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鎖定與破解:高新區“四鏈”融合的實踐誤區和路徑優化

2023-02-06 18:16宋保勝
甘肅社會科學 2023年6期
關鍵詞:鏈條高新區產業鏈

宋保勝

(1.河南農業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鄭州 450046; 2.鄭州商學院,河南 鞏義 451200)

提要: 高新區作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主要空間載體,在打造產業新高地、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助推產業全鏈條融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通過對高新區內“四鏈”融合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研,發現:部分高新區協調管理模式存在著路徑依賴,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等鏈條功能鎖定效應較為明顯,造成鏈條之間斷裂,“信息孤島”現象較為嚴重,“四鏈”融合度較差,制約創新驅動戰略的有效實施?;趧撛煨云平饫碚?跳出對既有政策慣性的路徑依賴,對原有制定的政策、各主體協調機制和服務措施進行有效整合,強化高新區服務供應的精準度,加強外部政策的針對性引導和內部資源互補性調配,全面營造良好、高效的協同環境,重塑高新區內“四鏈”融合路徑,推進現代化科技產業體系的構建,全方位助推“四鏈”深度融合,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集約型發展方式替代粗放型發展方式已成必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要創新引領帶動,通過創新賦能能夠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的驅動源。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了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1]。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引領發展,大力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盵2]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科技創新強國建設?!盵3]創新驅動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創新賦能也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創新將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邏輯起點。創新驅動效用的發揮,關鍵在于創新成果產業化程度的高低,在于能否將創新成果快速、高質量轉變成社會生產力。但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是一個動態的知識轉移、轉化過程,通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中試到商品化、產業化再到商業推廣的逐步迭代,對技術、產業、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進行優化配置,較好的把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為一體,最終實現科技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合二為一。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鏈條融合是創新驅動戰略實施的保證,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并對完善各鏈條融合機制進行了全面部署[4]。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西考察,要求江西牽住創新這個“牛鼻子”,走出一條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深度融合的路子[4]。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召開的“科技三會”上,強調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簡稱“四鏈”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以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5]?!八逆湣比诤仙婕安煌Y源要素、牽扯到不同行業,需要一個特定地理區域,匯聚、調配各類創新資源,促進各鏈條之間彼此賦能、協同發展。高新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高新區”)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空間載體,具有明顯的政府主導特征。在打造“四鏈”融合過程中,高新區通過政策優惠賦能、區位優勢帶動、中介機構的引導、先進管理制度的支持、完善基礎設施等匯聚、調配各類創新資源,疏通鏈條之間的堵點、漏點和斷點,達到建鏈、強鏈、固鏈、補鏈功效,助推各鏈條縱、橫連為一體,有效統籌技術、產業、資金、人才等資源,助推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創新成果的轉化及產業化,成為新發展格局下塑造新動能、新優勢的有力抓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圍繞高新區建設下發了一系列文件,明確了高新區的功能,確定了持續發展的路徑。2020年7月,《國務院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強調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方向,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為抓手,提高服務質量,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全方位建設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6]。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提出,要“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要求,為新時期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落實國家科技創新戰略需求明確努力方向[3]。在創新驅動戰略實施的背景下,高新區如何推動“四鏈”融合?其宏觀驅動機理和微觀傳導機制又是怎樣? 制約或影響“四鏈”融合的因素是什么? 基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從“四鏈”融合對高新區有效服務的現實訴求和高新區自身功能發揮的內在邏輯視角,突破對原有的政策、制度的慣性依賴,結合高新區內“四鏈”融合現實狀況,提出加強政策制定的針對性,改革管理體制,完善配套機制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多角度塑造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路徑,全方位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深化,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持續、穩定發展。

