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質生產力賦能東北地區振興發展的若干問題探析
——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

2023-02-18 23:39申浩然
知與行 2023年6期
關鍵詞:新質東北地區生產力

申浩然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 經濟研究所,哈爾濱 150028)

2023年,在新時代推動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新質生產力這一嶄新概念的提出,創新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對于新時代東北地區實現振興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于東北地區如何探索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路徑并轉型發展的問題,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維度進行探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段成榮等探討了東北振興過程中的人口困局問題[1];常修澤從體制、結構、發展方式方面提出了如何實現東北振興的一些思路[2];楊東亮等從投資角度分析了東北經濟失速的原因并提出相關對策[3];樊杰等從科技創新、國有企業、開放經濟、城市貧困和功能定位方面分析了五大東北地區發展的核心問題[4];黃群慧等探討了東北地區經濟下行的原因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5]。

一、新質生產力賦能東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政治經濟學邏輯

(一)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緣起與演進

在經濟思想史視域下,諸多經濟學家從不同維度提出了生產力理論,如亞當·斯密提出了“勞動生產力”概念,并論述了勞動分工對于生產力發展所起的作用,讓·巴蒂斯特·薩伊提出了勞動、資本和自然的生產力要素說,弗里德里?!だ钏固仃U釋了有關精神的生產力思想,赫斯將生產力理論置于歷史視角下開展了研究。馬克思批判繼承了古典主義政治經濟學、德國歷史學派的生產力理論,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立場,提出了科學的生產力概念,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范疇之一,也是唯物史觀的基石。在內涵上,馬克思從“現實的個人”出發,認為生產力是以現實的個人為主體改造對象世界而展現出的本質力量;在生產力要素構成方面,馬克思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6],同時,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發展生產力不能離開生產關系,認識生產力,應充分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

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中創新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新質生產力概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對于生產力的內涵認識逐漸豐富。毛澤東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早期探索中就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鄧小平明確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7]當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貿易打壓、制裁、封鎖不斷,國內面臨著經濟轉型升級的新任務、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將科技創新視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根本要求,是根據時代變化做出的又一重大論斷,開拓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二)新質生產力的政治經濟學內涵

新質生產力是對傳統生產力的揚棄,更加強調科技創新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是一種發展水平更高、結構更優、效益更好的生產力。理解新質生產力,應充分把握“新”與“質”的關系。一是新質生產力更加強調創新在生產力躍遷中的作用,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發展更加重視顛覆式技術創新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從依靠傳統產業到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依靠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二是新質生產力在量的維度上依靠傳統生產力,但與傳統生產力有質的不同,新質生產力將依托于“創造性毀滅”的力量,不斷實現生產力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躍遷。三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更加依靠新質思維與新制度。新質思維是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理念、意識與思維模式,是對傳統思維定式的揚棄,體現了新質生產力發展對思想層面的一種新要求。新質生產力的不斷形成、發展以及成為經濟增長新動能,需要思維模式、觀念的“新質”。同時,生產力的變遷會帶來生產關系的變革,適應生產力變革的生產關系將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制度是生產關系最為直接、集中的體現,它的形成將更加需要制度變遷的引領。四是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目標和新發展理念在生產力維度上的體現,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將擺脫過去經濟發展的路徑依賴,體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要求,是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關鍵一招。

(三)以新質生產力促進東北地區振興發展的內在機制

1.新質生產力激發東北地區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于經濟主體內部與外部雙重因素的疊加,經濟體內部的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升級、人力資本的積累等因素及經濟體外部的政策扶持等因素沖擊都可以提升經濟增長的效應。而東北地區振興發展面臨經濟增長滯后帶來的惡性循環,需要可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源,以形成“造血”功能。

