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合信息技術提質增效的探究

2023-04-18 15:24閔超琴
教育傳播與技術 2023年6期
關鍵詞:雙減學科信息化

閔超琴

上海市進才中學北校 上海 200135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2022 年4 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正式公布?!半p減”與新課標改革是新時代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們的核心目標都是通過高效高質的教學改革,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

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成為重要的推動力量。早在2018 年,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 年)》和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都旨在促進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針對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面臨的挑戰,比如提升師生互動效率、貼近學生生活、改變評價方式等,以“雙減”政策為指引,深度融合教學的信息技術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利用信息技術的內容承載量大、傳播反饋及時精準,以及操作便捷等特點,教師可以在課前、課中、課后對教學內容、教學流程和教學方法進行優化與創新。這不僅能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師生互動質量,增強課堂育人效果,還能改進評價方式,是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提質增效”的有效實踐路徑。

一、利用信息化資源導學,激發學生對學科的興趣

在當前背景下,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興趣存在差異。課堂教學“提質增效”在要求教師改進“教”的同時,需要重視學生“學”的效果,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方式的變化與發展都至關重要[1]。為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并拉近學科與學生生活體驗的距離,我們應進行生活化教學,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資源,選取與課堂教學相關的時政熱點作為導學資源,在課前推送給學生。這能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進而激發他們對學科的興趣。

在統編版(五·四學制)《道德與法治》(以下簡稱“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維護國家利益”的單元教學中,筆者對單元內容進行了整合和重構。將“國家好大家才會好”與“關心國家發展”這兩課整合為“有你有我 中國明天會更好”這一課時。在課前準備階段,筆者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資源,搜集了1901年和2021 年“兩個辛丑年”的對比情況以及2021 年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中楊潔篪闡明中方有關立場等相關信息資料,并通過學校的信息溝通平臺、微信等渠道將其推送給學生,使他們能夠在課前通過時政熱點進行預習,提前感受課程內容。在導入過程中,學生可以分享觀點,也可以通過彈幕或留言區留言的方式參與觀點表達。教師進行總結點評,在溝通交流中,學生利用信息社交工具,在信息的交互過程中快速融入、積極參與課堂。

二、善用信息技術,提升課堂實效

“減負增效”是“雙減”政策的內在要求,需要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聚焦學科核心素養,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突破教學重難點,落實教育教學目標,以提升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效果與育人實效。

(一)利用信息化情境突破教學難點,互動教學培育素養

信息技術的使用需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相適應,在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設計教學問題時,教師需要重視開放性的題目的設計,提供學生思考的契機與場域[2]。教師結合各類真實案例構建信息化情境。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培養在信息化情境中正確表達個人觀點的能力,從而學會更好地應對復雜的現實情境,理解學科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價值。在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理解權利義務”的單元教學中,筆者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針對現實中的網暴事件,創設信息化情境。學生可以加入不同的小組,分別模擬當事人、當事人好友、網友、網暴者、媒體從業者等角色,結合個人感受與生活經驗、知識技能,利用信息技術在模擬情境中進行互動發言,還原真實情境,設身處地進行感受,增強對話意識。同時,筆者設計了一個“兩難”情境:通過法律途徑維權可能會面臨種種困難和障礙,放棄維權則自身權益可能會繼續受到侵害,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當事人應如何抉擇?學生可以通過搜集相關資料與數據,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分析問題,以個性化的方式進行真實的跟帖回應,以嘗試解決問題,表達真實感受與需求。在信息化情境中,學生逐漸理解權利與義務關系,懂得依法維權,提高相應的問題解決意識,有助于教師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難點。

結合教材中有關言論自由、人格尊嚴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等法定權利內容,教師可以展示相關真實情境與數據資料,在情境探究中引導學生懂得行使權利有界限,權利與義務相統一。教師應引導學生懂得在網絡社會活動中,不違法是參與社會生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學生參與網絡生活時還應尊重理解他人,不主動傳播有害信息,并具備對信息的辨識和價值判斷能力,具有網絡道德規范、文明素質及相應的行為能力和自控能力。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主體在特定的情境下更容易獲得知識,教師在思政課堂上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3],運用時事熱點構建信息化情境,能夠激活課堂互動活力,給予學生更大的表達空間。在信息化情境中,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律意識得到潛移默化的提升,這一過程充分彰顯了學科的育人特色。這不僅增強了學科教育的實效性,還為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常態化運用信息技術,增強課堂互動效果

