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民俗學課程的開設與教學模式

2023-02-24 00:46韋晶瑩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民俗學師范院校漢語言

彭 誼,韋晶瑩

(1.南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2.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091)

師范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制四年,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開設出符合學科特點的課程是每個師范院校應考慮和探討的問題。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師是絕大部分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職業選擇,因而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所開設的課程應考慮畢業生的職業特點與需求。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主干課程一般包括教學類、文學類、語言類,極少有學校把民俗學課程納入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體系,即使有,也是開設為選修課,而選課的學生往往不多。那么,民俗學課程有必要在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開設嗎?如何開設?如何教學?筆者將對這些問題展開探討。

一、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民俗學課程的重要性

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民俗學課程具有重要意義,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滿足《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之要求

普通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強調學科課程的系統與完整,而師范院校的漢語言專業偏重學科的教育教學性質,因此所開設的課程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未來職業——教育教學的需要。新時代背景下,教育部制定并出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中小學生“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養,建立文化自信”。[1]中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編寫要高度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及的“人類文化”“多樣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傳統節日”“神話傳統”“民間故事”等概念與內容,既體現了中小學語文課程學習資源的豐富性,也對語文教師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為了讓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深刻理解、靈活運用這些資源,要進一步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升文化素養。因此,在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下,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必須將中小學新課標所要求利用的資源知識融入其中。民俗學是系統研究民族文化、民間習俗、風土人情的人文社會科學,師范生通過學習,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加深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把握。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材提倡生活化,民俗具有生活屬性,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語文課文中時常出現民俗事項及民俗文化的內容。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形象生動、活靈活現地描繪了陜北民間傳統舞蹈藝術——打腰鼓。魯迅的《社戲》描述了浙東一帶鮮活淳樸的民間生活,“社”指的是土地廟、土地神。在每年的播種、豐收季節,許多地方的民間都有唱社戲的習俗,魯迅先生的《社戲》所描寫的浙東一帶民間也不例外。魏明倫的《變臉》以民間藝術變臉為線索,刻畫了民間藝人多舛的命運。冰心的《觀舞記》描繪的是印度民族舞蹈的技藝與美感,揭示了民族文化與藝術的關系。此外,中小學語文課本中還有以詠元旦、鬧元宵、清明祭奠、端午紀念、重陽登高等民俗內容為主題的文章。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專門有一個以民俗民風為主題的教學單元,課文有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馮驥才的《俗世奇人》、琦君的《春酒》、蕭乾的《吆喝》等。語文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對課文涉及的民族文化、民間藝術形式、風俗習慣等理解是否正確,理解程度如何,將直接關系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把握。因此,教師對課文所蘊含的民俗文化、風土人情要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落實、傳達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教學要求。語文教師具備較為系統的民族文化、民間文化、民俗知識體系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十分有必要把民俗學設置為必修基礎課程。

(二)有利于教師通過語文課堂培養青少年的優良品德

很多中小學生對什么是民俗、什么是傳統文化不甚理解,認為那是發生在遙遠過去偏僻鄉村的事情,如求雨時的祭祀、祈求福祉時的叩拜,甚至是一些迷信活動,是“根本不時尚”,還很落后、愚昧的事情。另一方面,現在的青少年對傳統文化活動,如過年、過端午、過中秋等傳統節日熱情度不高,但對過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文化卻有所期盼,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的教育力度不夠,使他們沒有真正理解傳統民俗文化的內涵。因此,語文教學應該滲透民俗文化、傳統文化內容。語文教師有責任通過語文課堂教學讓中小學生明白:民俗文化、傳統文化不但具有傳統及地方村落色彩,更活生生地存活于每一個人身邊,如中秋節吃月餅、春節吃團圓飯、端午包粽子和劃龍舟等,都是中華民族優良的民俗文化,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應該繼承、發揚這些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

在語文教學中,講解王安石《元日》中的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春節貼門神、貼春聯、拜年、守歲等民俗,并通過這些內容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講解白居易《過故人莊》中的詩句“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個”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重陽節的習俗,讓學生了解并傳承中華民族尊老行孝的傳統美德。學習杜牧《清明》中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關于清明的習俗及中國人“尋根”的情懷,讓學生了解并傳承緬懷祖先、緬懷先烈的優良傳統。

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要想深入地、自如地運用民俗文化進行教學,就要具備系統的民俗文化知識,進而培養青少年的優良品德。因而,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民俗學課程是必要的。

(三)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需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民族傳統文化、地區傳統文化加以保護,對文化多樣性加以維護成為許多國家與民族的共識。人們在尋求文化傳統,保持民族文化的個性中,逐漸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2],它們正是民俗學課程所包含的民俗類型及所要求學習的具體課程內容??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是要擁有民俗學學科知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不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國際社會需要考慮的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 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公約明確規定:“‘保護’指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主要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盵3]公約強調,要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的形式來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是重要的正規教育場所,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專業傳承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利用學校教育優勢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是現階段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

近年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各級政府部門的牽頭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如何利用學校教育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許多地方做得還不夠到位。我國的教育體系特別是義務教育體系覆蓋面非常大,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都存活于農村、牧區等“田野”中,如果很好地利用中小學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進行保護與傳承,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需要中小學校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師資力量。師范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該肩負起培養師資的重任,由此,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設置課程體系時,有必要設置民俗學課程。通過民俗學課程,可以增強師范生的民俗學理論知識,提高他們對民族文化、民間文化、民俗文化的認知與理解,為通過正規教育——中小學教育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提供師資保證。

