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踐困境與路徑優化
——基于人體形態學科技館沉浸式生命教育的探索

2023-03-14 23:49劉譚明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生命大學生教育

劉譚明,楊 鎮

(1.中南大學 基礎醫學院,湖南 長沙,410012;2.中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41008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1]33。生命教育作為實現人全面發展的保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搭建高?!叭恕本仃嚨挠辛ψナ?,承載著貼近大學生學習生活實際、觸動思想認知的育人內容,其一入場便受到高校師生的一致認可。反觀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生命教育工作還停留在理論層面,集中體現在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側重于大學生生存現狀的理性分析。實踐層面的探究還有待深入,也尚未形成一種有效且可推廣的生命教育模式,擺脫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現實困境還有較大的努力空間。在充分利用醫學教育的獨特資源,發揮人體解剖學教學特色優勢的基礎上,中南大學人體形態學科技館經過20 多年的生命教育探索與沉淀,初步形成了以“由死觀生”“感恩而生”“敬畏而生”“熱愛而生”四個模塊的沉浸式生命教育實踐資源,極大地豐富了生命教育的內涵,可為當下大學生生命教育實踐提供一種全新的參照思路與實踐方式。

一、新時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問題提出

生命教育自20 世紀90 年代中期在國內提出以來,學界對生命教育的諸多問題進行了探討研究,主要體現在對生命教育的概念闡釋、理論探究、內容研究與實現路徑探索等四個方面。如湯麗芳整理了近20 年來國內學術界在生命教育的基本內涵、理論體系、實施路徑方面的研究狀況,并就生命與教育之關系以及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等問題進行探討[2]24。晉銀峰等則認為,生命教育研究困境主要體現為:研究范圍有限,視域褊狹;研究內容較淺,整體性不夠;研究方法偏重描述,實證運用缺乏;研究體系不健全,學術爭鳴不強[3]41??傮w來說,我國生命教育具有“重理論研究,輕實踐探索”的特點,對生命教育實效性的探究沒有持續深入。要解決生命教育中的主要問題,絕非僅僅通過理論的完善,而更應該在實踐中探尋有效解決途徑。因此,需要從大學生生命教育存在的現狀與實踐困境入手,對漠視生命現狀、原因分析、現實呼喚分別作出解讀,才能真正為大學生生命教育“把好脈,開好方”。

(一)大學生存在漠視生命的生存現狀

近年來,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青年自殺、抑郁等問題頻發,引發社會強烈關注和廣泛擔憂,并且呈現出了一些新特點。2023 年4 月,4 名游客在張家界天門山景區集體跳崖自殺,后經調查發現,四人通過“網約”方式共同前往,自殺者年齡從22 歲到33 歲不等。2023 年5 月,華東師范大學、贛南師范大學、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4 所高校先后有學生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有關大學生自殺這類令人痛心的新聞時有出現。青年自殺行為也出現了網絡性、群體性、隱秘性等新特點。社會在高度關注高校自殺事件的同時,也在反思大學生群體為何漠視生命,缺乏對生命的敬畏與珍愛。我們該如何有效應對青少年群體面臨的困境,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慘劇的發生?這值得政府、高校、社會等各個層面高度關注并妥善解決。國家衛健委在2020 年9 月發布《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把高中及高校學生列為抑郁癥重點防治四大群體之一,要求為中學、高等院校所有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2023 年2 月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18 至24 歲青年為抑郁的高風險群體,抑郁風險檢出率高達24.1%。顯而易見,大學生群體正處于這一年齡區間,這也反映出了大學生群體存在漠視生命的嚴峻現狀。

