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荒、撫民與?;矗和砬鍛躯}業研究

2023-03-11 15:53范吳昊
鹽業史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銷區川鹽清廷

范吳昊

摘? 要:湖北應城蘊藏著較為豐富的鹽業資源,但在綱引鹽制下,應城在清前中期依舊被劃定為淮鹽的銷區,本土的鹽業生產則一直遭到官府的封禁。受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湖北地區淮鹽行銷不暢而引發了鹽荒,清廷最終解除了對應城本土鹽業的禁令。為了加強對應城鹽業的控制以及安撫當地的商民,清廷曾調整對應城鹽業的管理措施。相關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應鹽的生產,但并沒有改變清廷對應鹽以限制為主的政策導向。相反,清廷厲行著對應城鹽業生產規模和合法銷區的控制并課以重稅,以保護淮鹽在湖北地區的行銷,因而應城鹽業的生產規模和產品流通范圍始終十分狹小。同時,受自身鹽質較差以及生產落后的影響,應城鹽業在晚清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限制。

關鍵詞:應城;晚清;鹽業史中圖分類號:K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864(2023)04-0041-9

如今的湖北是全國產鹽的大區,應城憑借自身豐富的巖鹽礦資源更是成為了湖北鹽業的龍頭。然而,清前中期的湖北是非產鹽區,所需食鹽基本依靠外地的調入,其中以淮鹽為主,兼有川鹽,應城亦為淮鹽的銷區。應城的本土鹽業直到晚清才正式合法化。

回溯學術前史,學界對于清代湖北鹽業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川鹽濟楚、湖北地區的私鹽、漢口的鹽業這幾個方面。這些探索雖然發掘出了清代湖北鹽業的諸多特性,但整體上相較于江蘇、四川、山西等省的鹽業史研究而言仍是不夠充分。同時,湖北省內一些鹽業生產的個案也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晚清應城鹽業的發展即是其中之一,學界對其的專門研究并不多見。有的專題論著主要是從膏鹽礦業的角度考察了應城鹽業從晚清到民國的生產狀況。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著作在整體論述清代湖北鹽業問題時也提及了應城??偟膩砜?,目前學界的研究大致勾勒出了

晚清及之后應城鹽業的發展脈絡,并從礦業生產的角度對應城鹽業的技術發展、產品銷售、管理進行了一定的論述。但應城鹽業在晚清的發展狀況其實比較復雜,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以下的不足:一是對晚清應城鹽業的考察總體比較粗糙,特別是對鹽業發展中所牽扯的清代鹽政問題提及不多;二是過于簡單地看待晚清應城鹽業的合法過程,對應城鹽業合法過程中朝廷的態度考察不足;三是強調應城鹽業的發展對于晚清湖北鹽業格局的改變,卻較少關注晚清應城鹽業在夾縫中生存的狀況。實際上,應城的鹽不是當時中國主流的海鹽、池鹽、井鹽中的一種,而是當地石膏礦的伴生品——“峒鹽”。并且應城鹽業的合法也并非自身產業發展使然,而是受到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這種生產上的獨特性以及發展上的偶然性使得應城鹽業成為晚清湖北鹽業史中一個頗為獨特的側面。本文結合相關文獻,力圖更為細致地考察晚清應城鹽業的發展狀況。

一、日益松動:清前中期綱引鹽制下的湖北鹽業

清朝在全國通過綱引來實行食鹽專賣制度,在這種政策的安排下,食鹽的銷區是以行政命令來劃分,而非以路程的遠近或市場規律為導向。清代最重要的鹽區之一即是以江蘇揚州為中心的兩淮鹽區。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前,湖北大部分地區都是淮鹽銷區。

