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邏輯與實踐進路

2023-03-12 17:19成冬梅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國式共同體中華民族

成冬梅

(昭通學院,云南 昭通 657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盵1]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它也是解決多民族國家的民族問題,推動各民族群體交往交流交融向縱深發展的現代化。我國人口數量較多、民族種類豐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伴隨著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深化而深化。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起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民族偉力,已成為重大的時代課題。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邏輯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條件

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思想保障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覺醒和成熟的標志,是各民族在意識到自身存在和使命的過程中對我國獨特的多元一體民族格局進行體認的主流意識,鑄牢這一意識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鑄牢這一意識奠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格局范式。在承認多元一體的格局體系之下,不同民族之間在進行物質交換和精神交往中共同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格局特征。

二是鑄牢這一意識夯實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精神之基。近代以來,在“多元一體”精神理念的引導下,各民族始終在共同價值框架內進行交往,在人心歸聚的共有精神家園之內進行生產實踐,堅定地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從而使大國、強國等所具有的現代化特征得以顯現。

三是鑄牢這一意識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深厚文化意蘊且不斷汲取營養的現代化,五十六個民族所具有的精神文化始終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養料。美國學者費正清認為:“如果說現代化是人民對于現代科技的發展和適應,那就總是和本國固有的文化價值和傾向相交織地進行?!盵2]中國式現代化意味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這種發展和進步不僅包括物質財富的豐裕,還包括精神財富的豐盈。西方國家正是因為經歷了一系列的思想文化運動,擺脫了歐洲中世紀神學的枷鎖,才走上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道路,從而進一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獨具特色的民族精神文化之中,正是因為這種特有的精神文化基因,才使中國式現代化不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

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安全屏障

作為一種與“外群體意識”相對應的“內群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成熟內嵌于國家安全之中。

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消除各民族之間的隔閡和沖突,強化、完善團結統一的內在秩序,進而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提供安全穩定的環境。從外部風險來看,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著民主、自由的旗號蠱惑中國人心,干擾中國內政,企圖制造事端,達到“反中亂華”的政治圖謀。同時,西方反華勢力拉攏“三股勢力”,利用互聯網進行文化滲透和洗腦,削弱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破壞團結統一的內在秩序。從內部風險來看,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及地區之間人口素質有差異的問題,導致價值理念沖突的產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構建各民族間的價值關聯,喚醒群體成員的身份意識,并在形成共同體自覺的過程中與各種敵對勢力、分裂勢力做斗爭,粉碎各種不良圖謀,從而構筑起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安全屏障。

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涵蓋著規范共同體行為和化解共同體矛盾的相關制度表達,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平安推進提供制度依據。如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摒棄了西方古典自由主義單向度無限追求自身利益的原則,克服了以前制度所存在的“排他”和“從屬”的缺陷,詮釋了平等、和諧。在最大限度實現資源配置均衡的過程中緩和了民族矛盾,避免了沖突,減少了分裂分子的出現,降低了違法暴亂事件發生的頻率,而這一現代化制度的安全要義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安全內涵耦合貫通。

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價值遠見

與西方國家的現代化相比較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是依靠超大規模人口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當中,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各民族命運與共、利益交融。命運與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屬性,彰顯著對國家和民族的歸屬與認同,蘊含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遠見。從精神層面來看,命運與共是要在承認差異性的基礎上尋找各民族的共同性,在不斷增強“共同性”濃稠度的基礎上增強共同體的韌性,以此增強各民族的認同感,從而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基礎。從關系層面來看,命運與共使各民族基于共同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并在鏈條式的關系結構中整合不同群體,最終實現更高層次的歸屬認同。這種命運與共的價值取向避免了極端民族主義的出現,為現代化事業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價值航向。另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含著人道主義的價值取向,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嵌入了人本價值。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最終目的是使各族人民共同獲得幸福。中國式現代化與資本主義現代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基于人民立場不斷縮小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差距,實現全體人民生活水平從“量”到“質”的飛躍。為此,從人本邏輯出發解決民族區域之間資源是否均衡的問題,確保各民族共建共享建設的成果,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人本價值。

(二)中國式現代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基本指向

1.中國式現代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性質指向

“走什么路,舉什么旗”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首先要回答的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3],這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跨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的現代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理論研究、價值判斷、實踐檢驗得出的必然結論,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模式。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勾勒出了民族復興階段性目標和長遠目標的時間表、路線圖,增強了各民族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和決心,指明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主義屬性。為此,社會主義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性質定語,還是做好一系列意識形態工作,特別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遵循的主義。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的關鍵在于:在中國夢的巨輪上保證社會主義的航向不偏移,在改革創新的浪潮中保證社會主義的基底不褪色。這就表明了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只有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不動搖,才能匯集各族群體強大的力量。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大生產的過程不僅是在社會主義的大旗之下創造利益的過程,更是在堅持社會主義效率與公平原則的基礎上分配共同體利益的過程。這就指明了要鑄牢這一意識,就要在社會主義的利益格局和體系之下將利益不同的民族群體團結到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中來,實現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

