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輿情傳播研究
——以自然災害的突發事件輿論為例

2023-02-20 10:19王小宇
皖西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突發事件輿情輿論

陳 思,王小宇

(1.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六安 237005;2.安徽藝術學院 新聞傳播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3)

突發公共事件是指時間上較為緊急,結果上可能或已經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需要針對性地處置協調的較大、重大、特別重大的各類事故[1]。突發事件包括地質災害、氣象災害等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群體事件、政治經濟糾紛等人為事件及其次生影響。隨著近年來互聯網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突發公共事件在產生機制和傳播方式上都發生了較大形式的變化,在這個人人皆可傳播信息的時代,自媒體人士的傳播對網絡輿情初始階段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由此可見,傳播媒介的改變加速了事件信息的擴散及輿情傷害。

通過研究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輿情傳播特點,研究結果能夠為后續類似事件提供參考價值,有效應對相關輿情傳播。將大眾傳播心理學等學科中涉及和包含的有關新聞傳播輿論引導等概念引入到關于自然災害的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的研究中,能夠充分體現大眾傳播心理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與滲透,有助于揭示輿論傳播的關聯性,對于豐富突發公共事件(自然災害類突發事件)方面的輿情傳播研究范疇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同時,分析突發事件中的輿情傳播相關實際特點,有助于在理解輿論傳播體系的基礎上,揭示突發事件中的輿論互動機制及類似輿論發展的路徑,從而進一步明晰在輿論傳播這一環節中如何才能正確引導大眾輿論向合理方向發展。

目前學術界關于網絡輿情傳播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關于網絡輿情的內涵及其特征方面的研究。徐曉日認為網絡輿論的發展和傳播有五個特點[2],即廣泛的信息來源、事件的突然發生、帶有傾向性的指向、隨時發生變化的傳播和可匿名發布,它們既有流言所擁有的共同特征,但同時又有其自身的特征。

二是關于網絡輿情傳播過程的機制研究。曹勁松認為,目前對于網絡輿論的發展進行深入研究可以發現,網絡輿論包括“相關信息的網絡傳播——網民群眾的網絡聚集——對熱點事件的網絡探討——輿論的普遍傳播”四個階段和“輿論突現、輿論轉變、輿論流傳”三個階段[3]。顧明毅認為,網絡輿論的發展通常包括事件信息在發生早期的傳播——社會民眾通過網絡所得到的信息——對于社會信息的觀點表達——社會層面控制輿論的信息引導等階段[4]。

三是關于網絡輿情分析與技術研究模型的研究。李曉黎認為,政府如要實現對網絡突發事件的輿情監測,就必須通過各種技術來提供信息獲取、信息傳播和檢索技術、民意數據挖掘技術等多種手段來支撐和保障[5]。

四是關于應對網絡輿情具體措施的研究。首先,在加強對輿論的引導層面,秦健認為突發事件發生之后,為使民眾的思想認識不被其他不實言論帶離方向,讓輿論向著可控的方向發展,可以適當地要求國家黨政部門的相關領導人、各部門的權威新聞發言人以及事件所涉及的相關宣傳部門工作人員等積極開通微博、短視頻平臺等社交網絡平臺賬號[6]。通過在第一時間對在網上所流傳的關于突發公共事件的一些問題進行評論、解釋或回答,盡可能減少因謠言所引起的民眾恐慌。其次,在加強控制制度以保障對輿情的監控層面,白樹亮認為可以利用各種法律條例來對網絡輿論的規范與控制進行約束,以加強民眾對于“互聯網并非法外之地”這一觀念的理解[7]。最后,在推進監控技術是作為凈化互聯網風氣,加強輿論引導的有效技術保障層面,鄭保章認為,在網絡上面對無數條網絡信息的篩查時更要注重在技術層面的利用[8]。比如,使用帶有信息分級以及信息篩查功能的搜索引擎,可有效阻止信息進入更廣闊的網絡環境。

