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挖掘分析顫證用藥規律的研究概述

2023-04-06 20:50李丹梅鄒麗萍張同同魏宇晴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年1期
關鍵詞:醫案白芍數據挖掘

李丹梅,鄒麗萍,張同同,魏宇晴,陸 艷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210023;2.南京市中醫院腦病科,江蘇 南京 210001)

顫證又稱震顫,臨床上以頭部抖動或四肢震顫、不能自制為主要表現,輕者僅見頭部抖動或手足震顫,重者可見頭抖、肢體震顫不止,甚則肢體節拘急[1]562。震顫是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癥狀之一,西醫學帕金森?。≒D)的主要運動障礙包括震顫[2],因此PD歸于中醫學顫證范疇。PD是一種以靜止性震顫、肌張力增高、運動遲緩、姿勢失衡等運動癥狀為主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又名震顫麻痹[3]。PD主要發生于中老年人[4],可對患者造成生活和心理上的影響。目前,臨床主要以控制震顫、改善運動障礙等對癥治療為主,西醫常以藥物左旋多巴制劑治療,雖初用時效果明顯,但隨著病程進展、使用時間延長以及使用劑量增加,其療效會逐漸降低,不良反應如“開關現象”也會逐步出現[5-6]。

由于PD發病機制復雜,其治療是醫學界難以攻克的一大問題。因此許多醫者著眼于中醫藥優勢,試圖在中醫藥上尋求突破。隨著時間的積累和科技的進步,這些數據也開始被廣大研究者搜羅分析,總結了一系列中醫藥治療PD的用藥經驗和規律,使中醫藥治療PD的特色和優勢得以發揮,并為臨床診治提供新思路。

1 研究數據來源

運用數據挖掘技術探析PD用藥規律的研究數據來源不相一致,其中以文獻數據庫、名醫醫案、古籍醫案為主要來源,而這三大來源中以文獻數據庫為最多。

1.1 文獻數據庫

文獻數據庫是目前基于數據挖掘研究PD用藥規律最主要的數據來源。目前國內醫學知識中文數據庫主要有中國知網、維普期刊資源整合服務平臺和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等,其中以中國知網資源最全、覆蓋最廣,因此中國知網也是學者們挖掘數據最青睞的文獻數據庫。

孫忠義、朱默里、孫家賀和姜梅等均以中國知網為依托,檢索相關文獻獲取數據,經對數據處理與分析后得出治療PD的用藥規律[7-10]。魏柳燕[11]通過檢索中國知網中相關文獻,選定研究文獻資源152篇,獲得方劑132首,包含中藥194味,歸納出安神藥在PD治療中的配伍應用規律。

1.2 名醫醫案

名老中醫是當今中醫藥學術發展過程中的突出代表,其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集中反映了中醫藥的學術及理論特色[12]。繼承和研究名老中醫的思想和經驗,意義非凡。

李鯉教授是全國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和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培項目的導師。常學輝等[13]將李教授2003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河南省中醫院門診及病房治療顫證患者的中醫首診處方用藥數據進行篩選整合,建立數據庫,最終納入處方106首,涉及中藥124味,經數據分析后得出李教授治療顫證的用藥規律。張麗萍等[14]挖掘、分析國家名中醫裘昌林教授診治PD患者的醫案信息,采用電子病歷采集系統實時動態錄入數據,納入PD病案65例,使用方劑共305首,包羅中藥159味,總結出了裘教授辨治顫證的用藥規律。鄧瑞燕[15]以廣東省名中醫、中醫內科腦病首席教授劉茂才多年來公開發表的論文、專著、閱讀心得、講稿及臨證體會等為數據基礎,統計分析后對其治療顫證的施藥規律進行總結。

1.3 古籍醫案

醫學古籍是傳承弘揚中醫藥的重要支撐,積累了關于治療疾病的豐富經驗[16]。挖掘古籍中治療顫證的用藥規律,有利于將經驗可視化,為臨床治療顫證提供指導。

陳信捷等[17]通過廣州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廣東省中醫院圖書館、廣州各大圖書館、網絡搜索系統、古籍文獻數據庫等渠道獲取古籍資源,建立顫證數據庫,最終納入古籍醫案301篇,合計處方177首,包含中藥264種,通過數據分析軟件總結出古籍治療顫證的用藥規律。

2 數據分析軟件與方法

2.1 SPSS統計學軟件

數據分析軟件是數據處理與分析的硬性條件。在基于數據挖掘探討PD用藥規律的研究中,絕大部分應用了SPSS軟件。SPSS是軟件產品和相關服務的總稱,其基本功能包括數據管理、統計分析、圖表分析和輸出管理等,主要應用于統計分析運算、數據挖掘、預測分析和決策支持任務等[18]。隨著技術的進步,其版本已由SPSS15.0更新換代至SPSS29.0。