2.中國式現代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內容指向

一是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表明了鑄牢這一意識的人口結構和人口體量。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的“共榮利益”理論認為,任何集體行動都與參與這一行動人員的規模有關,人口規模巨大意味著人的需求的多樣和利益訴求的多元。中國式現代化是14億多中國人民共同參與并見證階段性成就和過程的現代化。推進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凝聚14億多人口的智慧和力量,激發億萬人民為現代化的實現團結奮斗、勇毅前行的過程。這就指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群體不是哪一部分人或哪一群人,而是億萬中國人民,這些群體既具有區別于異國的中國人民的身份,也具有基于族源的中華民族的身份。

二是中國式現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表明了鑄牢這一意識的根本目的。與西方歐美國家少數人占有絕大部分財富,而多數人占有少部分財富的資本邏輯不同,中國式人本邏輯的現代化避免了資源分配不均、貧富差距過大、民族分化等問題。這就指明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的,就是要避免商品拜物、資本拜物、財富鴻溝、中等收入陷阱等問題的出現,最終建立一個民生公平、民富為要、民享為重的共富共同體。

三是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表明了鑄牢這一意識要處理好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關系。工業革命雖然推動了西方國家社會生產力的大幅度發展,但卻導致了西方社會主義客體之間即人和物之間的顛倒,以物的現代化代替了人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之下,社會物質財富豐裕,但人卻成為孤立的精神匱乏的人。中國式現代化既從物的尺度出發,又從人的尺度出發;既使人的腰包鼓起來,又使人的精神富起來,克服了西方現代化過程中人成為現代文明囚徒的弊端。這就內在地規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做好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基礎工作,也要做好潤物細無聲的意識形態工作。

四是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表明了鑄牢這一意識的生態邏輯。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過程就是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為子孫后代的發展,留下足夠的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的過程??v觀人類文明發展史,資本主義的逐利性導致資產階級對大自然過度索取,以至于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在汲取西方國家現代化教訓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經驗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基于各民族共同的生態利益,著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華民族生態共同體。

五是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表明了鑄牢這一意識的國際視野。與西方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野蠻式的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換取自身發展的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傳統單向度發展的桎梏,推進了泛國際的普遍交往,并由此延伸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開啟了中華民族意識從“單一民族歷史”意識走向“世界歷史”意識的征程。

3.中國式現代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價值指向

共產主義社會的到來是社會從國家理性轉化為人的理性的應然邏輯。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社會到來時,異化勞動消失,人的生產活動不再基于某種目的或受到某種外在因素的影響,不存在人與人之間、階級與階級之間的對立,人因為共同的利益而聯合并且因為這種聯合而獲得自由,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中國式現代化摒棄資本至上,堅持人民至上,以人各方面素質的全面提升為價值目標,以社會關系的和諧為根本取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以族源、地緣為紐帶的真正共同體意識,始終以各民族群體成員的全面發展作為價值導向,奠定了個體歸屬于共同體的必然性,而這一價值導向正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框架內才存在的。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式現代化框架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精神形態,并不會使民族、國家等形態消失。馬克思所描繪的“真正共同體”是生產力極度發達、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最終擺脫一切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枷鎖實現自由自覺活動的共同體。從現實情況來看,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這一國情決定了我國尚不能形成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同時,“資”與“社”仍然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兩種主要的主義信仰。為此,必須廓清中華民族共同體與馬克思所描述的“真正的共同體”之間的區別,不能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所蘊含的民族團結看成是民族這一實體形態的消失。但應該看到的是,現代化框架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共產主義社會的“聯合體”意識在價值上是一致的,最終都是為了實現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進路

(一)基于全面小康,增強“五個認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階段性成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帶來的利好為依據,增強“五個認同”,以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1.基于全面小康,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

關于“國”與“家”的關系,沒有哪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詮釋得深刻徹底。如古代戚繼光抗倭寇,近代一大批革命烈士懷著滿腔熱血報國甚至以身殉國。當下,愛國就更加樸實和具體,每個人都在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奮斗。中國式現代化的話語體系之下,要以全面小康的歷史成就為基,國家利益為重,引導各族人民樹立正確的國家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家國根基。

2.基于全面小康,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因血緣和地緣性因素而產生聯系?;厮莸谝粋€百年目標的奮斗歷程,各民族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地位平等、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各民族獨特的資源優勢、文化特色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顯著優勢。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事業當中,要以多民族優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所帶來的利好為據,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民族觀,看到多元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事實,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族根基。

3.基于全面小康,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不僅為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文化財富,還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滋養。衡量現代化的指標不僅是經濟科技的發達,更是精神文化的繁榮?,F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在鞏固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創造更多的精神文化財富,厚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根基。