新質生產力更加強調科技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將激發東北地區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將推動東北地區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促進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經濟有機體運行發展、循環暢通的四個環節,也是社會擴大化再生產的環節。從長期來看,生產決定著分配、交換、消費各個環節。新質生產力本身就作為生產端部分,通過發揮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的作用,不斷創造高質量供給,同時作用于分配、交換、消費環節,使得經濟發展維持在高水平的動態平衡。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將通過推動傳統產業的升級,延伸產業鏈,賦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實現地區經濟發展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相統一,不斷激發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2.新質生產力標明東北地區轉型發展新路徑。生產力的質量決定了地區經濟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東北振興戰略實施二十年來,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振興發展的效果尚不明顯,目前甚至面臨資源型城市轉型壓力增大、人口過度流失、產業升級緩慢、經濟增長水平長期滯后等多重經濟問題疊加的發展困境。究其原因,東北地區振興發展的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實現振興發展,需要跳出路徑依賴,探索出一條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新路。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意味著生產力從舊質態向新質態的轉變,催生經濟發展的新要素。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生產力三要素將被賦予更多的時代內涵,新質生產力將更加依托高素質勞動力、新的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經濟發展的潛能將得到充分釋放。東北地區轉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產業結構性失衡問題,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激發經濟新動能的必然要求。生產力帶來傳統產業的顛覆性變革,為傳統產業注入了新活力,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的廣泛運用將提升產業體系的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東北地區將不斷擺脫“資源詛咒”與產業偏重制約的深層次矛盾,使經濟增長從依靠更多的要素投入到依靠更多的科技投入,探索包容性經濟增長的發展新路。

3.新質生產力提升東北地區保障國家安全能力。東北地區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肩負著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重要戰略責任,關乎國家發展大局。在維護國防安全上,新質生產力的提升,本身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為維護國家國防安全奠定了基礎;在維護糧食安全上,新質生產力的增長,促進現代化大農業的發揮與農業科技的水平提高,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農業管理水平,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農業經營效益,更好做好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在生態安全上,新質生產力更加注重要素資源的節約與生產效率的提升,將減少經濟活動中的污染與資源過度消耗,體現了綠色發展理念,走出生態環境更好、經濟水平更高的新路;在能源安全上,新質生產力賦能生產端,提高能源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的水平,促進清潔能源的使用,提升傳統能源的使用效率;在維護產業安全上,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提升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水平,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戰略性新興產業將發揮更大作用,擺脫產業結構過重的制約,提升三產的高端化水平。

二、東北地區培育新質生產力面臨的約束

(一)人力資本約束

勞動者是生產力系統中最具活躍性與創造性的部分,勞動者發揮主觀能動性操縱生產資料改造生產對象的否定性過程中,也是生產力的展現過程,勞動者的素質、知識結構、能力等因素影響了生產力的發揮,生產力如何發展、將達到什么樣的結果,由勞動者因素決定。新質生產力是一種更為先進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發揮需要由“數量型”勞動力投入轉變到“質量型”勞動力投入,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揮需要一大批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高素質勞動力。

東北地區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人口流失、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培育新質生產力面臨著人力資本缺乏的約束。其一,東北地區受歷史慣性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當前人口自然增長率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口老齡化程度高,出現了“人口結構性”勞動力過?,F象,人口增長呈現負增長趨勢。其二,東北地區距離國內主要經濟中心較遠,人口外流現象嚴重,且地理位置偏遠、氣候長期寒冷、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就業機會有限、就業空間狹小,更難以吸收其他區域的勞動力。其三,東北地區近十年來經濟發展水平偏低,經濟發展落后與人口流失形成了惡性循環,營商環境、就業創業氛圍存在多重短板,在經濟發展前景、就業機會與就業環境、基礎設施與基本公共服務條件與發達地區形成了鮮明的區域差距,在市場配置資源失衡的情況下,內部推力與外部拉力共同作用,導致人口外流。

(二)產業結構性失衡約束

產業是生產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與載體。新質生產力是在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條件下,依托于戰略型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高質量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需要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

東北地區具有新產業發展的巨大潛能與空間,但從現狀來看,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緩慢,新型工業化發展存在短板,產業結構性失衡約束了東北地區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其一,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出現偏重,工業制造業是支柱產業,工業產業發展比重大,第一二產業仍以傳統產業為主,第二產業出現偏重,第三產業占比低且低端化現象突出。其二,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單一,主導產業同質化現象嚴重,產業之間競爭效應強,而互補效應弱。其三,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眾多,資源型產業陷入路徑依賴,轉型發展面臨較大障礙。其四,東北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緩慢,一些新產業成長較快但規模不大,缺乏對傳統產業的帶動力。

