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富裕目標下河北高校人才培養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

2023-03-17 04:53王華東劉朝楠王志虎
關鍵詞:共同富裕人才農業

王華東, 劉朝楠, 王志虎

(1.新疆科技學院,新疆 庫爾勒 841000;2.河北工程大學,河北 邯鄲 056038)

隨著全面脫貧攻堅的順利完成,我國現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為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鄉村是不可忽略的關鍵領域,只有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共同富裕才能真正落地。高校作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主戰場,對鄉村振興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理應肩負起重要使命,主動有所作為,改變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助力共同富裕目標早日實現。

一、文獻梳理和問題提出

共同富裕與鄉村振興研究在中國早已有之,黨的十九大之后關于共同富裕與鄉村振興的相關問題在學術界的關注程度急速提升。已有研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關于共同富裕的研究

學術界關于共同富裕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發展演進(方寧、郭瑞萍、王婷等)、科學內涵(黃祖輝等)和實現路徑(張來明等)。關于共同富裕的觀點形成了三種學說:“共享富裕說”(任保平,2021;王立勝,2021;楊文勝等,2022)、“過程富裕說”(顧海良,2021;楊煌,2021;何文炯,2021;張占斌等,2022)、“全面富裕說”(李娟,2007;左偉,2019;曹海軍等,2022;唐任伍,2022)。關于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研究方面,共同富裕的實現要以高質量的社會保障體系為重要的基礎支撐(何文烔,2021)。共同富裕不僅僅指物質層面的富裕,還涉及到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方面,所以要從頂層設計、收入分配機制、教育及社會保障等多個維度共同助力共同富裕建設(唐任伍,2022)。

(二)關于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研究

張蕊(2020)[1]認為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重要支撐,鄉村振興和人才支撐體系是兩個互為支撐的因素,大力發展農業人才,建立健全農業人才發展的各項保障機制,促進人才發展,推進鄉村振興。張紅霞、陳偉娜(2018)[2]等人認為人才支撐體系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但是在政府、企業以及高校三個層面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趙一安、董偉欣、韓立杰(2022)[3]以及王衛華、李美會、郭玫(2022)[4]等人認為應當以市場為導向,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設置面向地方支柱產業和服務業的應用型專業,并在鄉村振興發展理念的正確帶領下,不斷創新教育手段,培養應用技能型以及創新創業型人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三)關于共同富裕與鄉村人才培養研究

戴妍、劉斯琪(2022)[5]從以教化人、以教塑文、以教強治、以教保生四個方面闡述了教育是共同富裕建設中的優先任務與核心舉措,也是助推共同富裕實現的重要動力和重要內涵,應加強高校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實施人才下鄉舉措,將教育發展優勢貫徹落實到共同富裕建設全過程。

綜上,高校如何培養鄉村振興所需人才,盡管學術界已經意識到了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但針對此類問題的單方面研究成果較多,將二者結合起來,探究共同富裕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成果較少,尤其是基于高校視角探討人才培養相關研究更少。面對共同富裕目標實現的新要求,教育應該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重新審視,考慮高校在人才培養上支撐鄉村振興人才的需求,并通過河北省高校的實踐案例,來歸納總結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適切路徑。

二、共同富裕背景下河北省鄉村振興人才的供給和需求分析

2018年9月出臺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鄉村振興人才支撐計劃”,要加快培養農業生產經營人才、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鄉村治理人才和農業農村科技人才等,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6]。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我國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開啟了共同富裕新征程。2022年黨的二十大提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一)河北省鄉村振興所需人才的供給分析

河北省目前在以下層面開展了一系列舉措。

1.加大了高學歷和短缺農業技術人才引進力度

依托重點大學的選調生招錄、基層遴選、事業單位“名校英才入冀”等人才政策,有計劃引進高學歷和短缺專業技術人才進入“三農”工作隊伍;著力引導城市專業人才投入鄉村振興,激勵農村有情懷的外出務工青年返鄉,建立農村人才信息庫,搭建各類人才扎根農村的事業平臺,夯實各類人才的事業基礎。2020年,全省各類返鄉下鄉人員超過50萬,帶動就業200萬人,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發展良好格局[7]。預計到2024年底,河北省返鄉入鄉創業人數累計超過60萬人。