(二)大學生漠視生命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學生群體選擇自殺的因素眾多。從個體發展角度看,認知偏差、家庭關系緊張、學校教育缺位、社會變革沖擊等因素都會成為重要的關聯因素。在個體認知方面,褚惠萍認為“大學生處于情感最豐富、最微妙的時期,同時也是最動蕩、最叛逆、最危險的時期”[4]148。這個重要的群體心理特點,決定了大學生生命認知處于走向定型但尚未定型期,需要強化引導甚至進行必要的介入。心理的“斷乳”期向心理成熟期過渡,大學生群體在適應新的大學校園環境與面對新的社會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國家對該群體勢給予持續足夠的重視。在家庭關系方面,完整和睦的家庭關系成為關鍵性因素?!靶腋5耐曛斡簧?,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治愈”集中體現了家庭關系和諧的重要性。家庭離異、關愛缺失、家庭成員相處緊張等,都可能造成個體人格上的某些缺陷,降低其抗挫折能力。經不起現實中“一根根壓在身上的困難稻草”,尤其是大學生在面對情感挫折、學業和就業壓力等多種負面情緒多重疊加時,尤其需要家庭更多包容和關注。

在學校教育上,生命教育的價值能否真正得到重視并落實成為關鍵。諾丁斯言“死亡問題在學校里也基本上不被重視,除非有悲劇事故發生了”[5]105。馮建軍則把生命和教育的關系闡明得更為清楚,“生命作為教育的基礎,生命的價值是教育的基礎性價值,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轉換的基礎性構成,生命體的積極投入是學校教育成效的基礎性保證,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成為生命的教育,才能真正找到教育的歸宿”[6]137。反觀現實,學校在重視生命教育方面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在社會變革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后疫情時代相互激蕩,給青年群體的心理沖擊前所未有。仲杉認為,“疫情對很多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很多心靈承受能力較弱的學生需要教師對其進行適當的引導,才能繼續以平穩的心態投入后續的學習以及生活中”[7]257。因為無法適應社會變革的巨大壓力,一些大學生出現了“躺平”“擺爛”等群體心態。大學生的這種心態和行為嚴重背離了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也不符合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期待,是高校教育務必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三)生命教育的演進歷程與現實呼喚

從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來看,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是最早倡導和實踐“生命教育”的學者,其最初的出發點是為了應對美國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毒品、暴力、艾滋病泛濫等嚴重社會問題。半個多世紀以來,生命教育引起全世界的普遍關注和廣泛實施,有關生命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在西方社會發展已較為成熟。1976 年美國中小學廣泛開設了生命教育課程,到20 世紀90 年代基本得到普及。我國生命教育自20 世紀90 年代開啟以來,針對學生群體存在的漠視生命問題,國內學者強烈呼吁重視“生命教育”的推廣實施。其中學校探索的主要方向集中在提升受教育者的抗挫折能力,避免負面事件的發生。身處社會變革的新時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的,“面對世界的深刻復雜變化,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蕩,面對紛繁多變、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社會現象,面對學業、情感、職業選擇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時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經歷”。[8]173首都師范大學兒童生命與道德研究中心主任劉慧認為,“學校生命教育實踐既取得一定成效,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在目標、方法、過程等諸多方面,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生命教育并未成為學校教育的主旋律、生命教育理論研究的匱乏以及教師生命教育的缺失等”。[9]3因此,正視當前青年大學生的生存現狀和高校生命教育的現實需要,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有效方式,著力解決目前生命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滯后性,具有較強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新時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踐困境

(一)生命教育的定位:被動應對過多與主動適應偏少

“被動應對”成為一段時間內生命教育的入場方式,生命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實際擔任了“突擊”的角色,一度陷于“救火屬性”的尷尬境地。我國生命教育入場前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青少年群體生命的喪失和傷害,主要包括自殺、意外傷害和心理疾病等長期困擾校園安全穩定的問題,生命教育在我國呈現出一定的“滯后性”,對于生命教育的價值認知也存在一定的“偏離”。在此期間,社會和學術領域對此重視程度較高,但尚處在為解決現實問題而被動應對的境地,處于為尋找破解問題方法的探索階段。根據時代發展狀況,國家相關部門也作出了一系列的積極應對。如2004 年年初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在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珍惜生命、遠離毒品”教育。從此,生命教育作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開始得到政府的重視,遼寧、上海、湖南等地相繼頒布了生命教育實施綱要或方案,但這還僅限于部分中小學生層面。2005 年年底,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在北京舉辦了中國首屆青少年生命教育論壇。高校在生命教育方面也開始進行系列嘗試性的實踐,清華大學在2004 年開展了生命教育的拓展訓練活動,復旦大學2005 年開設了“生命教育研究”的選修課程。2010 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出臺,進一步明確“重視生命教育”的要求,正式把生命教育提升到國家層面,將實施范圍延伸到了大中小各個層次的學生。

