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思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思想
——基于《〈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文本研究

2023-02-18 23:39胡開英
知與行 2023年6期
關鍵詞:序言觀點變革

胡開英

(山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濟南 250100)

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以下簡稱《序言》)概括地表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結論,其中的相關話語闡述便蘊含著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思想。但觀之現有的文獻,研究者多是在輔助論證時援引并詮釋《序言》中的意識形態相關話語,這一方面使《序言》中的意識形態思想得到一定闡釋,但順帶的研究也在另一方面招致對意識形態相關語句理解的諸多爭議。一是在意識形態的概念上,爭議的點在于《序言》是否辨別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式,以及在辨別成立的前提下,區分的標準是“歪曲性”、“實踐性”抑或“利益規定性”;二是在意識形態的功能上,對意識形態克服社會沖突之定性存在分歧,形成“消極”“積極”“中性”三種觀點;三是在意識形態的性質上,形成“中性”“否定性”“肯定性”三種見解。本文在綜合學界已有觀點,分析馬克思的文本及思想史語境對《序言》中意識形態思想闡述的基礎上,提出從指明與掩蓋社會沖突的功能差異上把握對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式的區分,從掩蔽社會沖突把握意識形態的功能,從兼具中性與否定性把握意識形態之定性。對意識形態的此種理解模式成立于《序言》的特定文本語境,構成全面把握馬克思意識形態思想的重要一環,但也并不排除文本之外的其他解讀模式。

一、意識形態的概念:《序言》辨明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式的關系

《序言》指出:“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盵1]2根據這段經典表述并結合馬克思的思想史語境,意識形態能夠取得觀念上層建筑釋義。首先,馬克思在不同文本語境中明確上層建筑具有喻指思想、觀念的內涵,[2]表明上層建筑具有觀念上層建筑的內容與規定。比如,《德意志意識形態》“圣麥克斯”章與“費爾巴哈”章中分別提到“思想上層建筑”[3]432與“觀念的上層建筑”[4]211,《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列舉“整個上層建筑”為反映不同財產形式(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與生存條件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觀”[4]695。其次,文本中的“之”代指經濟基礎與政治的上層建筑,[5]因此“社會意識形式”兼具對兩者的適應。再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觀念上層建筑便是此處社會意識形式的同義詞。由此表明,盡管馬克思在《序言》中并未使用觀念上層建筑,也可推知此處的社會意識形式與觀念上層建筑同義,從而為確立意識形態的觀念上層建筑釋義奠定基礎。最后,意識形態具有思想觀念的形式,表明其與具有物質形式的政治上層建筑不同,因此界定為觀念上層建筑更為嚴謹。[6]83

意識形態的觀念上層建筑釋義表明,意識形態置于經濟基礎與政治上層建筑之上并受到前者的制約,這使意識形態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得以澄明,也表明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式二者在同屬精神領域,同受經濟基礎與政治上層建筑制約的意義上等同。這是馬克思在《序言》中對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式關系的第一處澄明。這一澄明是對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文本中關于意識形態沒有獨立的歷史,受到社會存在制約,更確切地說是受到物質生活條件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社會關系制約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延續與完善。但這并未辨別意識形態與一般社會意識形式,由此容易造成對二者的混淆?!霸诳疾爝@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1]3,對這一問題予以回答。這也表明與在此前的文本中將意識形態與意識、觀念、思想牽連在一起,由此說明意識形態由社會存在所決定的性質不同,馬克思在明晰意識形態所屬社會結構定位的基礎上開始對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式進行分辨。但多數學者并未自覺認識到這一點,而僅僅引用這一段論述來說明意識形態的具體表現形式所指,因此他們在社會結構層面明確意識形態歸屬觀念上層建筑之后,并未深入辨別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式。少數學者意識到馬克思在此處對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式予以分辨,并對區分的依據進行探討,形成“歪曲性”“實踐性”“利益規定性”幾種觀點。個別學者則認為,馬克思在此處辨別的對象為“兩大變革”,即生產關系的變革與上層建筑的變革。[7]53

