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莊子天下觀的系統特征

2023-02-10 21:50化貫軍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莊子萬物事物

化貫軍

(河南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天下,原始意思即天之下?!疤煜隆币辉~,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中最具概括力、最獨特的概念之一,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已是言必稱“天下”了。這時的天下觀念,涉及地理、文化、政治等意涵,可以說它影響了中國人對宇宙和文明秩序的理解。然而,先秦諸子由于各自邏輯不同,天下秩序到底是什么,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美國哲學家拉茲洛認為,中國的傳統哲學把世界作為整體來思考,蘊含著系統思維的范式[1]88。莊子基于對所見、所聞、所感的不同事物聯結方式的認知,提出了獨特的天下觀,即:天下是一個大系統,其中的人與物按照一定的連接,組成一個個小的系統或者組成不同的天下面相。人人關系體現的是社會層面,人物關系體現的是人與自然層面,物物是人與人關系的另類體現。

莊子,戰國時人,年齡和孟子相仿?,F存本《莊子》包括內、外、雜篇共33 篇。一般以為,內篇是莊子思想的反映,外篇和雜篇有反映,有繼承,當然也有偏離,但通篇內容是成體系的[2]12。因此,本文所引用《莊子》文章,內容主要引自內七篇(為了行文方便,引用內七篇時只說篇名,不再說是內篇,僅引用外、雜篇時才特意說明),材料經過爬梳剔抉,是能夠反映莊子哲學思想的。

一、天下的不同面相

(一)天下是有限和無限的空間集合

一是表示宇宙自然界、天地之間或引申為(統治的)領域。它不純粹是一個空間概念,已經引申有政治的含義,“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逍遙游》)[3]32,這里天下與海內相對,表示統治的地域,意思相同,當為莊子受了戰國中期天下觀念的影響,認為天下是“四海之內”面積三千里的地域,由天子統轄。

二是表示無限之境?!坝魏鯄m垢之外”(《齊物論》)[3]93;“以出六極之外,而游無何有之鄉,以處壙埌之野”,“體盡無窮,而游無朕”(《應帝王》)[3]279。這些所游之處,皆是無限之境。這個無限之境比有限純粹政治共同體意義涵蓋更要廣??梢哉f莊子的天下是一個可以伸縮的概念。在這里,天下的所指在莊子心目中顯然不限于統治者所統治的有限區域,而是一個無限的空間(即宇)。

(二)天下是一種政治共同體

即國家或統治權。堯讓天下于許由,認為許由是日月、及時雨,而自己是多余者,治理天下不夠格,曰:“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保ā跺羞b游》)[3]23“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執民之紀而憂其死,吾自以為至通矣?!保ā兜鲁浞罚?]198這兩個地方的天下,實指政權?!百F以身[于]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于]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保ā锻馄ぴ阱丁罚?]338只有尊重、珍惜生命的人,才可以委以重任,被托付天下,天下之意也主要指國家政權。

(三)天下是一種社會共同體

即人世間、社會上。莊子認為人世間有兩個世俗的規則:子女敬愛雙親,為命;臣下侍奉國君,為義。如何去做,乃是讓雙親或君主心安。盡管子女或臣子都有不得已之處,但仍然要安之若命,忘卻自我,這才是真正的德性??梢钥闯?,莊子贊成源自自然情感的孝(命)和忠(義),但反對將忠孝模式化。另《人間世》中“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3]145,是說楚國葉公子高出使齊國,請教孔子,孔子告訴其傳遞國君間喜怒無常的言語,是人世間非常不容易的;“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3]169,圣人建功立業或保全性命,是基于天下有道與否。這里的天下都是人世間或社會上的意思。

(四)天下是人、事、物的單個或集合

天下指天下人,如:“屈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保ā锻馄ゑ壞础罚?]291-292。世間的俗務,如《逍遙游》中“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3]32《大宗師》中“吾猶守而告之,參(三)日而后能外天下”[3]231,都是表示世間的俗務或事情。天下之物?!锻馄ゑ壞础分小肮侍煜抡T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3]292,意思是天下的事物都自然而產生,卻不明白其為何而生,各有所得而不知如何而得,天下是指天下之物。

