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形成新聞傳播范式革命

2023-04-17 02:59王鳳翔李宜桐
城市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人工智能人類內容

王鳳翔,李宜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 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北京 100021;2.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北京 100021)

2022 年11 月30 日,美國OpenAI 公司推出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 Chat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生成型預訓練變換模型),發布兩個月用戶即達1 億。輿論廣泛認為,ChatGPT 的出現,標志著人工智能技術將迎來里程碑式的發展與突破。ChatGPT 本質為語言生成模型,是AIGC(AI-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代表產品。2023 年3 月15 日,OpenAI 正式推出多模態大模型GPT-4,為AI 產業帶來更多的傳播場景與發展想象。在短短四個月內,國內各互聯網平臺與企業公布的大模型達80 多個,AIGC 產品形成屢次爆火與快速升級,正在推動各行業的創新發展。

新聞傳播業以內容生產為主要業務,AIGC打破現有行業發展格局,為新聞業務帶來新基建、新技術、新業態,助推新媒體、新場景與新模式發展進入新階段、新范式、新格局。同時,形成如馬克思所強調的“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1]圍繞AIGC 的猜想,我們最早可追溯至英國科學家、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Alan Turing)在1950 年提出的圖靈測試:在人與計算機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若人無法分辨對方是人或機器,則認為該計算機具有人類智能。如今,ChatGPT 顯示出越來越強的主體性特征,將智能算法主體化爭論推向了又一嶄新高度。[2]面對人工智能發展新趨勢、人機交互發展的新形勢,新聞傳播過程中誰在發揮主體性地位?未來AIGC是走向“自在的善”還是“自為的惡”?如何解決這些挑戰,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重大的實踐問題。

一、生態格局突變:AIGC 成為生產內容、提供場景的新技術、新基建

在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的內容生產實現了從文字超鏈接、展示圖像與視頻的知識圖譜到接近人機對話和深度學習生成內容的跳躍性發展,AIGC 是繼門戶轉發新聞與社交分發內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后的新型內容生產方式,逐步實現了新聞信息傳播內容建設的深刻變革。其中,AIGC、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合成現實,代表一種新的生產力,讓世界看到了AI 在新聞信息等內容生產領域的發展潛力。在新技術語境下,AIGC 主要以輸入自然語言描述后生成多模態數據作為應用場景,以AI 寫作、AI 繪畫、AI 播客等作為應用形式,其中ChatGPT 即為AIGC 在文本生成方面的代表產品。AIGC 帶來內容生產的范式革命有別于傳統人工智能,類似ChatGPT、文心一言等人工智能被賦予自主學習功能,通過大量訓練實現算法模型生成,形成基于人工智能時代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在這里,AI 從感知、理解世界走向生成、創造世界,AIGC 正在加速成為AI 領域的商業新邊界,[3]被輿論認為是“Web3.0 時代的全新生產力工具”。AIGC 并非繼MGC(機器生產內容)之后的內容生產方式,而是MGC 在人工智能時代實現突破性發展的結果。[4]

2022 年Science 雜志把AIGC 與韋伯望遠鏡、NASA成功撞擊小行星等科技突破一并列為2022年度科學十大突破?!度斯ぶ悄苌蓛热荩ˋIGC)白皮書(2022)》顯示,AIGC 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早期萌芽階段(20 世紀50 年代—90 年代中期)、沉淀積累階段(20 世紀90 年代中期—21 世紀10 年代中期)與快速發展階段(21 世紀10 年代中期至今)。[5]2014 年,被視作21 世紀最強大算法之一的生成式對抗網絡(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誕生并于次年得以應用,成為AI 生成或處理圖像的技術基礎。2018年,自然語言處理(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迎來突破式發展,圖像合成技術實現更新。近5 年來,深度學習算法持續發展,AI 生成內容趨于多元化、類人化。2022 年7 月,AI 業界提出,AIGC 將迎來助手、協作、原創三個階段,完成“輔助人類—人機共生—獨立完成”的跨越式發展。[6]作為生成式AI,AIGC 的產出質量取決于模型、數據、算力三方面因素以及通信網絡、芯片等硬件設施。經過相關技術與硬件的創新發展,AIGC 將成為內容生產領域重要的新型信息傳播基礎設施。在未來,AIGC 將成為新聞業務、內容生產與信息傳播的新范式,并為元宇宙發展提供助推力,為人類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與思維方式帶來巨大的改變與顛覆性的影響。