2.大力培養高素質農民

實施鞏固脫貧農戶技能培訓行動,充分發揮各級農廣校和培訓基地教育培訓的主渠道作用,讓越來越多的農民掌握新知識新技能,成為農業產業發展的帶頭人,助推鄉村振興,對已脫貧戶和小農戶開展短期專業技能培訓。實施產業脫貧帶頭人培訓行動,遴選有良好產業發展基礎、有較強輻射帶動能力、有樂于助人良好意愿的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產業脫貧帶頭人培訓。積極發展農業教育,對于農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投入大量的資金以及教師資源,加強政策方面的保障,人才政策落實到位,不斷推進鄉村振興[1]。

其次,河北省各地通過開辦夜校培養高素質農民。比如河北淶源開辦農民夜校,利用駐村工作隊、學校、協會等多方力量組建師資隊伍,在教室、田間地頭及利用掌上移動端等進行授課,已開辦農民夜校培訓班450場次,受益群眾1.4萬人次。河北省阜平縣峪鄉積極推進產業扶貧工作,先后建起12個家庭手工業工廠,帶動260名村民就業,助力190戶家庭脫貧[8]。

3.對接高等院校專家教授,助力農業創新驛站和農業科技小院建設

農業創新驛站作為連接農業轉接和農民的橋梁,不但要具備科技研發、試驗示范、推廣應用、科技培訓、成果展示等功能,還要具備農業種植以及養殖基地的規?;?、標準化,形成農業全產業鏈,從科技研發到生產到銷售,實現集約化、規?;?、商業化的農業[1]。

農業創新驛站探索建立政校企戰略合作機制,與知名農業高校和農林科學院合作,采取“政府+創新驛站+專家團隊+合作社+農民”模式,積極對接高等院校專家教授開展新技術、新品種實踐實訓,帶動農業生產標準化、經營集約化、產品高端化、品牌知名化,以及周邊特色農業提檔升級和農民增收致富[9]。在脫貧地區遴選試點建設農業科技小院,由驛站專家、村級產業技術指導員牽頭,以村委會或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為依托,實行掛牌承諾服務,邀請專家面對面、手把手向農民傳授技術[10]。

4.選派“三區人才”和農業科技特派員到農村和企業鍛煉服務

深入了解農業企業、合作社的技術需求,積極發揮高校專業技術人才優勢,選派“三區人才”和農業科技特派員到企業和田間,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為農民增收致富架通科技“橋”,為企業創收鋪路,助力鄉村振興。對脫貧村村級產業技術指導員實行到村到戶到主體掛牌承諾服務,組織對縣鄉村農技人員進行培訓,遴選優秀涉農大學生、鄉土專家、退休農業科技人員等進入特聘農技員隊伍。

5.啟動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等項目

河北省自2022年開始正式啟動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培育5000人規模的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隊伍,帶動全省25萬新型經營主體形成“雁陣”,夯實鄉村振興人才基礎。家庭農場和合作社負責人、農業園區負責人、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是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力量,將其打造成具有引領力、支撐力和帶動力的實現鄉村振興的骨干力量,可實現讓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其他項目上,通過實施綠色證書培訓制度、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燎原計劃、農村科普基地建設、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百萬中專生計劃”等一系列舉措,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農村人力資本的提升。

6.企業層面

企業通過大量引進農業復合型人才,引進外來人才、校園招聘等方式進行人才引進,成為鄉村振興人才來源的另一主戰場,引進的農業人才為企業注入了新鮮血液和持續動力。

河北省通過實施“千名民營企業家后備人才培養計劃”“百萬燕趙工匠培養支持計劃”舉措,加強了對鄉村振興急需的緊缺技能人才培養。近3年共培訓專業技術人才80多萬人,培養民營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民營企業家后備人才6520名,建設人才技能培訓基地128個、新增技能人才165萬多人[2]。開展“雙創雙服”、就業孵化基地培育、創業就業孵化基地提升活動,共培育453家創業孵化基地,創建河北創業大學10家,累計孵化創業實體3.1萬個,帶動就業18.55萬人,有力促進了各類企業的創建及發展[3]。

(二)共同富裕背景下河北省鄉村振興人才的需求分析

共同富裕為鄉村振興提出了新要求,對人才的需求更多,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才需求總量持續增長

《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位,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引導城市人才下鄉,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按照國家《“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應聚焦培育建強3類10支人才隊伍,謀劃實施9項人才培育重大工程、專項行動和提升計劃[10],將形成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帶領有潛力的優秀年輕人才、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領頭雁”隊伍的鄉村產業振興人才需求新局面。