二、高新區“四鏈”融合的研究動態

諸多專家、學者圍繞高新區的內涵、特點、推動“四鏈”融合的作用機制、制約因素和路徑優化等方面進行了多維度研究分析。一是圍繞高新區概念方面:從內涵角度,高新區就是地方政府劃定的一個區域,是以發展高新技術為目的,通過稅收和貸款等方面的政策傾斜以及軟、硬環境的優化,聚集各類創新資源,進行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以及高新技術產品生產和推廣,最終實現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特定空間體[7]。從外延層面,一方面,高新區就是營造創新創業為內核的經濟活動空間,是為各類創新主體的銜接、交互平臺建設以及支撐創新創業生態構造的空間載體,也是在各類創新資源相互協調、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構建成的一個區域創新生態系統[8];另一方面,高新區是一個區域發展的驅動力和生命源,是帶來新經濟、新文化、新文明的源頭所在,也是聚集多元化創新要素或知識社區的生態土壤[9]。高新區高質量的建設,可以營造寬松的經營環境,創造良好的創新生態體系,有利于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新創業的示范區、體制創新的試驗區和科技興貿戰略展示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10]。二是圍繞“四鏈”融合的路徑及效能方面:“四鏈”融合是通過外力推拉和內力相互牽引,使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等相互融合、相互依存、有效銜接,實現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新機制[11];“四鏈”融合能夠促使科技、教育、產業、金融形成鏈式結構,通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突破創新、產業、資金和人才鏈條在各環節的堵點、漏點和斷點,破除“科技孤島”現象,有效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合理配置,提升更加高效、穩定的要素供給能力,形成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各主體各方面各環節有機互動、協同高效的現代化螺旋上升式的創新體系[12]。高新區通過政策、資金、人才以及完善、健全的服務設施,能夠促使高新區內形成產、學、研、政、金、人為一體的集群體系,各要素之間相互協調、互相依存,促進對應的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13-14];作為“融合型經濟”體,高新區通過技術溢出效應,促使創新要素滲透并調整資本要素、人力要素配置,拉動資金和人才及時跟進,疏通各環節的障礙,促進知識和技術在集群內流動和擴散,達到“四鏈”深度融合,助推產業轉型升級[15]??傊?高新區的高質量建設能夠打破園區內物理空間的限制,實現創新資源在不同環節間的流通、重組、再配置,重構了各鏈條的空間布局,能夠有效暢通園區內的良性大循環,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16]。三是圍繞高新區“四鏈”融合制約因素方面:部分高新區協調能力不足,創新要素合力不夠,具有局部性、單點發力特征,在引導科技產業一體化過程中,呈現“碎片化”“分散化”“創新成果相互抵消”等不利局面[17];由于政策導向性不明確,創新生態系統不佳,區域協同創新水平較低,部分高新區內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等鏈條融合存在脫節現象[18];鐘韻、秦嫣然等采取EG修正指數和DCL指數,依據粵港澳大灣區2003—2019年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面板數據,測度了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集聚的特征及相關影響因素,結果發現:粵港澳大灣區呈現產業協同集聚現象,但協調機制不健全,創新要素未能高效便捷流動,各鏈條的關聯度不緊密,鏈條之間的融合水平較低[19];戴一鑫、李杏、晁先鋒等基于“地理、技術、組織”三位一體的演化角度,借鑒“三螺旋”算法測算高新區產業鏈條協同效度及制約因素,實證結果表明:園區內制度環境較差以及政府的不當干預會弱化產業鏈條的融合和產業集聚協同[20]。目前,大多數高新區的經濟增長仍然依靠資源驅動和相對廉價勞動力優勢,現代企業制度尚未建立,創新資源要素難以得到優化配置與組合,產品的技術含量低、產業鏈條短,土地及自然資源利用效率低等問題,部分高新區甚至出現了功能的異化和偏離狀況[21]。四是高新區推動“四鏈”融合的對策建議方面:引進高端的人才、圍繞產業鏈進行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快速發展區位優勢產業,推進高新區“四鏈”深度融合[22];有效制定高新區的產業戰略和規劃,以創新鏈部署產業鏈,以產業鏈融合引導資金鏈和人才鏈導入,加強園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全方位助推“四鏈”有效融合[23];汪文生、徐天舒等利用2006—2018年高新技術企業的數據,通過實證分析,發現高新區可以通過改善高端人力資本和寬松的融資方式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研發,利用技術外溢拉動產業轉型[24];持續加大高新區建設力度,圍繞戰略定位,出臺配套支持政策,優化軟、硬件環境,使其能夠較好附吸技術、資金和人才匯聚,促進“四鏈”深度融合[25]。

總體來說,不同的專家、學者圍繞高新區助推“四鏈”融合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認為高新區高質量服務能夠紓困“四鏈”融合過程中的障礙,促進科技創新效率提高。但大多數的研究表象描述的較多,很少有學者對高新區推動“四鏈”融合的內在邏輯進行探討,也較少有對高新區高質量建設與“四鏈”深度融合之間相互影響的機制分析。對高新區推進“四鏈”深度融合的路徑理論上仍處于探索階段。鑒于此,試圖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時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區賦能“四鏈”深度融合這一特殊現象,在明確高新區高效服務推動“四鏈”深度融合的內涵和外延基礎上,厘清高新區推動“四鏈”融合的宏觀驅動機理和微觀傳導機制,以部分地區高新區推動“四鏈”融合情況為例,分析探討現實負外溢性和制約因素,運用波特競爭優勢理論和供需推拉理論,構建多元化協同機制,探尋高新區賦能“四鏈”深度融合路徑,為促進“四鏈”有效融合和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借鑒。