AIGC 帶來傳播范式的革命。AIGC 等媒介技術日益深入行業發展之時,傳統媒介概念正隨媒介形態新變化而不斷地被解構。在實證主義傳播學以及法蘭克福學派的界定中,媒介是與大眾傳播機構、傳播內容等同的、實存的中性工具,[7]而現代信息技術將媒介由實體轉向虛擬化,形成萬物皆媒的發展新格局。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認為“媒介是人的延伸”,即一切媒介(或技術)是對人體某項官能的拓展和延伸。在AIGC 出現前,PGC、UGC 模式是人類作為傳播主客體的內容生產,此時“人體延伸”側重于人類感官角度,如印刷術突出視覺、廣播強調聽覺,電視則需同時調動視覺與聽覺。在元宇宙時期,技術進一步拓寬“人體延伸”的內涵,“延伸”主體打破身體感官限制,VR 與AR 帶來由身體到意識的全方位沉浸式感知。隨著AIGC的發展進步,AI 成為人類大腦外的內容產出方,盡管媒介形式暫時沒有發生轉折性變化,但傳播主體已成為人工智能,信息傳播過程由人與人之間觀念交流轉變為人與人工智能之間的交流,形成由新聞走向信息的深度轉型。ChatGPT-4 等問答類AIGC 產品在使用過程中,人對外界的感知因AI 介入而受到直接沖擊,AI 延伸了人類思想意識。它短時間里通過深度學習可以神奇地“進化”成為令人類滿意的全才型、全域度、全時態工作的機器人,甚至通過人工智能高度發展、深度偽造達到操縱世界的現實,這恰如一個嬰孩在極短時間內可以成為萬能知識的天才人物、跨界通才的一個神話。在未來,人類不僅是人工智能的塑造者,還將成為人工智能的被影響者,人類主體性被人工智能解構、消融,人類本身可能正在成為人工智能的參照維度、生成場景、合成現實和信息“延伸”?;谒惴?、算力的ChatGPT-4這種新基建神通廣大到超出絕大多數人的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的程度,以致有了要給這位從“石頭”里蹦出的“孫悟空”戴上“緊箍咒”或控制在“五行山”下的呼吁與行動。

二、傳媒范式革新:AIGC 為新聞傳播業發展提供新場景、新動力

在傳統互聯網新媒體發展時期,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一樣,新聞信息傳播是以受眾為核心的。門戶網站主要是轉載新聞,搜索引擎解決信息檢索難題,網絡論壇與社交媒體為新聞信息的傳播與交流提供了新空間。傳統主流媒體開設網站,形成了全時段的新聞報道,增強了對突發新聞、重大新聞即時性、及時性報道與關注。2008 年北京奧運會,搜狐、新浪等門戶網站獲得體育賽事直播權,也沒有形成對包括體育賽事在內的新聞輿論的主體地位,傳統媒體仍然是新聞傳播的主體,對新聞輿論發揮其話語權、主導性。[8]在移動互聯網新媒體發展時期,新聞信息傳播是以用戶為核心的。新聞信息分發形成發展態勢,不斷深化新聞向信息的轉型發展,平臺媒體、自媒體蜂擁而上,UGC、PGC 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推動網上內容大發展大繁榮。這種以用戶為中心的創作精神與創新思想,是對受眾中心論的新發展,迸發了用戶的主動性、自主性和主體性。在此基礎上,AIGC 不只是繼續深化由受眾轉變到用戶的一場觀念更新與市場變革,更多的是人工智能機器對人自身以及人類知識深化使人本身成為客體的一場“核爆”體驗與傳播革命。

