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源式發展:面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選擇

2023-03-12 22:30劉宇文侯鈺婧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內源命運共同體

劉宇文, 侯鈺婧

(1. 湖南科技大學 教育學院, 湖南 湘潭 411100; 2. 湖南文理學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關于全球發展、全球治理和全球交往的未來倡議與時代要求,無論是在實踐改革還是觀念重塑上對高等教育發展轉型均具有重要意義。就本質而言,高等教育發展與世界發展之間構成了辯證統一的關系,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使命。內源式發展具有本土內生的特性,倡導高等教育回歸本源,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所具備的本土發展邏輯、人本發展思想、平等多元的發展態度等觀點相契合,為高等教育助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提供了以內生發展共建共享共治全球教育事務、增進世界人民共同福祉的可行思路。

一、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是高等教育的使命傳承

自大學誕生起,高等教育在追求普遍知識的過程中顯現其服務人類事業的屬性,通過踐履自身職能,不斷拓展自身服務和發展的邊界力量,追求共同利益。高等教育發展邏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理念相契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承擔起本質使命。

1. “普遍知識”的探索與“人類事業”的屬性

高等教育治理是全球治理的有機組成部分,高等教育如何發展的問題隸屬于國家發展乃至世界發展問題的范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作為指導我國社會發展的統領戰略,無疑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先導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為順應世界格局大變革所提出的某種“新型”治理理念,它早已存在于人類社會的日?;咏煌?是世界人民共同行動、自覺選擇、相互映照、賡續創造的必然生存方式,“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共同體,或者說,社會是通過共同體這種形式而把個體的人聯結為一個整體的”[1]。面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教育方式正在逐漸形成,這是基于一種面向全球視野的關系依存和文化親昵,幫助各民族學生認識社會、認識世界,培養多元文化生活情境中為共同體發展貢獻智慧的能力[2]?!按髮W是時代的表現,是對現在和未來都會產生影響的一種力量?!盵3]高等教育天然地帶有追求純粹理性和服務人類社會的基因。

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一個只關乎全球治理和國際關系的核心概念,它的內涵理念本身就昭明于高等教育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中,是大學這一組織機構自誕生之日起就天然地蘊含在大學實踐之中的。中世紀大學創立之初,在教會的資助下,一方面受基督教的影響,將知識和教義傳播給普羅大眾以達成救贖世界的目的?!啊笱浪畛醯暮x并不是指超脫塵世。在12世紀,這個詞指的是一種容器,暫時容納救贖世界的圣靈,為其成長并擔負起救贖世界的職責提供棲身之所?!盵4]另一方面也力求持守客觀中立的立場,主動進行普遍知識的探索,努力為人類社會的發展生產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文化。中世紀大學雖局限于歐洲這一狹小地區,散落于幾個日漸復興的城市,但是它為尋求真知,從目的、語言、知識和方法等方面,在無意間已然開啟了助推人類文明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實踐進程[5]??死恕た藸栒J為中世紀大學“原來的模式,無論完善與否,是世界主義的大學,不管是在希臘文明,還是伊斯蘭文明、天主教文明,或者其他文明,不束縛于一個民族國家,而且有在各國漫游的學者,接受從各地來的學生”[6]。在探求真知的路途上,真理的客觀中立屬性愈發排斥狹隘的教會規訓,大學逐步擺脫教會的桎梏,從為上帝傳播知識的性質逐漸轉向為服務于全人類的世界意識,高等教育圍繞“真知”開展作業,真正承擔起了為人類探求和傳播真知的使命擔當,也由此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不竭動力。

大學開拓創新人類精神宇宙的先行性,實是大學賦予自身的職責。大學以探索、創造知識為使命,以培養學生的知識實踐為基本方式,以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理性為根本任務,這決定了大學的世界性、國際性和人類取向[7]。知識是高等教育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疊合之處,高等教育通過創造、傳播新知識來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凝聚人類共識,滿足人類的需求,成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方式。因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繼續有所作為。