三、高新區推動“四鏈”融合的必然邏輯

“四鏈”融合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也是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的關鍵舉措;而高新區是國家創新戰略實施的重要空間載體,也是高新技術研發及其產業化的主戰場,是科技創新的策源地。高新區為“四鏈”融合提供了地理空間,“四鏈”融合又為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驅動源。

(一)高新區助推“四鏈”融合的宏觀機理

1.匯聚創新要素,增強各鏈條賦能實力

1955年,法國經濟學家弗郎索瓦·佩魯在《經濟學季刊》上發表的論文“經濟空間:理論與應用”中提出了“增長極”理論。他在研究經濟非均衡增長時發現: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而是有類似“磁極”的中心出現在空間區域內,該中心會持續匯聚周圍的要素和資源,形成增長點或增長極,而后通過擴散效應帶動周邊區域發展,對整個經濟圈、增長帶產生外溢影響[26]?!霸鲩L極”理論為高新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驅動產業升級、輻射帶動發展提供了現象解釋和理論支撐。高新區是為貫徹落實國家新發展理念、體制改革、機制創新設定的一個科技特區,它是國家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主戰場、引領新常態的主陣地和創新驅動的主力軍,肩負著深化改革、轉型升級和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使命。高新區通過政策賦權和交通、通訊、信息基礎設施等硬環境供應及法制、融資、營商氛圍、創新創業等軟環境優化,形成區域“磁極”中心。具體表現為:一是政策資源豐沛。各級政府針對高新區建設從土地精準供應、財政的各項扶持、稅收的各種優惠、各類信用貸款以及人才支撐等方面,提供一攬子含金量高、惠及面廣、針對性強的配套政策。豐富的政策資源,能夠有效促使高新區搭好平臺、創優環境、筑巢引鳳,全方位提升園區中心地位,增強高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吸引力。二是區位優勢明顯。高新區一般會選擇中心城市郊區、高等院?;蚩蒲袡C構的周邊或交通樞紐地區進行園區建設,突出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有利于要素的集聚。在城市近郊,可以利用城市豐富的信息資源、便捷的交通條件、良好投資環境,形成高新產業高地;鄰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高新區可以就近吸引智力資源和高素質熟練從業者,提高技術開發能力,形成科研、中試、生產協調發展的基地,發揮試驗區、先導區的地位和作用,快速轉化科技成果。政策的扶持和優勢的區位,促使高新區在一定區域內形成增長極,較好的匯聚高質量的創新要素,提升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等各鏈條上資源要素的質量,增強各鏈條的賦能實力。

2.引導創新要素合理流動,提升各鏈條相互賦能能力

創新資源合理的配置有助于創新成果的轉化、轉移及產業化,有效推動創新驅動戰略實施[27]。資源分配的理想狀態就是帕累托最優。帕累托最優將是高新區進行創新資源配置的目標,高新區利用當地黨委政府賦予的一級行政管理單元的管理權限,發揮資源調配功能,按照各鏈條間的供需狀況,有效地分配和運用區域內的創新資源,使各項創新資源的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具體表現為:一是統籌調配。開展科技創新需要創新資源的有效供應,如果創新資源無序供應過多,會造成園區內承載壓力過大,創新資源沉沒,資源閑置浪費;如果創新資源不足,出現場地閑置,高新區創新能力不足,示范帶動作用不明顯。高新區管理機構結合園區的發展定位以及承載能力,從宏觀層面做好園區規劃,通過計劃配置和市場調節,有序引進高校、科研機構、金融機構、培訓機構、中介機構等創新主體,使園區內的創新資源恰到好處,促進科技創新活動的高效、適速和協調。二是科學引導。由于資源的趨利本性,當某一環節的收益率或利潤率高的時候,基于資源的趨利性,大量的創新資源會聚集于這一環節,其他環節的創新資源相應就會減少,出現帕累托改進。高新區為避免創新資源在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等鏈條上配置不均衡,應根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等各鏈條對創新資源的供需情況,進行合理引導,促使創新資源在技術、產業、資金、人才等鏈條上科學流動,鏈條各環節創新資源供需均衡,鏈條之間緊密的銜接。高新區內創新資源的合理流動,有效提升各鏈條之間相互賦能,達到帕累托最優,提高“四鏈”融合質量,助推創新成果產業化。