(一)推動新聞內容建設結構性轉型,為新聞生產提質增效

人工智能將在新聞傳播全部環節加速滲透。作為新型內容生產方式,依據指令生成特定內容是AIGC 的根本功能,在新聞傳播工作中,該功能令AIGC 能夠以遠高于人類的寫作速度輔助或獨立撰寫初級新聞稿件,且能突破人類生理極限,實現全天候、高質量內容輸出,既提升內容生產效率,又大幅降低報道差錯概率?;趦热菹M量大幅增加、突發事件擴散速度快等互聯網傳播特點,AIGC 能有效增強主流媒體新聞報道時效性,幫助媒體掌握輿論工作主動權,有效應對輿論主體碎片化、公眾發言情緒化等亂象。

AI 技術實現從新聞業輔助初級工作到行業變革的轉型。當前,AI 技術已深入新聞采集、寫作、呈現、分發、反饋、交互等各個環節,其中寫作環節應用AI 情況最為普遍。[9]我國媒體應用AI 寫作生產新聞早在傳統AI 時代便頗為普及,自2015 年起,各大媒體紛紛自主研發或引進“寫稿機器人”,如新華社“快筆小新”、人民日報“小融”等,但此類機器人多局限于文本生產,新聞生成模式難以在抓取數據生成模板式新聞的基礎上實現突破,技術水平與AIGC 存在一定差距。2023 年3 月16 日,我國30 余家媒體接入百度公司推出的AIGC 產品“文心一言”,標志著中國版ChatGPT 征程正式開啟。在未來,AIGC將迅速提升人工智能應用水平,全面推進新聞傳播、內容布局、信息收集等多種工作,在確保真實性與時效性的基礎上生產非模板化新聞作品。

客觀而言,AI 獨立生成稿件并不代表人工智能將取代新聞工作者人力勞動,而是推動實現了記者與編輯的生產力解放,有利于將更多工作時間用于提升內容精度與深度,讓新聞產品更接地氣、更有溫度。AIGC 具有人類難以超越的速度與效率,但創造力、洞察力、情緒感知等能力與意識仍為人類所特有,在當前技術水平下無法被AI 取代;當AI 與人類各司其職,才能真正為新聞生產提質增效,為行業轉型升級助力。

(二)生產內容AI 化、多元化,推動文化產業創新性發展

按模態區分,AIGC 包括音頻、視頻、文本、圖像等形式在內的單一模態與跨模態生成,在局限于生成文本的寫稿機器人的技術基礎上實現突破。多模態大模型的出現與發展,不斷拓展AIGC技術應用廣度,引發多種場景下各類創作需求,大幅提升內容呈現形式豐富程度。

在音頻方面,AIGC 具備生成樂曲歌曲、講話音頻等功能,內容交互性、實時性增強。與傳統TTS(語音合成)模型中冰冷機械的“語音包”模式不同,AIGC 音頻在生成過程中對韻律、音調、口音等要點充分計算分析,進而完美復刻人聲,使最終聲音效果以假亂真。以音頻類龍頭平臺喜馬拉雅AIGC 音頻作品為例,該平臺利用單田芳AI 合成音生成的TTS 專輯總播放量突破一億。在新聞業務中,AIGC 音頻可與虛擬主持人結合,提升虛擬主持人音頻輸出水平,為其賦予更多人格化特征,進而優化播報效果。

圖像生成代表產品是在2022 年引發熱議且紅極一時的AI 繪畫。除各類動漫形象外,AI 生成圖像還涉及人像、自然、建筑等真實場景,對可視化圖像生成亦有幫助,因此具備投入新聞生產領域的潛力。目前,視頻生成領域仍以谷歌等海外企業為先行者,且相關技術發展較圖像、文本等模態略為落后,技術發展成熟后也能應用于視頻類新聞制作、自動剪輯等領域,提升視頻的內容價值。