(五)天下是一種綜合和抽象相結合的共同體

整個社會的禮樂、政治及社會秩序?!锻馄っl篋》中“上誠好知(智)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保?]328作者認為,很難說是指上述四個意義的哪個,應該是上述意思的一個綜合和抽象。作者以空中鳥、水中魚、林中獸為例,認為,智巧繁多,連這些動物都亂成一團,如果人們崇尚智巧、圣言,人的淳樸本性被毀壞,天下將有大亂。這里的“天下”,很難說是指上述四個意義的哪個,應該是上述意義的一個綜合和抽象。

二、莊子天下觀的系統思維

(一)整體性

西方人以原子式的視角分析事物,而中國人非常重視綜合,強調事物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的思維視野,中華文化孕育甚早,《易經·艮卦·卦辭》有:“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我們觀察一個人,只看到其背部并不能知道全身的狀況,就好像走到一個院落,卻看不到主人在家。整體性是系統論的核心觀點,是系統的重要存在形式。這種整體性,意味著系統不是由部分簡單疊加或堆積而成。系統的永恒存在,意味著這種整體性不容隨意破壞,不能任意割裂,否則,系統將不復存在。

世間萬物休養生息、混而為一的地方,就是天下。萬物在這一點是相同的、一體的,即萬物一體。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永葆人的真性,不會因小失大,不會與世沉浮。柏矩跟著老聃悟道,希望師父允許自己周游天下,老聃卻說:算了吧,天下就是這里,到處都是一樣(《雜篇·則陽》)[3]791?!白云洚愓咭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保ā兜鲁浞罚?]176就是說我們觀察事物,如果聚焦于相異的一點,肝膽之間也會形同楚越之遙。如果聚焦于相同的一點,萬物都以一體的。

《應帝王》最后一段談的是“渾沌之死”。南海、北海和中央的帝王,分別為儵、忽和渾沌。儵與忽在渾沌的地盤見面,渾沌對它們很好,它們就想著要報答渾沌,可如何報答呢?它們以人為標準,認為人都有七竅以生活于世,而渾沌沒有,于是它們每天忙碌,鑿了七天,渾沌終于有了人形,卻一命嗚呼[3]281。渾沌即是莊子的天下認知,在莊子看來,渾沌本來是混一的,不容人為分割,否則,渾沌就不復存在。

(二)多樣性

不論宏觀抑或微觀,事物都是一個個網格狀的聯結,每一個聯結點就凝結成一個小系統。莊子的天下是一個充滿多樣性的集合體,這種多樣性一方面是源于萬物的“內在之德和內在之理”,另一方面,源于人們觀察和看待事物的方式、眼界和價值觀等[4]39。

莊子提及事物,總是以萬物代稱,意指事物的種類繁多?!洱R物論》中多次提到“萬物”:“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3]65“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3]77“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3]95?!洱R物論》在談到是非的相對性時,以人、泥鰍和猿猴的不同習性為例,側面說明了多樣性存在是合理的。人睡潮濕之處,腰就會出毛病,動彈不得,泥鰍卻優游自如。人攀到樹的高枝就會心驚肉顫,猿猴卻應付裕如。就居處而言,何者才是真正的宜居之地、人以肉為佳肴,麋鹿流連于草間,蜈蚣可以吃蛇,貓頭鷹和烏鴉偏愛老鼠。就美味而言,也是多種多樣。毛嬙、麗姬是絕色佳人,然而,魚兒看到就會迅速潛入水中,鳥兒看到就會竄入空中,麋鹿看到就狂奔躲避。就美色而言,何者才是正色?[3]88

魯侯把郊外的海鳥供奉在太廟,敬上等的好酒,奏高雅的樂曲,用祭祀的牲畜作膳食,然而,海鳥不敢吃喝,驚恐萬狀,三天即亡。這是典型的,以養人的方式養鳥,不是以養鳥的方式養鳥,鳥的天性是回歸自然。人鳥習性不同,不可強之為一(《外篇·至樂》)[3]551-552。對于事物多樣性,就要一視同仁,忘卻是非之心,順遂事物的天性,“是不是,然不然”,是與不是,然與不然,都不強做爭辯,以此,我們才能逍遙自在、暢游于無窮的境域。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無是非,就是無為,“無為可以定是非”,“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外篇·至樂》)[5]544。無為是天地的自然之性,正是因為這樣,萬物才得以滋生,實現無中生有。