目前,信息技術已廣泛運用于人們的生產生活領域。在教育領域,信息化轉型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在教育信息化轉型過程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必須適應時代發展,加快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以增強學科的時代性和吸引力。這種融合不僅有助于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更能為“雙減”背景下的學科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促進其高效、高質量的發展。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具有實操性、可常規使用的信息技術工具來提升課堂互動效果。例如,在教材七年級下冊“集體生活邀請我”一課中,筆者使用教育PPT 軟件的互動習題分類題的功能,組織學生對“集體生活印象”關鍵詞進行投票,并采用直觀統計方法,分析某些情況產生的原因。最后,生成關鍵詞圖,對學情情況進行概括展示。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運用信息技術收集信息、分析問題并得出結論,更廣泛、更直接地參與課堂互動,提升了學習效果。此外,教師還可以使用希沃交互式智能白板的圖片快傳功能,將課堂中的小組討論結果、學生的上課筆記、習題答案等快速投屏到屏幕上,實現即拍即傳。這一功能可以讓學生迅速了解同伴的學習思考情況,促進課堂互動與評價的快速進行。而在日常教學中使用希沃交互式智能白板展示材料與情境時,筆者鼓勵學生運用批注圈畫功能找尋關鍵信息,以提升課堂互動效果。

借助AI 動畫工具,教師可以創建虛擬助教形象,以進行課堂內容的相關鏈接拓展和旁白過渡等操作。同時,利用H5 技術和VR 技術,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云”參觀紅色場館,增強其體驗感受。這些信息技術和小工具不僅易于學習、操作簡便,能夠顯著提升課堂教學實效,還能夠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拓寬其視野,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學生能持續保持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參與度,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課堂的氛圍。

日常教學類型除了新授課外,還包括練習課、講評課和復習課。當前,教師多關注新授課的開展,但還應將一部分精力投入練習課、講評課和復習課的改進以及教育信息化的轉型中。在講評課中,借助“鴻合i 學”軟件PAD端“學習社區”功能,教師可以在信息技術教學平臺的討論區或功能區查看學生的疑問。學生之間可以先進行自主答疑,在溝通交流中解決問題,提升溝通交流與問題解決素養。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答疑輔導。在復習課中,學生可以利用平板電腦中的手繪軟件或思維導圖軟件分小組進行知識的梳理與鞏固。通過信息技術,學生可以自主創造性地建構學習內容,并及時反饋課堂學習成效。

(三)探索信息化教學平臺,構建智慧課堂

我們以智慧課堂建設為核心,通過常態化、團隊式的教學實踐,借助平板電腦和相關教學App,深入研究信息化教學平臺對于教師改進教學和學生提升綜合素養的積極作用。目前,我國已開發了多個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許多課程資源,為信息化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在使用“尚學趣”信息化教學平臺時,教師可使用“備課助手”功能,對現有的數字資源、課件、教案、微視頻、教參、練習冊等教學資源進行下載和編輯,提升備課效率,以適應教育信息化轉型的需求。而使用“教學助手”功能,教師可以推送相關教學資源、小任務和互動組件,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又如,“尚學趣”等信息化教學平臺使用的智慧教學技術實現了多種功能,為即時互動反饋、分組合作、數據反饋、問題探討等提供了便利。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教師能夠進行整體創新設計,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

以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為依托,隨著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雙減”和新課標改革的推進,創設情境和交互教學成為建構生成性和創新性智慧課堂的重要手段,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綜合素養。例如,在“揭開情緒的面紗”一課中,學生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中的搜索引擎、思維導圖、拍照上傳、搶答等功能,結合現場生成并上傳展示的情緒日記和情緒表達方式的統計情況,分析情緒的類型和產生的原因。他們可以繪制“情緒的作用”“情緒調節方法”的思維導圖,進行跟帖回復和觀點討論,這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調節自身情緒。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生在智慧課堂創設的真實情境與智能化即時反饋互動中自主探索問題并嘗試找尋解決方法。此外,在信息化虛擬環境中,基于信息技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匿名分享觀點,增強表達與溝通欲望,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參與課堂。最終在智能數字化、課堂交互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學會主動參與并表達,課堂實效與育人質量得以提升。

三、改革作業設計,實現減負提質

道德與法治學科承載著學科測試要求與育人使命。為了平衡這兩者,教師需要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評價方式,不拘泥于課時的限制,而是結合彈性的課程周期制度,學科大概念、大觀念和跨學科意識等,以此為主導來轉變作業設計和評價體系,從而減輕學科應試性負擔。以學科素養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基礎,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性質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作業設計,形成教學良性的生態循環。