二、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民俗學課程的教學模式

結合師范生的職業特點,民俗學課程的教學應關注如下四個方面。

(一)師范院校要高度重視民俗學課程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的作用

師范院校應高度重視民俗學課程在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加民俗學必修課,設定相應的學時和學分,制定民俗學教學目標:通過對民俗學課程的學習,讓學生系統掌握民俗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論、研究方法;感知現實社會中的各類民俗事項;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及民眾生活的智慧;理解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世代傳承、生生不息的原因;豐富民俗知識,拓寬學科視野,掌握專業理論;積極引導學生向民間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修養。與文學類、語言類課程相比較,民俗學課程的專業教師力量較為薄弱,學校主管部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吸引高層次人才或外送培訓等方式,培養出一支既有教學能力,又有科研能力的師資隊伍,為民俗學課程提供有力的師資保障。

(二)利用當地傳統民俗文化進行教學

民俗學研究的是各民族、各地區的民間文化。英國文化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文化是一個組織嚴密的體系,同時它可以分成基本的兩個方面,器物和風俗?!薄捌魑锖惋L俗形成了文化的兩個方面:物質的和精神的?!盵3]誠如斯言,地方文化包含了一個地方的地理風俗、生活習慣、共同心理、性格特征、審美觀念、信仰觀念等。如廣西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其所形成的地方文化是有別于中原文化、草原文化、海洋文化的嶺南文化、桂文化。

教育的內涵與外延是傳遞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分為兩類:一類為上層、知識階層的文化,代表國家、民族主流的文化;另一類是民眾、大眾的文化,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目前,很多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大都采用統一的國家課程,教材大都是統一教材,體現地方文化的知識內容甚少。而學校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不僅要傳遞本國的主流文化、主體民族的文化精華,也要傳遞本國各少數民族的優秀民族文化、地方文化。民俗學是一門學習民族傳統文化的課程,民族地區學校的民俗學課程應該結合本地實際,積極開展田野調研,利用地方民俗文化資源開發校本教材,傳授地方民俗文化知識,提高課程的適應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本地的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與自豪感。

(三)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學模式

民俗是一種“活態”文化,存活于現實社會生活中,民俗學教育強調的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理解、把握、感知民俗事象??梢?,民俗學的教學更應重視實踐課。實踐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把民間藝人請進課堂,通過民間藝人的民俗展演(講故事、唱民歌、跳民間舞蹈、表演民間小戲等),讓學生深刻體會民俗學的魅力。二是積極開展“田野作業”,讓學生走出去,走向“田野”。民俗學意義上的“田野作業”即研究者到實地開展調查研究,把存活在民眾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民俗事項進行考察記錄,收集民俗實物、記錄民間作品,為民俗學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通過“田野作業”,一是整理并傳承固存口頭文化傳統、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是讓學生親身經歷現實生活中的各類民俗文化事象,以感悟蘊藏其中的審美觀念、道德倫理、民族精神。

(四)利用現代傳媒技術開展民俗學教學

當下,民俗學教學所處的環境是大眾傳媒時代。所謂大眾傳媒,主要指20 世紀以來,在人們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地位的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大眾媒介載體[4]。民俗學課程僅僅通過教師在課堂上講授與板書,很難再現民俗事象的場景,這不是真正的民俗?,F場的、活態的民俗才能顯示其真正的社會價值和文化魅力。例如中國民歌的形式和風格繁復多樣,有四句頭、五句體、花兒、信天游、吳歌、爬山歌、小調等。對這些不同風格的民歌,如果只讓學生閱讀文本(歌詞),學生則體味和享受不到其真正韻味,但如果通過影像資料,把唱山歌的場景在課堂播放給學生看,學生則可以感受到文本之外的各種信息——演唱時的場景、情境:演唱者的語速、姿態、腔調、韻律、修辭等;聽眾、觀眾的情感氛圍、互動情形;演唱的環境、地點、音樂、服飾、背景、舞蹈動作等。

互聯網的出現與網絡媒體的發展讓民俗學的教學與研究更為便利。網絡時代,民俗學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和任課教師,各種民俗網站的出現,為學生了解各種民俗事象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平臺。如中國民俗學網,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再現各種民俗物品和民間文化,由學習者自由選擇想了解、學習的內容。網絡提供給學習者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是不同國家的民俗文化的機會,而且這些民俗文化是“活態”的,既生動也形象。在大眾傳媒時代,民俗學教學要多運用現代傳媒技術。

總而言之,民俗學作為社會學的一個分支,雖然它不屬于漢語言專業語言類或文學類課程,但它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的要求關系密切,是師范生應當具備的學科知識。學好民俗學課程,不但可以豐富師范生的專業知識,而且有利于提升師范生的學術修養,以滿足他們未來的職業要求。

猜你喜歡
民俗學師范院校漢語言
國家級一流專業 漢語言文學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簡介
總括*
《六十種曲》中元宵習俗的民俗學、戲曲學意義
師范院校畢業生就業觀念對就業選取的影響
試論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民俗學意識
新課標背景下師范院校文學理論教學反思
淺析師范院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構建
來華漢語言預科生學習焦慮考察
應用轉型期師范院校大學生的心理調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