上述幾種觀點指明兩個問題:其一,《序言》是否對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式加以分辨?其二,如果對兩種意識的分辨成立,依據是什么?回歸馬克思的文本語境中,本文認為,《序言》對兩種意識的分辨成立,依據為社會意識形式指明變革,意識形態的形式則掩蓋社會沖突、阻礙社會變革。

首先,《序言》對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式加以分辨。如前所述,學界對“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之“兩者”的認識存在爭議,形成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兩者”指兩種變革,區別是對生產關系的變革與上層建筑的變革;另一種觀點認為,“兩者”指意識形態的形式與自然科學(社會意識形式),比如郁建興、俞吾金、趙敦華、郝保權、賈鵬飛、鐘啟東等。哪一種觀點更符合馬克思的本意?從句法邏輯來看,馬克思在緊鄰該句的前文中描述了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以及在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領域發生的兩大變革。這兩大變革由先行發生的生產力與經濟基礎的變革所引起,是對后兩大變革的順應與適合。由此可知,“在考察這些變革時”中的“變革”指生產關系的變革與上層建筑的變革。但如果后文是對兩種變革的區分,馬克思無需以“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引起下文,而只需替換“下面兩者”以“其”或“這兩者”,這更符合語言的表達習慣。其次,假使“兩者”確實指兩大變革,后文言說的內容也不足以支撐對兩種變革的區分。最后,如果將此處理解為對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式的區分,緊鄰該句的后文所表述的內容方能水到渠成,即正因意識形態的形式發揮著掩蓋社會沖突、阻礙社會變革的作用,判斷一個變革時代才不能以意識為依據。因此,“兩者”指社會意識形式與意識形態,這更符合《序言》的文本語境。

《序言》分辨二者的標準是指明與阻礙社會變革。如前所述,學界對《序言》中關于此問題的論述也存在爭議,主要形成三種觀點:一是根據認識論意義上的正誤區分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式,強調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意識形態的形式卻不足以獲得正確的認識,如Larrain,U.迪爾澤。Larrain指出,“通過區分科學與法律的、政治的和其他形式,馬克思含蓄地聲稱這樣的意識形態形式是不足以獲得正確的意識的”[8]30。二是根據是否具有實踐性區分之,主張自然科學等社會意識形式僅指明變革,而意識形態的形式則“意識到社會矛盾并力求解決矛盾”[9]。三是根據是否具有利益規定性,是否發揮調節利益沖突的作用區分之,主張馬克思在此處“指出了意識形態極其重要的社會功能是它能夠感知社會矛盾,并且不遺余力地克服社會沖突(指利益沖突,更進一步說是特殊利益與共同利益的沖突,引者注),而同時作為觀念上層建筑的一般社會意識形式則不具備”[6]83。筆者認為,第一種觀點不符合《序言》的文本語境,因為假若“克服”是消極意義上的克服成立,馬克思至多表明意識形態發揮著掩蓋社會沖突的作用,并不能由此推導馬克思主張意識形態的全然虛假。再有,該觀點亦不符合馬克思對意識形態虛假性的理解。馬克思所言的虛假意識形態主要指哲學批判語境下顛倒觀念與現實關系的唯心主義,以及因認識本體錯誤而產生的遵循從觀念到觀念、從觀念到現實的認識路線由以形成的具有無根性、神秘性、偽批判性的觀念思想;政治經濟學批判語境下因資本主義社會的顛倒而形成的拜物教意識、顛倒觀念、表象觀念;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語境下資產階級用“歪曲的形式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冒充為普遍的利益”[3]195的虛假意識形態。這表明馬克思語境下的虛假意識形態具有特指性,并非泛指認識論意義上的一切謬誤。當虛假意識形態產生的認識根源、階級根源、存在論根源消失時,也是其虛假性的終結之日。這表明在馬克思看來,虛假性不是意識形態的天然屬性。因此,以認識論意義上的正誤區分社會意識形式與意識形態,制造科學與意識形態的對立,并不符合馬克思的本意。后兩種觀點均具有脫離此文本語境的合理性,因為如果這兩種觀點成立,會造成該段論述與馬克思在后文強調的“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1]3這一論述的邏輯脫節;但第二種觀點確實抓住了意識形態的實踐特性,第三種觀點亦是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對意識形態實質——利益規定性的合理闡發,因此這兩種觀點具有脫離此文本語境的合理性。

