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網絡文化思政育人的現實困境與突圍路徑

2023-02-10 06:14沈勝剛
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育人思政大學生

沈勝剛

(內江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內江 6411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入掘取各種思想政治資源教育素材,全方位、全過程、全領域實現三全育人?!?020年,《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中進一步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日常教育體系中“加強網絡育人”。由此可見,黨和國家越來越關注和重視網絡環境、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當下,高校學生在校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接受網絡文化教育基本得以實現,但網絡無處不在,隨時隨地、時時刻刻影響著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交往的方方面面,甚至“生不離網”“活不離網”“學不離網”“玩不離網”“情不離網”已成為高校大學生生活節奏的“主旋律”。在網絡信息時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表達方式等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文化認知、是非辨別、真善美標桿正面臨著嚴峻挑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準確把握網絡文化的內涵及特征,因勢利導,發揮網絡文化的優勢,做好高校網絡文化教育工作。研究高校網絡文化教育,對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加強高校網絡育人進而推進三全育人,落實好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價值。

一、高校網絡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一)高校網絡文化的內涵

新時代,高校網絡文化隨處可見,5G、邊緣云、網絡智能、微博、微信、微視、拍客、極客、歡客等詞匯均與網絡文化相關。到底什么是高校網絡文化呢?對于這一概念目前尚沒有一個完全確切的界定,但是普遍認為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去理解。

高校網絡文化從廣義上講,是對文化范疇而言的,它主要是指在網絡信息時代由人類主體所創造的文化在高校衍生和擴展的多樣化表現方式。由此可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網絡文化教育拓展了道德觀念和人們傳統思想的領域,極大豐富發展了文化視域,充分展示了新時代高校網絡文化的五彩斑斕。

狹義上講,高校網絡文化是建立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高校網絡路徑將傳統文化、精神品質、事跡事例、模范先進、反面警示等材料呈現在大學生面前,進而起到引導抑或禁止的成效。高校網絡文化能夠讓高校師生的生理、心理、行為等方面在虛設場景里交匯貫通,并提升他們在道德情操、品行道德、價值觀念、知識層次、動作行為等方面的審美水平。[1]

現今,隨著高校對網絡文化認識的逐步深入,有一些高校創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優秀傳統網絡文化教育活動。內江師范學院運用網絡智能等前沿網絡技術,緊抓網絡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的契機,因勢利導,開展具有時代感、創新性和實效性的諸如高校學生網絡文化節、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活動、網絡名篇名作與網絡文明進校園等系列網絡文化教育活動。除此之外,內江師范學院還深入挖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紅色革命文化和峨眉武術、廉潔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的網絡文化內容,創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網上教育館,打造集電子圖書、傳統故事、動漫視頻、微課、慕課、傳統音樂、傳統文化場館VR體驗等為一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新載體,這些都是高校網絡文化的具體應用。

(二)高校網絡文化的特點

1.空間的開放與虛擬。高校網絡文化是虛設空間或場面,通常會以視頻直觀呈現、留言互動、網絡文章等形式對外開放,正因如此,高校網絡文化又被取名為“第四空間”。高校網絡文化空間的開放性表現為高校網絡文化不再被束之高閣,而變得唾手可得,無論是優良信息,還是不良信息都充斥著整個網絡空間,高校網絡文化對學生而言是一把“雙刃劍”,需要我們認真甄別。高校網絡文化空間的虛擬性則表現為高校網絡文化借助于網絡載體,利用虛擬的網絡符號、虛擬的數字展現在我們面前。

2.傳播的高效與時效。高校網絡文化借助于互聯網載體,信息秒速傳播共享,即時高效。網絡信息時代,徹底告別了過去“書信很慢,車馬很遠”時代。在我國,現已建成投產的信息傳送基站數以萬計,幾十億用戶,5G領先全球,網絡光纜近4 000萬千米,得天獨厚的條件,使網絡文化信息及時、高效傳送。高校網絡教育信息一旦發布學生會實時收到,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提高了思政教育教學視域下高校網絡文化的傳播時效。

3.主體的多元與交互。在網絡文化教育中,主體是高校學生,主導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網絡文化教育中,主體的多元是指網絡作為傳播路徑既充當了載體,又充當了主體;在網絡大環境中,師生主客體可以隨空間切換。而交互則是指師生間在網絡教育活動中的互動交流、話題探討、對話學習、參與式探究、案例分析等教育方式,打破了傳統教育模式。