進入新時代,生命教育進一步得到了快速發展,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成為教育領域的共識。2016 年9 月,經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審議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北京師范大學發布,把“全面發展的人”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提出將“珍愛生命”作為健康生活素養的首要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共同富裕,其中一個重要的內涵就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生命教育無疑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路徑?!叭说娜姘l展”作為一個嶄新的視角,既能看出國家層面對推動生命教育工作力度的持續增加,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生命教育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被動應對到主動適應的漸變過程。但同時面臨的困境也較為明顯,生命教育的深入開展還缺乏頂層設計支持,生命教育課程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尤其是實踐層面的具體實現路徑缺乏指導;對受教育者而言,傳統觀念束縛依然存在,國內高校普遍還處于各自摸索階段,系統的規劃設計較為欠缺,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還亟待提升。

(二)生命教育的內涵:“工具屬性”過強與“發展屬性”偏弱

生命教育在我國發展前期,扮演了幫助生命個體認知世界和適應世界的“工具屬性”的存在。作為一種“舶來品”,其最初發展邏輯是為了分析和解決生命“暴露出的問題”。然而生命作為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生命教育大多側重解決現有問題的“短板”逐漸凸顯,與其應當具有的定位存在偏離。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深入,人們在不斷反思生命教育作為“工具屬性”解決已有問題時的不足,進而不斷重視生命發展問題。進入新時代以來,特別是新冠疫情暴發,為生命教育的內涵理解提供了全新契機。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健康曾遭受嚴重威脅,而我國堅持“在保護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我們也能夠做到不惜一切代價”[10]15的價值理念,就是非常重要的生命教育內容,能夠成為新時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工作指引。同時,我國推進實施的健康中國戰略,以全民健康為價值追求,這為生命教育賦予了直面生命問題、強化生命態度、注重生命原則、實現生命價值的新內涵。

關于生命教育在新時代的內涵表述,學者姜穎鵬認為,“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與實施,促進了對健康、生命內涵的理解和認知水平的提升,對中國傳統生命哲學和西方生命哲學都會產生新的影響”。[11]505需要指出的是,當前國內關于生命教育的內涵存在著泛化和矮化兩種傾向,即泛化為與生命有關的教育理念,或矮化為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這顯然都是片面的。生命教育應當關注生命完整發展的現實需要,而不是只注重其對解決問題的“工具”存在,更應重視和發揮其在人的生存與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并且將之作為新時代生命教育內涵的核心屬性。

(三)生命教育的本質:“人之周全”過重與“人之完整”偏輕

馬克思主義生命觀強調對生命的尊重,實現生命的豐富性、整體性和完整性,以克服人類發展的片面性[12]145。這就要求我們從“人之完整”的視角理解生命教育的本質?!吧^”在我國傳統文化的認知中與現代定位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比如從我國傳統文化“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生命是作為與精神層面對立甚至是襯托的存在,并且以此當作一種古代核心價值觀宣揚?!吧眢w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盵13]247生命在古代成為道德衡量的標志,生命作為個體的獨立性和價值性被嚴重貶低。在生命教育傳入我國相當長的時間內,“人之周全”一度當成生命教育存在的目標,這些都與生命教育的發展和價值彰顯產生了較大偏離。