湖北淮鹽銷區覆蓋武昌、漢陽、安陸、襄陽、鄖陽、德安、黃州、荊州、宜昌九府,但所有淮鹽自長江入鄂后并不就地銷售,而是需要在漢口鎮集中,即“淮南綱鹽自江蘇儀征出口,由長江入湖廣界,抵漢口鎮停集分銷”。因此,漢口鎮憑借自身位于長江與漢水交界處的優越地理位置而成為了清代湖北淮鹽銷區的運轉中心,被譽為“九州百貨備集之所,而鹽務一事亦足甲于天下”。此外,湖北西部的一些州縣在清代被劃歸為川鹽的銷區,亦是湖北鹽政中比較特殊的一點。根據記載,湖北西部被劃歸為川鹽行銷區域的為宜昌府所屬的鶴峰州、長樂縣與施南府全境。

朝廷之所以對鹽業的銷區、產量以及運輸管理如此嚴格,就是因為鹽對于財政的重要性。其實單從稅收的角度來說,淮鹽為朝廷帶來的收益要遠勝于川鹽,據相關奏折載,“淮引共一千七百六十引,每引銷鹽三百四十四斤,課征銀一兩一錢一分一厘……而四川每引銷鹽四百六十斤,課征銀二錢七分二厘”。但是早在清廷對鄂西地區實施改土歸流之前,當地民眾食用川鹽已成慣例?!昂备耐翚w流之鶴峰、長樂、恩施、宣恩、來鳳、咸豐、利川等七州縣,俱系新設地方,向來民人因與川省接壤,均在云陽等鹽廠交易零鹽,以資食用?!?sup>⑧除此之外,川鹽可順江而下鄂西,因而“今若行銷淮鹽,合算成本每斤七八分至一錢不等。若行銷川鹽,每斤價止二分”。這種成本上的差距使得清政府難以強制這些地區只使用淮鹽。同屬宜昌府的巴東縣、歸州、興山縣、長陽縣雖然被劃定為淮鹽的銷區,但川鹽也早已占據了這里的市場,因而在乾隆時這里也被允許適當流通川鹽,即“(四地)如淮鹽不能接濟,零星買食川鹽免其緝捕,但不得過十斤以上,亦不許轉相貨賣”。清廷的這些措施確實加強了對以往土司統治地區鹽業的管理,鄂西地區的川鹽不僅需“課額赴川省完納,府州縣銷引督催考成,皆歸川省考核奏報”,并且宜昌的平善壩、南津關、西壩、白洋河等要地設有關卡,防范川鹽進一步侵蝕湖北的淮鹽市場。但這種劃分在另一方面也是清廷對該地區鹽業市場早已被川鹽占領現狀的妥協,鄂西“無論商人不肯拋棄重貲(資)運赴不能行銷之地,即或勉力運赴,竊恐土民人等亦必不肯舍賤買貴”??梢哉f,作為湖北綱引鹽制主體的淮鹽在鄂西地區已經難以與川鹽相抗衡。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湖北省的食鹽雖然基本依靠外輸,但境內仍有本土的鹽業生產,應城便是其中的典型。清代應城開采的鹽礦實際上是石膏礦洞中頁巖所含鹽質,被稱為“峒鹽”,即“鑿膏廢峒積鹵所成者”,并非如今應城鹽業所采的巖鹽帶之鹽。早在明朝中后期,應城的膏礦資源就得到了開發,因而在城市周圍留下了大量的石膏礦洞。石膏礦一般在開采幾年后就會停止采膏,并封閉膏洞。期間如果向膏洞內注水,等水浸泡膏洞中的礦物質半年以上,就會變為鹽鹵,然后將鹽鹵提取至熬鹽棚,用鍋爐熬煮,就可成鹽。同時,如果鹵水的鹽度不足,則可用水來熬煮采膏時留下的膏土,亦能得到鹽質。但為了保證淮鹽在湖北地區的銷售,官方禁止民眾利用膏洞熬鹽,即“往歲邑為淮鹽引地,封禁甚嚴”。

雖然在綱引鹽制下,“朝廷首先考慮的是稅課而不是便民”11,但湖北地區這種以行政為導向的行銷體系到了清中期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松動。不僅在鄂西地區淮鹽已經難以與川鹽相抗衡,而且湖北一些地方本土生產的食鹽也在威脅著淮鹽。但是,綱引鹽制作為早在明朝就已經存在的制度,此時雖然受到了諸多挑戰,卻仍在湖北大多數地區占據優勢地位。朝廷出于稅收的考慮,也厲行對淮鹽的保護,不僅力圖將川鹽限制在鄂西,還全力壓制湖北本土鹽業的生產。