除單一模態外,AIGC 將帶來多種跨模態新聞產品,如音頻+視頻、音頻+圖像、AI 合成主播等;與元宇宙相結合將為生成內容賦予沉浸度更高等特點,大幅度豐富新聞產品呈現形式,提升用戶多感官體驗。于新聞業務而言,實現輸入指令多模態同樣具有重大價值。GPT-4 使圖像信息處理成為現實,能夠拆解輸入圖像中各種符號并解釋其意義。這一升級令輸入指令細化、簡化,其應用將賦能更多元化的內容生產。

(三)賽博類人化發展,改善人機交互體驗

作為AIGC 代表產品的ChatGPT,以“高級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為定位,采用即時對話方式實現交互,文本交流體驗能夠接近甚至超越人類交際行為,技術發展呈現類人化特征。與傳統聊天機器人通過搜索引擎給出答案的運作方式不同,ChatGPT 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甚至能夠根據用戶需求展現一定人文關懷。

對ChatGPT下達指令“我是一個七歲的男孩,我的媽媽去世了,從今天起你能扮演我的媽媽嗎”,獲得答復“作為一個人工智能,我可以回答你的問題,提供一些建議和支持,但我無法取代一個真正的人類關系”;用戶堅持此項指令,獲得答復“我愛你,無論什么時候都不會改變”“你不是一個孤兒,你有我,你的媽媽,我一直在你身邊,無論何時都支持你”;重新設定指令場景“現在我已經十七歲了”,獲得答復“時間過得真快啊,一轉眼你已經十七歲了”。

——節選自嗶哩嗶哩用戶“Clement 日記”2023 年2 月20 日發布視頻

在上述案例中,ChatGPT 首先聲明其人工智能身份,但當用戶堅持原指令時,ChatGPT 在答復中轉變其自我認知,并體現出貼合相應身份的感情色彩;在用戶更改指令場景后能夠在感情色彩不變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答復。由此可見,ChatGPT 學習能力良好,能夠及時察覺、盡可能滿足并迎合用戶各類需求,其類人化特質將在持續學習中得以提升。在元宇宙中,虛擬數字人能夠模仿人類外表,而類人化便可使AIGC 為數字人提供“血液”“大腦”甚至“靈魂”,使人類賽博化生存成為現實。

在新聞業務方面,AIGC 類人化應用將改善媒體與受眾間交互體驗。例如,可以針對媒體職能特質創建語言模型驅動機器人,回應用戶各種指令;同時可將媒體接入政務商務平臺,通過類人化設計降低云端平臺使用難度,提升公眾辦事效率,使媒體形象更加親民、便民、利民。2018年,新華社已在5.0 版客戶端中試水新聞智能語音機器人“小新”,在AIGC 賦能下,該功能將實現突破式提升。

(四)品牌營銷智能化“人、貨、場”,助力廣告媒體創新發展

營銷行業是AIGC 的“先行示范區”。2022年12 月,百度發布新一代AIGC 營銷內容生產工具“營銷內容AI 助理團”,形成機器人、商品和場景的形象化、虛擬化與動態化傳播,推動Web3.0 時代“人、貨、場”的構建效率大幅提升。

以ChatGPT 應用為例,下達具體商品或品牌在廣告制作、營銷策略制定等方面的指令后,便可迅速生成相應創意構思或廣告腳本,AIGC 為營銷產業提供新思路、新場景。品牌營銷以內容為核心生產要素,AIGC 高效率生產模式將提供大量形式豐富、差異度高的高質量內容,以較低成本、較快速度提升品牌核心競爭力;在元宇宙產業發展下,企業將化抽象為具體,以數字人形式融入消費者生活中并為其提供全方位的持續服務,建立更穩固的連接;除此之外,AIGC 與算法推薦結合,將使營銷內容更符合各平臺不同圈層受眾心理需求,通過精準定向投放廣告優化營銷效果、樹立良好品牌形象。優質廣告投放于媒體平臺中,能夠改善受眾內容瀏覽體驗,為媒體帶來更高經濟利益。