2. “大學職能”的踐履與“邊界拓展”的力量

大學作為知識和文明的載體及傳播者,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具有創造性的獨特角色。大學通過培育新人、支持科學研究與探求新知,在國際交流合作中傳播知識并促進文明對話,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和全球治理需要。202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更高和更遠的思維:對2050年高等教育前景的展望》的報告中,提出高等教育未來將肩負起四個使命,“一是在全人類潛力的發展中積極承擔責任;二是促進以正義、團結和人權為重點的人類福祉和可持續發展;三是從跨文化和多樣性中汲取力量,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身份,創造對話空間;四是建立和維護相互聯系,在地方和全球社區之間建立合作關系,并將高等教育與其他層次的教育相結合等”[8]。高等教育以其“探求真知”的內在屬性,在促進文明傳承和社會發展中顯現出獨特潛能,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關系到民族國家、國際關系以及世界格局的變化發展??梢灶A見,高等教育的未來,直接影響著人類的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賦予了高等教育更加重要的社會性功能。高等教育在踐履自身職能的過程中不斷拓展自身邊界,成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推動力量。

由于世界交往的復雜性以及高等教育自身職能的拓展踐行,高等教育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并未止步于民族國家的發展框架內,知識的普遍意義、科技的世界價值、文化的多樣交匯、國際的交流合作等共同促進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繁榮發展,并將進一步影響世界發展。高等教育突破現實的地域局限逐步向外界擴展,成為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也就是說,高等教育基本職能的踐履,在客觀邏輯上將超越民族或國家邊界,擴展為服務于全人類的共同發展。圍繞“真知”,高等教育不斷開拓創新人類的精神宇宙和技術實踐,通過科學研究和文化傳播,弘揚人文理性和科學精神,并逐步從服務于國家發展推及至全球發展。高等教育的枝葉不斷向外界蔓延。借助科技創新和知識研究,高等教育在推進國家經濟社會繁榮發展中顯現出其強大的驅動作用,并朝著基于全球實踐的研發目標前進,為滿足全人類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具全球創新品質的技術支撐。通過發掘、保存和傳播文化成果,高等教育在延續人類文明成果中扮演著不可磨滅的重要角色,且正朝著多樣性文化的交流互鑒而努力,為全球文明傳播和文化創新提供助力。國家間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推動了國與國之間的文化理解、經驗互助、協同創新?!笆澜绲奈磥碚莆赵谀切τ谧匀坏慕忉屇軌虮人麄兊那拜吀M一步的人手里。大學最重要的職責,就在于發現這些人,愛護這些人,并培養他們最大限度地服務于自己事業的能力?!盵9]培養人類進步事業的積極參與者,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職能。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要求高等教育為之培養其所需要的人才,高等教育通過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本,促進價值共識的形成,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改造世界,為全人類帶來共同福祉。隨著全球化的深度發展,高等教育顯現出更為廣泛的社會性功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了一個人類和平共處的美好愿景,這與高等教育內在的人類意識、世界性和全球意義相契合,為高等教育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提供了可行思路。

3. “社會愿景”的驅動與“共同利益”的追求

當前,國際秩序正處于高度不確定性、復雜性和脆弱性并存的時代變局之中,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生產關系錯綜聯通、文化科技交互流通等,帶來了全球經濟、政治、軍事、外交等領域的深刻變化,人類面臨的共同風險日益增多。面對日漸嚴峻的恐怖主義、霸權主義、難民危機、貧富分化、流行疾病、環境污染等全球性問題,國際社會愈發意識到各國利益交融、休戚與共,單個民族和國家無法解決這些共同問題,需要各國同舟共濟、相惜相依,“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10]。為了調適國際秩序的沖突與應對世界格局的變化,引導國際社會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主張,為參與全球治理、解決全球性問題、促進各國合作共贏提供了“中國范式”。人類命運共同體關注的問題是超越了民族國家狹隘利益范圍的全球事務,任何個人和團體在這個世界里都共享一定的利益和關切[11]。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歷史上形成的競爭和對抗的慣性進行超越,是對過去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相互關系進行升華,強調共同利益而非個人利益,要求民族國家不僅對本國發展負責,還應服務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這需要人類圍繞共同利益形成共同關切,“于人之思想中構建和平”。