4.內容的海量與難控。高校網絡文化融匯貫通,國內國外、優與劣兼而有之,青年大學生如果沒有較高的辨別能力,很容易被不良網絡信息誘導,誘發網絡暴力等。因此,對海量網絡文化進行篩選任重而道遠?!昂A俊敝饕w現在“大”上,也俗稱“百科全書”,例如:所遇不解之問、不解之謎,往往“百度一下”?!半y控”則體現在傳播方式方法多樣性、復雜性上,事件一旦網絡爆料和發酵,難以及時控制傳播面。

二、高校網絡文化思政育人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隨著網絡對高校的影響力日益增強,高校網絡文化對學校的信息化發展和師生的身心發展產生了良好的推動效應。但網絡文化思政育人也面臨新的困境與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信息繭房”促推學生群體輿情環境同質化

1.“信息繭房”窄束視野,固化思維?!靶畔⒗O房”將高校學生束縛在一定的空間和事件中,讓青年學生難以看清事件的全貌,學生很難公正客觀地評判社會熱點問題及事件。并且,基于“信息繭房”的閉塞特征,阻斷了學生接收大量全面而豐富的認知,導致網絡信息同質化,削弱了正能量、全面客觀信息的有效接收,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思想認知。

2.沉溺“信息繭房”負能量偏執狹隘不能自拔。有的大學生在“信息繭房”負能量的催化下,滿以為是“正義的使者”,其實不過是“憤怒的鍵盤俠”,不明事實全貌,貿然公開發表極端聲張,大肆跟風渲染,已慢慢誤入歧途?!靶畔⒗O房”通過網絡后臺技術向有的學生固定推送一些他們經常關注的“躺平”“憤世嫉俗”“煽動民族情感”等負能量網絡信息,進一步加劇了圈層固化。[2]

(二)“沉默螺旋”效應影響學生群體真實的意見表達

首先,由于缺少了傳統媒體“把關人”監管,在自由流動的信息時代,有時一葉障目,加上從眾影響,大學生只能看到問題的“一角”,難以窺探事物全貌,應付了事似的表達不符合內心想法的觀點,抑或是不受約束自由地發表不切實際的言論,兩種極端體現出“沉默螺旋”效應。一些大學生想表達理性觀點時,在“網絡洪水”泛濫之時,也容易迷失自我。

高校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大學生不能僅憑一時沖動,情緒難以自抑,升級網絡暴力行為,包括人肉搜索,要保持對事物準確的判斷,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立場、觀點、看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堅持公平正義,倡導公開透明,不制造不傳播虛假或未經證實的消息,積極主動揭發愚弄、掩蓋網絡真實的盔帽,捍衛正義,使不良價值導向的網絡文化信息和輿情迅速朝著正能量方向反轉,并使正能量輿情引導占領高校網絡文化育人的“主陣地”“制高點”。[3]

(三)網絡不良信息充斥泛濫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

首先,海量信息,優劣兼有,褒貶不一。高校網絡文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為高校師生帶來了豐富的信息,包括風情各異的地域習俗文化與傳統、價值取向、制度理念、信仰輿情,開闊了大學生的眼界,拓寬了豐富知識的視野。但如果不加以篩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顛覆大學生三觀的垃圾文化混雜在其中,將對學生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如西方一直倡導的“普世價值”,侵蝕當代大學生的肌體,腐蝕著青年一代的思想,甚至一些青少年最終走向了犯罪深淵。鑒于此,高校思政課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明辨對錯,合理取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其次,高校網絡文化有一部分未經甄別。低俗泛濫、奢靡推崇、媚態百出的網絡信息會讓青年大學生產生消極懈怠的心理,特別是一些推崇奢靡浮華的不健康文化,會誤導大學生迷失方向。甚至還有一些大學生終日沉溺網絡游戲,不思進取,逃課逃學,浪費青春光陰,最后一事無成。

再次,西方敵對勢力對網絡文化的不斷滲透?!岸窘滩摹薄岸舅枷搿薄岸疚幕痹谖鞣綌硨萘Α皾h奸文化”的滲透下,悄無聲息地進入高校校園,冠冕堂皇地來到了大學生身邊,充斥在校園網絡文化中。有資料顯示,西方敵對勢力對高校網絡文化的滲透,捕捉大學生思想文化漏洞是“無孔不入”“無所不用其極”。

(四)高校傳統網絡文化教育方式的弊端影響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傳統的網絡文化教育多以線下學習文件、專題報告、課堂教學單向傳導等教育方式進行,這種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班級授課、座談討論、個別談心等面對面的方式與新時代高校網絡文化教育目標相差甚遠,與網絡化背景下的大學生實際脫節。方式方法陳舊單一,且教育的空間與時間受到很大限制,導致教育實效性不高。[4]