2.支撐鄉村振興發展各領域人才需求加大

鄉村振興的快速發展,會激發數量大、類型多、涵蓋廣的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的需求,因此對各類人才需分類施策、有的放矢。目前需要的人才包括但不限于:以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為支撐的主體人才;以農業科研人才、社會化服務組織帶頭人、農業企業家、農村創業帶頭人組成的支撐人才;以農業綜合行政執法人才、農村改革服務人才、農業公共服務人才為主體的管理服務人才[11]。

3.大數據相關類人才數量需求增加

大數據技術在全球正在飛速發展,目前的趨勢已經影響到各個行業。在農業方面需求包括農業數據分析類大數據人才、農業系統研發類大數據人才和農業應用開發類大數據人才,對這方面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現在正是大數據的初步爆發階段,估量2020—2025年,我國對大數據人才的需求量將達到180萬人,而目前大數據從業人員數量僅為30萬人,缺口將達到150萬,可見專業人才短缺嚴峻[12]。

從現實數據來看,我國農業從業人數正在逐漸減少,農林牧漁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從2010年的376萬人,到2019年降至134萬人。河北省農業從業人數也面臨著類似情況。與此同時,由于京津兩地強大的“虹吸效應”,以及周邊省份的科技創新環境和條件優于河北省,加劇了我省科技人員的流失,造成我省科技人員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遠遠落后于新興產業的需求[2]。面對日益擴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需求,所以人才的供給量遠遠滿足不了人才的需求量。

三、共同富裕目標下高校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優勢

從當前河北省鄉村振興實踐來看,高校教師、學生、科研人員等群體是鄉村振興人才的重要來源,高校在培養鄉村振興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獨厚優勢。

(一)鄉村人才振興的主體人才培養優勢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實現共同富裕,最艱巨、最迫切的任務在農村。推進共同富裕關鍵要靠發展,靠高質量發展,而高質量發展既需要有著幾十年從事農業工作的“農業大戶”,也需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技人才;既需要愛農村、愛農民、了解農村農民的風土人情、有為民奮斗的堅定理想信念的本土人才,也需要有堅定前進信心、能迎難而上、思想上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青年才俊[13]。其中青年才俊的培養關鍵看高校。高校人才培養可以利用近年來國家關于擴大“三支一扶”計劃招募規模、提高大學生村官選拔力度等政策優勢,對專業人才實施“訂單式”培養、對偏遠鄉村實施“組團式”幫扶,鼓勵、引導當代大學生獻身鄉村發展[14]。高校教師、科研人員和培養的各級各類人才是組建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的主要來源,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二)鄉村人才振興的實踐優勢

國內其他省市在高校參與共同富裕改革及人才培養上先行一步,如浙江省積極推動高校深度參與共同富裕改革發展,省內多所高校賦能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成立共同富裕研究基地[9]。這些對高校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探索和創新,既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現實所需,也是高等教育參與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需要。從已參與實踐的高校來看,已為鄉村振興的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成為實施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人才保障。

因此,在共同富裕背景下,高校是培養人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在全面鄉村振興進程中發揮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是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主陣地。高校應成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成為鄉村振興人才的重要輸出地,成為與共同富裕相適應的高速路。

四、河北省高校人才培養助力鄉村振興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從當前河北省高校的人才培養情況來看,河北省高校在人才培養助力鄉村振興方面還存在不少短板,在專業設置、政校企資源共享和“雙師型”教師隊伍上仍存在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15]。

(一)現有人才培養體系難以適應新形勢變化

共同富裕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于高校而言,就是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培養的學生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科學的職業觀,使其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與社會和諧融入、與國家發展和諧共進;要教育學生掌握過硬的一般勞動技能和特殊技術技能,堅定個人職業取向,學一行精一行[16];要注重學生的職業價值提升,從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方面不斷提高其綜合職業能力,特別要激發其積極適應科學技術新變革、善于在發展變化中主動應對求變的能力;要根據學生的能力、智力、興趣、愛好、性格、氣質和技術技能特長水平等,充分挖掘其潛能潛質,真正把他們培養成共同富裕社會所需要的有尊嚴、全面發展、精神生活富有的高品質技術技能人才[15]。

但目前高校在人才培養理念上,缺少創新思維、保守、難以應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共同富裕的新形勢新變化。在觀念價值上,很大一部分學生呈現出“背農”趨勢,與農村農民情感斷層,無法產生共情。部分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固化,沒有深入思考與共同富裕下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的適應性和匹配度[15]。