(一)實施彈性作業,轉變評價體系

在傳統的以知識測評為基礎的分層作業設計之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以素養為導向的活動式、主題式彈性作業,從而轉變以往單一的以知識測評為依據的作業評價體系。例如,在“敬畏生命”單元中,筆者結合生命教育主題設計了主題攝影、訪談和海報宣傳等多元化的作業。學生可以選擇其中的一項作業,在學期內完成。這種彈性作業設計有助于學生自主安排時間和形式,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主題攝影作業中,學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攝影設備和軟件操作技能。同時,在撰寫介紹詞時,學生還需要對信息進行整合處理,將學科知識融入其中,進行內容創新與建構,體現其價值觀念。在主題訪談作業中,學生需要運用溝通技巧和文字、音頻、視頻等處理工具,制作推文并進行問答回復。這有助于學生養成尊重他人個人隱私、維護知識產權,以及保障數據安全的信息技術基本意識和能力。此外,學生在現實與網絡世界中理解、尊重他人,進行價值觀的碰撞與交流,自主進行價值與信息的判斷,并遵守道德規范,提升文明素質。在海報宣傳作業中,學生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化工具運用技巧,并增強對信息化工具和網絡使用的自控能力。這種多元化的作業形式有助于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提升其信息素養、溝通能力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綜合素養。

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成果,調整評價體系,對學生的數字工具掌握情況、素養體現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自評、互評和師評等多種評價方式,在線上線下、校園與社區內進行的綜合性展示評價,可以促進開放式評價體系的構建。這有助于加快學科素養評價體系針對性、交互性和開放性的落實。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基于學科綜合素養,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減輕傳統作業類型的負擔。同時,教師能夠增加對學生個性化的指導,更好地引導他們全面發展,進一步提升其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

(二)跨學科創新,以素養為導向的轉型

在新課標改革與“雙減”政策實施的背景下,教育數字化轉型應著眼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和公民基本素養的培育,構建以素養為本的教學體系。這不僅是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數字化轉型的目標之一。結合作業設計的改進,我們需要整合正式與非正式學習,促進學生保持好奇心與創造力。通過充分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在學業指導下進行項目實踐,學生能夠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

“雙減”政策旨在切實“加強學科教學的實踐性”,進行知識遷移、情感遷移[4]??鐚W科主題性作業設計并不是簡單的學科疊加,而是一種學科之間的聯動與互為補充。例如,在教材六年級第二單元“友誼的天空”、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走進社會生活”的教學中,筆者融合歷史、美術和信息技術等學科,布置了“滬上歷史名人面對面,走進社會話網絡”的學期作業。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通過參觀、訪談和完成調查報告等豐富多元的方式來進行探究。他們可以自主選擇繪制人物圖譜、按推薦路線圖參觀、創作劇本、制作視頻等任務。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閱讀、采訪、寫作、地圖制作、繪畫、劇本創作、視頻制作等能力,還提高了他們的表達、思辨與創作能力,更使得歷史人物與現代內容通過網絡與信息技術創新結合,實現了學科知識的創新交融。在創作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團隊合作,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溝通交流和創新設計,創造性地實現個性化內容建構。通過線上線下對人物的介紹評價,學生學會了客觀、多維度地進行人物評價。在網絡環境中,學生學會了發布信息、發表觀點,傳播網絡正能量。最后,在學期末,學生可以在活動中擔任志愿者,自選成果形式,進行線上線下的人物成長歷程講述,闡述與人物有關的話題,展示校內外成果。

在完成活動任務的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夠自主運用信息技術工具探索問題解決途徑。以素養為導向,學生得以在活動作業中充分利用課后輔導時間進行跨學科的項目實踐,從而展現其個性化風采。

四、結語

教師的能力和水平影響一堂課的質量高低,在新課標改革與“雙減”背景下,教師提升信息技術素養與教學能力是必然要求[5]。這也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育人效果的必然趨勢。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在時間中逐漸積累,并在多元化的場域中生長。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課前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提高對學情的關注度;在課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并構建信息化互動教學平臺;在課后應綜合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轉變傳統的作業及評價體系。通過強化學科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教師可以落實素養培育的目標。作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我們要發揮專業智慧,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在“雙減”政策的落地實踐中,我們不斷總結和探索,將有效地改進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提升綜合素養。

猜你喜歡
雙減學科信息化
【學科新書導覽】
月“睹”教育信息化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幼兒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超學科”來啦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