郝文杰等[19]運用IBM SPSS Modeler 18.0和IBM SPSS Statistics23.0數據分析軟件對PD用藥進行聚類、復雜網絡和關聯規則分析。劉鑫等[20]則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軟件探索廣東省名中醫莊禮興教授治療PD的組方用藥規律。

2.2 其他軟件

2.2.1 古今醫案云平臺

古今醫案云平臺服務于醫案數據研究,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研發。陳信捷等[17]運用該平臺(V1.7)進行研究,重點運用該平臺中的“數據挖掘分析-用方”模塊、“多維分析”模塊中的“聚類分析”及“復雜網絡分析”功能,采用歐氏距離和類平均法篩選藥物進行聚類分析,并在“設置”中調節“邊權重”過濾出邊權重前15%藥物的節點連接,得出核心組合的復雜網絡。張珊珊等[21]采用古今醫案云平臺(V2.0)軟件挖掘PD用藥規律。

2.2.2 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

中醫傳承輔助平臺(V2.5)是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數據分析平臺。孫忠義等[7]通過中國知網檢索治療PD的有關文獻,最終篩選出符合要求的方劑108首,其中包括了171種藥物。經規范化處理數據后,使用上述平臺中的“方劑管理”系統進行頻數、基本信息、組方規律、關聯性、聚類及新方分析,對治療PD的用藥規律進行歸納。

3 基于數據挖掘的顫證辨治用藥規律的綜合總結

3.1 白芍對治療顫證具有重要作用

在多項數據分析結果中,白芍的使用頻率均為最高,聚類中,以白芍為核心藥物的藥對出現頻率也相對較高。

王家甜等[22]通過對PD文獻數據庫中涉及的202味中藥進行頻數統計,發現白芍用藥頻次最高,為99次。張珊珊等[21]對湖南省中醫研究院附屬醫院腦病科于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住院治療的PD醫案數據分析發現,在涉及的226味藥中,白芍用藥頻次143次,占比最高。常學輝等[13]通過數據挖掘得出李鯉教授治療顫證用藥頻次最高的是白芍,用藥頻率為72.60%。孫忠義等[7]通過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得到符合條件的PD文獻,對其中的方劑數據規范化處理,分析得出治療PD使用最多的3種藥物依次為白芍、天麻和熟地黃。姜梅等[10]以中國知網數據庫為基礎,按相關標準及規范納入顫證有關文獻97篇,篩選出方劑93首,囊括中藥170味,經頻數統計與分析后得出結果:高頻到低頻前5位的中藥是白芍、天麻、熟地黃、當歸、川芎,共出現872次,占所有藥物的22.10%。魏柳燕[11]以中國知網為支撐,并根據納入、排除標準選取研究文獻152篇,獲得方劑132首,包羅中藥194種,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前3位高頻藥物依次為白芍、天麻、鉤藤。朱默里[8]對中國知網檢索到的PD相關文獻進行排納與清洗,數據分析顯示,使用頻次大于20的前5位藥物依次為白芍、鉤藤、天麻、熟地黃、全蝎,白芍居首位。陳信捷等[17]經數據分析得出治療顫證用藥頻率≥15%的藥物共16味,白芍用藥頻率36.16%,位居第三。張麗萍等[14]對裘昌林教授治療PD用藥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白芍列于用藥頻次前10位的藥物之中。

白芍和赤芍均屬于芍藥,《神農本草經》不分赤白,統稱為芍藥,直至唐末宋初,才將其分開。古人講“白補赤瀉,白收赤散”,意為白芍善于養血調經、斂陰止汗、平肝潛陽,赤芍善于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清瀉肝火。白芍一般用于血虛陰虧、肝陽上亢者,赤芍可以用于血熱、血瘀、肝火上炎等證[21]。顫證病機離不開“風動”,血虛生風、陰虛動風、肝陽化風均可致顫。古往今來,許多醫家認為抽搐、震顫、肢體肌肉痙攣不舒與肝風內動、肝陰不足以及精血虧虛導致的筋脈失養有關[22-24],而白芍善于養血斂陰平肝,可以養血息風、滋陰息風、平肝息風,正中顫證病機,《玉揪藥解·木氣藥升降品》中也提出白芍“善治厥陰木郁風動之疾”,因而在治療顫證中具有重要作用?!侗静萸笳妗酚兴裕骸皻馐⒄弑刭囁釣橹铡?。白芍味酸入肝經,可以酸甘化陰、補血柔肝,還可以斂肝之液并收肝之氣,平抑上亢之肝陽,使氣不妄行,風難內生。白芍甘草合用,即《傷寒論》中典型的“芍藥甘草湯”,能酸甘養陰、柔解痙攣,對PD非自主性震顫及高肌張力或抽動引起的疼痛有很好的緩解作用[25]。西醫認為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選擇性丟失是PD的主要病理變化。而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芍總苷能清除羥自由基和超氧陰離子,抑制脂質過氧化,具有抗氧化功能,對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有保護作用[26]。