這種人才培養體系導致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河北省是教育大省,高校在校生數量多。2021年河北省研究生教育招生2.70萬人,比2020年增長6.7%;在學研究生7.29萬人,增長13.7%;畢業生1.75萬人,增長10.1%。普通高等學校招生51.69萬人,減少1.8%;在校生170.43萬人,增長6.2%;畢業生40.89萬人,增長6.2%[17]。面臨每年超40萬畢業生流入社會,他們找工作已成為擺在政府、家長和學生面前的一道難題,已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一項重要任務。從總量上看,高校畢業生基本能夠滿足企業需求,但根據調查80%以上的企業難以招聘到所亟需人才。

(二)對構建適應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體系重視不夠

高校涉農新專業比例仍然較低,不少高校沒有把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列入發展規劃,尚未設立專門學科。傳統農林專業與新興學科、新技術的交叉融合不夠,用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林專業進程緩慢,“教學改革的速度跟不上農業發展的步子”[8]。

部分教師缺乏對基層工作的深度認識,學生缺乏在基層環境的切實鍛煉。農科類專業建設跟不上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不斷變化的需求,農業課程的設置缺乏了學生的通識教育[18],導致學科的變化跟不上時代的變化,課程內容一成不變。

(三)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陳舊,實踐性不強

鄉村振興人才需要很強的實踐性。然而,此前很長一個時期,高校涉農人才培養并不盡人意。很多院校秉持傳統教育,固守課堂教學,忽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畢業走向社會后,往往面臨著知識、技能、專業相互脫節的尷尬,意識和能力都難以應對“三農”復雜性和多層次的變化。高校作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主體,其傳統課程體系針對鄉村振興所需人才的要求與能力培養沒有形成“同頻共振”,對人才的培養呈現出與現實需求相脫節的狀態,加之培養理念轉化為課程實踐需要一定過程,一些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稍顯過時,缺乏新型案例,難以契合共同富裕對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15]。

(四)高校農學相關學科優勢和專業特色有所削弱

農學以及相關學科課程的最大特點是既重視理論知識,又重視實踐應用,實踐教學的環節應在整個課程中占較大比重。近年來農學相關學科優勢和專業的教育單純灌輸理論知識的狀況仍沒得到根本改變。學習理論單一,無法將農業傳統理論知識與當今炙手可熱的信息技術聯系起來,農學的專業功能跟不上農業發展需求,優勢和專業特色被削弱。

截至2021年,河北省高校農學專業的畢業人數為每年約1萬人左右。其中,本科生約有8000人,占畢業本科生總人數1.9%,研究生約有2000人,占畢業研究生總人數11.4%,因為人數偏少,農學學科優勢被嚴重削弱。高校農學相關學科缺乏與企業和產業界的合作,無法及時了解市場需求和行業動態,導致教學和科研成果難以與實際需求相結合[19]。

五、共同富裕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培養助力鄉村振興人才的路徑

(一)樹牢扎根基層、服務鄉村的核心理念與意識

共同富裕視域下的鄉村振興人才應牢筑扎根基層的理想信念,培養鄉村基層服務意識與鄉村雙創發展意識,引領鄉村發展。

一是要樹立先進育人理念,堅持育人理念先行。在辦學過程中,應將新農村建設、智慧農業、智能農業裝備等特色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學好專業知識,掌握過硬本領。特別是農業院校,更要培養學生“一日學農,終身愛農”的理想信念。

二是要通過多課堂融合,將學生的工農素養與創新素養、國際視野相融合,立足于鄉村全面振興的廣闊時代背景,全力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養,培養學生扎根農村大地干事創業,培養卓越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河北省高校應加大力度培養涉農高端人才,將知農愛農情懷根植學生心中,讓青年學子利用寒暑假到農村幫扶支教,感受農村廣闊天地,自愿投身并扎根鄉村振興;應加強農業基層培訓,進一步動員全校資源,派出優秀師資隊伍,開展農業基層人員的培訓教育,夯實農業人才蓄水池。

(二)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對接鄉村產業鏈

緊緊圍繞共同富裕以及鄉村振興對人才的需求,健全專業隨鄉村產業發展動態調整機制[20]。

一是專業調整要以鄉村振興服務需求為導向。瞄準鄉村振興相關產業和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建設急需緊缺學科專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前瞻布局公共衛生、養老護理、健康醫療等民生需求學科。

二是要形成區域特色優勢。地方教育機構引導鼓勵地方高校進一步加強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打造特色高峰學科,特別是加強應用學科與行業、產業的協同聯動,使學科專業發展與地方產業發展深度融通、相互支撐。