(二)高新區對“四鏈”融合的微觀傳導機制

1.高新區強鏈、固鏈功效推動“四鏈”融合

在產業體系中,強鏈可以通過強大鏈接能力和支持分布式計算、知識共享等功能的節點或組件,能夠為全產業鏈構建提供強大的支持和保障,可靠地執行預定功能。強鏈、固鏈的理念源于瑞典工程師威布爾提出的“鏈式”模型理論。1939年,瑞典物理學家威布爾在描述材料的疲勞強度的時候,利用“鏈式”模型解釋結構強度和壽命問題。他認為“鏈式”模型的前提是,一個結構由若干個小元件串聯而成,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由多個環構成的鏈條,該結構的強度取決于最薄弱環的強度。在某種拉力作用下,當其中任一鏈條被破壞,則會出現局部破壞,那么整個構件功能也會被破壞,從而失去工作能力。為此,在打造“四鏈”融合過程中,針對薄弱環節,注入外源性能量,挖掘內部潛能,形成強鏈,達到固鏈。一是嚴把“準入”關口。推進“四鏈”深度融合,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圍繞產業鏈和創新鏈嵌入人才鏈。結合威布爾提出的“鏈式”模型理論,為了能夠使“四鏈”融合持續、穩定,每一個鏈條都應該強,不能成為木桶中的短板。鏈條的強強融合,二者完全匹配,能夠固鏈,呈現“1+1>2”的效果;鏈條強弱融合,二者不對等,強者一方的部分資源閑置浪費,呈現“1+1=2”效果;鏈條弱弱融合,二者匹配不上,鏈條完全斷裂,呈現“1+1<2”的效果。為避免短板效應的出現,“四鏈”融合需要高新區對進入園區內的高校、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金融機構、人才培訓機構、中介機構進行審核、把關,對各類創新資源未來發展進行科學預判,從源頭上提升創新資源質量。二是全過程持續賦能?!八逆湣比诤鲜且豁梽討B過程,從宏觀層面分析,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和國內經濟發展方向的調整,高新區的定位會重新確定,園區內的全產業鏈條也應有所調整;從微觀層面分析,隨著時間推移和環境的變化和新技術的出現,高新區內各創新環節擁有的創新資源也會發生性能的改變。因此,在打造“四鏈”融合整個過程中,為應對內外部變化,以便更好對接上下游鏈條,需要高新區持續不斷地對各創新要素進行賦能,增強各創新要素質量,提高科研能力、科技轉化能力、生產能力、金融和人才服務能力,滿足上、中、下游鏈條的對接需求,達到強鏈、固鏈效能。

2.高新區建鏈、補鏈功能促進“四鏈”融合

為有效把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產業附加值,提升創新成果產業化韌性,增強科技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實現發展目標。高新區發揮建鏈、補鏈功能,把匯聚在園區內的創新資源,按照園區發展規劃和創新成果產業化的要求,構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及人才鏈,通過行政引導和市場調節,促使“四鏈”相互鏈接,并疏通創新資源要素在各鏈條障礙,保證“四鏈”穩定運轉。一是高新區建鏈?!八逆湣比诤鲜且豁椌C合性較強的產業融合活動,需要技術、產業、資本、人才等創新資源匯聚,高新區把各類資源配置在科技產業的縱、橫不同階段,形成對應鏈條??v向方面:創新成果產業化的上游環節,即知識創新階段,也稱理論創新階段;中游環節,即理論創新孵化為新技術及投產應用階段,即創新成果的產業化階段;下游環節,即產品投放社會環節,即新產品的實現價值階段。橫向方面:對資金的籌集、投放、運營、回籠,以及人才的選拔、培養、評價、使用、保障等方面進行體系化、鏈條式設計,確保資金、人才的供應精準對接科技創新的各個環節。創新資源在各階段配置,對應形成創新鏈條、產業鏈條、資金鏈條、人才鏈條,實現建鏈。二是高新區聯鏈。高新區內各鏈條通過供求關系牽引,對各鏈條各環節進行一體化統一部署,推進科技、產業、金融、人才等創新要素協同發展,促使各鏈條相互銜接,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中試—商品化—產業化—生產—銷售—服務”連成一線[28],實現聯鏈。三是高新區補鏈。由于資源的稟賦和需求的差異,資源要素在空間上存在疏密程度的差異性,形成資源錯配,制約資源要素邊際效用發揮。從新制度經濟學視角,科技創新各作業鏈條深度融合與否取決于生產函數Q=f(L、K、N、E、J)的要素配置,當生產某種產品(Q)所需要各種生產要素(L、K、N、E、J)的配合比例適當的時候,各鏈條的需求與供給恰好達到均衡,各鏈條能夠有效融合。因此,遵循熊彼特的“實現要素結構重新組合”的思想,對“四鏈”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各鏈條上資源配置的無序進行糾偏,及時補鏈,保證每一環節的創新資源要素有序運轉,帶動高科技產業各鏈條深度融合。