莊子非常寬容宇宙之中的不完美,魯國有個叫叔山無趾的人,拜見孔子,被責備后,說道:“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天地是無所不覆蓋和承載的(《德充符》)[3]186。人要勇敢面對自己的不完美,要“自得其得”“自適其適”,要自己使自己有所得,有所適,以符合自然之道(《外篇·駢拇》)[3]298。

(三)層次性

層次性是指構成系統之物不是胡亂雜糅、亂七八糟的,而是有序的、分層的,有層次高的,有層次低的,總起來是一個協調的動態的平衡。自然科學家發現,非常微小的跳蚤,吃的是更小的同類,而更小的跳蚤,又會搜尋極小的東西,以此類推,無有窮盡[5]113。層次性使系統更加穩定和更具應變能力。

系統的結構在不斷地優化,不斷地形成不同的層次,即子系統,各子系統的關系是包含和派生的,它們既要維持本身的生存,同時,一個小的整體服從于更大的系統,以此類推,直至總系統。子系統之間的關聯也是不可或缺的,不同子系統的關聯,可以構成更高一點的系統層次,由此,系統的恒定性才得以在這種動態中得以平衡和存續。

在莊子哲學中,萬事萬物其實是有層次之分。由于子游有成心,所以只能區分“地籟”和“人籟”,“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蹦瞎郁脒_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能通達“天籟”,“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齊物論》)[3]50道生萬物,但長而不宰,萬物是“自己”“自取”,是自己如此。

南伯子葵問懷道之士女偊,為什么年齡這么大了,還“色若孺子”,答曰“吾問道矣”,女偊認為,要悟得大道,就需要不停地修煉。首先,三天,能夠遺忘天下,七天,忘卻外物,九天,忘掉自身,然后通達萬物,逍遙于世,沒有時間之別,沒有生死之分,一切都處于不將不迎的“攖寧”狀態,亂中寧靜(《大宗師》)[3]230-231。

堯想禪讓天下于許由、子州支父,舜想禪讓天下于子州支伯、善卷、石戶之農,被讓者借以治身為由,沒有接受。治身即養生,不然養護自己的生命,也不損害別人的生命。周始祖太王亶父統治邠地時,無論富貴和貧賤,皆不會傷害自己和臣民的生命。面對狄人的侵犯,沒有抵抗,而是放棄所在土地,愿意跟隨自己或留下的,靜聽其便?!暗乐嬉灾紊?,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碧煜履恕扒ж鹬浮?,身體是“隋侯之珠”,輕重可知?。ā峨s篇·讓王》)[3]851莊子之道的真諦是治身,其次才是國家,再次才輪到天下。

《外篇·在宥》中,治國者面對世間萬物,依次為:物、民、事、法、義、仁、禮、德、道、天等,從具體之物到抽象之物,這是一個層次的遞進。至于什么是道,有天道人道之分,得道者應該以無我之心對待它們,順從天道,合乎人道,天道是主,人道是臣,相輔相成[3]361、364?!峨s篇·外物》中,稱呼得道者為神人,按照儒家標準,所稱呼的小人、君子、賢人、圣人,在莊子看來都是憑主觀行事者。但是這些得道也好,不得道也好,按照《外物》的標準:小人、君子、賢人、圣人、神人,以此類推,都是在自己領域里做出一定的成績,別人不去干預?!跺羞b游》中,知了、斑鳩和麻雀,囿于自身的局限和偏見,而無法逍遙快活。而那些智力能夠擔任一定官職,行動使鄉里人親近,德性合于君主的意愿,乃至一國百姓都信賴的人,也不過像這三種小鳥罷了,它們處處在意世俗所謂的成功,嘲笑別人的無能[3]18。這里官職、鄉里、君主、國家,層層遞進,顯示了一定的層次性。