“作為一個物種,我們正處在人類集體發展史上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協作所需的知識和工具的節點上。發動全人類共同創造更美好未來的潛能從未如此之大?!盵12]多極化和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加深了世界各國之間的依賴關系,快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生產、交往和學習的方式。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Irina Bokova)所言:“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目標全球綜合框架的關鍵?!盵13]教育已經融入全球治理的多維框架中,高等教育的國家主義局限也正在被突破,一種基于全人類生存與生活的整體意識逐漸生成,對共同利益的追求逐漸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將知識和教育視為全球共同利益,有助于在復雜的世界中協調作為一項社會集體努力之學習的目的和組織方式[13]。對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中提出倡議,“大學和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必須在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的各個方面積極參與……具有創造力、創新性,在推進教育作為共同利益方面有責任心的大學在教育的未來中大有可為”[12]。在這里,共同利益被定義為“‘人類在本質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種善意,如價值觀、公民美德和正義感’,它是‘人們的緊密聯合,而不僅僅是個人美德的簡單累計’。這是一種社會群體的善意,‘在相互關系中實現善行,人類也正是通過這種關系實現自身的幸?!盵13]。教育或者高等教育作為知識獲取、培養和運用的過程,從抽象的價值看,可以被視為“共同利益”;從實踐的本質看,高等教育也應是為共同利益服務的共益物品。高等教育本身既構成了共同利益,也促進了共同利益的形成。作為共同利益的高等教育,勢必要將全人類視為教育對象的集合體,發揮其知識載體的作用,秉持帶有一定普遍意義的價值取向,幫助世界體系中的成員以互助而非利己為行為出發點。這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著高度的同構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與高等教育對共同利益的追求相通,具有全球維度下的共識意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求高等教育從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觀念、能力等方面圍繞共同利益承擔起時代使命,為高等教育的共同利益本質與追求提供相向同行的理論指引。

二、面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等教育需要關注“內源式發展”

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叭祟愐延辛死ι系穆撓刀€缺乏道義上的聯系”[14],需要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紐帶形成基于人類共同利益的國際合作關系,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高等教育作為主要的知識傳播和生產機構,在幫助建立共同認可與理解的價值體系和心態秩序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高等教育需要回歸本身的“人類事業”屬性,關注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著眼于人類面臨的發展困境,追求更廣泛的共同利益。對此,內源式發展提供了一條根植本土共建全球體系、自我革新凝聚人類共識、多元共處促進世界對話的發展道路。