四、高新區“四鏈”融合的實踐誤區及癥結分析

為了解高新區助推“四鏈”深度融合現狀及影響高新區助推“四鏈”深度融合的因素,課題組在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挑選山東、江蘇、廣東、浙江、遼寧、河南、安徽、湖南、江西、湖北、甘肅、四川、陜西、青海和重慶十五個省(市),每個省(市)各挑選40個高新區(含國家高新區、省高新區、市高新區和縣高新區),共計600個高新區進行實地調查和訪談。根據實地調研的結果,在廣泛查閱文獻的基礎上,結合調研樣本所在區域的政策、規章制度及統計年鑒等,針對高新區助推“四鏈”深度融合的實施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描述和分析。

(一)創新鏈與產業鏈銜接效果較差,斷鏈嚴重

加快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創新驅動戰略實施的重要舉措,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增強產業綜合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徑就是創新成果的轉化,創新成果轉化就是創新成果產業化,是把新的技術、經營理念等轉移到生產企業,改進了新的工藝、生產出新的產品和新的管理機制,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焖?、有效的創新成果轉化,有利于促進我國產業優勢領域由生產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零部件制造、品牌營銷、客戶服務等高附加值環節拓展,較好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型轉向創新驅動型,實現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對600個不同級別高新區內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結果顯示:高新區管理不到位,鏈條功能鎖定,創新鏈與產業鏈銜接效果較差,斷鏈脫節較為明顯,制約園區內創新成果產業化開展。有187個高新區(占31.17%),由于把關不嚴,對入駐園區內的高校和科研機構資質審核不準確,這些創新主體的研發方向與園區內企業生產需求不匹配,造成園區內創新主體85.62%的研發成果轉化到園區外部企業,園區內高新企業生產所需的87.93%新技術到園區外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引進;有201個高新區(占33.5%),對入住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發能力判斷不清,這些創新主體研發能力較弱,不能滿足園區內高科技企業生產所需,致使產業鏈上一些環節或一些節點由于新技術的嵌入度不夠,產業鏈條斷裂現象嚴重;223個高新區(占37.17%),存在“錦標”主義現象,為了滿足考核任務,降低標準引進生產企業,在調研的3000家入駐企業中有508家企業(占16.93%)并不是高新技術產業,對上游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需求不多,創新鏈和產業鏈無從對接;263個高新區(占43.83%)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不完善甚至缺乏,造成科技成果轉化效果不高,致使科技創新難以快速轉化為生產力,制約創新成果產業化水平提升。

(二)資金供應能力低,資金鏈不能滿足創新鏈和產業鏈需求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關鍵是推動“四鏈”深度融合。從本質上講,“四鏈”融合要求各鏈條之間要素要有一定的匹配度,保證創新成果在全產業鏈條上有序轉移。在全產業鏈條中充足的資金能夠有效引導知識、技術、能力、人才、政策在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創造、流通與轉化,保證“四鏈”深度融合。因此,要發揮資金的中介職能,圍繞產業鏈和創新鏈各環節合理布局資金鏈,提高資金在創新鏈和產業鏈上配置的靈活性、精準性和有效性,高質量推動“四鏈”深度融合。由于分稅制的實施,中央與地方財權和事權出現不匹配現象,地方財政支持創新驅動戰略實施的缺口較大,所需資金大多依靠信貸資金,融資渠道單一。另外,不同行業間信息相對封閉,“信息孤島”較為嚴重,造成金融機構對科技產業活動了解不夠,出現惜貸現象,資金供應乏力,資金鏈服務創新鏈、產業鏈存在部分斷點,無法滿足創新鏈和產業鏈需求,在“四鏈”融合過程中,資金供應能力低,資金鏈與創新鏈和產業鏈脫節,影響融合效果。通過對600個不同級別的高新區資金鏈供應情況進行調研的顯示:有536個高新區(占89.33%)圍繞科技創新項目,都不同程度接收到地方政府財政補助,但只占科技創新項目所需資金的8.13%,遠遠不能滿足創新鏈和產業鏈對資金的訴求,財政資金協同信貸資金支持科技創新的效應不明顯;有387個高新區(占64.5%)的創新項目在研發和轉化過程中,有貸款意愿,但金融部門實際放貸金額少于申請貸款金額,放貸率只有63.21%,造成一些不確定性較大、風險較高的“構想—立項—試驗—中試”等環節,較難有資金匹配,不能進一步拓展;信貸資金流轉不均衡,一些產值高、效益好的科技項目有86.31%的能夠快速、足額從金融機構得到信貸資金支持,而一些基礎性科研項目,由于研發周期長、投資額度大,只有34.53%的項目能夠從金融機構得到貸款;由于信息披露和部分高新技術企業自身條件有限,加上融資平臺不健全,高新區內企業較少吸納社會資本,有82.41%的企業選擇直接向金融機構貸款,金融機構出于規避風險,往往設置許多限制性條款,貸款難度增加。資金的供應不充分,致使一些創新資源在某些鏈條上停滯,有45.21%的研發項目由于資金不到位,項目進展受阻;有39.68%的科技成果由于缺乏資金支持,企業不能引進轉化。資金鏈的不健全,造成創新鏈和產業鏈不能較好融合,產業鏈堵點、卡點現象嚴重。