結合《序言》的文本語境、馬克思的思想史語境以及馬克思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本文認為,馬克思在此處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變革”與“掩蓋社會沖突、阻礙社會變革的意識形態形式”區分社會意識形式與意識形態。這表明在《序言》中的此處,意識形態仍具有否定性意涵,但此種觀點只具有該文本語境或意識形態批判語境下的合理性,并不代表馬克思從未使用過描述性意義上的意識形態,也并不代表意識形態在馬克思的思想史語境下始終是一個否定性概念。為證成此種主張,需在學界對《序言》中意識形態的形式“克服”社會沖突之性質的爭議中辨明“克服”是何種性質的“克服”。如若確證“克服”是消極意義上的”克服“成立,需合理解釋意識形態已取得描述性意涵、潛在肯定性含義的前提下,為何馬克思仍對意識形態持否定態度。

二、意識形態的功能:《序言》表明意識形態掩蓋社會沖突

關于“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意識形態的形式”中的“克服”之性質,學術界主要形成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克服”是消極意義上的“克服”。郁建興認為,當不能通過實踐的方式解決社會矛盾時,意識形態便應運而生,以對“社會矛盾的否定或掩蔽”[10]的方式謀求在觀念上克服社會沖突。趙敦華也指出,意識形態是“力圖否認或掩蓋社會變革的意識形態”[11]。俞吾金指出,“意識形態的那些具體的形式總是以扭曲的方式表現著變革時代,甚至遮蔽著變革時代的真相”[12]131,由此才能解釋馬克思為何在對意識形態的形式與社會意識形式予以區分后,緊接著指出不能以意識為依據判斷一個變革時代。鐘啟東認為,意識形態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沖突的克服并非真正的克服,而是“‘思想變戲法’和‘精神勝利法’……通過顛倒和歪曲,把根本性的沖突說成是暫時性的沖突,把階級對立的全面矛盾說成是民眾之間的局部矛盾”[13]。第二種觀點認為,“克服”是積極意義上的“克服”。從“社會變革的先導與驅動力量”[7]53,到“扮演著變革社會存在的歷史作用,從而為人類解放提供源源不斷的意識動力”[14],再到“引導社會變革、化解社會矛盾的建設性力量”[15],肖士英、鮑金、靳濤等研究者是在積極的意義上理解意識形態的形式對社會沖突的克服。第三種觀點認為,“克服”是中性意義上的克服,比如賈鵬飛、郝保權等。賈鵬飛認為,意識形態克服特殊利益與共同利益沖突,兼具維護與重構現有秩序的功能,由此取得中性意義。[6]84從以上的論述中還可以得知,研究者不僅對意識形態克服社會沖突的定性存在分歧,而且對社會沖突的理解也存在爭議,但因對社會沖突的理解分歧并不影響對文本中意識形態功能的研究,故在此不作深入探討。

關于文本中意識形態的形式克服社會沖突之性質的爭論,實則是對意識形態功能的爭論。如果脫離《序言》的文本語境,根據馬克思的思想史語境以及意識形態活動的現實情況,掩蓋與揭示社會沖突進而阻礙與推進社會變革都是意識形態功能的真實體現,也符合馬克思對意識形態功能理解的全貌。因為無論是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虛幻特殊利益為普遍利益以掩蓋現實中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利益對立的批判;還是對在小生產土地所有制基礎上形成的“拿破侖觀念”,導致農民階級在法國總統大選時將選票投給路易·波拿巴的分析;抑或對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將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美化為自由、平等、公平的交易關系的譴責,這都蘊含著馬克思對意識形態掩蓋社會沖突、阻礙社會變革之消極作用的分析。同時,馬克思對革命階級意識形態發揮揭露社會矛盾、團結人民群眾參加革命的分析,以及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對舊時的法國革命利用意識形態傳統“實現當代的任務,即解除桎梏和建立現代資產階級社會”[4]669之作用的分析,則在另一方面體現出馬克思對意識形態揭示社會沖突、推進社會變革之積極作用的認識。但就《序言》的文本語境而言,馬克思認為,“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意識形態的形式”語境下的“克服”是消極意義上的“克服”,這表明意識形態發揮掩蓋社會沖突、阻礙社會變革的作用。