內源發展理論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的一種現代發展理論,緣起于對“現代化理論”“依附理論”“世界體系發展理論”等帶有西方中心主義的傳統外源式發展理論的反思與批判?,F代理論先驅帕森斯認為,英美等西方早期現代化國家通過內源式發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從傳統轉向現代,發展中國家采用的是照搬西方發展模式,借助外部刺激或依附外部資源逐步實現現代化的外源式發展(exogenous development)。發展中國家應如何逃脫外源式發展的掣肘?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提出了“整體的”“內生的”“綜合的”的新發展觀[15],認為第三世界要擺脫外部強加的“結構優勢”,就必須走內生的發展道路。瑞典Dag Hammarskj?ld財團在聯合國經濟大會上發表的報告《世界的未來》中也提出了“內生式發展”這一概念,認為如果把發展作為個人解放和人類的全面發展來理解, 那么事實上這個發展只能從一個社會的內部來推動。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國家或組織的發展,不可能不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內源發展理論雖重在強調內源式發展,但并未將其與外源式發展相對立。日本學者三石善吉認為:“內發性發展是指實現人類共通目標的一種途徑、模式及其形式多樣的社會變化過程?!盵16]這里的“共通目標”是基于人類生存及發展的基本條件而言的,強調實現方式是通過自然環境、傳統文化、外來經驗等因素自主創造而成。學者Ray對內生和外生理論進行了反思,提出了新內源式發展(neo-endogenous development),認為其是內外部資源共同作用,將外部干預轉化為內部發展和建設動力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念[17]??梢?內源發展理論圍繞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聚焦于人的主體性和全面發展,強調發展過程中的內生要素,保護文化多元性和獨立性。同時也不限于此,內源發展理論對發展中國家發展模式的探究,實質上是對更加民主、包容、平等、多元的國際發展新秩序和新格局的一種探索,展示出其著眼于為人類發展和全球事務服務的特性,對發展中國家探索自主發展道路、構建全球發展理論產生了重要啟示。高等教育內源式發展,是指以人的發展為內生動力,根植本國國情與本土文化,包容且持續的一種發展模式。從高等教育內源式發展的核心理論看,無論是對本土現實需要的注重,還是強調“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抑或是對多元要素的平等尊重,都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內在一致性,有助于從內向外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應有之義。

1. 發展邏輯均持本土導向

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秩序和供求關系從其誕生起就受到中心國家高等教育的支配。隨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變化,以西方國家為主體的“中心-邊緣”“主導-依附”等發展秩序關系正在改變,世界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張,越來越多的國家邁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高度依賴西方高等教育經驗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高等教育世界格局中的“世界”并不應該是以西方大國為主導的世界。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正式步入普及化階段,我國在世界知識體系中的位置正從邊緣走向中心,高等教育發展的國際化、流動性、跨文化特征日趨顯著,本土教育與全球教育的相互建構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深入[18],迫切呼喚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世界高等教育新秩序和新格局。構建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理念指導的高等教育發展模式,倡導采取自主發展主導下的合作共贏模式,重點是要在根植本土國情、汲取本土經驗、立足本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進而惠及全球。立足“全球立場和觀念”的高等教育發展需要建立在“本土行動”之上,“一個社會要獲得發展,首先必須從一開始就不停地保存自我,因為凡不復存在的東西,就無發展可言”[19]。內源式發展強調要從本國人民的需求愿望、社會現有資源以及自身文化特性出發,重視傳統知識,選擇外來知識,自己創造適用于本國情況的知識[19]。在疆域界限愈發模糊的全球化時代,本土的知識創新具有極強的全球性價值,高等教育服務本土發展需求的同時也在助力全人類事業的進步,為全球高等教育體系構建提供本土經驗與范式,凝聚起人類的共同選擇。高等教育的地域屬性和現實根基決定了自身的發展不是懸浮的,是扎根本土內生發展的,本土知識和地方行動的多元化方能構筑起高等教育的全球立場。世界各國在探索適應本國國情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等教育制度以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發展需求的過程中,向世界高等教育體系共享具有本土特色的高等教育發展經驗,在激活內源發展意識的同時實現價值取向與發展愿景的自我革新,反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2. 共同關注人的全面發展