(三)人才的培養和供應與創新成果產業化需求脫節,鏈條對接不緊密

人才是科技創新活動中的主體和主導者,在創新驅動戰略實施和打造“四鏈”融合的諸多要素中處于核心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強國戰略。暢通產教供需對接渠道,促使人才培養和供應與創新成果產業化需求契合,有利于構建“四鏈”融合體系。由于福利待遇及工作生活環境影響,盡管國家給予了高新區優惠的政策支持,高質量人才引進受阻,高層次、高質量的人才仍然偏少,加上溝通交流不到位,高等院校在確定人才培養體系中主動鏈接區域、行業、企業發展需求不夠,同時,部分社會培訓機構的短期行為,對人才培訓的力度較弱,造成人才的培養和供應與創新成果產業化需求脫節,鏈條對接不緊密,“四鏈”融合質量不高。在對600個不同級別的高新區人才的培養和供應創新成果產業化需求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結果顯示:有358個高新區(占59.67%)不同程度存在人才短缺、人才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產教融合不緊密等問題;在調研的600個不同級別的高新區中有常駐院士的只有35個(占5.83%),有98個高新區(占16.33%)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畢業的博士;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畢業的博士入職的高新區有137個(占22.83%)。在對800家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研,發現有538家高校(占67.25%)在制定教學方案時,并沒有對社會人才需求進行調查;有507家(占63.38)高校沒有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實踐的環節。在對高新區內500家人才培訓機構進行調研顯示,有267家培訓機構(占53.4%)培訓時間較短,培訓內容較為淺顯;有231家培訓機構(占46.2%)并沒有安排學員們到一線企業頂崗實習,學員們實操能力較差。人才的培養和供應與科技研發、轉化生產、管理的實際需求對接不上,產教融合不緊密,造成科研成果競爭力不強,高科技產業產值不高,金融部門“惜貸”,各個創新成果產業化鏈條呈現弱弱對接,造成鏈條融合呈現“1+1<2”的效果。

(四)高新區配套設施不健全,“四鏈”融合的支撐力度弱

高新區作為一種新型的組織形式,其健全、完善的公共配套設施體現出園區創新思維的前瞻性、創新要素的集聚性、創新群落的依存性、創新主體的協同性和創新環境的包容性,也是打造多元、開放、融合、共生為一體的空間組織結構的保證,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和舒適生活環境,促使各創新資源要素相互融合交流,產業各鏈條的良性發展。在實地調研中,發現有部分地區的高新區在打造創新生態體系過程中,存在認識不到位、資金供應不充足等原因,造成部分高新區內基礎設施不健全、一些中介平臺的建設不完善、技術創新的軟環境滯后、數字化發展程度低,致使高新區內綜合功能不高,支撐“四鏈”融合的力度不夠,存在相互脫節現象。根據調研數據顯示:有268個高新區(占44.67%)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只重視與經濟指標相關設施建設,軟環境和社會事業建設相對落后,在一些高新區內,76.24%的建筑都是廠房和研發大樓,很少有文化、娛樂、教育、體育、醫療、商業等方面的社會事業項目,在調研的600個高新區樣本中,只有88個(占14.67%)高新區,建設有高層次人才公寓等,公用社會項目的缺失,導致高新區很難吸引高層次人才和留住人才,人才鏈條質量難以保證,無法與其他鏈條協同。有326個高新區(占54.33%),在建設中介平臺時,沒有進行調研,沒有考慮各創新主體的訴求,造成一些中介平臺提供的服務并不是高科技項目需求的,供需不匹配,基礎研發平臺、成果產業化平臺供應過剩;有298個高新區(占49.67%),由于認識不到位,加上資金供應不足,一些投資較大、技術性較強的互聯網及數字化程度較高的信息共享平臺缺失,造成“四鏈”之間信息溝通不暢,鏈條之間的“堵點”“漏點”難以疏通和修補,“四鏈”之間呈現斷裂現象;有202個高新區(占33.67%)沒有進行智慧園區建設,或者建設的起點低、成效甚微,工業互聯網及數字化發展程度滯后,處于智能化1.0階段,高新區數字化技術應用不到位,造成“四鏈”融合連貫性不強,融合效率較低。

