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大問題”模式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

2023-02-20 18:41董興堂
名師在線·上旬刊 2023年12期
關鍵詞:大問題模式內涵

董興堂

摘 要:“大問題”模式是一種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可以改變“教”與“學”相割裂的現狀,驅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積極地與教師互動,從而有所收獲,增強學習效果?!按髥栴}”模式的實踐流程為提煉“大問題”—探索“大問題”—解決“大問題”。文章在界定概念的基礎上,結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關教學,對“大問題”模式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大問題”模式;內涵;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34-0023-03

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曾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正是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活躍思維,沿著清晰的邏輯進行思考、探究,一步步地探尋問題本質,最終順利地解決問題,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扎實掌握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鍛煉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等,切實增強數學學習效果。但是,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上,部分教師習慣于提出零碎的問題,未給學生留出思考的空間。學生在被步步追問的過程中,漸漸失去學習興趣,囫圇吞棗地接受數學內容。為改變此現狀,學者和教育工作者依據數學學科特點,提出了“大問題”模式。

一、“大問題”模式的界定

(一)“大問題”

深圳市數學特級教師黃愛華老師指出,“大問題”

是直指數學本質的、涵蓋一節課重難點內容的、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其中,“問題”是核心問題、關鍵問題?!按蟆钡谋举|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數學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1]?!皢栴}”的本質是教師的“導”,即引導學生從課外走向課堂,從課堂表層走向課堂深處,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遷移已有認知,聯結新舊知識,進行有意義建構[2]。

(二)“大問題”模式

“大問題”模式是以學生為本,以“大問題”為主線,以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為主要活動,以學生提出問題為終極目標的教學模式[3]?!按髥栴}”教學模式的實踐流程為:提煉“大問題”—探索“大問題”—解決“大問題”。在整個流程中,教師起著教學引導作用。學生是主體,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主體作用,不斷地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獲得良好發展。

二、“大問題”模式的實踐策略

基于“大問題”模式,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數學教學內容,采用適當的方式組織教學活動,以實現“大問題”模式的價值。以“平面圖形的面積”為例,實踐

“大問題”模式的策略如下:

(一)綜合研讀,提煉“大問題”

提煉“大問題”是實踐“大問題”模式的第一步,也是“大問題”教學發展的前提?!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是數學教學的導向,而教材是數學教學的支撐[4]?!墩n程標準》和教材指明了數學教學重點。因此,教師要研讀《課程標準》和數學教材,把握關鍵信息,確定教學重點,提煉“大問題”。

例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第二學段的內容。

《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的“學段目標”中提出,學生要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經歷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測量過程,探索長方形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以及平行四邊形的特征為基礎的一節課,也是學生學習三角形、梯形、圓的面積公式的基礎,在整個教材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依據學生的生活經歷,創設生活情境,重在引導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探究數學內容,積累生活經驗,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教材還呈現了方格圖,助推學生進行割補、平移,對比并發現不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學會將“未知轉化為已知”,掌握轉化思想。

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后可以發現,轉化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法寶”。學生可以將未知的平面圖形轉化為已知的平面圖形,發現二者之間的關系,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同時,學生可以應用轉化思想探究梯形、三角形、圓的面積,進一步把握不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完善知識體系。教師可以提煉出三個“大問題”。問題一: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長×寬”,能不能用“長×寬”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問題二:可以用什么樣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問題三:“底×高”適用于所有的平行四邊形嗎?在“大問題”的作用下,教師將“關系”“轉化”作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經歷推導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過程,使學生把握不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掌握轉化法,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二)多元互動,探索“大問題”

探索“大問題”是實踐“大問題”模式的第二步,

亦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動的過程[5]。在多元互動的過程中,學生會受到教師的引導,不斷地探索“大問題”。對此,教師要聯系“大問題”、數學教學內容、學生學情,采用恰當的方式與學生互動,使學生獲得探索“大問題”的機會。

1.創設情境,提出“大問題”

情境是教師結合教學需要營造的良好的情感氛圍。在此氛圍中,學生可以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自覺遷移已有認知,探究新知內容。一般情況下,在數學課堂教學之初,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大問題”,

開辟出新知教學的通道。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課堂教學之初,教師在電子白板上呈現兩個花壇圖片。其中一個花壇是長方形的,一個花壇是平行四邊形的。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這兩個花壇,哪一個大?”學生進入生活情境中,遷移已有認知,將“花壇的大小”與“幾何圖形的面積”建立聯系,抽象出數學問題——比較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面對此問題,學生積極思考,

理清問題解決思路:直接套用公式,計算出花壇的面

積。只要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就可以計算出平行四邊形花壇的面積?;诖?,學生提出疑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教師順勢在黑板上寫出本節課的課題,將學生帶入新知課堂。同時,教師向學生發問:“我們都知道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長×寬,能不能用‘長×寬計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學生因此增強探究興趣,積極地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在教學情境的吸引下,學生不但學習了數學新知,還遷移了已有認知,有利于建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同時,教師以教學情境為依托,根據學生學習表現,提出了第一個“大問題”,推動學生判斷,有利于使數學課堂教學走向深處。