二、兵亂與救荒:晚清應城鹽業的合法化

如前文所述,應城在清前中期也為淮鹽銷區?;贷}在漢口匯集后順漢水而上,經漢川銷往應城12。實際上,當時應城本土生產的“峒鹽”雖然在質量上遠不能與如今應城開發的巖鹽相比,但是依靠廢棄的膏礦洞來熬鹽的生產方式卻便于民眾小規模地私自生產。關于應城民眾利用膏礦洞進行熬鹽始自何時目前已不可考,嘉慶年間應城的知縣奚大壯就曾言:“膏盡峒廢,積擁泉鹵,歲旱更旺。計水一擔,可煎白鹽三四斤。視吾蜀上井水味較咸。小民嗜利,多違示盜取?!?sup>①雖然官府一直打壓這種行為,但這并不能完全禁絕民間偷熬鹽之舉。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后,淮鹽銷往湖北之路被阻隔。特別是1852年太平軍進入長江中下游之后,影響了長江水運,并沖擊了作為湖北淮鹽總分銷地的漢口,包括應城在內的湖北許多地區都陷入了食鹽短缺的危機中。為了應對太平天國運動所造成的鹽荒,清政府在開辟新鹽源方面除了采用川鹽濟楚外,另一重要措施便是開放應城的膏鹽禁令。

面對著戰亂帶來的鹽荒,應城地區“民嗟淡食”,生計壓力下許多民眾違反禁令,利用廢棄膏礦洞偷熬食鹽。咸豐二年(1852),應城“邑西潘家集居民潛開廢峒,汲熬獲利,由是雷家岡等處爭效之”,之后這種現象愈演愈烈,官方也難以禁止??紤]到當地民眾的食鹽需求以及管理和征稅的需要,咸豐三年(1853),湖廣總督張亮基“委員勘驗取課,以濟軍需,民頗便之”。隨后湖北巡撫胡林翼也做出了開放膏鹽禁令的決定,應城的峒鹽這才被允許利用,并得以在應城、安陸、云夢、天門、應山、隨州、京門、孝感、黃陂、漢川十州縣行銷。

需要明確的是,太平天國運動確實是應城峒鹽被放開的契機,但應城鹽業之所以能真正合法化,并在此后一直被允許存在,亦離不開自身發展的因素,而不能將其簡單歸因為戰事影響。在太平天國運動結束后的同治四年(1865)四月,湖廣總督官文曾上奏陳述應城鹽業現狀:

湖北應城縣地方向有石膏廢峒,年久膏盡,出液成鹵,可以煎鹽,歷系禁止偷取,恐礙官鹽銷路。軍興以來,長江梗阻,淮運不通,民間有淡食之虞。經與前撫臣胡林翼委員查悉情形,為一時權宜之計暫行弛禁……數年以來辦理并無成效,蓋緣膏液煎鹽所出無多,兼之鹽味苦澀,遠處不能銷售,僅止附近居民貪其價賤間有買食?,F在江路已通,自應照前封禁。惟查淮鹽現尚未能暢銷,小民烽火余生,藉此煎鹽暫圖生活,似應量加體恤。今應城峒鹽既已完厘,為數無幾,僅在附近銷售,與現行淮鹽并不關礙,一俟淮鹽暢達,民困稍蘇,再行議禁。

從中不難看出清廷對應城鹽業的考量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應城的膏鹽禁令雖然被解除,但允許應鹽的流通只是戰時的臨時措施。待淮鹽運銷完全恢復,鹽荒緩解,應鹽可照舊封禁。其二,相較于應鹽而言,淮鹽仍是政府鹽業的首選,并且應城生產的峒鹽質量并不高,生產規模和流通范圍也不大,對淮鹽的影響較小。其三,考慮到許多應城民眾仍以應鹽為生,暫緩封禁是撫民之舉。