隨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交往格局特征不斷加深,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的聯結愈發深刻,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思維方式等越來越趨向一致,人所具有的“共生性的社會存在”的類屬性也更加凸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全人類集結成一個共同體,為了共同體的發展構建和平友好的世界格局,這種發展必然是基于共同體的,即需要內部主體--“全人類”共同構建,從“類存在”的場域中實現“類特性”的發展。解決人類社會發展問題的焦點集中在人的發展,“任何真正的發展都應該是內源發展,以一個民族的文化為基礎,以文明方案為目標和以人類本身為中心”[19]。內源式發展理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謀而合,二者共同強調人的發展之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認為人的發展是一種基于人類社會存在的類發展,人在發展中發展自我,也在發展中共同發展,共同推進人類社會發展?!叭祟惷\休戚相關,共同利益已經呈現于相當多的領域之中,形成共主體與普遍價值的時刻正在到來?!盵20]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的高等教育圍繞類主體而活動,人的全面發展和價值實現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叭绻麤]有與發展休戚相關的所有人的參與,發展是不可能的?!盵15]面對復雜的全球教育治理問題,高等教育內源式發展的主體對象指向具有類特性的個人主體,以凸顯類主體的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為行動指南,“人的基本需求是被共同生活的人需要”[21],個人的發展應當不損害或有助于其他個體發展,個體在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中也應形成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責任感。人既是發展的動力,也是發展的目標。高等教育內源式發展為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可能空間,每個人都有充分發展的機會,每個人都為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而努力,通過高等教育進行善意的交流,體悟全人類所共有的價值觀,面對全球性難題生成共同選擇,共同參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

3. 共同倡導發展要素的平等多元

“不同地區的人群及其集團按照其固有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的要求,通過參照外來的知識、技能和制度自律地創造,來實現人類共通的目標?!盵16]內源式發展理念倡導世界體系的成員在“為己”的過程中不忘“吸收、轉化、互助”,支持多種生活方式和文化并存的發展模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此有著高度的同構性,以開放包容的發展心態尋求價值共識以實現互惠共贏。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 500多個民族孕育了不同文明,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圖譜[22],人類文明的多樣化共存是世界的常態。同時,不同文明之間也有統一性存在,不同國家和民族在相互交流中逐步走向趨同達至認同,形成了一定的價值共識。這些共同價值基于國家、民族價值之上而又超越了某一特定國家、民族的價值,尊重各個國家、民族的價值而非凌駕于上,是寓于多元價值之中的共同性價值的平等共存?!叭祟惞餐瑑r值堅持以人類福祉為宗旨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訴求?!盵23]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國家與國家的機械疊加,也并不倡導圍繞某一國家為主導的發展結構,而是強調每一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存在與共同發展,提倡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尊重、包容發展、借鑒交流、合作共贏,是一種“千燈互照,光光交徹”的謀求人類福祉的發展道路。多元發展建立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每一國家并不為主導負責,也不盲目將某些國家視為范本。差異是發展的本然,同時也是發展的動力。高等教育內源式發展并不刻板要求統一的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標準,拒絕一種價值控制另一種價值,更反對簡單的盲從和依附,并非一個將不同國家高等教育經驗無差別吸收借鑒或追求同質性的過程。它尊重各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主體地位與差異,并認為只有認同各國教育體系平等,積極交流互鑒,承認各自的自主性存在,才能保障高等教育本土內生發展的可能性,逐步匯聚融合實現資源共享,達成更多價值共識,最終構建以共同利益為價值追求、集聚多元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世界高等教育體系。

三、高等教育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源式發展路徑

在本土和域外的界限被全球化逐漸打破的時代背景下,內源式發展理念為“非中心”國家提供了一種自主的、綜合的、開放的、由下而上的內生發展視角,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共同倡導平等包容的全球發展格局、尋求人類發展共識,以戰勝人類社會面臨的各項挑戰。內源式發展是對高等教育已有發展經驗和教育傳統的重申與創新,要求適應本土需求生成高等教育中國模式,立足本土知識創新高等教育方式,共享高等教育中國經驗參與國際交流,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具有世界眼光的時代新人,形成基于本土文明、具有價值共識的高等教育發展理念和智慧,由內及外回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1. 根植本土發展,以中國高教模式服務全球事業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國際各類資源、理念和服務的相互作用加劇,國家間的傳統邊界逐漸消失,地方的問題隨著全球化的進程逐步成為世界性的公共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各國在發展自身的同時回應他國合理關切,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共享文明與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盵24]內源式發展強調立足本土發展來協調世界性問題,高等教育要立足其所屬國家的發展需求實現自身的完善發展,喚醒其服務全人類事業的內在屬性,以更好地應對全球化時代的教育挑戰,為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提供現實可能。我國高等教育要堅守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將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重要使命,在強化中國傳統文化的身份生成與應對全球性風險挑戰之間,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目標,自主建構高教強國的“中國模式”,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