河北省高校在專業布局調整中,堅持增設一批、升級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打造有效服務鄉村產業發展并且符合學校辦學定位的專業和專業群,避免過度重復設置專業造成的同質化競爭、結構性過剩,及時撤并供給過剩、就業率低、職業崗位消失的專業。調整專業布點,如在本科高校增設智慧農業、數字經濟等專業,在高職高專增設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農村電子商務、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等專業。

完善現代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終身教育和繼續教育體系等,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和就業能力,為勞動者提供獲得勞動報酬以及就業機會,緩解社會矛盾[20]。

(三)構建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

深化社會服務,發揮高校優勢,以服務帶動發展,秉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積極參與地方重大實踐項目,不斷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增加大學生本身就業機會,追求有質量的理想生活和個性發展。

1.構建人才培養模式

結合共同富裕目標中技能型社會建設總體要求,構建“3+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3年校內學習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累計1年深入企業頂崗實習”。

2.優化培養方案

實施學分制改革,制定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打破學科壁壘,增加跨專業選修課程。壓縮理論學習總學分,加大實踐教學學分,制定靈活多樣的學生課程考核和畢業方式。

3.構建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知識—能力—素質”課程體系

教師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從多層次、多角度開展思政教育,注重理論課程的創新與優化[20],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利用教育平臺為學生創造信息豐富的網絡學習環境,通過學歷教育與素質提升相結合的模式,靈活辦學、聯合辦學、開放辦學。

4.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創新創業比賽,激發學生創新意識[21];構建農業文化共同體,不斷地將傳統農業文化與大數據、信息化以及其他專業的相關知識聯系起來,不斷地更新其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現有的單純式知識傳授課程體系進行調整,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基礎,構建符合新農村建設、適于創業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在做好專業知識講授的基礎上,將創新創業技能訓練、農業產業開發與經營管理等課程納入其中[3]。

(四)政校企深度融合,多平臺協同育人

河北省高校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創新,瞄準共同富裕經濟目標任務和產業優化升級方向,深入推進課程體系、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改革[4]。

1.加強校內實習基地的建設

從各方面加強學生的實訓,讓學生不再局限于傳統理論,讓其融入新農村發展的廣大空間,提升就業機會,為服務人才培養、企業需求、鄉村振興提供保障[22]。例如河北農業大學實習培訓基地的搭建,包括室內、溫室、田間、農場四級實驗實訓平臺。其中更是囊括虛擬仿真實驗室、作物信息實驗室、智慧農業創新實驗室、天車、自動灌溉稱重裝置、可見光成像單元、光合熒光成像單元等設備,讓學生可以實地動手操作。學校和企業要進行有效的對接、相互聯合,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搭建校企合作實習平臺,推進產教融合落地,從方方面面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在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的基礎上,結合農業產業人才需求,設定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雙方商討確定人才培養方案。

2.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高校對于鄉村振興人才的培養是包含專業和實踐兩個方面的,校外實習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共同富裕的不斷推進,對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越來越高,高校相關專業教學重心逐漸從課堂轉移到教學實習基地,尤其是以企業為依托的校外實習基地。通過采用各種實習手段和機制,利用互聯網手段,采用“學校+基地”互動進行部分的課堂教學,實現理論和實踐的“零距離”。學校和企業共同創建的“學校+基地+產業”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協同創新機制,采用產學研結合的模式,將現有的相關課程的教學、畢業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各環節貫通,以畢業生定向就業為目標,培養一線生產管理人才[23]。

3.加強科研院所、企業與學校的深入融合

深化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創新協同。推動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更深程度的產學研用協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進入企業,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例如河北省農業科學院與河北農業大學合作,共同研發出一種新型的植物生長調節劑。該調節劑可以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和產量,同時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和環境污染。河北省電力公司與河北工程大學合作,共同開發了一款新型的智能電表。該電表可以實現遠程抄表和電能監測,提高電力公司的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

六、結語

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高校為鄉村的全面振興提供了人才支撐,高校教師、科研人員和培養的各級各類人才更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因此,高校應主動對接共同富裕背景下鄉村振興人才的需求,加大人才培養改革力度,培養適合鄉村振興發展的人才,這對共同富裕目標的早日完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本文對建立健全高校應用型實用人才的模式改革之路提供良好借鑒,也為高校的人才培養路徑優化提供思路。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人才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共同富裕
人才云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