實際上,當時湖北的淮鹽已經四面楚歌。受戰爭的催化,“川鹽未停,北潞交灌,再有應鹽侵占腹地,淮界益蹙,若不為限制,則涓涓細流且為江河”,因此自應城膏鹽禁令解除以來,清政府就對應鹽持限制態度,并“畫三縣以囿之,減熬灶、重稅課、束應以益淮”。而從官文的奏報中,我們亦不難讀出朝廷中有不少官員主張戰事結束后就對應城的鹽業實行封禁。甚至直到光緒十二年(1886),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荃仍主張封禁應城鹽業??傮w來看,清廷對應城鹽業的態度十分復雜:一方面清廷面對鹽荒捉襟見肘,只能維持當地民眾熬制峒鹽的現狀,但同時又擔心產自湖北中部地區的應鹽會排擠淮鹽從而影響稅收。因此,限制成為了清廷管理應城鹽業最重要的方針。

三、征稅與撫民:晚清應城鹽業改制及其規范化

應城膏鹽禁令解封之初,應城鹽業在課稅方面“仍令照潞鹽完厘以充軍餉,每月所收厘錢附入票潞鹽課項下,兩月一次奏報在案”,并由朝廷招商熬鹽。由于各個膏洞之間產量差距較大,朝廷派專員厘定稅課與征收稅款,并于同治元年(1862)在縣城設立總局,各要路設立分局。在具體的征稅流程上,朝廷最早在膏鹽礦區的要道上設立關卡來對鹵水進行征稅,即“每挑抽錢二文”,但鹽商卻紛紛繞路而行,導致漏稅頗多。同年十月,朝廷制定新章程,責成熬戶按成品鹽的斤兩進行納稅,每斤抽錢二文,要求鹽商合伙領取膏洞的使用權。合伙的鹽商需選出首領,生產當日按照鹵水數量完成納稅,并且還需要登記造冊以便定期核查膏洞的數量。同治四年(1865),應城鹽業的水陸課章程進一步完善,陸課按照成品鹽數量來納稅,由朝廷委員來征收;水課按照鹵水的咸淡來進行征收,并由德安府同知進行管理。同治五年(1866),德安府同知進駐應城并總攬鹽務。經過改制,應城鹽業的膏洞分配、鹵水提取、熬水成鹽等各個環節都被置于監管之下。

然而自光緒五年(1879)德安府同知蔡懋賡接任以來,應城鹽政弊端日益凸顯,導致民怨沸騰。御史屠仁守在奏陳湖北財政積弊之時曾述應城鹽業慘狀:“查蔡懋賡為人貪鄙苛刻,信任家丁,因無成例舊章,得以恣意朘消?!?sup>⑧在蔡懋賡治理下的應城鹽業各類課稅名目日益繁雜,包括水課、土課、三七減課、陸厘、鍋金、小課六種。其中水課仍是按鹵水的咸淡進行征收,土課是根據熬鹽的膏土進行征稅,鍋金是根據熬鹽的鍋灶進行征收,陸厘是根據售賣的現鹽進行抽厘。這幾項的征收由于依靠專員的現場勘察與主觀判斷,且缺乏明晰的規定,所以在任人不善的蔡懋賡治下,鹽課征收愈發混亂,民眾只能通過賄賂才能避免被強行多征。例如在征收水課之時,如果不賄賂相關官員,則“(鹵水)雖咸亦淡”,反之“則雖淡亦咸”。三七減則是針對膏洞鹵水逐漸干涸的情況所進行的適當減稅。小課則是收取雜稅,十而抽一,用以維護鹽政設施。同時,應城峒鹽的生產本就是一個周期性流程,在鹵水用盡之后需要繼續鑿膏以獲得新的鹽質,但蔡懋賡卻借此索賄,如果沒有收到足夠的賄賂,則不允許民眾鑿膏11。蔡懋賡的這種治理方式嚴重影響了應城本土的鹽業生產,大量商民裹足不前。同時,這種狀況使得鹽稅收入被“蔡懋賡據為壟斷”12,嚴重影響了應城鹽業的正項收入。