(三)創新稟賦不足約束

新質生產力是在生產力在量的增長基礎上實現的質的突破,是由創新驅動的生產力,科技創新是其嶄新內核,呈現出高效率、高效能的特征,馬克思將科學納入生產力的范疇并揭示了科學技術進步對于生產力發展的巨大作用,且從歷史上看,三次工業革命的出現無一不是因為科學技術的進步與革新而產生的,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提升了生產力質變的可能,培育新質生產力,需要更高水平的創新。

東北地區培育新質生產力,面臨著創新稟賦不足的約束,東北地區產業全要素生產率較低,科技創新水平明顯落后于國內其他主要經濟區域。其一,一流的大學與科研院所是孕育產生原始創新動能的源頭,從全國教育版圖來看,東北地區擁有數量眾多的高校與科研院所,但相對來看,人才流失較為嚴重,科教優勢尚未充分轉化為發展優勢。其二,東北地區是進入計劃經濟最早退出最晚的地區,在思想解放方面存在短板,存在一定的“等、靠”思想,對創新的重視程度不足。其三,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東北地區國有企業多而民營企業少,民營企業出于盈利的需要往往更具有創新的動力,部分國有企業產權意識不明晰,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部分行業關鍵核心技術缺乏,存在一定程度的“卡脖子”問題,自主創新能力較低,產業鏈自主化程度較低。其四,缺乏良好的營商環境。良好的營商環境是鼓勵創新的重要保障,東北地區受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弊端影響,營商環境較差,創新能力的培育缺乏良好的發展環境。

(四)市場規模約束

市場經濟可以促進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的優化配置,延展了經濟活動的空間,促進了生產力的可持續增長,市場規模影響了分工的深度和廣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完善的市場推動社會總資本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環節的流動暢通,釋放經濟增長的潛能和空間,培育新質生產力,需要平衡城鄉關系,產業關系與行業關系。

東北地區培育新質生產力,面臨著市場規模的約束。其一,東北地區市場發展能力不足,缺乏內生性的市場演化動力,市場機制建設落后于國內其他地區,要素市場與勞動力市場等扭曲嚴重,資源配置尚未得到合理發揮。其二,東北地區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過程仍滯后,是全國統一市場建設的薄弱環節,影響了東北地區市場效能的發揮,區域發展缺乏聯動,區域中心城市對于中小城市的虹吸效應強而溢出效應弱,城鄉發展不平衡;市場基礎設施不完善,如市場交易平臺建設、貨物流通網絡等不健全,尤其是通達鄉鎮地區的供應鏈網絡、交通設施等不完善,阻礙了要素在市場內的流動,造成了無謂的效率損失。其三,融入國際市場不充分,近年來,東北地區在打造對北開放、東北亞合作高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融入國際市場步伐落后,對外貿易、合作交流仍不充分。

三、東北地區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總體思路

(一)在量的合理增長基礎上實現質的新突破

經濟增長的量,表現為經濟活動中經濟總量、規模、總體水平的上升,經濟增長的質,表現為經濟增長在量的基礎上實現的生產力水平的躍遷,事物發展總是由量變到質變再到新的量變,如此循環上升的過程。新質生產力超越了傳統生產力,是新發展理念與高質量發展目標在生產力維度上的呈現,體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是順應經濟轉型發展要求的一種新質態的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產生基礎是傳統生產力的積累,培育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傳統生產力。東北地區城市化、工業化程度高,在傳統產業尤其是重工業、傳統農業等領域具備一定的發展優勢,在要素、區位、科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礎,不能忽視區域內部經濟發展的傳統優勢而盲目發展新產業,東北地區傳統產業具備實現生產力躍遷的潛能與空間,要把握好區域內傳統產業發展同新興產業發展的關系、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不能顧此失彼,盲目開辟新賽道,而忽視傳統優勢,應將改造升級傳統產業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兩個同等重要的路徑。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更要重視在量的合理增長基礎之上實現質的突破,要搶抓戰略機遇,立足主要矛盾,處理好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質與量的關系,不失時機地推動生產力水平的跨越式增長。