可以看出,莊子之天下觀,論述天下萬物,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層次性非常明顯。假若沒了一定的層次性,那么整體與部分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就會無法協調,系統的生命力和活力就會喪失,系統的功能就會失調,最終整個系統也可能不復存在。

(四)開放性

開放性是指系統各要素之間,以及各系統與系統之間,是開放的、轉化的,不是封閉的、凝固的。長梧子認為:圣人以沒有分別之心,與日月相鄰,心懷宇宙萬物,與之混為一體,沒有分際,把是是非非拋擲一旁,貴賤一樣。眾人忙碌不已,圣人淳樸悠閑。世間萬物莫不如此,因而相互積聚相容而不排斥分離(《齊物論》)[3]52。

沒有事物不是或不可,就如植物的莖和房屋的柱子,丑女和西施,各種古古怪怪的東西,以及事物的毀滅與生成,生成與毀滅,等等,如果基于道而論,都是通而為一的。山中的猴子為什么會為吃三個還是四個栗子而發愁,是因為,人為地將栗子分開而再去追求所謂的一體。事物本來是渾然一體的,即使是口中所說的“萬物與我為一”,在莊子看來也是人為地把我和萬物分別開來了,這些分割都是徒然耗費精力罷了。萬物互相依賴、相互轉化,《齊物論》曰:“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薄拔餆o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保?]64-65“彼”“我”之別并不固定,可以說是互為彼此。

在《外篇·至樂》還談到了萬物在一定環境之下相互轉化的思想,物種由十分細微的“幾”(又稱為“機”)產生,?、蛙蠙之衣、陵舄、烏足、蠐螬、蝴蝶、蟲、鴝掇、鳥、斯彌、食醯、頤輅、黃軦、九猷、瞀芮、腐蠸、羊奚、不箰(筍)、久竹、青寧、程、馬、人,這些事物都是他物轉化而來,“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保?]555莊子看來,一切都是應時而生滅,變動而不居的,堯舜禪讓而帝業存,燕王姬噲禪讓卻滅亡。湯武奮起而王,白公奮起被殺。棟梁、名馬、貓頭鷹有時作用或能力非常神奇,有時卻廢物一個。為什么?一切應時與否而已(《秋水》)[3]515。

在《外篇·田子方》中,講述了一個如何了解和接納異質文化的例子,有一個楚國懷道之人,叫溫伯雪子,他要到遙遠的齊國去,風餐露宿,途徑禮儀之邦魯國。有魯國人祈求拜見之,他卻拒絕,認為魯國所謂的君子“明乎禮義而陋于知人心”。后來使齊歸來,又途徑魯國,那個先前要拜見他的人再次求見,溫就答應了。見面之后,回到住處及途中,不停地感嘆。他的仆人疑惑不解,溫解釋道:“見我的那個人,進退若規矩,從容若龍虎,給我提意見如兒子對父親,開導我如父親對兒子?!保?]623-624這種從有成見到感嘆不已的變化過程,雙方的見面,是關鍵點,只有交流開放,才能真正了解對方、認可對方。

在道的主宰下,天下萬物盛衰消長、有沉有浮,時時刻刻無有止息。從《逍遙游》中,可以得知,鵬是由鯤蛻變而成,事物是變化不居的。商湯訊問賢臣棘,天下有沒有極限,棘認為沒有極限,不毛之地之北,乃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海[3]15。

在《外篇·秋水》中,借海神北海若之口,中國、四海、天地,由近及遠,由小及大,彰顯了中國的有限性和天下的無限性。如果受制于時空、見識的拘束,就無法洞徹天下萬物。河伯看到了大海,才認識到黃河的渺小,望洋興嘆,其實,在北海若看來這只是認識的第一步,北海若指出,北海確實比黃河要大,然其之于天地,就像山中一粒小石塊,一棵小樹苗;四海之于天地,就像大澤中的蟻穴;中國在海內,就像谷倉中有個小麥粒;人之于萬物,就同馬身上的一根毛。如此展眼,相對于天地的無垠,沒有什么稱得上大的?!拔宓?、三王、仁人、能士”在這毫毛大小的地方折騰,何足為言?。?]500-501

三、莊子天下觀的內在之“道”