4.基于全面小康,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為中華民族謀幸福的歷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中國人民得以“站起來”;改革開放以來,黨帶領人民將重心放在生產力水平的提升上,中國人民得以“富起來”;進入新時代,黨帶領人民奮勇向前,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全面脫貧,并在此基礎上開啟了實現“強起來”目標的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之下,要以基于全面小康的政黨成就為基礎,引導全國各族人民樹立正確的政黨觀,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保證。

5.基于全面小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一種主義的優越與好壞主要靠人民來評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是惠人民、得民心、利發展的道路和制度,全面小康的巨大成就根植于這一主義之中。中國式現代化這一理論成立的基礎和前提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且保證這一方向不動搖。開創現代化事業的過程中,要從全面小康中的制度成效出發,引導各族人民樹立正確的制度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制度保障。

(二)面向共同富裕,促進公平正義

實現共同富裕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的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是各族群體的“富”,不是少數族群的“富”,促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要面向共同富裕,引領各民族共建共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以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1.弘揚共建共享觀,多舉措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共建共享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推進的全過程。為了使這一觀點能更好地入腦入心,黨中央必須加大統籌協調的力度,在政策、資源方面向西部地區傾斜,實現邊疆民族地區和沿海發達地區的協調聯動。

2.發揮三次分配的作用,縮小收入差距

要實現共富的目標,調節好收入分配是關鍵。如針對東西部地區教育、醫療衛生、公共基礎設施的配置有差距的問題,除去運用稅收、轉移支付等二次分配的手段加強精準調節的力度以外,還可以發揮慈善群體通過捐贈的方式解決公共資源不均的問題,以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3.完善長效幫扶機制,以先富帶后富

先富帶后富是中國共產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經驗。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實現民族區域的協調發展,維護邊疆民族地區的穩定,黨中央出臺了東部地區在科技、教育、基礎設施方面幫扶西部地區的政策,該決策使我國的扶貧思路實現了從“輸血”向“造血”的轉變。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要圍繞產業結構的發展對口幫扶西部邊疆民族地區,形成東中西部民族地區經濟共榮、文化共盛、資源共享的良好態勢。

4.堅持新發展理念,搞好邊疆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

邊疆民族地區的鄉村現代化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能否實現的關鍵因素。為此,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繼續搞好邊疆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在興邊富民、縮小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面向民族復興,建設共有精神家園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共有精神家園,增強精神力量,則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應有之義。

1.面向民族復興,弘揚中國精神

一方面,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增強原初愛國意志中彌合民族之間的“罅隙”。愛國主義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是抵御外辱、維護國家統一的動力源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糅合了傳統政治道德和新時代的政治規范,以強大的精神合力,將個人的發展前途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起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之下,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各民族在愛國主義話語的熏陶與激勵之下,自覺構建共同認可的精神文化家園,共擔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另一方面,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發揮各民族創造活力的過程中鑄牢共同體意識。改革創新是民族復興這一偉大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前提,中華民族在改革創新中開拓進取,在知常達變中奮發圖強。今天,中國的面貌之所以煥然一新,就是因為中華民族始終堅持改造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精神追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時期,要凸顯改革創新精神的現實指向,充分發揮各民族的聰明才智,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蓄勢賦能。

2.面向民族復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價值觀不但集中表達著群體屬性特征,而且刻畫和塑造著社會成員的群體身份”[4],形成一種具有集體歸屬感的族群意識,凝結著社會人應當如何行動的價值規范,成為各民族精神上的最大公約數。在國家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下,各民族追求民族復興的美好愿望,映射著各民族命運與共的最終歸宿,蘊含著各民族一律平等、包容共進的價值內涵。在社會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促進民族關系和諧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也是協調社會利益和配置社會資源的價值尺度,其闡明了各民族進行交往實踐的價值準則和基本方式。作為社會層面的四個價值要素,它既繼承和超越了傳統文化的價值精髓,又吸收和整合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社會價值體系,為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了價值指引。在個人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各民族成員之間相互認同、彼此親近、達成共識及構建人際關系和族際關系的道德準則,其確認了個人對他人和民族的責任和義務,既有助于民族成員承擔起符合族源身份的道義責任,也有助于調節萬千社會網之中錯綜復雜的民族關系,進而實現對民族差異的合理包容。

三、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演進和發展需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不得違背中國式現代化的性質、內容及價值方面的要求,兩者之間的邏輯關聯根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過程,具有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可行性。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既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的巨大成就為依據,在增強“五個認同”的過程中強化民族團結,又要以共同富裕作為目標,在著力解決區域發展問題的過程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還要面向民族復興,在鞏固和創造“利他”和“利己”精神圖式的過程中強化各民族“共同”的屬性。

猜你喜歡
中國式共同體中華民族
愛的共同體
中國式民主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共同體的戰斗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中國式失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