其一,從文本間性來看,正是因為馬克思在前一語句中對意識形態的形式掩蓋社會沖突的指認,才有后一語句中其對判斷社會變革不能以意識為依據的提請。這與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分析“正統派”與“奧爾良派”由于利益對立而分離,而非因對不同王朝的忠誠而分離,隨后指出:“正如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把一個人對自己的想法和品評同他的實際人品和實際行動區別開來一樣,在歷史的斗爭中更應該把各個黨派的言辭和幻想同它們的本來面目和實際利益區別開來,把它們對自己的看法同它們的真實本質區別開來”[4]696形成呼應,均表示不能以意識形態來判定真實的狀況。依據意識形態斗爭的背后是具有不同利益訴求的各個階級的斗爭、階級斗爭反映物質生存條件沖突的重大歷史運動規律[4]667,“意識形態可以看作是我們借以了解社會存在的一面‘鏡子’”[8]31,而馬克思在此處仍提請人們勿以意識為依據判定變革時代,由此反向證明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發揮掩蓋社會沖突的作用。

其二,從馬克思所處時代的思想背景看,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家編造的理論體系主導整個時代氛圍,德國觀念論哲學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發揮著掩蓋社會沖突,為資產階級利益辯護的功能。由此,批判的任務使馬克思在《序言》中對歷史唯物主義作綱領性概括和表述時,不得不強調意識形態遮蔽社會矛盾的消極功能方面,由此提請無產階級不能以意識為依據判定變革的時代。恩格斯在晚年時指出:“青年們有時過分看重經濟方面,這有一部分是馬克思和我應當負責的。我們在反駁我們的論敵時,常常不得不強調被他們否認的主要原則,并且不是始終都有時間、地點和機會來給其他參與相互作用的因素以應有的重視?!盵16]這句話本是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因為反駁論敵所忽視的意識形態的經濟方面基礎,不得不突出強調經濟方面對意識形態的決定作用。按此邏輯,馬克思之所以強調意識形態的消極功能方面,實則是對其論敵認為他們的意識形態并未遮蔽現實的真相、能夠用意識形態判定變革時代的回擊。

三、意識形態的性質:《序言》中的意識形態兼具中性與否定性

關于《序言》中意識形態的性質,有人認為,馬克思在該文本中對意識形態予以觀念上層建筑釋義,由此表明馬克思使用過中性意義甚至是肯定意義上的意識形態概念。也有人認為,馬克思在《序言》中仍是在批判否定的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概念。主張馬克思并未將意識形態等同于社會意識形式,而后論證意識形態對社會沖突的克服是消極意義上的克服,進而得出《序言》中的意識形態是一個否定性概念,這是持有此觀點研究者的論證思路。例如,俞吾金先生認為,研究者主張馬克思在《序言》中使用過中性意義上的意識形態概念,是因為他們錯把意識形態等同于社會意識形式,而事實上在《序言》德文版中,馬克思以“gesellschaftliche Bewusstseinsformen”,而非用“Ideologie”指稱“社會意識形式”,在指稱下文出現的“意識形態的形式”時,馬克思則運用“ideologischen Formen”(“ideologischen”是“Ideologie”的形容詞“ideologisch”在句中的變化形式),德文語境中的用詞差異已表明意識形態不等同于社會意識形式,由此不能將馬克思對社會意識形式的描述性口吻嫁接至意識形態之上。而后,馬克思在該文本中指明意識形態“以扭曲的方式表現著變革時代,甚至遮蔽著變革時代的真相”[12]131,更充分地說明馬克思在《序言》中對意識形態的態度是否定的。