五、高新區助推“四鏈”深度融合的路徑優化

基于高新區建設現狀和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等“四鏈”融合的實際訴求,在創新驅動戰略實施的背景下,結合實際需求,利用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理念,依據波特競爭優勢和供需推拉理論,制定對應的政策制度和提供精準化服務等措施,全方位提升各鏈條能力,實現“強鏈”“建鏈”“固鏈”“補鏈”高質量打造“四鏈”融合。

(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強產創環節的鏈接

創新鏈是創新主體從基礎研究開始直至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整個環節,產業鏈是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提供生產或服務的整個環節,這兩個鏈條是創新成果產業化活動中最為重要的鏈式結構。創新鏈是源頭,產業鏈是核心,推動“四鏈”融合,創新鏈的高度決定“四鏈”融合的深度。首先,建造高質量的產業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針對產業鏈條上的重點、堵點、難點和痛點,制定科學的準入制度,精準布局創新鏈,構建安全可控、開放包容、協同高效的產業鏈。高新區對申請入駐園區內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資質、研發方向、研發能力進行審核和研判,對符合園區發展定位、契合入駐高新技術企業產業技術需求的,同意入住高新區內,不符合要求的,不予放行;同時,對申請入駐園區內的高科技企業符合高新區發展定位的,準許入駐園區,對那些核心競爭力不高的、帶動能力不強的高新技術企業杜絕入內,多維度提升創新鏈條韌性。其次,修改考核內容,提升產業鏈融合創新鏈質量。對園區業績考核,應著眼于全球價值鏈高端,瞄準全球科技產業的前沿,立足我國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重點支持能夠有效解決產業鏈的痛點、卡點、堵點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形成對產業鏈發展的有效支撐、有序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及輻射帶動能力等列入考核內容,從宏觀層面,引導高質量的創新主體入駐園區提升園區內科技成果產業化效能。再次,提升技術“原創力”和成果“轉化力”,促進產創融合。強化成果轉化平臺建設,逐步提升上游研發設計環節自給率、技術成果轉化率和投產率。結合高新區定位,加快壯大、引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打造高端產業鏈;同時引導創新資源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以企業為主體圍繞上下游產業鏈建設一批企業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全程發力助推產業鏈與創新鏈高質量融合。

(二)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資金鏈對接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力度

按照埃奇沃斯盒分析理論,針對高新區內各產業鏈條創新資源的配置,從動態的角度看,各環節創新資源的供應和需求二者邊際替代率相等時,各環節創新資源的需求能夠得到有效性供應,園區內各鏈條間創新資源才均衡對等,“四鏈”融合整體質量能夠得到提高。因此,圍繞產業鏈和創新鏈各環節合理布局資金鏈,多維度拓寬融資渠道,增加資金的可得性,建設高富集的資金鏈,力促資金供應滿足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實際需求。第一,結合園區內創新成果產業化實際運行情況,對一些關鍵技術的研發、成果的轉化、投產等環節,給予一定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扶持力度,一方面增加科技項目的資金供應,另一方面利用財政公信力,引導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流向科研項目,全方位支持創新成果產業化。第二,加強信息平臺建設,利用大數據技術把科技項目的研發信息、發展前景預測情況,成果轉化和投產情況及時傳遞給金融部門,資金供需雙方,就各自關心的信息進行充分交流,打消金融部門的放貸顧慮,滿足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資金需求。第三,完善融資中介機構建設,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和服務意識,對高校、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圍繞科研項目的研發、投產等環節融資申請,進行合理引導,規范業務操作程序,健全貸款條件,簡化貸款手續,增加科技項目資金的可得性。第四,結合科技項目的特點,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創新融資工具,多方式、多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活動。資金供應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避免出現一家金融機構壟斷資本市場,推動資金流向趨于分散,達到資金供求均衡,使資源配置處于帕累托最優,資金鏈、創新鏈、產業鏈高度融合。