系統的奧秘就在于結構,僅有各種要素,沒有一定的關系把它們聯系起來,就仍然是散亂之物,就不會有任何功能,因而不是一個系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只是觀看角度的不同,并沒有深入事物的內部。因此,要想了解一個系統,必須深入探究系統的結構。結構是系統要素的聯結方式,此系統之所以區別于彼系統,就在于其聯結方式的差異。從系統結構的視角看,所謂天下,就是在天之下生活的人和其他諸要素,基于一定關系組成的有機體。莊子天下觀的聯結方式就是:“道通為一”。 西方哲學強調一切皆一,一即一切。其實在中國哲學、在莊子哲學中,也同樣有這種認識。這個一就是“道”,道是系統的最本質的東西。

(一)道通為一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边@里的氣是指心寂的狀態,大道呈現于其中?!傲蠟榫?,未離其內;秋毫為小,待之成體。天下莫不沉浮,終身不故;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保ā锻馄ぶ庇巍罚?]649天下萬物,生生死死、方方圓圓,亙古而存,天下雖大,不出于道,秋毫雖小,道使之生。天下從不停息地變化,萬物自然有序地盛衰,其中的根本就是道的存在。

《大宗師》認為,道真實而無形跡,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一般人也不可接觸,它自古就存在,賦予“鬼”“帝”以神性,天地也是它生。在四方上下,古往今來面前,也無所謂高深久老,然而它是孕育萬物之本。得道者不是為了得到好處,當然也不回避好處,狶韋氏、伏戲(羲)氏、維斗、日月、堪壞、馮夷、肩吾、黃帝、顓頊、禺強、西王母、彭祖、傅說,莊子舉出了一連串人物以說明之。[3]225

莊子談到看待事物的標準和界限問題,如果人們認為天下小于秋毫的末端,那么泰山就是小地;如果認為長壽之命小于早夭的嬰兒,那么八百歲的彭祖也是短壽的。假如從不同之處觀察事物,肝膽之間也會如楚國和越國那么遼遠;假如從相同之處察看,萬物就是一體的?!白云洚愓咭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保?]176

外篇《秋水》更具體發揮了這一思想,我們應該用平等的眼光、道的角度看待世俗中的事物,事物自身是一樣的,但是由于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從“物、俗、差、功、趣”等不同視角看待萬事萬物,就會有貴賤、大小、有用無用、是非等各種自以為是的標準,所以才產生了區別。在《齊物論》中,莊子把這些標準稱為人們的成心:“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 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 愚者與有焉!”[3]56就是說,如果大家都以自己的成心來作為是非判斷的標準,聰明之人抑或愚笨之輩都有一套自圓其說的標準。而且這些所謂的是非標準,在莊子看來具有很強的相對性。以棲息地、美味、美色而論,人和各種動物各有所好,但是不能互通其“好”。即是說作為個人色彩濃重的是非標準不可以強加于人的,不然,就會帶來紛爭混亂?!拔锕逃兴?,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保?]68“然”是說物的存在,“可”是說物的價值,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自然價值的。只有從道的角度,才能真正通達萬物,與萬物為一。莊子認為,“是非之彰,道之所以虧”,我們應該追求“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的境界[3]72。

基于道的視角,觀察事物之名,無為之君恰如其名;觀察職守,君臣之別分明;觀察能力,則天下官治;觀察萬物,萬物完美。人的德性是與天地相通,天下之道覆蓋萬物,治理天下曰事,做事的專長是技能。技能要與事相配,事情順從大義,大義要合乎德性,德性順乎大道,大道合乎天(《外篇·天地》)[3]366。

綜上可知,天下包羅有差別、具個性的萬物,雖千差萬別,卻自有存在的理由,沒有大小、長短、貴賤、有無及是非的不同。天下涵有的萬物是平等的,它們相互依存,變動不居,彼此并無截然之分野??傊?,天下乃是萬物一體的存在,基于道而論,萬物會通為一。

(二)何為道?