三、高校網絡文化思政育人的突圍路徑

(一)融合多元渠道,構建校園網絡文化立體式平臺

首先,充分挖掘網絡載體渠道,實現立體式高質量發展。新時代,高校網絡文化要充分利用5G、邊緣云、網絡智能技術,挖掘利用微博、微信、微視、拍客、極客、換客等新的網絡載體,助推高校網絡文化高質量發展。

其次,挖掘具有校本特色的優秀傳統網絡文化。開發一些極具地域特色的校園網絡文化課程,以推動校園網絡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二)加強隊伍建設,積極培育高校思政網絡文化團隊

高校網絡文化教育團隊建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師生齊抓共管”,共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校園網絡文化團隊。

首先,以高校思政課專任教師、輔導員、團干為主導,建設一支親和力強、文化理論水平高的團隊。高校通過開展網絡名師工作室、網絡文化教育專項師資隊伍培訓班、學習小組等各種形式,培訓考核其理論水平和網絡信息處理能力,尤其是要以政治立場堅定、信仰忠誠的高校思政工作青年教師作為重點培養選拔對象。

其次,以學生為中心,強化學生校園網絡文化宣傳教育精干隊伍建設。通過各種形式與途徑,在學生隊伍中培養政治立場堅定、演講與口才能力突出、感染力與宣講力優秀的學生擔任校園網絡文化“大使”,通過嚴格選拔、明確目標、學習交流、不定期培訓等途徑,充分發揮這支隊伍的表率作用。并通過高校學生網絡文化節、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活動、網絡文明進校園、網絡名篇名作等系列網絡文化教育活動,深入挖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紅色革命文化和峨眉武術、廉潔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的網絡文化內容,創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網上教育館,打造集電子圖書、傳統故事、動漫視頻、微課、慕課、傳統音樂、傳統文化場館VR體驗等一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新載體,引導這支學生隊伍主動搶占網絡文化建設的主陣地,高唱網絡文化教育主旋律。

(三)創新體制機制,著力建立高效聯動反饋共同體

首先是制度建設“保駕護航”。新時代的高校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不斷探索促進高校網絡文化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過程中的機制,可以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著手。

縱向上實現黨委管總、黨政一體化辦公,學校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協調黨委宣傳部、黨委教師工作部、學工部、各二級學院全員參與,層層壓實責任。橫向上各級機構和部門共享資源與平臺,分享已經取得成功的經驗,共享信息,充分調動學生、教師運用自媒體手段宣傳網絡文化育人途徑,積極主動作為,有的放矢。

其次,完善網絡監管體系。高校網絡文化育人要保持健康、持續、生機活力的發展,必須建立強大的監控網管體系。通過強有力的監管制度體系來保證網絡文化育人長治久安,“監管是否到位?是否得力?是否到邊到角?”都是我們高校思政課管理者和思政課教師應該長久思考的問題。鑒于此,我們要廣泛發動全體師生、積極依靠全體師生擦亮眼睛,共同監督,確保成效。

再次,健全工作考核機制。量化獎懲考核標準,推動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積極搭建量化考核平臺,推進考核機制落地生根。具體來說,一是要明確考核機制。高校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充分考量,包括明確具體的考核內容、考核要求、考核方式方法,每一項考核指標都應該具體量化并公示公開。二是要明確責任清單。在考核中要細化、量化考核項目標準,任務壓實到具體責任人,并且責任劃分上要明確界定第一、第二責任人,還有涉及連帶責任的具體人員,核定清單,確保不成為一紙空文。

(四)優化網絡載體,構建傳播主流意識形態新平臺

一是打造多樣化思政微課和慕課。微課的“微”體現在“短小精悍”上,通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將精品一課、精彩一課等視頻聚集在微視頻中,方便大學生及時即地觀摩學習。同時微課和慕課以互聯網為載體,采用移動混合式學習、碎片化集中學習、翻轉課堂式學習、個性化因材施教學習、分組討論式學習、問題切入式學習,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契合高校學生的興趣點,容量適中,便于學生消化接收。且微課和慕課制作上更加簡單便捷,也能較好地針對學生熱點難點網絡文化教育問題及時答疑解惑,很受高校師生歡迎。利用新媒體、自媒體、網絡信息技術講“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講清楚、講透徹。[5]