從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一方面,國內學者從不同方面和層面對網絡輿情進行了研究,成果頗豐,研究的視角越來越細化深入;另一方面,針對有關自然災害突發事件輿論的傳播和應對的研究成果較少。自然災害發生后,準確把握輿情信息,及時有效發布救災救援、恢復重建等信息,監測并引導媒體平臺打擊謠言,破除信息繭房,積極回應民眾關切,消除民眾恐慌情緒心理,有利于政府及社會的穩定運行。分析自然災害突發事件輿情傳播,探討輿情的穩定發展,對突發公共事件中如何有效控制網絡輿論具有重大意義。以此為例,旨在為突發公共事件的輿情傳播和應對提供參考,以期更好地指導具體實踐。

一、自然災害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輿情傳播特點及分析

(一)自然災害中輿情傳播的特點

自然災害事件是突發事件中的一種,具有突發性強、不確定性大和危害性廣等特性,除此之外,它還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減輕性等自身特點。也正是因為它自身所帶有的特殊屬性,一旦發生,媒體在爭相報道的同時,社會層面關注度也會伴隨新聞傳播不斷增強,帶有輿論引導傾向的報道更是會讓該事件在短時間內上升為熱點事件,引起全民關注。

自然災害中的輿情傳播大多是自發的。事實上在某些地區發生自然災害后,能夠第一時間獲取信息的并不是媒體,而是當地的人民群眾。在這個人人皆可自媒體的時代,網絡上最先出現的信息便是當地群眾隨手記錄下來的視頻、音頻、圖片等。經過網上的傳播,相關的媒體人才會接收到消息,并趕往現場進行報道,將事件的因果完全呈現在大眾眼前。一般輿情傳播大致會經歷“發展——高潮——衰落——破滅”四個階段。發展:事件剛剛發生的時候是該事件的發展階段[9]。由網民或媒體將事件進行公布,能夠讓大眾接收到事件信息,并引發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緊急事件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媒體或者網民會有更多的細節信息對外進行報道,慢慢地這一事件便會上升為社會熱點事件。高潮:隨著熱度的攀升,參與討論的人增多,各大網絡平臺的視頻、圖片、文字的傳播,該事件便會迎來高潮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出現,而這也正是輿情傳播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便會使整個事件及網絡環境向好的方向發展。衰落:當一事件經歷了高潮之后,它的熱度、關注度、全民討論度慢慢下降時,便是輿情傳播的衰落之時。破滅: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天都會有不同的新聞熱點事件發生,且隨著自然災害事件的治理,這一類的輿情傳播便會走向破滅,消失在大眾的視線之中,成為歷史。

例如“7·20”河南暴雨事件[10],自2021年7月17日以來,河南出現了持續性強降雨天氣,19日晚,鄭州市氣象局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該信號的發出,預示著這場關于極端自然災害的輿情傳播事件的開始,即四階段中的發展階段。自20日起,“河南大雨”“鄭州地鐵4號線成水簾洞”“河南暴雨”等話題陸續登上微博熱搜榜。此后的一段時間內,與其有關的話題不斷出現,微博等各類短視頻新媒體平臺出現了許多關于該事件的視頻、新聞報道等,持續不斷的新聞報道讓這一由自然災害所引發的突發公共事件變成熱點新聞[11],這便是高潮階段。長達數十天的報道隨著雨勢的減弱、災后重建工作的展開,熱度也隨之減弱,直至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中。

由自然災害引發的突發公共事件的輿情傳播特點便在于此,起步快、熱度上升快、全民參與度高,但同樣的,基于民眾和媒體對于事件的高度關注,往往也會有媒體或網民為謀取更高的關注度,從而散播不實消息,引發社會上的恐慌。

(二)關于自然災害輿情傳播特點分析

自然災害中的輿情傳播在面臨表達主體間的交叉對接和復雜的需求、網絡平臺不同和傳播的選擇偏向、觀點的分化和缺乏共識等問題的時候,輿論表達、輿論傳播和輿論引導成了社會輿論的主要矛盾,而輿論導向又占據了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正確的輿論引導也是構建一個和諧、健康、有序的網絡輿論環境的主導力量。

面對錯綜復雜的輿情傳播特點,我們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在回應不同聲音質疑時我們也要用充足的證據、觀點去表明我們的態度,對于不實言論我們更要加強引導,不讓謠言有可乘之機[12]。自然災害事件所引發的輿論傳播是自發的,因為這一事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著密切關聯的同時,也能引起大眾的同情心理,因此在網絡上所形成的意見和觀念十分復雜。民眾在網絡上帶有情緒的發言,會被放大,使感性超過理智,使情緒凌駕于事實之上,這便是輿情傳播偏離事實的原因之一。