生命教育的本質不應當只是追求守護“人的周全”,甚至矮化為一種“消極防范”性質的教育形式。每一個生命自身得到自由全面地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也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人之完整”。馮建軍認為:“發展性生命教育,不是從生命問題出發,是從生命發展需要出發,從對人生的思考出發,整體設計生命教育?!盵14]25生命教育的本質是要促進“人之完整”,過程就是從發展的角度審視和促進生命教育。當前,國內高校生命教育以課堂知識講授為主,雖有部分學校專門開設了生命教育課程,卻忽略了受教育者本身是有著鮮活的生命體驗和心理感受,每個受教育者都有獨特的實踐經歷和生命感悟。針對這種“生命錯場”的教育理念,才有了聚焦受教育個體生命獨特性、主體性,強調生命完整性的教育模式?;诖髮W生安全穩定工作的極端重要性,生命教育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應有之義和重要部分,而且應當提升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高度來考量,并且要努力嘗試破局,探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實現方式。

三、新時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路徑優化

新時代大學生生命教育實踐應當更加主動地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以實現“人的完整”為發展目標。面對當前大學生生命教育實踐中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說教、輕滲透”的困境與“不敢講、講不夠、講不透、效果弱”的窘境。中南大學從“人之完整”的角度,以“發展生命教育”為視角,圍繞“由死觀生”“感恩而生”“敬畏而生”“熱愛而生”四個維度,著力推動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實踐路徑在生命認知、生命態度、生命原則、生命質量上的優化,取得了較為豐富的實踐成果。學校依托1999 年獲評首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人體形態學科技館,發揮湘雅醫學的人體解剖標本資源和醫學教育獨特優勢,利用館藏的1400 余件人體形態標本,創設“生命起源”“生命風采”“人與自然”“比較解剖學”四大主題展區,以科技互動為明線,多視角發掘生命與自然的奧秘。以隱藏在展品背后的知識和故事為暗線,開展數字化和沉浸式的生命教育,大力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精神。這種沉浸式的生命教育,以可觀可感的生命科學和真實感人的故事為基礎,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實效與社會反響?;孛磕杲哟齾⒂^者達2.5 萬人次,每年接待境內外參觀單位100 余家,累計輻射包括大學生在內的不同受教育對象50 余萬人次。

(一)在“由死觀生”中認知生命意義

在2023 年3 月舉辦的第13 屆“中國影協杯”上,電影《人生大事》獲得年度十佳電影劇作名單,作品中傳遞了“正視死亡,珍惜當下”以及理解人生意義的主旨,從直面死亡的視角去探討如何更好地去接受“親人死亡”這一人生必修課,最后升華到“在認清楚生活真相之后依然選擇更熱愛生活”的人生思考?!皩Υ劳龅木匆?,猶如對待生命的真誠。生死之外,再無大事?!盵15]112認知生命是第一步,而其中最為關鍵一步,就是對“死亡”的認知。在中國傳統文化和實踐中,“死”是一個較為避諱的話題,直面死亡事實上是很艱難的,人們更愿意選擇相信和接受“輪回”的存在。生與死兩者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孔子有“未知生,焉知死”的人生感言,其重點是強調“生而應當積極奮進”的一面,但對“死”的避而不談則反而讓生命認知和實踐過程困惑增加,最終出現認知動力缺乏乃至形成認知迷茫??陀^地說,當代的生命教育理念缺乏強調生死的“一體兩面”關系,沒有主張從生死相連的角度考究人與人生的起點和終點,并以此去幫助人們形成合理合意的生死智慧,進而達到“由死而生”的生命態度和認知。

縱觀我國高校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多數以理論教育為主,把“善待生命”作為原點,主要目標在于引導學生“熱愛生命之美好”,其次才是傳授傳統教育中的標準課程知識,而其邏輯起點“善待生命”一直缺乏有力支撐,也沒有說清楚“為什么”,而這恰恰可以從“死亡觀教育”的缺位中找到原因。死亡觀教育不是消極的生命教育,而是從生命必然死亡的角度探究“生命有限,走向終點”的必然性。因為生命來之不易,個體生命終究要消逝,甚至隨時會因某些意外而凋零終止,這些都是能夠解釋和支撐“為何善待生命”的理由。不避諱地直面“生命到來的偶然和不易”,接受“生命必然消逝”的事實,認可生命個體是有限的存在,這正是“死亡觀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個體形成全面生死認知觀的前提條件。