2.提出任務,探究“大問題”

任務是學生進行數學探究的驅動。一般而言,明確的數學學習任務可以使學生知道“做什么”,繼而發揮主觀能動性,使用不同的方式“做”,實現“做中學”。教師可以圍繞“大問題”,向學生提出任務。

例如,“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長×寬,能不能用‘長×寬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個“大問題”重在引導學生探究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在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時,學生使用了數格子法、割補法等,積累了探究經驗。但是,有部分學生數學認知不強,很難聯想到切實可行的方法。對此,教師提出任務:“請和小組成員一起思考方法,并使用材料包中的材料,判斷能不能用長×寬來求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痹诿鞔_的任務的驅動下,學生進行小組合作。

在小組中,每個成員都會開動腦筋,思考不同的方法,并主動分享,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總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之后,全體組員通力合作,動手操作。如有的組員左右拉動平行四邊形框架,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會發生變化,得出結論——長、寬不是決定平行四邊形面積大小的絕對因素,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不是“長×寬”。有的組員在格子圖上畫出邊長為4厘米和3厘米的平行四邊形,數格子,有所發現,當長是4厘米,寬是3厘米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但是,當短邊比高長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會超過12平方厘米,由此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不是“長×寬”。

在“做”的過程中,學生切實開放了思維,使用不同的方法探究,解決了“大問題”,建構了一定的認知。

3.展示成果,點撥“大問題”

學生展示成果是教師進行深入點撥的前提。同時,

教師可以精準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實現以學定教。對此,在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可以組織成果展示活動,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點撥。

例如,在與小組成員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解決了第一個“大問題”,得出了結論。為了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合作探究情況,教師隨機選擇一個小組,引導該組代表操作電子白板,演示本組探究“大問題”的具體方法。在該組代表展示后,其他小組也可以主動展現不同的方法。在每個小組展示成果時,教師認真傾聽,發現值得探究的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全體學生探究。在這樣的師生互動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吸取彼此經驗,獲取了不同的驗證“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長×寬,能不能用‘長×寬計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方法,得出了結論,同時鍛煉了數學探究能力,增強了課堂學習興趣。教師把握時機,深入點撥,并提出第二個“大問題”:“可以用什么樣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在保持積極的探究狀態的情況下,遷移已有認知,思考不同的方法,主動與小組成員交流,總結出可行的方法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教師則繼續搭建展示舞臺,耐心點撥。

通過展示探究成果,學生既了解了各組的探究情況,主動吸取彼此的經驗,彌補自身認知不足,又獲取了深入探究“大問題”的機會,扎實掌握了學習內容,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學生質疑,解決“大問題”

解決“大問題”是實踐“大問題”模式的最后一步,

也是實現“大問題”模式終極目標的重要活動。在數學課堂上,學生通過參與多樣的解決“大問題”的活動,建構了一定的認知。但是,在此過程中,他們會遇到諸多的問題。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對其進行指導,促使學生深化認知,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展示第二個“大問題”探究成果時,大部分小組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了長方形。有的學生在傾聽和觀察時發現問題并主動發問:“為什么要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其他學生隨之調動知識儲備,

思考與之有關的內容。有學生答道:“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边€有學生答道:“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是為了得到高的數值?!苯處熧澷p學生的良好表現,同時歸納原因,并總結轉化法。之后,教師鼓

勵其他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并與全體學生一起解決問題。

學生通過不斷提出疑問與解決疑問,不僅串聯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建構了知識系統,還掌握了數學思想和方法,積累了質疑經驗,鍛煉了質疑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習水平。

三、結束語

“大問題”是學生進行數學探究的助力。在“大問題”的助力下,學生可以掌握數學學習主動權,遷移已有認知,探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積累活動經驗,實現意義建構。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應用“大問題”模式實施教學。在實施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研讀《課程標準》和數學教材,

把握關鍵詞,提煉出“大問題”。之后,教師可以數學課堂為依托,根據數學教學需要,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大問題”,點燃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提出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學生獲得“大問題”答案后,教師可以組織展示活動,并根據學生的展示內容進行點撥。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疑問,

并耐心地與全體學生一起探究。學生通過不斷探究和解決“大問題”,既可以建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實現知識間的融會貫通,又可以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積累活動經驗,鍛煉多種能力,有利于增強數學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卞紅梅.小學數學“以大問題導學”課堂教學探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1):32-33.

張赟霞.基于“大問題”教學模式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研究:以“圖形與幾何”領域為例[D].廈門:集美大學,2022.

汪美琴.大問題驅動視角下的小學數學說理課堂[J].黑河教育,2022(1):65-66.

王麗虹.基于大問題視角的小學數學學案設計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0(34):68-69.

周萍.小學數學以“大問題導學”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策略[J].數學大世界,2020(8):47.

猜你喜歡
大問題模式內涵
活出精致內涵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挖掘習題的內涵
例談“大問題”導學,把課堂還給學生
永續債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述評
中學數學創造性教學的模式與策略研究
要準確理解“終身追責”的豐富內涵
設置“大問題”,提升“思維度”
小學數學“大問題”導學中培養學生“四種能力”的教學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