網絡上的一些民眾受到了從眾心理的影響,尤其是處于自然災害受災中心的群眾,因得不到社會各界即時的關注,或其他地區的某些群眾因對于生活的不滿,把在網絡上發布不實言論作為自己情緒的宣泄口,都是在整個輿情傳播過程中所要面臨的問題。在“群體極化”效應下帶來的一些挑戰,社會各界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更要承擔起一定的責任,去疏解、引導群眾,讓其理性思考,正確看待問題,也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因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所帶來的二次傷害和社會問題,同時也能增強政府的威信,提高群眾對于政府的信任感,從而促使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媒介技術也在不斷創新?;ヂ摼W的普及讓信息的交流變得更加方便與快捷,人們在享受著網絡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傳播、交換信息,官方媒體也借著便捷的網絡環境和媒介技術提高了與群眾的交流。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在微博、微信以及各類短視頻等媒體平臺開通官方賬號,在加強信息交流的同時,也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在面對自然災害這一突發事件的時候,以往由于信息傳遞速度慢,雖然輿情傳播范圍并不大,但卻因為信息無法快速準確地被民眾接收,從而導致更大范圍群眾的焦慮,也使得政府在災后管理方面面臨更大的挑戰。而如今,信息化的網絡在使信息傳播更加便利的同時,也擴大了輿情的傳播范圍,在網絡輿情管理方面也面臨更新、更大的挑戰,因此在各個網絡平臺上的官方賬號便在此時起到了安撫群眾情緒的作用,同時也讓更多的群眾所關心的信息以視頻、圖片的形式更加直觀地展現在網絡上。

二、不同媒體對于自然災害事件報道的傳播特點及不足

(一)主流媒體對突發自然災害事件報道的傳播特點——以主流報刊為例

面對災情,第一時間不隱瞞、不失實,從客觀的角度出發報道,在輿論剛開始就抓住機會正確引導輿論走向。因為官方消息是最具權威性的,大多數的民眾在面對同樣的消息時,基于對國家和政府的信任,更容易相信官方信息的報道。如果這個時候主流媒體不作為,對于事實情況不報道、瞞報、漏報、報道虛假信息,就更容易被群眾質疑,引起群眾的不滿,即使事后再發聲明進行補救,也無法挽回在群眾心中失去的形象和威嚴。

主流媒體在災情報道方面的公信力主要體現在專業性方面。例如在河南暴雨發生的第二天,7月22日,人民日報便轉載了光明日報的一篇名為“河南暴雨為何這么猛”的新聞報道,從大氣條件、水汽條件、地形條件和對流天氣方面進行解釋,告知群眾以科學的角度看待自然災害,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眾對于暴雨成因的猜測,安撫了民眾的情緒,同時也對網絡上的一些謠言進行了辟謠,維護了網絡環境的和諧,加強了輿情傳播的力度。同樣面對輿論引導的要求,為了加強人民群眾對于抗擊災情的信心與信念,人民日報也通過“組圖:河南暴雨救援現場,這些畫面溫暖人心!”“河南暴雨洪災:眾志成城,風雨同舟”等多條新聞,以及在微博上發布“河南全省救援電話匯總”“河南平安”“河南一起扛”等話題,短視頻平臺制作暴雨中救援畫面等,來調節輿論發展方向,緩解網絡上因災害而引起的恐慌情緒。

由此可見,真實性是主流媒體在報道自然災害所導致的突發性公共事件時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在加快媒體融合的同時,主流媒體更應該讓其強大的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和引導力發揮強有力的作用,在網絡上形成更具傳播輿論引導力的手段。主流媒體與一般媒體、地方性媒體和自媒體相比,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專業的數據和資訊,同時主流媒體的資源和資訊的獲取能力也是其更大的優勢。因此,主流媒體只要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在災情報道方面以更加專業、客觀、準確、正面的方式來獲得民眾的信任,就可以很好地把握和引導公眾的情緒與輿論。