在生命教育實踐過程中,給大學生闡述清楚個體都受制于“生命有限”的事實,這是生命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為基礎的一步。人體形態學科技館作為探索生命奧秘的重要場所,能夠清晰地闡釋生命認知,館內藏有的“無語體師”的標本,通過組織學生現場參觀和體驗,可以直觀地從標本中感受到生命誕生、成長直到死亡終點,用一種演繹式的方法進行一種“無言的生命教育”,充分展示生命的偶然和來之不易,成長總是充滿艱辛,死亡必然成為人的最終歸屬。從這種“死的必然”中明白“生的偶然”,進而讓受眾大學生努力思考“生命存在的應然”,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懂得生命中的基本價值觀念,通過死亡的必然終結性來反思生命的真正意義及其價值。

(二)在“感恩而生”中體悟生命態度

在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基礎上,培養和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和珍惜觀念,這屬于生命教育認知的第二階段。在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感恩文化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生命教育應該是感恩生命的教育,這是一種辯證的生命態度。感恩生命是對生命來之不易認知的積極反饋,在“由死觀生”認知觀念基礎上形成。雖然“生命有限”可能會異化為消極反饋的“偏離”,這個偏離就是認為“生命苦短”,需要“及時行樂”,只顧自己,不關心別人的感受。因此,在“由死觀生”之后需要引導和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用積極的態度看待生命的“有限性”,正是因為生命的有限,才突顯了感恩生命的可貴,更應該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生活。感恩意識的培育首先得益于其作為生命個體,應該反思和認識到人的生命誕生并非獨立產生的,而是來自父母、環境等諸多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個人的成長更是需要各種因素共同作用達成,任何人都應該感恩外部環境給其創造的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條件。

感恩作為一種生命態度,屬于個體深層的認知意識,需要尋找一個適當的載體,才能有效地激發感恩意識。通過組織大學生參觀人體科技形態館的嬰兒標本和婦女生育講解等直觀方式,可以對大學生產生非常強烈的視覺和心靈震撼,促使其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生命,積極追求生命、人生的價值與意義,進而形成感恩生命、父母、社會等多方面的意識。同時,形態館有著眾多珍惜生命的教育素材,如人體科技館講解志愿者的動情解說、遺體捐獻者的生平事跡講述、決定遺體捐獻的初衷分享、形態館心愿墻的展示、志愿捐獻器官的故事講解等,這些具體的、感人的沉浸式情感體驗都在無形中促使大學生形成珍惜生命的生命認知和人生態度。

(三)在“敬畏而生”中堅守生命原則

愛護生命、敬畏生命,這是大學生生命教育認知的第三維度,屬于生命教育高層次的目標?!皩τ谏鐣碚f,‘生命至上’的價值觀體現在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對個體生命的獨特性、唯一性的尊重?!盵16]13其內涵為以生命的自愛、愛他、敬重為源頭,通過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關心,形成“生命自覺”的意識,并最終產生敬畏生命的情感體驗。具體而言,就是珍視生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生命。對于生命個體來說,人是自然生命與社會生命的雙重存在,正確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對生命始終抱以熱愛與善待,學會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堅強意志來實現自身發展,在生命需要關注和幫助時拒絕冷淡甚至冷漠,都是對生命的敬畏表現形式,也只有達到敬畏生命的層面才可以使個體自發地珍愛生命,自覺地拒絕任何自殺和其他不利于個體生命安全的行為。