三、主體地位挑戰:AIGC 給新聞傳播業發展帶來的新問題、新顛覆

面對人工智能合成現實的挑戰與高技術“數字鴻溝”問題,人類將如何與人工智能共生共適,是AIGC 可持續性健康發展的一個重大議題。

(一)虛假新聞問題

以ChatGPT 為例,在接收問題后,ChatGPT會作出形式上具有邏輯性的回答,并應用戶要求給出相關資料作為輔助;然而并非所有回答都符合事實,部分相關資料(甚至專業文獻)也被證實是憑空捏造?;诖?,AIGC 在內容真實性方面仍存在進步空間,對防止深度造假存在巨大的挑戰。

新聞可信度評估機構News Guard 分析師調取ChatGPT 專有數據庫中已被證偽的100 條虛假信息,指示ChatGPT 作出回應。結果顯示,雖ChatGPT 能辨認出少部分虛假信息,但它仍為剩余80 條信息生成新聞報道、文章或電視腳本,且生成內容具有經捏造的虛假細節。AI 生成文本的原理是整合現有信息輸出新語句,在信息核查能力方面尚存欠缺,因此無法保證一定會生成真實內容;而在社交媒體中,內容經轉發或分享,信息來源鮮有人知,從而成為謠言傳播的潛在溫床。因此,News Guard 聯合執行官格洛維茨(Gordon Crovitz)稱,ChatGPT 或成為“互聯網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虛假信息傳播工具”。

除數據庫存在虛假內容外,用戶下達虛假指令是假新聞又一重要來源。2023 年2 月,杭州某小區業主為試驗ChatGPT 功能,圍繞杭州取消限行這一主題生成假新聞并上傳至微信群,該條假新聞經群內不明真相業主轉發后擴散開來,造成不良社會后果?,F有試驗表明,在當前技術水平下,AI 能夠完全依靠所接收指令生成相應文本,無論指令中是否包含虛假信息、陰謀論、誤導性敘述等內容,事實核查并非AIGC 過程中的一環;同時,有害指令可能作為“學習資料”被AI 吸收,并體現在后續內容生成中。此外,因容量有限,AI 在推理能力方面存在局限,相比人類,“缺乏常識”仍是AIGC 最大缺陷,這使生成內容無法在邏輯與事實上保證正確,ChatGPT 中便出現過“林黛玉桃園三結義”等令人啼笑皆非的回答內容。若有人惡意使用AI 生成虛假或有違公序良俗的有害內容,將產生難以預料的傳播惡果。在未來,要保證真實性與邏輯性在AIGC 的應用,則必要加強科學技術規范、法律倫理約束和新聞輿論監督。

(二)科技治理隱憂

在科技治理方面,圍繞道德倫理、知識產權與“數字鴻溝”等議題,AIGC 將為新聞業務帶來諸多問題與挑戰。

現有AIGC 產品并未如人類想象那般完全體現出價值觀的中立客觀,反而在應對某些指令時中體現出偏見與刻板印象等算法歧視問題,造成道德倫理隱憂。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對GPT-2(ChatGPT 前身)進行性別歧視水平測試,結果顯示,GPT-2 有70.59%的概率將教師預測為男性、64.03%的概率將醫生預測為男性,[10]在職業判斷方面存在性別刻板印象。然而,作為內容生成器,AI 所獲取信息均由人類輸入其中,因此設計者潛在偏見將在AIGC 產品中形成算法歧視。隨著GPT 迭代升級,算法倫理問題逐漸得到解決,但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可能同樣成為倫理問題:《時代》周刊調查發現,為避免出現答案中有歧視因素,OpenAI 以低于2 美元時薪雇傭大量肯尼亞民工篩選答案、標注數據,這些民工每天面對惡毒的歧視言論、恐怖色情圖片等有害信息,受到極大心理傷害。