(二)生產關系變革不斷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表明生產力變革往往帶來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適應于生產力變遷的方向,也將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對東北地區現有生產關系的變革提出了要求,在生產關系維度方面,制度是生產關系最為直接、集中的體現,制度變遷與演化的目的在于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需要建立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制度,如建立引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宏觀制度,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中觀制度,保護培育新質生產力主體的微觀制度,形成制度合力,以生產關系的變革帶動生產力的發展。應發揮上層建筑的作用,培育新質生產力,僅僅依靠市場的自發機制不能完全作為,應把握好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關系,發揮有為政府的能動性,如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加大研發資金投入,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等,以此增強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動能。

(三)在經濟有機體的循環暢通中培育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實現的,實現經濟有機體的循環暢通,可以有效促進新質生產力在社會生產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環節提質增效,實現生產力在數量、質量與結構上的匹配,提升新質生產力的層次、規模與效益。

新質生產力的實現應盡可能改變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配置效率低下的狀況,實現社會總勞動力在各個部門的合理分配,使得生產力各要素處于一種穩態。培育新質生產力應順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在生產端打通阻點,補齊經濟發展的短板。在經濟有機體的循環暢通中培育新質生產力,需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可以深化分工,促進分工聯系緊密,提升分工的協作水平,促進勞動力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各個層級的優化配置,從而實現更高效率的結合,以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質。應充分把握現代科技變化趨勢,著重利用數字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手段,不斷推動技術創新,提高生產力要素匹配的精度,減少生產與流通領域的經濟效率損失。

四、東北地區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政策建議

(一)以推動科技創新為引領

其一,要完善鼓勵創新的相關體制機制,完善有關創新的基礎制度,加大思想解放力度,為突破科技創新這一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矛盾提供制度保障,破除一切不利于科技創新的制度障礙與思想藩籬。其二,實現科技創新與技術攻關往往獲得收益時間長,投資規模大,產生市場直接經濟效益不明顯,依靠自發的市場機制難以持續,應發揮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政府加大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加強政策支持引導,推動現代化的研究所、實驗室建設,發揮好東北地區原有的科研優勢,重視基礎研究與原創性的技術開發,推動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提升產學研結合水平,優化科技創新布局,提升科技創新資源轉化效率。其三,應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國有企業是創新的重要依托,民營企業是創新的主力,要不斷優化區域內營商環境,完善相關的激勵約束機制,鼓勵社會力量與民間資本多渠道、多手段參與新技術研發進程,落實支持企業創新的優惠政策,支持企業為主體建設創新平臺,不斷扶持培育壯大科技創新性企業與高新技術企業,發揮政府、市場、社會的合力。

(二)以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為依托

培育新質生產力,需要重塑傳統產業發展新優勢,激活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動能,將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增長載體。其一,東北地區應不斷推動傳統產業的結構升級,推動農業現代化、不斷融入新型工業化建設進程、實現服務業現代化,提升產業競爭力與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使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擺脫資源依賴導致的產業發展惡性循環,破解產業結構性失衡的困局,激活產業發展新動能,激發東北地區制造業和工業潛在的優勢,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奠定基礎。其二,發展新材料、先進制造業、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發展著眼前沿的未來產業,增強發展動能,打造新質生產力新的增長點。立足于現代產業數字化、信息化、融合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的趨勢,不斷改革創新、推陳出新,以新興產業為引導帶動產業現代化,推動全產業鏈體系建設,其三,提高現代制造業產業集群化程度,打造新產業集群,促進集群內部生產要素的高效流動,推進技術擴散與溢出,降低交易成本,推動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立足于傳統產業在生產力量方面的積累,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奠定基礎。