(二)新媒體對突發自然災害的傳播特點——以微博、短視頻平臺為例

在網絡平臺出現之前,許多信息的發布基本上都依賴于官方主流媒體,他們報道什么,群眾所了解到的信息就是什么。近幾年,隨著網絡發展,一些網絡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改變著曾經的信息傳播結構,在人人皆可自媒體的時代更是如此。人們接收信息不再依賴于主流媒體,大量的、自發的信息傳播充斥在網絡環境中,這使得人們只愿意看到一些自己想要看到的信息,而忽略了事件的本身。

在突發公共事件的傳播方面,新媒體發揮的傳播作用更為顯著。由于突發公共事件猝不及防,往往無法準確預期和研判,因此準備工作難以精準有效開展。從實際來看,在此類事件中,通常在主流媒體進行相關報道之前,便有許多民眾自拍的視頻流傳于網絡之上。此類視頻一旦配以煽動輿情的文字,在很短的時間內便能上升為熱點事件,而這些網絡平臺的傳播以微博和抖音等為首。

1.微博等社交類媒體的輿情傳播特點

第一,多元化主體的傳播。以社交類媒體中的微博為例,作為一個可以自由發布信息的傳播平臺,微博由原來的信息分享轉變成了如今信息生產與發布的多元化網絡平臺。在這里,你可以發布信息、接受信息、收集信息,傳播也由以前的單一傳播轉變為雙向傳播,甚至是多向傳播,大眾也從信息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傳播者,這也就形成了微博上輿情傳播的多元化主體。

在河南暴雨發生后,從暴雨災情爆發的那一刻開始,微博上便有了一些零散的言論出現,或是文字,或是圖片,或是視頻,這也正是印證了微博信息的轉變。隨著突發事件熱度的上升,各種有關暴雨的話題開始占據微博的熱搜榜,這些話題有官方的,也有通過高瀏覽量形成的,這是微博的熱搜功能。它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為公眾提供有價值的新聞搜索,通過大數據的對比,自動在話題中實時更新信息,讓公眾可以繼續挖掘這個新聞中更深的價值,實現其影響的最大化。

第二,非常態化群體傳播。微博的信息傳播是一種群體傳播。群體傳播是群體成員把共同的目標加以聯結和實現的過程,是一種介于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之間的信息交流層次。在微博平臺的信息傳播中,由于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因此會出現一些脫離事實依據的情況出現。這是一種非常態化的群體傳播,他們的目的是通過吸引眼球的標題或者內容進行引流,為自己賺取更多的流量,從而擴大粉絲量,于是便通過造謠來博取關注,這種行為往往會破壞和干擾網絡正常秩序,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第三,輿論傳播擴大化。突發事件爆發之后,微博平臺會極速形成一個輿論場,每個人都通過微博時時關注信息的變化和發表自己的言論。當這樣的信息和言論達到極大值的時候,輿論的傳播便會從微博擴大到各類傳播平臺,這也就造成了輿論傳播的擴大化。

例如在一些突發自然災害急需救援物資期間,通過在微博平臺上的官方、大V、民眾的自發宣傳,使這些信息不斷傳播,由微博平臺向微信朋友圈、群聊等拓展,還有被網友瘋狂轉載的“救命文檔”等,都是輿論傳播擴大化的表現。通過這些信息的收集傳播,輿論也起著關鍵作用。

2.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輿情傳播特點

短視頻從2017年開始火爆,起初只是盛行于年輕群體中的娛樂軟件,但是基于他們對短視頻平臺的定位是全年齡段,通過不斷地品牌宣傳等一系列手段,使得受眾在不斷地拓寬。根據CNNIC《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44億,較2020年12月增長1707萬,占網民整體的93.4%。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88億,較2020年12月增長1440萬,占網民整體的87.8%[13]。這些數據均反映了一個特征,就是網絡視頻已經成為輿情傳播的標配。

對于短視頻的制作有著極易操作的特點。通過軟件自帶的拍攝功能,無須擁有視頻制作的技能,就可以將自己錄制的視頻發布到網絡上,這也就便于信息在短視頻平臺上的傳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由短視頻所引發的輿情傳播。其碎片化的傳播模式和時長更短的小視頻,再加以吸引眼球文字,可以達到更高的播放量,而其本身的幾十秒到一分鐘左右的時長,也更容易讓受眾接受。大部分的視頻拍攝者都是普通的大眾,他們在視頻中所要表達的內容使得受眾之間更容易引起強烈的共鳴,受眾參與度的提升也是去中心化的表現。在抖音的輿情傳播中,去中心化的短視頻傳播已經成為該網絡平臺輿情傳播的主要特點之一。