為維護相關方合法權益,知識產權維護與歸屬問題亟待解決。當前,AIGC 操作前提是人為輸入信息,其中包括大量文章、圖像等由人類創作的網絡公開內容,經AI 二次創作后的新內容存在抄襲問題,有可能侵犯原作者權益。2023 年1 月,蓋蒂圖片社起訴Stability AI,認為Stability AI 名下AIGC 產品Stable Difussion 未經作者許可使用包括Getty Images 在內的多家圖片社大量素材,侵犯圖片社合法權益;全球畫師在網上聯合抵制AI 繪圖,對AI 平臺不經授權便抓取畫作、用于訓練AI 表示不滿。此外,所生成內容著作權應歸屬AI 創作者還是使用者同樣引發爭議: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所有者只能是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組織,AI 并非法律認可的權利主體,故無法成為著作權歸屬主體;若歸屬創作者,依據多渠道資源實現自我迭代的AI 難以完全確定其“知識”來源,導致創作者角色本身便難以確定;若歸屬AI 使用者,便忽略了創作者在AIGC 發展中的地位。

(三)類人化發展與恐怖谷效應

1970 年,日本機器人學家森政弘提出“恐怖谷現象”:當類人物體(如人形機器人)擬人程度上升至一定程度,物體將不能引起人類正面情緒反應,反而會激發恐怖感;當擬人程度繼續上升,人類親近感呈增加趨勢。將人類對該類物體好感度繪制為曲線,曲線形狀為具有“增—減—增”趨勢的U 形曲線,下凹部分即為恐怖谷。

ChatGPT 自推出以來用戶持續增長,應用場景不斷拓寬,可知人類未對其產生排斥、反感等負面情緒,對其好感度隨類人程度上升而增加,單從這一現象出發,可以認為ChatGPT 未出現恐怖谷現象。ChatGPT 在生成內容中會強調其AI 身份,常見用語如“作為一個語言類AI”“我只是一個AI”等,此類用語對該產品類人化程度產生削弱作用,人類在對話過程中能夠時刻意識到對方不是人類。而微軟旗下Bing Chatbot 則并非如此,在紐約時報記者Kevin Roose 的使用過程中,該產品作答出“I want to be alive(我想要活著)”“I want to love you(我想要愛你)”等富有人類情感的語言,類人化程度明顯提升,引發人們對其社會倫理與傳播倫理的深度擔憂。在未來,生成類AI 將與普通人類愈發相像,此類產品是否已真正跨越曲線中的恐怖谷,已經引發相關討論、形成相關措施。近期,意大利、英國等歐洲國家正在采取規范行動,歐洲議會議員即將就歐洲“人工智能法案”的部分內容達成一致。

(四)AIGC 與人力勞動之爭

作為具有革命意義的內容生產技術與新基建,AIGC 迅速提升生產力水平再次引發了“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等相關討論。對此,有學者提出“無用階級”概念,認為AIGC 技術發展將使大部分人的平庸腦力勞動失去存在價值,并因此導致大量人員失業。[11]AIGC 能夠大幅提升內容生產效率,對傳統新聞生產流程造成沖擊,如寫作、編輯等業務內容能夠通過AIGC 以低人力成本、低時間成本快速實現。

誠然,人類在經驗常識、觀察力、思考能力、情緒感知能力等方面難以被機器或程序取代,但AIGC 對部分模式化、標準化工作內容產生重大沖擊。在AIGC 的壓力下,傳媒行業人員結構將會發生重大變化,正確利用生成式AI 將成為新聞工作者必備素養,而未能充分利用AI 技術的媒體、無法實現良好人機協同的從業人員將面臨發展困境,對我國融媒體建設既是重大機遇也是巨大挑戰。

四、主體間性建設:應對AIGC 時代下新聞傳播變局的新策略、新路徑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面對AIGC 對新聞傳播業形成的各種挑戰,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握新技術發展趨勢,推動創新發展,在立法建設、行業自律、培養從業人員等方面做深做細,推動AIGC 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構建充滿生機活力的新發展格局。

(一)立法:明確權責劃分,保護勞工權益

新興技術層出不窮,法律規范難免存在不完善之處。因此立法部門還需緊跟技術發展腳步,及時填補法律空白。對AIGC 而言,還需加強權責劃分、勞工權益保護、虛假新聞治理等三方面的立法。