上述兩種觀點均從《序言》中關于意識形態的一處論述或者意識形態性質的一個方面把握《序言》中的意識形態定性,無法全面反映馬克思在《序言》中對意識形態的復雜認識。本文認為,綜合馬克思在《序言》中對意識形態的兩處論述,可以得知文本中的意識形態性質具有雙重性。根據意識形態的觀念上層建筑釋義,可以得出《序言》中的意識形態具有中性規定性。馬克思經由這一釋義,客觀闡明意識形態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由此表明意識形態受到社會存在制約以及沒有自己獨立的發展歷史的原理,這并未關涉對意識形態的褒貶評判,而是對意識形態的一種客觀研究和闡釋。對于這一觀點,或許有研究者會提出質疑,即質疑意識形態中性解讀的立論前提——馬克思在《序言》中將意識形態等同于社會意識形式。如前所述,俞吾金先生通過對《序言》德文版的考證,得出意識形態并不等同于社會意識形式的結論,由此認為不能將對社會意識形式的描述性態度轉接至意識形態。此種觀點確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社會意識形式的外延大于意識形態,由此表明二者并不等同。但問題在于,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式在這一意義上的不等同,并不影響馬克思基于二者在同屬精神生活、同受社會存在制約的意義上等同,進而將意識形態歸屬于社會意識形式,明晰意識形態在社會結構中位置,并進一步對意識形態展開深入研究。事實上,馬克思經常將意識形態與意識、觀念、思想聯系在一起,由此闡述意識形態沒有獨立的歷史的觀點。例如,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盵4]151-152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你們的觀念本身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的產物,正像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4]417。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序言》中馬克思將意識形態歸屬于社會意識形式,由此展開對意識形態所屬社會結構定位的客觀研究和分析表明意識形態具有中性規定性。其次,如前所述,馬克思也以自然科學指明社會變革與意識形態掩蓋社會沖突、阻礙社會變革區分社會意識形式與意識形態,這表明《序言》對意識形態功能是一種消極判斷,由此《序言》中的意識形態也取得否定規定性。

四、結語

學界對《序言》中意識形態思想闡釋的爭議性,客觀上源于《序言》并非馬克思對意識形態進行專門研究形成的文本,由此隱喻他對意識形態闡釋的非清晰性,進而為理解歧義預留空間;從主觀上而言,則與研究者并未對《序言》中的意識形態思想進行單獨研究,或者在順帶研究時文本詮釋的主觀主義傾向有關。在回歸特定的文本語境中再解讀《序言》中的意識形態思想表明:其一,馬克思在《序言》中不僅賦予意識形態觀念上層建筑釋義,還深入闡釋了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式的聯系與區別;其二,關于意識形態具體表現形式克服社會沖突的論述隱含馬克思在《序言》中對意識形態功能的判斷,即文本認為意識形態發揮著掩蔽社會沖突的作用;其三,以上兩點共同表明,《序言》中的意識形態兼具中性與否定性。在回歸文本語境與思想史語境中解讀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思想,才能超越“解釋學的騎著主觀主義的‘野馬’狂奔”[17],增強文本解讀的科學性。

厘清《序言》中的意識形態思想對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其一,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式同受社會存在制約表明,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走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從天國到人間”的泥淖,遵循“從人間到天國”的唯物主義認識論路線,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地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進而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性與生命力。其二,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依然通過編造虛假意識形態掩蓋資本主義制度中的矛盾沖突,這同《序言》指認意識形態掩蓋社會沖突的消極功能方面形成歷史互文、時空同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必須堅持批判與建構的統一,在批判中戳破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虛假性,動搖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礎,進而擴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生存空間與話語權。其三,資產階級及其意識形態階層編造虛假意識形態掩蓋社會沖突、阻礙社會變革,這從根本上來說是出于鞏固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維護本階級利益的需要。但是,現實中的矛盾癥結并不能在意識形態的美化下得到解決,人民群眾的利益也并不會因剝削階級在意識形態上宣稱其維護普遍利益就得到實現。這由此帶來的啟示是,堅持人民至上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應堅持解釋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統一,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進而在實現人民利益中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說服力與凝聚力。

猜你喜歡
序言觀點變革
序言
序言
序言
《名人傳》序言
觀點
變革開始了
業內觀點
新媒體將帶來六大變革
新銳觀點
變革中的戶籍制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