(三)新媒體在傳播事件中的不足

新媒體作為新興的輿論傳播媒體,由于其本身的能力原因,會導致對于事件中的網絡謠言管理不嚴的情況出現。網絡平臺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在自身盈利最大化的要求下,就會對于那些博人眼球的信息放松審查的力度,甚至還會有一些網絡平臺為賺取流量,自己組織人員撰寫具有輿論引導性的話題。

為了適應快節奏的生活,讓受眾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熱點閱讀,一些自媒體用戶通過一些博人眼球的標題引流,往往這些極短的概述,甚至是一些斷章取義的圖片、視頻,極易造成傳播的失真。這些事件在主流媒體報道之前,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大量的轉載,對事件的事實進行無數次的改變;各類網絡平臺為爭取第一手的報道,沒有對事件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解讀,就對事件進行報道,這樣反而會影響到后續主流媒體對事件事實的報道。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情況層出不窮,平臺管理能力的不足也隨之顯現出來,審查力度的缺乏,輿論引導的偏離,等等,都是網絡平臺本身亟待改正的不足之處。相對于主流媒體,自媒體平臺在加強管理的同時,也要加強對自身的管理。在自媒體信息傳播過程中,只有遵守相關規定,正確傳播信息,輿論才能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當傳播媒介進入網絡傳播時,也就意味著在網絡傳播時代中,資源的海量性必然會使信息資源過剩的情況出現,而新媒體則會為了博取關注,從而進行一些虛假新聞、帶動受眾情緒化的新聞報道。在這些報道中,受眾會不自覺地成為虛假新聞的傳播者,隨著傳播面的擴大,以及一些網民只愿意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所謂的“真相”,這便會使得假新聞逐漸演變成人們所認為的“真新聞”,而在事件之后所流露出的事實卻沒人關注,致使更多的人會認為后出現的是虛假的。

三、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輿論應對措施

(一)主體性: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引導作用

在當下的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遠遠高于以前的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廣播的傳播速度。突發事件的發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造成民眾極大的恐慌,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和社會心理,此時的民眾對于信息的需求已經達到了頂峰,他們對真相的渴望無比迫切和強烈。擁有權威性和公信力的主流媒體此時便是公眾信賴和易接近的信息來源。

面對群眾的迫切心理,主流媒體就應該及時在網絡上公布最新的災情和救援情況,向公眾展示最真實的現場環境,以達到消除民眾內心恐慌的目的[14]。突發事件雖然事發突然,但并不是說短時間內就會消除,面對長期的影響,主流媒體更應該實時更新發生地的最新情況,以保證民眾能夠第一時間接收到最新消息,同時也能在輿論的引導上占據主要地位。

面對突發性事件的發生,主流媒體迅速做出反應的同時,應注重發稿的時效性,做出相關決策、保障,第一時間派出記者趕赴事件發生現場,就事件的發生原因、現場處置情況、災情影響情況等,進行全方位的滾動型報道。及時為公眾帶來最新的報道,以滿足群眾的知情權。主流媒體在第一時間安撫公眾情緒的同時,也要對后續新聞報道工作的開展提供更穩健的輿論環境,減少或降低公眾因信息的缺失而產生的不良情緒,及時、真實、科學的新聞報道促使公眾全面了解災害信息,公眾也就不會因為一知半解而在網絡上進行不恰當的發言,從而從源頭上遏止部分謠言。

(二)真實性:所傳播的新聞要確保真實性

突發事件的發生會形成該事件自己輿論場,不管是網絡上,還是現實生活中,都會有無數的消息充斥在群眾的身邊,而群眾又不是事件的親臨者,缺乏對事件的正確判斷,所以他們總是會相信那些看似權威,或者能夠激發他們內心情感的信息,這便給了網絡謠言形成發展的條件。