二是組織撰寫網絡名篇名作,與精品微課、慕課形成合力。高校應積極組織撰寫正面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網絡名篇名作,即網絡評論員文章,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旗幟鮮明、毫不含糊地宣講出來。充分發揮網絡評論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提升網絡評論員的綜合素質,打造政治立場堅定、家國情懷深厚、思想思維開闊、理論素質新穎的網絡評論員隊伍。同時,要不斷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相統一”為遵循,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十四個堅持”既定方針不斷提升網絡思政成效。強化黨對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全面領導,突出重點問題,重構高校網絡文化育人新格局,夯實責任隊伍整體素質建設。[6]

三是靈活利用“微媒體”,創建網絡文化教育新平臺。瞄準5G、邊緣云、網絡智能等前沿網絡技術,緊抓網絡文化與思政教育相輔相成契機,因勢利導,開展具有時代感、創新性和實效性的諸如大學生網絡文化節、高校網絡文化教育名篇名作、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活動、網絡文明進校園等系列網絡文化教育活動。

(五)潤物無聲,打造“四微”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品牌

一是“微思想”,亮光芒。青年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國之棟梁,要從黨史中汲取力量,主動奉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到一心為民、問計于民、以人民為中心。學??赏ㄟ^“大學生網絡文化節”等系列網絡文化教育活動,深入挖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紅色革命文化和峨眉武術、廉潔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的網絡文化內容。將百年黨史融入網絡文化教育教學中,形式多樣,掘開“微思想”課堂,與大學生成長的生理、心理發展相適應,將一個個的“大道理”“大意思”“大啟發”發展成為“微話語”“微思想”,積極引導青年學生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習黨史,擔當“人民至上”孺子牛,爭當“攻堅克難”拓荒牛,甘當“艱苦奮斗”老黃牛。[7]面對新挑戰、新機遇、新要求,我們要爭當“攻堅克難”拓荒牛。重溫崢嶸歲月,中國共產黨人的勤勞、智慧、堅毅一代代薪火相傳。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一代接一代干,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不斷奮斗前行。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要發揮吃苦耐勞精神,切實增強學習黨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求真、求實、求深”的態度,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真正做到“靜得下、坐得住、學得進,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二是“微人物”,立標桿。以內江師范學院為例,為了讓高校網絡文化教育取得更好實效,學校結合實際推出“大學青春榜樣——十佳學習標兵”“感動內師——身邊的活雷鋒”、“自強之星——踔厲奮發的理工男”、“馬克思主義學院——高校思政教師育人心得體會”等專題專報。通過一個個發生在身邊的師生案例挖掘潛在的思政教育專題,塑造一個個精神飽滿的“微人物”,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同輩影響及榜樣力量,引導他們見賢思齊,向學、向上、向善。[8]

三是“微活動”,展風采。在網絡文化教育過程中,作為高校思政課專任教師,抑或高校輔導員,要充分利用網絡文化的積極影響,掌握較高水平的網絡計算機技術,學會剪輯、編譯一些具有較高網絡文化營養的微漫畫、微視頻、微電影,讓學生在“感同身受”中受到教育、受到啟迪。如作者在內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專題講授《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公開課時,曾通過開展“人工智能學院小微”和“教育科學學院小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實踐課“帶上新媒體下基層實地考察調研我國脫貧攻堅工作”的微活動,同學們走近我國脫貧攻堅工作現場,自主拍攝、自主策劃、自主感受、自主體驗,拍攝了“資中縣脫貧攻堅實錄”“隆昌市脫貧攻堅實錄”等一批微電影,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在文化創造活動中達到育人效果。

四是“微實踐”,觸實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了鞏固拓展高校網絡文化育人實效,高??梢允崂碚暇€上、線下教育資源,推陳出新,理論聯系實際,倡導鼓勵學生利用新媒體開展“微實踐”品牌活動。以內江師范學院為例,學校結合各類網絡文化教育活動,推出諸如“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筑起維護國家安全的長城——開展國家安全教育”的微實踐活動。思政課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內江市人防辦,進行人民防空現場教學,通過現場授課、實地參觀,讓學生接受國家安全教育,樹立國家安全意識,筑牢國家安全防線。[9]其次,內江師范學院思政課教師還主動積極引導學生在線上或線下實地參觀考察鄧小平、朱德、陳毅、吳玉章、陳獨秀、江姐等故居,現場感受紅色文化熏陶。在切身實踐學習感悟中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以微博、微信為載體,分享“一張照片”“一段國防安全的深情告白”“一次基層服務感受”“一段走基層采訪見聞”等讓學生在接地氣的實踐學習體驗中領悟國防安全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的真諦,進一步彰顯網絡文化思政教育的影響力。

猜你喜歡
育人思政大學生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珠”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