因此,光緒十年(1884),御史屠守仁上奏彈劾蔡懋賡,并且主張明定應城鹽業章程和不準多立名目,“以減窮黎之累”。朝廷也派專員到應城查辦,并制定了新的章程。新章程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以紅課和黑課為征收標準。所謂紅課即開爐熬鹽的膏洞。針對此類膏洞,以往是依靠專員來查驗鹵水,根據咸淡來確定征收的額度,所以“難免意為輕重”,現在則以成品鹽的重量進行征收,每斤抽熬戶四文。黑課即封閉蓄水的膏洞。應城峒鹽生產不僅具有周期性,而且每個膏洞的鹵水鹽度差異較大,甚至同一膏洞的鹵水都會有“子午時最咸,子午之后略淡”的情況,這就容易引發爭端。另外,膏洞即使是在封閉蓄水期間也需征稅。以往雖有三七減稅的條目,但對于鹽商來說仍然是負擔過重。新章程則以膏洞個數為單位進行征收,折中統一定價為每一膏洞每日征收四百文,并且嚴禁鹽商把持膏洞。

其二,明晰膏業和鹽業生產的關系。應城的鹽業和石膏業是一體的,鹵水的生產也離不開鑿膏所獲取的鹽質。以往的章程中,膏鹽生產關系不明,且課稅太苛,所以鹽商多不愿停鹽鑿膏,導致鹵水鹽度越來越淡,產量也越來越低。新章程則放寬了鑿膏的限制,并規定鑿膏時統一按照黑課每日繳納四百文,可開火熬鹽之后則以紅課進行征收。

其三,將各類稅收、鹽政機構進行歸并。以往應城鹽業由水陸兩局進行管理,新章程則將水陸兩局歸并為陸局,并常駐市內,主管錢課冊報。此外,清廷還特別設立會辦委員,駐扎在膏鹽區的交通要道上,專管查驗。在合并了鹽業機構的基礎上,新章程還裁撤了一批冗員。

經過這次改制,一方面“膏鹽兩課稅厘皆歸委員專收,毋許同之干預”,稅款的征收更有規范性,減少了地方官吏對鹽商和熬戶的巧取豪奪。另一方面,應城鹽業的管理也更加簡明,不僅裁撤了一批冗官,而且將繁雜的款項歸并為紅課與黑課,也有利于當地商民的繳納。更為重要的是,這次改制考慮到了應城峒鹽生產的特殊性,調和了應城膏業和鹽業之間的生產沖突,有利于民眾鑿膏熬鹽。此外,朝廷還借此次改制查明了當時應城實際的膏洞數量。經過一年的試辦,應城鹽業共計有16,700余爐,每爐約產鹽350斤,清廷當年在應城征收的鹽稅共計22,000余串。光緒十二年(1886),新章程被正式推行11。

四、?;粗e:清廷對應城鹽業的限制措施

需要明確的是,光緒年間的這場改制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安撫了當地的商民,并使得應城鹽業的管理更加規范,卻并沒有改變清廷對應城鹽業以限制為主的政策導向。雖然有鑒于當地的民情,清廷決定對應鹽從緩封禁,但仍對應城鹽業“限以煎熬爐數,及行銷界限”。應城鹽業生產需要削減熬鹽爐數到11,000余爐,銷區也從十州縣壓縮至僅在應城、天門、京山三縣行銷,“并由淮鹽局在于各州縣沖要地方設立巡卡,分撥炮船派員堵緝”,以便牢牢限制應鹽的流通。

同時,應城鹽業作為一個剛剛起步的產業,自誕生起就有著明顯的不足。早在解封之初,應城鹽業的生產就“費本甚巨……往往汲熬數月,雖有獲利之家,而利不償本者累累”,風險高、成本大、周期長一早就成為應城鹽業發展的掣肘因素。即便到了清末,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清末湖北咨議局曾向湖廣總督力陳應城鹽業成本過高的狀況:

(應鹽)然峒水至鹵,每爐一日出鹽不過二千余斤,鹽價至貴亦不過七十文。以七十文記,所入只得一百四十余串文。顧鹽課不計,雜費亦需四串九百文;人工不計,空食亦需十五六串文;車班不記,用具亦需十二三串文;燒燃不計,沿途損失亦需六七十串文。凡此已及一百余串之多,再以雜項開銷通盤計算,每鹽一斤成本何止五六十文。應鹽成本五六十文,淮鹽成本僅需四五文,兩相比較,奚止十倍。

可以說作為一種礦業,應城鹽業在開采效率、人工成本、運輸雜費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問題。而從當時全國的鹽業大環境來看,“論質味,則海鹽為佳,池鹽、井鹽次之。海鹽之中,灘曬為佳,板曬次之,煎又次之。論成本,則曬為輕,煎之用蕩草者次之,煤火又次之,木則工本愈重。此其大較也”。應鹽雖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井鹽,但與井鹽的生產類似——都是從富含礦物的鹵水中提取鹽質,并且也有關于應鹽“鹽味苦澀”的記載,所以應鹽在當時流通的幾種成品鹽中質量并不好。因此,晚清的應鹽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成本上都不具有優勢。

頗為諷刺的是,孱弱的應城鹽業并沒有得到清廷的保護,相反,在當時朝廷財政拮據的窘境下,應城鹽業被多次加以重稅,如“前因籌辦江防,奏明將淮川二鹽酌加價值抽收錢文,應鹽一體加抽”。從光緒十年(1884)應城鹽業改制之后到清朝末年,應城鹽業曾被多次加稅,主要為1885年每爐加征江、海防捐各四百文;1901年為了償還庚子賠款加新捐一串文;1908年加征補藥稅捐錢一串四百文,軍艦新餉捐錢七百文,此時雖然免除了1885年加收的八百文,但每爐共課捐錢五串二百文。光緒十年(1884)應城鹽業的生產額為16,700余爐,課稅總額為22,000余串。到了1908年,即使應城鹽業削減了三成的產量,為11,000余爐,按每爐課捐五串二百文計,清廷在應鹽上的課稅總額至少為57,200余串。二十余年的時間里,應鹽的課稅額就增長了一倍多??梢哉f,重稅是加在應城鹽業上的又一桎梏。

如果從地理區位的角度進行分析,我們或許能更為清晰地理解應城鹽業所面臨的嚴峻局面。應城位于漢水流域的下游,并且離漢口也較近,所以誕生于湖北淮鹽市場腹部的應城鹽業一直被視作淮鹽的潛在威脅。然而當時湖北淮鹽面臨的最大挑戰實為川鹽。為了緩解湖北地區的鹽荒,清政府不得不進一步放寬對川鹽的限制,川鹽得以順江而下。憑借著自身較為優良的鹽質,加之私鹽的泛濫,川鹽幾乎占領了整個湖北的食鹽市場。后來戰事漸平,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力主“扶淮抑川”,希望能恢復湖北地區的淮鹽引岸,但遭到了四川總督吳棠和湖廣總督李鴻章的反對。同治十一年(1873),戶部令兩江、四川、湖廣總督會商此事,雙方最終議定湖北武昌、漢陽、德安、黃州四府銷售淮鹽,湖北襄陽、鄖陽、荊州、安陸、宜昌、荊門五府一州借銷川鹽,并且銷淮之地不準銷川,銷川之地可銷淮。就這樣,在地方督撫的支持下,川鹽的合法銷區從鄂西擴張到了湖北的中部地區。反觀之,應城鹽業背后卻沒有地方大員的支持,最終在恢復淮鹽引岸的風波中處處受限。

五、余論

有清一代,朝廷對應城鹽業的管理在不斷調整,此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應城本土鹽業的發展。同時,清廷也一直將限制作為應城鹽政的基本導向,不斷對應城鹽業的產銷進行打壓,并課以重稅。另一方面,應城鹽業較為落后的生產方式制約著自身的發展,應鹽與當時主流的幾種鹽產相比也處于弱勢。