(三)建立高質量的人才鏈,增強人才鏈嵌入產業鏈和創新鏈的精準度

人才是產業與創新的關鍵“結合點”。人才鏈的構建包括培養、挖掘、引進、使用、成長等環節,能夠為創新鏈、產業鏈發展提供合理高效的人才隊伍配置。在打造“四鏈”融合過程中,面向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選擇恰當的嵌入點,較好融入科技產業體系內,有效釋放智能資源,發揮創新創造強能。第一,強化協同育人理念,加強高新區人才儲備建設。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依托人才鏈賦能創新鏈。瞄準現在科技創新的實際需求和未來空間及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各鏈條主體樹立“多元開放、四鏈融合”的人才觀,形成“人才強鏈”的培養共識,結合高新區定位和科技產業需求,制定人才培育計劃,挖掘和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建立一支素質過硬、善于創新的人才隊伍,為科技產業各鏈條融合創造條件。第二,人才嵌入科技產業鏈條。針對產業鏈條上出現的技術難點,構筑各鏈條主體資源共投、項目共建、運行共管、人才共育、利益共享的全鏈條融合的創新生態系統,加大創新實驗室共建力度,政府搭臺引導,金融機構出資、科技企業提供辦公場所及相關設備、高校及科研機構提供人才等智力資源,高層次人才長期駐扎實驗室,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人才鏈協同發力,聚焦行業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及原創性引領性關鍵技術進行研發轉化、推廣,能夠較好壓縮從研發到產品測試的時間,提升創新鏈科技供給推動傳統產業蝶變升級、新興產業裂變發展。第三,產業發展和人才集聚同頻共振。根據高科技產業階段發展需求,定期不定期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方式,對從業人員進行針對性培訓,提高他們技術研發、實際操控、過程管理能力,鼓勵引導科技人才向研發、生產環節集聚,保證人才隊伍對接到創新鏈、產業鏈各環節中,有效解決科技產業在研發、轉化、融資過程中每一個環節存在的人才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等問題,促使人才作為資源要素能夠在鏈條上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推進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的相互促進和深度融合,實現產業發展和人才集聚同頻共振。

(四)健全服務體系,提高“四鏈”融合的支撐厚度

結合需求拉動假說,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需要高新區健全、完善的服務支撐體系,通過有效的服務機制突破高新區內原有空間界限,實現區域內資金流動、信息傳遞、物質交換機制對接、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轉型、提升“四鏈”融合度。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了重要部署,指出要突出高新區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強高新區支撐體系建設,強化企業主導的“四鏈”深度融合,把科技能量有效地轉化為產業的競爭優勢,有效促進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首先,地方政府要樹立先進的治理理念,要摒棄高新區單純以優惠政策來“招商引資”的“洼地”思維,堅持以優質的環境、高質量的支撐體系來“招才引智”的“高地”思維。在治理目標上,要致力于打造一批設施先進、創新能力強、海內外知名的本土企業研發中心、品牌研發機構和標準化技術組織。在治理方式上,一方面,要加強機制建設,規模、有序的引進高質量創新資源要素,為“四鏈”形成和運作,打造動力源;另一方面,要加強區域內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水、電、路、網以及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維護。其次,圍繞創新鏈和產業鏈,布局資金鏈和人才鏈。加大高新區內生活設施建設和人文環境營造,完善園區軟環境建設,健全研發獎勵機制,利用資金和人才有效融合,激發科研人員進行原創性研發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技術帶動產業,由產業促進資金和人才融入。最后,加大園區內數字化建設,利用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5G以及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高新區管理深度融合,實現園區智能2.0,打造智慧化高新區,推動“四鏈”融合。一方面,加大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擴大各產業鏈條的交叉延伸促進“四鏈”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強化科技孵化平臺、區域創新中心、特色產業基地等機制完善,構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支撐服務平臺,提升高新區第三方服務能力,為科技創新提供政策、法律、知識產權、審計、資金、人才、商標等專業化服務,拓展產業鏈條分工界限,推動產業價值鏈延伸,促使各科技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四鏈”深度融合。

六、結語

高新區具有特殊經濟功能,是我國體制改革和制度設計的科技特區。在建設發展過程中,應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為抓手,以培育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強化人才鏈服務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全方位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產業發展現代化水平[6]。由此,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高新區結合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實施,應強化管理、完善園區配套服務設施,發揮企業中的極化效應,吸引各類高質量創新資源要素的聚集,通過其極強的資源調配職能,突破創新、產業、資金和人才鏈條在各環節的堵點、卡點、斷點,實現各種創新要素在研發、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循環流轉,最終創新鏈可以將基礎研究到成果產業化各階段的諸多創新環節連接起來,產業鏈也可以將產品研發到生產、服務等階段的各個環節連接起來,資金鏈和人才鏈將不同環節的資金和人才要素連接起來,形成彼此關聯的“毛細血管”,引導創新要素合理流動,推動“四鏈”融合,加大高附加值的技術創新力度,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高新區在實施國家科技創新戰略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貫徹落實創新驅動戰略有效實施。

猜你喜歡
鏈條高新區產業鏈
個性鏈條
聊城高新區多措并舉保障貧困戶“居住無憂”
“饸饹面”形成產業鏈
遂寧高新區
鏈條養護好幫手: 5款鏈條油推薦
產業鏈條“鏈” 著增收鏈條
高新區:全國“雙創”示范生
產業鏈春之奏鳴
別克君越正時鏈條故障
騙保已成“地下產業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