在參觀人體形態學科技館的過程中,醫學生講解志愿者本身就是很好的榜樣示范?!耙驗橹挥猩拍軉拘焉?,只有人格才能感動心靈,因而生命教育要求教育者自身應生活充實,積極向上,洋溢著對生命的熱愛?!盵17]68志愿講解者們帶著對生命的敬畏,既講述生命成長的脆弱和逝去原因以及遺體捐獻者感人的故事,又分析阻礙生命延續的諸多常見疾病。讓參觀者認識到生命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和病痛,進而引出每一個個體都需要增強對自己和周圍人的愛護,生命的延續需要善待自己和他人。善待身心的維度與心理健康教育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前者強調身體到心靈的和諧統一,強調生命過程中的自愛、助人、互愛的精神。后者則從心理健康角度挖掘維持身心協調發展的心理要素。善待身心還強調要學會與自己和諧相處,最大程度地將成長中的內在矛盾柔性化解,這些都屬于高層次的維度。心理問題是引發大學生自殺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學生自殺率一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訴求和工作目標。而敬畏生命、善待身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有助于減少大學生自殺現象的發生。

(四)在“熱愛而生”中實現生命綻放

熱愛而生屬于生命認知的最高層次,面對生命的坎坷不易后選擇繼續熱愛生命,這是一種對生命認知的升華和人生境界的超越。馬克思在青年時期就已經開始關注人的存在價值問題,認為職業指針要定位在實現“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18]459,這是生命高質量發展的一種良好狀態,很好地體現了個人后天的積極生存狀態及提升生命質量所進行的活動。生存與發展是人類生命活動的兩個層面,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生存是發展著的生存,而發展是生存的歷史延續和超越。其中,生存著重強調人作為個體的存在和當下的現實需要;發展則重在強調個體的運動和變化,更為關注人的長遠需要。一個生命個體得到有效的生命教育,一定是主動實現自我的過程,這是生命教育效果最佳的狀態。在前三個維度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大學生對于生存的渴望,就一定會活出不一樣的生命體驗。生命個體就像一滴水,把有限的生命投入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中,在社會中奉獻并成就個人價值,這樣的生命才會永不枯竭,這或許就是對個體生存發展的最好闡釋和最高境界。

概言之,大學生生命教育是讓大學生個體在充分認知生命、感恩生命、尊重生命的基礎上,形成熱愛和發展自我的意識和能力,這與馬斯洛自我需要層次理論的自我實現最高層次需要有著共通之處,也是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終極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立場,認為“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19]150。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命教育是一種追求熱愛生命為目標的文化形態。馬克思承認人類生命的自然屬性,但指出必須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理解這些屬性[20]110?;谌梭w形態學科技館的沉浸式生命教育,可以使大學生在心靈震撼的基礎上,結合個人實踐體驗感悟,不斷反思人之為人的價值,在認識到當前來之不易生活的基礎上,升華為如何讓個體生活更有意義,讓生命具有更高質量,更能實現人生自我價值,不辜負生命“應然”賦予的意義,并用努力奮斗去實現“生命的應然”,最終達到形成一種主動珍愛生命、積極向上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通過直觀感受生命誕生之神奇、人體結構之精妙以及系列感人至深的生動生命故事的加持,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強化大學生對于生命意義、態度和原則的認知。

四、結語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明確指出:“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薄斑@標志著生命教育正式上升為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盵21]176正如學者顧明遠所說:“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盵22]85新時代呼喚新的更加有效的大學生生命教育,而大學生生命教育本身必然會隨著新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從理論走向實踐的路徑也必然會得到不斷拓寬。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踐在我國有著“后發”優勢,可以吸收之前的所有先進經驗,主動適應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特別是經過疫情防控的洗禮,人們對生命的認知思考、狀態反思、意義追求以及對生命質量的提升需求都是空前的。生命教育從學校實踐層面到全民實踐層面的價值認同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生命教育正在慢慢回歸其發展價值本位。對于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而言,在沒有國家統一規劃教材的情況下,需要高校注重從生命教育的大膽實踐中努力尋找答案?;谌梭w形態學科技館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四個維度,從“人之完整”角度進行生命教育的實踐探索,是一個循序漸進且不斷升華的價值實現過程,很好地結合了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和時代特點,將大學生帶到了一個實踐育人的情景中,沉浸式和體驗式成為其最大特點,它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體悟生命存在的價值,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性,融實踐、科普、育人于一體,極大地提升了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效性。

猜你喜歡
生命大學生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大學生之歌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