一是要發揚我國高等教育的優秀傳統。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中,一些教育傳統、教育經驗、教育方式歷久而彌新。譬如,逐步形成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對繼續加強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具有重要意義;不斷豐富發展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對開展高等教育課程教學、管理實踐等工作具有重要指導價值;“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更是高等教育發展歷來遵循的根本原則;等等。這些均是我國高等教育內源式發展需要系統化、結構化凝練整合的“中國經驗”。本土生成的經驗成果也是全球思想、制度、模式的積累與創新。我國高等教育應當從本土發展需要和自身行動方式中汲取力量,逐步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類型模式,提煉高等教育本土化的經驗傳統和話語符號,為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高等教育樹立榜樣。

二是基于本土發展需求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我國高等教育在發展國際化的過程中不能無視本土的社會發展需求,要破除狹隘民族主義和本國利益視角的弊端,超越“本土化”的封閉與偏見,將服務民族國家發展與全球性立場、人類問題聯系起來,真正發揮高等教育之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作用。當前,高等教育要繼續秉持本土需求導向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根據本土需求創新本土方法,以解決中國問題為核心驅動力吸收轉化外來經驗,強化基于本土需求的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的內部供給,提高本國人力資本和知識生產的效率,為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提供充足的智識資源,進而打通高等教育資源從國家到世界互動流通的渠道。

三是彰顯大國擔當服務全球治理和人類社會進步。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25],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和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26]。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國,發揮高等教育大國的表率作用是中國高等教育必須承擔的責任。高等教育中的“中國特色”來源于高等教育建設中的內生模式,只有堅持高等教育內源式發展,在實踐中探索自身的改革發展經驗和方法論,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制度,才能進一步優化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智慧、中國經驗的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結構,構建具有世界意義的本土化高等教育大學理念與發展模式,在實現自我發展的同時承擔起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引領的高等教育新秩序新定位中的責任。

2. 聚焦知識生產,加快高等教育軸心轉動

高等教育在知識創造和教育實踐中的開拓創新精神,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晶,賦予了其圍繞知識進行探究的天然使命,也是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不斷進步的不竭動力。人類要學會哪些知識,人類社會發展需要何種知識,教育如何通過知識朝向人類共同利益發展等問題,都與高等教育的天然使命--知識探究有關。以知識為介體,高等教育從被動適應社會到主動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再到積極引領社會發展進步,成為近現代社會的“軸心組織”和“人類社會的動力站”,助推人類走向解放。知識探究,既是高等教育內源式發展的目的,也是發展本身。我國必須聚焦高等教育的知識探索、創造、生產、傳播等使命,加快高等教育作為社會軸心的轉動作用,為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一方面,拒絕知識體系的“中心主義”。普遍意義上看,雖然世界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但受長期的西方中心主義的高等教育依附理論的影響,不少半邊緣國家還未及時形成明確的戰略去實現高等教育的飛躍,趨于慣性停留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知識體系處于世界中心位置的惰性思維中,認為非西方國家應當盡力學習模仿以追趕差距。的確,盡管當前全球化浪潮勢不可當,國家之間的交流愈發緊密,但國與國還未能形成完全平等的關系,各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性,高等教育始終是發達國家文化輸出的重要手段[27],一些邊緣和半邊緣國家極易“被依賴”或“同質化”。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下的高等教育內源式發展倡導平等的、多元化的、不壓迫本土或地域性知識的共同發展,注重本土知識,特別要求非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在知識探究過程中積極參與、主動作為,以本土知識為基礎與西方文化進行交流互動,保留并發揚本土知識所具有的文化、歷史、價值觀等。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其與外來知識以及普遍知識的對立。知識是一項未竟的事業,探究知識是高等教育推動共同利益生成的重要途徑,對于易沉溺于外來知識裹挾困境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需要更主動地創造,應當設身處地地理解、掌握本土知識?!暗胤街R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為任何文化制度,任何語言系統,都不能夠窮盡‘真理’,都不能夠直面上帝。只有從各個地方知識內部去學習和理解,才能找到某種文化之間的差異,找到我文化和他文化的個殊性,并在此基礎上發現‘重疊共識’,避免把普遍性和特殊性對立起來,明了二者同時‘在場’的辯證統一?!盵28]

