功臣號較少,且有字數限制。這表明,功臣號制度屬官爵制的變體,是政治制度的延伸,受政治制度影響;功臣號字數越多,尊崇、優禮之意越強烈?!爸匚囊治洹弊饔糜诠Τ挤馓?,限制賜武臣功臣號的數量及其功臣號的字數。

北宋功臣號制度與“拜相”“罷相”關聯,臣子拜相時,賜6字或以上功臣號,后遇恩加賜,罷相時改賜,致仕時加賜。功臣號制度受“重文輕武”影響,被賜功臣號者文臣較多,武臣較少。

3 功臣號的廢除

宋代,官、職、差遣分離,官制名實背離,而濫授功臣號使之更甚。北宋前期,知制誥楊億上言:“當今功臣之稱,始于德宗,扈蹕將士并加‘奉天定難功臣’之號,因一時之賞典,為萬事之通規。近代以來,將相大臣有加至十余字者,尤非經據,不可遵行,所宜削除,以明憲度?!盵9]4007時人認識到功臣號的作用有限,但“因襲既久”,“難于驟革”[9]4007。宋神宗時,改革政治制度,改官制中名實不符之處。功臣號“溢美過情,空名眩實”,吳充、元絳等“乞于銜位之中悉減罷”,知樞密院馮京等繼而請之,上從之,于是“管軍臣僚以下至諸軍班,銜內帶功臣者并罷”[23]7174,功臣號制度被廢?!独③颁洝份d:“階、散、勛官在前世合于一,至唐則析而為二;階、勛、功臣、檢校,在唐析于四,而本朝則合于一。其用與不用,實寓見于是。自宋、齊、梁、陳、后魏、北齊以來,諸九品官皆以將軍為品秩,謂之加戎號,此正如國初軍制,皆以御史為品秩,謂之加憲銜也?!盵24]93

北宋,功臣號成為虛銜,神宗元豐時被廢。南宋除賞賜安南、西夏功臣號外,基本不再實施該制度。北宋功臣號承襲唐、五代,曾頻繁授予文臣,以示優獎,元豐改制罷功臣名號,南宋賜功臣號者幾人而已。

功臣號制度主要服務于社會現實、統治意圖,隨社會發展而變。功臣號于南北朝時期萌芽,唐代正式出現,五代時出現專門的功臣名號,北宋元豐改制前,官、職、差遣分離,功臣號成為榮譽性稱號,元豐改制最終罷去。

4 北宋功臣號的影響

功臣名號有一定的激勵作用。宋代完善科舉制度,優禮士大夫,欲與共治天下??婆e制中的特奏名制使落第士人為做官“老死不止”,功臣號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亦有此作用。官員踏入權力中樞,得賜功臣號,是深受皇恩的體現。如呂夷簡,功臣號初賜為6字,致仕時已累賜為16字[22]327(7)慶歷三年(1043年)九月,呂夷簡致仕,其時功臣封號為“推誠、保德、宣忠、亮節、崇仁、協恭、守正、翊戴”。。功臣號的實際作用有限,但有助于籠絡士心,激勵百官維護王朝統治。

功臣號從屬于政治制度,其發展受政治制度的影響。北宋實行官、職、差遣分離制度,功臣號演變為榮譽性符號。功臣號的實際影響不及政治制度,相較于官階和差遣,實際作用減弱。

從制度史層面看,功臣號由最初偶然所加,以年號、地點等命名,延續至唐末、五代,多以“美稱+功臣”形式出現,宋初功臣號屬特賜,內容固定,功臣號制度的發展脈絡體現在政治事件、政治史中。從文化史的角度看,功臣號的授予映射了文化習慣[25]。功臣號帶有一定的“政教信仰”色彩,唐代功臣指代某種身份,但不一定擁有功臣號,北宋功臣號指向文武官員,尤其是文官?!氨砻娴默F象不過是一個文化符號,而真實意圖則在保障臣民對皇權的效忠,促使臣民對政權鞏固的效力,體現了國家對個人的認可?!盵25]

5 結束語

北宋,功臣號的實際意義減弱,但因循前代制度,為表嘉獎、優禮,鞭策臣僚為皇權服務仍大量頒賜,這種情況直到元豐改制才得以改變。筆者認為,功臣號是政治制度的產物,是對士大夫的褒獎,在某種程度上可促進臣僚維護皇權統治,官員罷相或貶黜即改賜、罷去。功臣號是統治者為臣僚量身定制、可隨時罷去的榮譽性封號。

猜你喜歡
唐德宗封號名號
虛實相通:從松贊干布的“賨王”封號看中國古代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清前期內札薩克蒙古貴族封號及其演變
我是無名之輩! 你是誰?
唐代考生很“坦率”
唐代考生很“坦率”
I’m Nobody! Who Are You?我是無名之輩!你是誰?
術士拯救大唐帝國
一張檢討書挽救大唐
“名號”中的添加劑
古人的名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