3.2 以“溫藥”治顫

藥物四氣涵括了溫、熱、寒、涼四大類。在陰陽學說里,性寒涼者屬陰,性溫熱者屬陽,根據中醫治療原則,熱證多藥用寒涼,寒證多藥以溫熱[27],正如《神農本草經》之言:“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顫證病機多從陰虛風動辨論,故一直以來滋陰是顫證的重要治法。但近年來,不少醫家開始提出了“陽虛”致顫的論點,并以“溫藥治顫”,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8-29]。陽虛不能柔筋養神,筋脈失利、神失所養可見震顫、失眠等癥,而溫藥可補養陽氣,對于緩解PD震顫、肌肉僵硬等運動癥狀以及便秘、失眠等非運動癥狀均具有良好的作用[30-31]。陳信捷等[17]分析高頻藥物屬性發現,溫藥使用頻數最高。王家甜等[22]將納入方劑中的藥物性味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溫性藥物使用頻率最高,占35.81%,寒藥占30.96%,平藥占26.42%,涼藥占5.46%,熱藥占1.35%。

顫證發病與臟腑氣血陰陽失衡以及內風、痰飲、瘀血、水濕等核心病理產物具有密切聯系[32]。而甘溫藥物偏于補益,使用溫性藥物可以補養肝血、通陽散結、溫經通絡、溫運水飲,使機體陽氣得復、內風得平、瘀結得散、水濕得化,從而恢復臟腑氣血陰陽的失衡狀態,達到扶正祛邪的治療效果[9]。再者,顫證多發于中老年人,此人群年老體衰,命門不足,火不暖土,脾陽則衰。又因脾主四肢,而四肢為諸陽之末,中土虛寒,木氣內伐,陽氣無法調達,陰風內動,則四肢震顫[17]。使用溫陽藥物可以補火助陽、溫中散寒、溫經通陽而止顫。通過數據挖掘分析顫證用藥規律的研究發現,治療顫證常用的溫性藥物有當歸、熟地黃、川芎、紅花、雞血藤、黃芪、白術、山茱萸、肉蓯蓉、杜仲、半夏、厚樸、木瓜、石菖蒲、五味子等。

3.3 常用補益肝腎類及平肝息風類藥物

顫證病機總屬本虛標實,以肝腎不足、陰血虧虛為本,以內風、瘀血、痰飲等病理產物為標。因此在治療顫證中,標本兼治是重要的治療原則[1]555-566。在致顫病理產物中,以內風最為關鍵。內風是PD纏綿難愈、持續加重、變生它證的重要因素[33]。而內風的產生,與肝腎具有密切關系。肝藏血,體陰而用陽,在體合筋;腎主水,滋水涵木,在體合骨。肝腎不足則筋骨失養。肝血不足,血虛動風;腎水不足,水不涵木,陰虛動風;肝氣太過,陽亢化風。陰虛陽亢或血虛化風,從而引發肢體顫動,故肝腎不足為顫證病機之本。因而無論是在古籍還是當代名醫醫案中,補益肝腎氣血、平肝或滋陰息風均是治療大法,補益肝腎氣血類及平肝息風類藥物是臨床治療顫證的常用藥類。

郝文杰等[19]通過數據挖掘PD用藥規律發現,補虛藥和平肝息風藥是最常使用的兩大藥類,占比分別為46.38%和17.43%,常用補虛藥涵括白芍、當歸、熟地黃、黃芪、甘草、山茱萸、枸杞子、肉蓯蓉等。裘昌林教授治療顫證患者的處方中,以滋補肝腎、平肝息風藥物使用頻率最高,滋陰熄風湯是裘教授治療震顫綜合征常用的自擬經驗方,其組成包括:熟地黃、白芍、山茱萸、龜甲、天麻、鉤藤、地龍、厚樸、葛根。張麗萍等[14]篩選出10余張裘教授常用處方,通過聚類分析發現,復雜網絡節點分類圖譜中的核心藥物組合為熟地黃、山茱萸、白芍、天麻、鉤藤、龜板、木瓜、葛根、地龍、厚樸,以滋補肝腎、息風通絡為主,核心藥物組合與裘教授使用的滋陰熄風湯經驗方十分吻合。劉茂才教授堅持“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重要原則,以扶正補虛為治本的主要治法,且重視患者臟腑陰陽氣血之平和,予白芍、山茱萸等藥滋養肝腎,予女貞子、黃芪等補益氣血;在治標方面,劉教授則主張以息風、清熱、滌痰為主,認為各種證型均應適當使用補虛之品并配伍息風止顫之藥。在其治療顫證的用藥中,補虛藥為首,出現頻率為46.38%;息風藥為次,頻率為17.44%[15]。朱默里[8]從中國知網中檢索PD、顫證的相關文獻,分析發現治療顫證藥物中,補虛藥占比最高,為34.50%;而在補虛藥中,補血藥據第一,為46.90%;其次為補氣藥和補陰藥,頻率分別為22.70%和19.30%;補陽藥應用相對較少,為11.10%。