應城鹽業的合法化緣自綱引鹽制走向解體的大環境,而戰爭的催化使得這一產業最終被清廷解封。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后的那場恢復淮鹽引岸的風波中,應鹽與川鹽的命運可謂是大相徑庭。當然,從鹽業本身的產銷角度來看,川鹽無論是鹽質還是市場環境都優于應鹽。同時,得益于地方大員的支持,川鹽也沒有受到太大的限制。反觀應城鹽業,雖一度被允許行銷十州縣,但清廷始終將其視作淮鹽的潛在威脅,并且在朝中支持淮鹽的大臣打壓下,產量和銷區都被大大限制。直到民國初年,應鹽的合法銷區都只局限在應城、京山、天門三縣之中。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應城鹽業的合法化雖然源自頗為偶然的事件,但它之所以能在晚清一直存在則更多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規模較小且對淮鹽影響不大。這種先天的不足反倒使應城鹽業在遭到多次封禁之后仍然得以生存。雖然清中期淮鹽綱引制的解體是大勢所趨,但這一制度在瓦解前夜也進行著瘋狂反撲。應鹽誕生于湖北淮鹽市場的中心——湖北中部,自是需要面對淮鹽的沖擊,并且本身發展的不足以及外部環境的惡劣又使得應鹽在沖擊中不斷受限??梢哉f,應城鹽業既是晚清淮鹽綱引制解體的見證者,亦是一個較為獨特的側面。

晚清應城鹽業雖然一直處在一種較為落后的傳統生產模式中,但這種發展仍為應城這座后來被譽為“膏都鹽?!钡牡V業導向型城市奠定了最初的基礎。同時,應城的鹽業也深深影響著應城的社會。明中期以前,應城由于農業生產環境較差,十分貧困,甚至“鮮千金之家”。伴隨著膏鹽產業的發展,應城的財富迅速增長。到了清朝后期,城中“擁萬金者,不下數百戶,豐盈之象,異乎昔之所云矣”。同時,膏鹽產業的分布不均也分化了應城本地的民風。膏鹽礦所在的城西,居民“多以鑿峒熬鹽為業,往往傾家蕩產,為孤注之計,以博利于未然……雖田地草萊,機杼頹朽,亦不顧惜”。相比而言,應城東南地區仍以農為本,民眾多尚簡樸??梢哉f,本土鹽業給這座清代江漢平原上的小城增加了一抹不一樣的色彩。

(責任編輯:袁麗麗)

Providing Relief, Appeasing People and Protecting the Huai Salt:

on Salt Industry of Yingche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AN Wuhao

Abstract: Yingcheng, located in Hubei, has rich salt industry resources. However, under the Gangyan System, Yingcheng was still designated as a sales area of Huai salt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Qing Dynasty, and the local salt production had been banned by the government. Influenced by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 the poor marketing of Huai Salt in Hubei caused a salt shortage. The Qing government finally lifted the ban on the local salt industry in Yingcheng.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Yingcheng salt industry and appease the local people, the Qing government adjusted the management measures of the salt industry in Yingcheng. Although this reform liberated the production of Ying Salt to a certain extent, it did not change the policy orientation of the Qing government, which focused on restricting Ying salt. On the contrary, the Qing government strictly controlled the production scale and legal sales area of Yingchengssalt and levied heavy taxes on it to protect the marketing of Huai Salt in Hubei. So the production scale and product flow scope of thesalt industry in Yingcheng were very narrow.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its poor salt quality and backward production facilities,thesalt industry in Yingcheng was severely restrict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Key words:Yingche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history of salt industry

猜你喜歡
銷區川鹽清廷
松蕈菜譜
淺析鴉片戰爭后清廷閉關觀念的變化
滑菇菜譜
論清代川鹽入黔優勢及其主要地位演變路徑
栗蘑菜譜
鴉片戰爭后清廷閉關觀念的變化
10《百駿圖》: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繪畫大融合范本
全國畜產品城市銷區市場平均價格
全國畜產品城市銷區市場平均價格
全國畜產品城市銷區市場平均價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