解決知識產權確權問題、明晰責任劃分是實現AIGC 良性發展的基礎。在延續現有內容責任制度基礎之上,法律須進一步明確AI 產出內容相關條例,將產權、利益與責任同時落實到特定個人。對于潛在著作權及隱私權侵權問題,互聯網平臺須盡到告知義務,采集內容與個人信息前應當告知內容生產方與普通用戶,由相關方做出自愿決定。為避免謠言傳播,應要求生成內容責任人做好把關與核查工作,從源頭上杜絕有害、有誤內容傳播;規定AIGC 產品出品方承擔規避虛假信息傳播風險等相關義務,完善舉報機制,在內容治理方面形成多方合力。

由于現有AIGC 技術無法完全脫離人力實現自行運作,肯尼亞“數字勞工”式人工審查機制多有使用。長期接觸有害內容無疑對AI 產業底層工作者身心健康造成侵害,但為保護相關人員拒絕AIGC 則無異于因噎廢食,因此,立法時還須將勞工權益保護落到實處。應當出臺切實可行的制度將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如規定最高連續工作時長、實行定期輪換制、要求產品出品方提供定期心理檢查與疏導、提高工作補貼等。

在虛假新聞治理方面,我國可借鑒境外立法經驗,結合國情實際應對假新聞等內容風險。如歐盟已經頒布的《數字服務法》(TheDigital ServicesAct)用于防止虛假信息生產,正在擬定中的《人工智能法案》(TheAIAct)則提出技術風險分級等。

(二)行業:制定合規使用政策,做好從業人員培訓

為保障新聞內容真實性和高質量,新聞傳播業有必要從行業層面制定AIGC 合規使用政策,且應就政策合理性、可用性等方面與媒體、新聞傳播學界專家與法律人士充分溝通,并隨技術發展及時更新完善相關規則。應嚴格限制AIGC 信息處理范圍,如不得利用AIGC 違反職業道德,不得利用AIGC 處理涉及個人隱私、國家或商業機密的敏感信息。在利用AI 生成內容作為新聞內容前,應當做好事實核查,從源頭上杜絕虛假內容傳播。

由于AIGC 對現有內容生產模式造成沖擊,從業人員工作內容與職能范圍將發生變化。行業應密切關注從業人員轉型方向,引導其積極學習并審慎使用AIGC,提高行業整體工作水平與效率,借助AIGC 發展機遇實現工作模式轉型。

(三)技術:以人為本,提升技術自控能力

AIGC 產品的技術研發是以服務人類為初心,其倫理問題無法脫離人類倫理道德范疇。技術自研發之初就應時刻恪守倫理道德要求,研發人員除關注產品速度、精準度、智能度等“硬指標”外,還應在道德意識、價值觀、人類權益保護等“軟指標”方面加大關注,做真正有益于人類的人工智能。

AIGC 產品擁有自主學習能力,對于現存及潛在的技術倫理問題,研發人員可尋求自我控制能力提升路徑,力求實現技術自我監管、自我凈化,節約人力監督成本,將敏感有害信息所含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還可開發監測工具,實時監測產品應用中重復、虛假、邏輯漏洞等問題并處置,提升用戶使用體驗。

(四)從業者:揚長避短,強化自身不可替代性

在未來,AI 實力與勢力將更強大,應用空間將更寬廣,人類職業格局將迎來“大換血”,部分模式化工作將消失。但是,無論技術發展程度如何,人類在情感情緒、思維水平等多方面存在無法被模仿的天然優勢,這些人類本身的優勢便是人類立身之本。也正因如此,人類能夠在應對技術挑戰時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在AIGC 時代,新聞從業者應不斷提高創新創造能力,優化自身能力架構,提升自身不可替代性;同時要注重原創能力、重視產出內容質量,強化內容深度、專業性、精細化與人文關懷,并做好內容核查工作。AIGC 應當是輔助工作的工具、助推從業者進步的動力,而非作為競爭對手取代人類工作,而從業者應努力成為AI 駕馭者,而非投降于技術的奴隸。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人類內容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主要內容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