1.無為即道。堯把老師許由比喻為日月和時雨,只要在位天下就是大治,因此,想讓天下于許由。許由卻推辭不受,認為自己對于治理天下的名與實,都毫不在意,“無所用天下為”,堯是“庖人”,是廚師,自己是“尸?!?,是祭祀的主祭者,即使廚師不下廚,主祭者也不可越俎代庖。古代統治天下者,雖有智慧,不顯示;雖有口才,不自夸;雖才能跨越海內,不盲動;無為則天子自治。忘天下[3]25。

俗人習慣于紛紛擾擾,神人則與萬物混而為一,不會竭盡心力追逐于天下之事。因此,可以遠離各種災害。治理天下,對于堯來說,居功至偉,對于神人來說,是“塵垢秕糠”即可成之,毫無意義。因此,堯見了神人之后,也恍恍惚忘記了天下,終達逍遙之境(《逍遙游》)[3]32。有一個官居大宰的人,向莊子詢問什么是“至仁”。莊子認為至仁就是無所偏私,儒家的孝是不合于道的,真正的合道行為是“忘”,忘我忘物,甚至“我”和天下也要兩相忘(《外篇·天運》)[3]446。泉水干涸,魚兒相互吐著唾沫以茍活于陸地,哪能逍遙于水中,自由自在。因此,合乎自然的生存才是合乎大道的。人類應該與萬物一體,與大道一體(《大宗師》)[3]221。

老子提出道法自然,莊子同樣崇尚自然,“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只有空空如也的房子,才會有光亮的顯現;空虛寂靜之心,才會有吉祥的凝聚。所謂“虛”,就是“忘”。忘掉成見,忘掉自我,忘掉有用無用(《人間世》)[3]139。匠人所見的“櫟社樹”、南伯子綦所見的“大木”,不能用于祭祀的白顙牛、高鼻豬、有痔瘡的人,以及在俗人眼中形體智力有問題的支離疏,都是因為所謂的“沒用”,才得以保全性命。而楸樹、柏樹、桑樹等,因為是所謂“有用”之材,一旦成型,就會死于斧頭之下。魯侯敬鬼尊賢,什么事情都親力親為,片刻沒有休息,但是仍然禍不單行,憂愁萬分。在魯國隱士熊宜僚看來,這種魯侯除患的方法是非常膚淺的,大狐貍和花豹雖然謹慎行事,但是仍然被殺,因為他們皮毛值錢,魯國就如魯侯的皮毛,再執著于除患也無濟于事。因此,真正的做法是,放心一切,忘我順物,與大道同游,方可無患(《外篇·山木》)[3]595-596。

2.忘我順物。領悟大道還要做到忘我,衛靈公的太子天性喜歡殺戮,顏闔將要做太子的師傅,請教于蘧伯玉怎么辦。蘧伯玉認為,顏闔應該忘卻自我的存在,“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北砻孢w就太子,暗中不露聲色地引導它,方可既保全自己,又能夠教育太子(《人間世》)[3]152。

所以,在莊子的眼中,圣人處世的原則是,“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表標熳匀?,天下道興,建功立業,天下道亡,保全性命,莫要矜夸德行或一心要出人頭地,這樣只會使自己遭遇不測,甚至徒遭刑戮。莊子是要告誡眾人,要放棄主觀之用的成見,不要僅僅知道有用之用,而忽略了不用之用。

治理天下者不但要端正自己的本性,還應順從百姓萬物的本性。有虞氏雖然得到了民心,但靠的是仁義,仍逃不掉外物的束縛。而泰氏,閑適地睡覺,悠然自得,就是被人稱為?;蝰R,都不以為然,德性純真,外物莫侵。因此,真正的治理天下之道乃是合乎自然。隱士接輿認為,統治者以自以為是地制定法度是悖德的表現。違背人的自然本性,就如海中鑿河、蚊子背山一樣荒誕。真正的圣人治理天下,是順從自己和百姓的本性(《應帝王》)[3]264-265。