另一方面,創新本土知識技術和成果。關注本土知識,既承認每一種知識的存在,又避免陷入追逐中心的困境。因而,消解外部“權威知識”的沖擊和施壓,需要由內向外、由下而上從本土知識的創新能力上下功夫,強調基于社會歷史文化條件的本土知識對于發展的重要性,理解、學習和創造自身內部的本土知識,進行基于本土知識的認知、探索、實踐的全球轉換。高等教育應當也必須成為知識創新的引領中心,基于地緣優勢,利用本土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協調本土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改進知識生產與區域發展間的耦合機制,激活高等教育進行知識探究的內生動力,開辦特色學科、發展交叉學科和建設一流學科。在知識理論闡釋和探究中,注重本土知識的理論闡釋和話語體系生成,推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筑牢思想根基。在知識轉化和應用上,創設鼓勵科技創新的良好教育生態支撐,緊緊圍繞國家急需的關鍵領域和戰略重點整合本土力量開展協同創新,以顛覆性技術和革命性產業領域為國家繁榮發展提供強大驅動力,回應全球性難題,向世界供給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和觀念,為增進全人類福祉做貢獻。

3. 尊重多元文明,推動高等教育交流互鑒

“每一個民族都有其教育文化和教育價值體系。它們各有特點,都能對人類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所貢獻?!盵29]尊重其他文明,實質上就是尊重自身文明?!敖鉀Q國際教育的問題……第一要自己曉得自己,第二要自己曉得別人,第三要別人曉得自己。自明,明他,他明,是解決二人以上的問題的根本辦法,也是解決二國以上的問題的根本辦法?!盵30]高等教育內源式發展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內容和知識體系平等,尊重文化知識的多樣性,同其他國家高等教育保持平等、開放、交流的態度,堅定自身發展的內生特性,以探求自明之路為發展根基,在相互交流學習的過程中轉化它國高等教育成果,展示自身的高等教育經驗,通過合作共享的方式引導世界高等教育從“中心-邊緣”秩序走向多極化格局。

一要保持平等合作的開放心態。面對不同民族國家文明的差異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并不是要消滅差異,而是要在平等互信的交流中實現求同存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是互鑒的,文明因平等而互鑒;文明是包容的,文明因豐富而包容”[31],高等教育在促進國際交流方面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內源式發展以自主發展為首的方式調試“本土-外來”的相互作用,在維系本土發展的基礎上保持開放、交流、比較和互益,不僅注重自身內部發展,而且關注其他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步履,推進各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認識和理解,建立平等、和諧、多元的全球高等教育伙伴關系。

二要豐富高等教育多邊對話平臺。在國際制度交流方面,要主動適應國際普遍認同的制度,如國際工程教育認證制度、學術同行評議制度、學分互認制度[32],增進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制度型開放,為參與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奠定制度根基。在國際人員流動方面,繼續加強以師生為主體的跨境交流,增強國內外大學的合作辦學效益和民間非政府組織的紐帶作用,積極開展“在地國際化”,豐富我國高等教育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合作層次。在學術共同體平臺創設上,通過建構國際學術網絡、參與國際同行評議、建設中國特色的國際學校、吸引更多優秀的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等“走出去”的方式,促進與世界一流大學、教育研究機構、相關政府機構的交流與對話,筑牢共同發展的思想文化基礎。