面對這一情況,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網絡媒體,在及時公布消息的同時,還要注意消息來源的可靠性、真實性,不能為了搶占先機而忽視了新聞中最重要的真實性這一特點。在面對各種各樣的網絡信息的同時,主流媒體還要在發揮自身獨特價值的第一時間,對網絡謠言進行辟謠,回應社會公眾所關切的問題,解答公眾的質疑。媒體對公眾關注問題的合理預判和保持公眾表達渠道的暢通,也是媒體公信度的體現。

媒體的作用是新聞報道,因此在采集新聞的源頭,就要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只有嚴格把控第一道程序,才能確保所傳播的信息可靠度。在新聞報道做到真實性的同時,還需要及時清理網絡上所流傳的不實言論,及時開通辟謠通道,制止謠言的傳播。在突發事件發生后所形成的輿論場中,每個人都會發表自己對于該事件的看法,在這樣一個復雜的情況下,更加體現出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的作用。加強新聞真實的報道,遏制不實謠言的傳播,是需要主流媒體和新媒體共同努力的,特別是新媒體,在魚目混珠的網絡環境中,更需要有辨別虛假新聞的能力,從而努力維持新聞真實性的報道。

(三)多元性:加強政府與新媒體的協同引導作用

我們生活在由政府所領導的和諧社會之中,面對突發事件的發生,政府需要在第一時間通過社交媒體安撫民眾的心理,對輿論的走向進行引導。政府的威信也在這個時候體現出來,對于官方而言,科學的決策和正確的引導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通過大數據的精準識別的特點回應民眾的關注點,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的計算能力和決策者的精準分析,媒體可以由此掌握重大事件中的輿論引導主動權。

網絡時代中輿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對一些虛假新聞,應充分發揮微博、短視頻易操作、短平快的特點,加強政府與新媒體的協同引導作用。新媒體能滿足大眾碎片化閱讀的需求,但同時,新媒體容易出現審查力度缺乏,輿論引導偏離等問題,政府需加強對新媒體的監管,對新媒體進行規范管理。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發生后,在面對想要利用輿論調動民眾情緒,從而達到某種目的的違法犯罪行為,政府要及時調查了解,精準懲處,對于被調動情緒的民眾也需要進行積極的引導。

微博等新媒體平臺自身在進行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相關報道時,需加強對平臺的監管,對一些利用自然災害事件博眼球、賺流量,夸大災情、煽動公眾情緒,以獲取利益的用戶,采取有效措施,依法依規處理。對虛假新聞進行嚴厲打擊的同時,也需要通過網絡對廣大網民進行積極的引導與宣傳教育,提升對網絡環境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偠灾?要想在輿論的風口浪尖擁有說話的權利,那么新媒體和政府就要在事情發生的第一時間,及時公布消息,確保新聞的真實可靠,多措并舉,搭建協作平臺,充分發揮政府和新媒體的協同引導作用,實現優勢互補,傳達政府和社會對民眾的關切,營造風清氣朗的網絡生態環境,提高自然災害輿情傳播的治理能力,打造多元主體聯動協調的治理格局。

四、結語

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新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和信息傳播的過程中,都要堅守及時、真實的準則。像河南暴雨事件,雖然災情比較嚴重,但是在主流媒體和新媒體的正確引導下,并沒有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和輿論的次生災害。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從這次的輿論導向中,看出我國的網絡輿情處理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網絡輿情在近幾年頻繁發生,處理難度也在不斷加大,媒體要始終與群眾保持統一戰線,才能讓輿論走在正確的發展方向上,這也始終是媒體、政府和社會努力的方向。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大眾的輿論可以緊緊掌握在媒體手中,即便是面對略有不同的聲音,也不會因為一些謠言而丟失輿論主動權。當然,想要擁有更加強大的輿論主動權,那便需要大量的新聞事實進行支持。在事件發生時及時報道,這不僅僅是新聞報道中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引導輿論的方法之一。輿論的力量不可小覷,將其用對、用好,用在合適的地方,這樣的網絡環境才是一個積極向上的良好的環境。

猜你喜歡
突發事件輿情輿論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輿論
輿情
輿情
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
清朝三起突發事件的處置
輿情
突發事件
誰能引領現代輿論場?
輿論引導中度的把握
微博的輿情控制與言論自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