如何順物呢?就是要合于天性合乎自然之性地對待萬事萬物。沼澤間的野雞,十來步才可能啄到吃的,百十步才能喝到水,然而它不會期盼被馴養在樊籠之內,養在籠子之中,雖然吃好喝好,精神旺盛,但是不逍遙自在(《養生主》)[3]117。當然,崇尚自然之道,并不就是一味地無為,莊子并不反對基于自然的忠孝情感,反對的是以這種模式束縛人。葉公子高,還沒動身出使齊國,就心神不定、陰陽失調,孔子告誡葉公子高,說天下有兩大規則:命和義,前者是自然而然的東西,比如兒子對父母,后者無法避免的東西,比如君臣之分。前者的最高境界是使長輩安適,后者的最高境界是使君上安。因此,后代或臣子要做到的是:哀樂不為所動,安然對待命運,“忘我而順物”,這才是真正的有德。

莊子提出:“有人之形,無人之情”,但莊子并不反對基于自然而然的情,圣人寄身于常人之中,外在上與常人一樣,即“有人之形”。但是圣人會忘卻常人那種是非好惡之情,即“無人之情”(《德充符》)[3]198-199。懷道之士秦失,隱跡世間,好友老聃去世,眾人皆號啕大哭,他卻只是干號三聲,弟子問其何故,秦失認為老聃的生死,是順時順理的事情,不可過于哀樂,痛哭流涕者皆喪失了人之為人應有的天性(《養生主》)[3]118-119。

與天為徒、合為一體的真人,不孤傲于世,但是不會結黨營私;好像缺點什么,但不受外界誘惑;悠閑自在,豁達舒暢,高談闊論,不浮華,不特立、不矜持。無我無物逍遙自在。真人基于刑法而執法,沒有個人好惡于其中;禮儀只是輔助,不過分強求;順物之自然乃是智慧,不自作小聰明,總之,不摻雜是非好惡地對待人間的法律、禮儀和智慧(《大宗師》)[3]214。

莊子推崇不被事物所羈絆的人生境界,《應帝王》中,“天根”向“無名人”問詢如何治理天下,“無名人”認為其是粗鄙之人,問這讓人不快的問題?!盁o名人”推崇的是,與造物者一起,御飛鳥,出六極,至無際之野,逍遙快樂。在“天根”的再次追問之下,“無名人”認為,只要“天根”內心虛寂閑適,拋卻自身的成見,順遂外物自然的本性,天下自然大治[3]266-268。仁義乃身外之物,不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人類只有順遂生命的本性,不追逐外物,天下才能少有困惑而達到大治。天下至純的德性,是保有性命的真情,鴨腳短,不可人為接長,鶴腳長,也不可人為地截短。駢拇枝手也是一樣。仁義本非人之實情,三代以下,仁者愁眉苦臉,心憂天下,而不仁者拼命追逐聲色犬馬,造成天下囂囂不安?!靶∪藙t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保ā锻馄ゑ壞础罚?]293于是三代以下,自俗人至圣人,皆由于外在之物而遷移了自己人之為人的本性。馬的真性是“龁草飲水,翹足而陸”,民的天性是“織而衣,耕而食”,如果圣人自以為是的干預,就會破壞這些自然之性。孜孜以追求仁義就會造成天下的疑惑,過分追求快樂和繁瑣的禮儀,天下就會分崩離析(《外篇·馬蹄》)[3]307。

在外篇《在宥》中,提出使天下人逍遙自在,而不是治理天下人。治理天下的堯,使天下人不得安靜,而桀使天下人憂愁痛苦。都是違背德性的。賞罰使人難于“安其性命之情”,追求明、聰、仁、義、禮、樂、圣、智是違背人性的八種病癥,這些都是不可鼓吹的。

3.無為智主。莊子推崇“無為智主”,反對以智巧治理天下,“陽子居”向老聃請教:“一個敏捷、果斷、通達、好學之人,可否與明王相比?”老聃認為,這種人只不過如雜役辦事,勞心又勞力,沒有可比性。明王治理天下,功績滿滿,卻好似與己無涉,教化施舍百姓,百姓卻好似不受依賴,從不稱頌自己,使百姓各得其所(《應帝王》)[3]268-270?!锻馄ぴ阱丁分猩踔撂岢觥敖^圣棄知(智)而天下大治”。在《外篇·天地》篇中,要想請嚙缺當天子,咨詢于許由,許由認為: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嚙缺為人聰明機警,天性過人,如果當了天子,他就會把人力的強加給自然,以自身為標準,依賴智巧,“治,亂之率也,北面之禍也,南面之賊也?!保?]375甚至提出治是亂之源的觀點。伯成子高之所以在堯的時候,情愿當諸侯,舜禹是回家耕田,因為堯時不用獎賞,沒有懲罰,而天下大治,而舜禹時賞罰并用而天下紛亂。