三要擴大教育國際公共產品供給。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將世界看成一個整體,認為國家在體系內部存在上下移動的可能性,一些“半邊緣”國家可能采用零和博弈型或互惠型的向上移動路徑。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高等教育內源式發展,顯然采取的是后一種路徑,不僅服務于本國發展需求,還承擔起解決全球性問題的責任,試圖通過分享中國高等教育經驗和模式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提供新的價值觀。如許,高等教育既要輸出符合人類共同價值和利益的公共知識成果和科學研究的教育資源,又要傳播具有中國教育話語體系和文化特色的教育經驗,在不損害國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讓高等教育的創新成果與發展經驗由世界人民共享,特別要秉持文化自信,將中國高等教育的本土經驗與成果提煉為國際社會易于理解的具有標志性的概念范疇,勇于并善于運用中國高等教育傳播的話語體系和敘事藝術將本土教育理論及成果推介到世界,深化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多邊機構的合作,提升發展中國家在世界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參與程度和影響力。

4. 堅持立德樹人,增強世界共同意識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主體是處于自然與社會雙重關系中的人類?!疤热魧l展理解為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的話,那么這個所謂的發展只有依靠社會的內部力量來實現?!盵33]將作為教育主體的學習者培養為自由而又全面發展的個體,是各國教育改革實踐中所具有的共同點,也是教育的本真目標,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教育目標?!敖逃闹饕熑沃痪褪菫閭€體進入世界提供機會……在一個生活著與我們相異的他者的世界之中我們才能入場?!盵34]高等教育內源式發展,使人獲得充分的發展,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共同準則的社會聯系,幫助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滿足“善”的倫理價值觀念,在多樣化的世界中學會共存。

一方面,堅持立德樹人的高等教育任務。培養人類進步事業的新人是我國高等教育內源式發展的基本任務。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發展高等教育、培育時代新人的中國堅守,“德”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一個人所應具備的道德、倫理、價值、品行的深刻詮釋與縮影,實質上同世界各國所追求的“善”相通,指向人類社會發展中個體應該具備的美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盵35]高等教育內源式發展提倡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認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中國教育經驗與中國話語表達,向大學指明了培育“社會主義社會有責任感的公民和人類進步事業的積極參與者”[36]的育人方向,要求繼續堅持并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開展“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共同價值觀教育,民族、國家多元價值的理解教育,全球公民的責任意識教育,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教育[37],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大學生自覺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另一方面,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創新人才需求。高等教育內源式發展將人的發展放至首位,人才培養理念不僅要注重帶有普遍價值的精神基礎,也應關注服務國家及全球發展的能力基礎。高等教育要堅持“知識專精,技術創新”的專業型人才培育,利用產學研平臺將學科資源、科研資源和社會資源轉化為優質的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和混合式教學等平臺傳授專業知識,聚焦世界科技前沿領域,聚焦支撐產業關鍵技術的創新,提升學生的科學研究創新能力;堅持“德才兼備,學科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培育,鼓勵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持續增設并完善交叉學科門類,開發多樣化交叉學科試驗平臺,對接企業多元人才需求,結合“通??纭闭n程體系建設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價值觀念的培養;堅持“合作交流,傳承文明”的國際化人才培育,加快建設“國際化”的新型課程體系,完善學習合作的國際交流機制與實踐渠道,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始終秉持“知識、能力、素質、人格”并重的人才培養方向,提升基于知識技術創新的全球人才競爭力,為推動各國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猜你喜歡
內源命運共同體
愛的共同體
命運的更迭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共同體的戰斗
命運秀
內源多胺含量在砂梨果實發育過程中的變化研究
內源信號肽DSE4介導頭孢菌素C?;冈诋叧嘟湍钢械姆置诒磉_
一次注射15N-亮氨酸示蹤法檢測雞內源氨基酸損失量適宜參數的研究
命運
命運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