3.4 顧護脾胃,治顫酌加健脾和胃之藥

脾是氣血生化之源,也是痰之源,故注重脾胃常能改善病情,臨床醫生在治療顫證時也強調健脾。脾虛易導致氣血生化不足,四肢肌肉不能得到滋養,發生顫抖而失用[34]。李鯉教授認為脾虛與PD發病密切相關,可從脾虛論治相關癥狀。脾虛患者氣血生化不足,血少陰虧,陰虛風動則發肢體震顫,常伴有精神疲乏、面色萎黃、表情淡漠、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癥狀,故以太子參、茯苓、山藥、當歸、熟地黃、甘草為補氣養血之用,用麥冬、沙參、五味子、石斛滋陰,用山楂、神曲、連翹健脾和胃。顫證的基本病機離不開脾虛痰瘀互結,因此治療時常用保和丸,意在健脾和胃化痰,使化源開,脾氣得復,氣血得生,以保和丸為主治療痰瘀阻滯型顫證患者常有良效。李教授常加入生姜、大棗配伍以調和胃氣,展現了其重視脾胃、寓補于消的學術思想[13]。陳信捷等[17]分析古籍文獻顫證診治數據,結果顯示四君子湯使用頻率最高。四君子湯的組成包含有人參、茯苓、白術、甘草,藥物歸經以脾經為主,功專健脾補氣。姜梅等[10]認為本病常見于中老年人,該人群多脾胃失健,統計結果顯示歸胃經、脾經的藥物占一定比例,健脾藥也廣泛使用,其中以白術、山藥、黃芪、茯苓使用頻率較高。

4 討論

數據挖掘以大數據為基礎,通過數據間的關聯性分析規律,客觀性及可信度較高,依靠大數據做臨床研究也是當下較為流行的趨勢。統觀近年來運用數據挖掘方法分析顫證或PD用藥規律的研究發現,治療顫證的用藥經驗及規律在不斷地突破與創新。從古代的“重補肝腎”到新觀點“顧護脾胃”,從“陰虛動風”到“陽虛動風”,都是顫證的發病機制與臨床治療更深入發展的體現,也為臨床治療顫證提供了更多角度的思考。

但目前研究方法大都只停留在頻數統計分析水平,對藥物關系的數據分析缺乏精細化。此外,國際上對于基于數據挖掘論治PD用藥規律的研究與論述較少,使相關研究缺乏多元對比。雖然治療顫證的用藥規律和經驗可以給予臨床一定的指導,但起效需要過程,這對于PD患者來說是信心和耐心上的考驗。再者,中醫藥雖對早期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明顯,但對晚期患者卻療效欠佳,且無論對于早期還是晚期PD患者而言,僅僅通過中藥治療都不是最佳的方式。因此,中西醫合用治療PD是目前臨床上比較合理的選擇。

數據挖掘為承襲古籍醫療經驗或現代名醫臨證經驗和學術思想提供了重要手段,是中醫證治發展進步的助推器?;跀祿诰蛱轿鲱澴C或PD用藥規律的研究為我們開辟了新視角,比如溫藥治顫、酌加健脾和胃之藥治顫等規律為臨床治療顫證提供了更多的思路,而具體的臨證治療效果則亟待更多的臨床研究者佐證。

猜你喜歡
醫案白芍數據挖掘
白芍與不同中藥配伍減毒作用淺析
探討人工智能與數據挖掘發展趨勢
醫案聊齋續篇 吐瀉案
醫案聊齋續篇 晨泄案
HPLC法同時測定白芍配方顆粒中5種成分
基于并行計算的大數據挖掘在電網中的應用
白芍花開
不同干燥方法對白芍中6種化學成分的影響與評價
一種基于Hadoop的大數據挖掘云服務及應用
新加香薷飲醫案6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