總之,莊子認為,無為而治是一種天德,是自然的本性?!肮胖筇煜抡?,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保ā锻馄ぬ斓亍罚?]366統治者養育天下,無所貪而天下自然富足,不妄動,萬物自然教化,深淵寧靜無瀾,百姓自然能夠安定生活。

結語

全面深刻地考察一個事物,系統分析猶如一面透鏡,是一個有效的方法。系統是由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機體。乍一看,莊子的天下觀,好像一味是消極的、無為的,其實,這一天下觀處處關懷的是人物、物物之間的相處之道。時人的天下觀主要是基于人的立場理解的產物,以文野來分辨文明的不同,而莊子以為,人僅是萬物之一。人是人類之一分子,人類是對于天下,是萬類之一,無法窮盡?!耙缘烙^之,物無貴賤”(《外篇·秋水》)[3]512。在莊子的思想深處,道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從文野看待天下,盡管可以靠攏于某種方式,但其局限性也是必須被超越的。從道而論,萬物并無分別,但在日常生活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分辨,是由于人們的視域所致。得道者則應以無分別之心來看待這些現象。一切的不同取決于我們采取的標準、觀察的視角。意味深長的是,在《應帝王》寓言故事里,渾沌七竅被鑿后,存在狀態是“死”而非“亡”,而在《莊子》話語系統中,死意味著隱藏,并不是消亡,《大宗師》是這樣描述生死的,“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保?]220生死如晝夜輪回,這好似是一種暗喻:渾沌的死,一方面意味著終結,另一方面內含著新生,建構一種新的政教生活、天下秩序可能性[6]116。

內向型超越之典型。西方思想是主客二分式的,是主體逐漸戰勝客體的過程,屬于外向型的超越。中國思想則是推崇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重視自我的澡雪,是內向型超越。莊子天下觀正是這一內向超越的經典寫照,天下之中,萬物一體,物我一體,《齊物論》中,南郭子綦正是超脫了外在事物的羈絆,才能真正做到形體如枯木,精神如死灰,達到形神分離,物我皆亡之境,這是一種身心皆忘的自我,真正達到了忘物、忘我、與道合一。

總之,莊子天下觀的整體性、多樣性、層次性和開放性特征,使這一天下之系統更為穩定,更為有活力,而這一天下觀的背后之道是自然之道、平等之道、亦是超越之道。

當然,莊子天下觀,不可能完美無瑕。這一天下觀的核心是道,這道被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所籠罩,但是這些關系被無限地還原,還原到一種淳樸的至德之世。良好和諧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得以呈現的基礎,秩序是有一定規則來維系的,而莊子對規則是拒斥的。這些都帶有顯著的烏托邦色彩,最終只能成為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煙霧迷蒙的海市蜃樓。

首先,作為天下的人是孤獨的。莊子的“順應自然”“不失其性”,最終必然導致人類個體之間的孤絕狀態。生逢亂世,莊子的內心是孤獨的,《齊物論》中隱士南郭子綦悠閑地靠著案幾,望著天空,無所事事地吐著氣息,“荅焉似喪其耦”[3]44?!榜睢笔橇硪粋€自我,仿佛喪失了自我,這是一種孤獨的境界。這種孤獨在生活中根本無法實現,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人生在世,不可能脫離社會關系。其次,作為天下的社會是空想的。外篇《馬蹄》勾畫了一幅至德之世的人間幸福和樂圖,在這個世界中,人與人、人與萬物之間和諧相處,完全自由自在,互不干涉。生活在“絕對自由、安全、幸福地狀態之中”[7]423。

猜你喜歡
莊子萬物事物
萬物皆可折
萬物生
美好的事物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假如萬物會說話,絕對會把你萌化
奇妙事物用心看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莊子說》(十五)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