(三)以提升市場化水平為動能

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需要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保障,市場是配置資源的有效手段,區域內部市場化水平的提升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能。其一,增強市場發展內在動力。發揮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共同作用。不斷完善相關市場制度,打破路徑依賴,維護區域內各種所有制經濟主體產權平等,保障各種所有制經濟擁有平等發展、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不斷降低交易成本;完善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制度,規范區域內部分行業和領域內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行為,建立健全公平競爭和產業政策相協調的制度;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堅持破立結合,健全區域內部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完善市場監管制度,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提高邊際收益,做到有效約束。同時,發揮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不斷普及市場經濟理念,打破計劃思維的束縛。其二,優化資本結構。高質量的資本利用是新質生產力增長的動能,也是市場發展能力提升的保障,促進國有資本、集體資本、民營資本共同服務于新質生產力發展,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法制化、市場化的營商環境,促進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內的流動,破除“投資不過山海關”的困境。其三,加強與東部發達地區的經濟合作,加強對外合作力度,引入較為先進的理念與做法,不斷提升市場化水平。

(四)以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為抓手

培育新質生產力,需要一批高素質的勞動力、創業者、企業家。其一,多措并舉遏制人口嚴重外流現象,進行選人用人機制改革,塑造良好的工作風氣,建立正確導向的激勵機制;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瞄準國家重大戰略,發展新產業,為勞動者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與寬松的工作氛圍;完善支持生育的政策;優化區域內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提高城市群與中心城市,區域內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完善保障性住房,打造創新創業平臺,發展縣域經濟,提升縣域內就業機會,不斷形成人口回流的新局面,并吸引人才的流入。其二,提升勞動力素質,鼓勵發展職業教育,加強技能型人才培養,尤其是農村地區、偏遠地區、貧苦地區勞動力的技能培養,優化高素質勞動力成長成才的環境,培育一批具有高知識水平,掌握現代科技的高質量勞動者和大國工匠。其三,立足于區域內部科研院所與高校優勢,留住人才并用好人才,加強人才聚集,立足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提供人才支撐。

(五)以發展數字經濟為賽道

培育新質生產力,東北地區應立足于區域內部比較優勢,把握數字經濟的新賽道,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產業發展,推動生產要素、生產方式的變革調整,以數實融合促進新質生產力的提升。其一,推動實現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通過數字經濟帶動技術進步,加速傳統生產力的迭代升級,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減少效率損失,暢通社會資本的循環,提升制造業、農業、服務業的數字化程度。其二,加強數字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加強戰略謀劃,利用東北地區獨特的區位、能源、要素條件與場景優勢,發展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相關技術,在數字經濟新賽道先行先試。其三,加強數字人才的培養,加大與東部地區數字經濟探索較早,經驗較豐富的城市的對接合作,加強農村地區與中小城市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互聯網、基站等普及力度,提升數字社會覆蓋面,縮小區域間的數字鴻溝。

(六)以加強區域合作為保障

一是推動區域統一市場的建設,東北地區應不斷打破省級壁壘與行政邊界對于貿易的限制,消除地理邊界的影響,推動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共享,推動區域內公共基礎設施一體化,推動區域之間互助合作與市場開放對接,完善區域利益補償與區域合作發展激勵機制。二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強省域內城鄉融合發展,保障城鄉之間的要素流動暢通,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以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基點,推動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相結合,形成城鄉之間資源、人力等要素的高效流通配置。促進城市之間的分工合作,發揮核心首位城市的帶動作用,打造具有全國競爭力的城市群,以城市群經濟發展帶動大中小城市之間的合作。三是加強國內合作,積極對接發達地區,增強與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圈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對接,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加強經濟合作,并借鑒先進理念與做法,不斷推動市場互通。四是加強對外合作,不斷深化對外開放,立足于對俄、對東北亞合作的前沿,把握好建設一帶一路新機遇,深度融入雙循環建設進程,擴大對外開放力度,增強在全球產業體系分工中的地位,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將新質生產力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中,并以此視角分析東北地區實現振興發展的問題,是推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實現轉型發展,需要探索的一個新路徑。

猜你喜歡
新質東北地區生產力
形成新質生產力要先鍛造新質思維
東北地區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的重要意義與主要舉措
新質動員力量建設與運用淺析
為什么人參喜歡長在我國東北地區
為什么人參喜歡長在我國東北地區
構建訓練傷一體化防治模式 為新質戰斗力生成提質增效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基于體系仿真試驗床的新質作戰能力評估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展望2014:推動科技創新轉化為第一生產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