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實踐路徑探析

2023-04-19 01:57黃寧寧黃元進
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鄉賢共同富裕農民

黃寧寧,黃元進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2021 年8 月17 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1]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將其歸為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突出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對于實現新時代共同富裕的重要地位。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年目標的如期實現, 農村經濟大幅提升,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物質生活條件得到基本滿足之后,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于精神生活的富裕。 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8相比于物質生活,當前農村精神生活還相對欠缺,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更加要重視農村精神生活建設,推進農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一、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

(一)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

實現民族的復興,就必須推動鄉村的振興,鄉村振興戰略是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方針, 亦是實現農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雙重富裕的必要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 ”[3]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前者是后者的現實需求。 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旨在提升農民的物質生活,同時也旨在豐盈農民的精神世界。鄉村振興不僅要“塑形”,更要“鑄魂”,鄉風文明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之一,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而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則屬于培育鄉風文明的重要內容, 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豐富農民精神世界、 提高農民精神文化素質的堅實抓手,是繁榮鄉村文化、推動鄉風文明建設的關鍵步驟, 更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精神支撐。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4]精神作為一種內在的力量, 能夠激發起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為鄉村振興戰略注入發展活力,保證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實施。

(二)解決三農問題的現實需求

“三農”工作始終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中之重, 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5]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全國總人口的絕大部分,只有農民富裕起來,才能實現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農民的富裕表現在物質生活的富裕和精神生活的富裕。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農民物質生活的富裕, 因而精神生活成為評判農民是否富裕的關鍵因素。 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三農”工作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助力解決“三農”問題。 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提高農村社會文明程度,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業興、農村美、農民富。 因此, 推進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必須也是必然。

(三)實現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6]共同富裕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環節, 就是要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豐富與精神生活的充盈。 共同富裕從主體層面而言不是少數人的富裕, 而是包括廣大農民群眾在內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從內涵層面而言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重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 “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2]4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物質生活為精神生活奠定下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而精神生活實現了物質生活的升華, 體現了人民更美好的精神向往。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偉大勝利, 廣大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已經得到滿足,過上了“兩不愁、三保障”的幸福生活。 “口袋”的富裕已經得到基本滿足,“腦袋”的富裕也要緊跟其上,只有實現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才能形成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社會風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實現精神力量向物質力量的轉變,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實現。

二、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現實困境

(一)農民思想觀念老舊,豐富精神生活意識淡薄

在推進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進程中, 農民是其主體,更是其主力軍,但就現實情況而言,農民豐富自身精神生活的意識淡薄,存在“精神貧困”現象, 以至無法激發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生動力。 首先,農民普遍缺乏對自身精神生活的關注度。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偉大勝利, 農民的可支配收入逐漸多了起來,但受根深蒂固的小農思想影響,部分村民尤其是較年長的村民橛守成規, 可支配收入只用于物質生活條件的提升,而不愿意用于精神消費,不注重自身精神世界的構建, 認為只要改善好物質生活條件,精神生活自然而然就提高上去。 其次,農民沒有認清自己的主體地位,“等、靠、要”的頑疾思想嚴重, 認為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只是政府以及專業人員的事情,自己只是普通老百姓,并不需要參與其中,只要不影響自身的生產生活,便不會主動去提升自身的精神生活,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農民文化素養較低,不良風俗習慣尚存

農民文化素養對推進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受傳統觀念和經濟條件影響,相較于城市地區,我國農民文化素養較低,大部分只有小學或初中學歷,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并且農村地區的青壯年大多進城務工,老人和小孩留守農村,造成留守農村居民現有思想文化素養偏低的局面,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由于農民受教育水平有限,農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道德等先進文化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先進文化還未在農村形成主導文化,以至于農村地區封建迷信思想尚存, 黃賭毒等一些落后文化也在農民群體中蔓延;再者,在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處不網的大數據時代,智能手機已成為農民必不可缺的生活必需品,抖音、快手等短視頻也如雨后春筍般進入到農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五花八門、良莠不齊的短視頻充斥著農民的頭腦,一些庸俗化、低俗化的短視頻變成一種“精神鴉片”,侵擾著農民的思想,這不僅影響著農民正確三觀的形成,更使得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進一步受阻。

(三)農村文化事業發展不足,文娛活動形式單一

農村文化事業是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 推進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近年來,黨和國家致力于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持續推動農家書屋、文化廣場等文化設施的建設,但在現存條件下,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部分基層干部的重視程度不高。農村文化事業主要依靠村委來組織進行,但在農村地區, 村委的工作重心仍在于發展鄉村經濟以及完成上級下發的各項指標和任務, 對農村文化事業的關注度并不高, 對基礎文化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以至于農民文娛活動形式單一,還是停留在鄰里閑聊、看電視、打牌、打麻將等簡單娛樂方式,舉行文化藝術節、放映紅色電影、舉行體育比賽等集體活動相對較少, 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難以得到滿足。二是未充分利用好本土文化資源,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逐漸邊緣化。 中國數千年來的農耕文明孕育了鄉村豐厚的傳統文化, 這些傳統文化扎根于廣大農村地區,為一代又一代的農民提供了精神食糧,然而農村傳統文化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被遺忘,一些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如扭秧歌、賽龍舟、戲劇表演等慢慢消失在農民日常生活中。 農村年輕群體對傳統文化缺乏興趣,其文化歸屬感與認同感不強;農村老年群體雖致力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但由于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以至于受眾面窄,影響力不強。

(四)精神生活助推力量薄弱,缺乏人才支撐

推進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人才是關鍵。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離不開鄉村本土人才的支持和發力, 也離不開外來人才的添磚加瓦。 但在現存條件下,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助推力量的薄弱、人才的缺失是當前的一大障礙。 一是農村大量本土人才的持續外流。在推進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農村青壯年是主體更是主力軍,但城鄉發展的差距,使得農村大部分青壯年流入城市,農村空心化、老齡化的趨勢日趨嚴重, 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缺乏活力和可持續發展力量。二是缺乏鄉賢的參與。鄉賢包括“在鄉和“返鄉”鄉賢,但在一些農村地區,村干部對于鄉賢人才的挖掘力度不強,留不住“在鄉”鄉賢,也引不進“返鄉”鄉賢,且重“富鄉賢”輕“德鄉賢”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與此同時,基層群眾對于鄉賢認識不足,甚至不知道鄉賢的存在,鄉賢的道德引領和影響作用效果不佳。 三是外來人才引進及保障政策不完善, 高層次文化人才是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掌舵人,引領農村精神文化事業的創新創造,但農村工作環境的惡劣、 人才待遇和優惠政策不完善等因素,導致高層次文化人才的緊缺,沒有新鮮血液的加入,工作難免缺乏靈活性和積極性。

三、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牽引,筑牢農民思想根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7]沒有共同的價值追求,就會導致人心渙散、社會混亂,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使農民形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共識,筑牢農民的思想根基,提升農民精神風貌, 促使農民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進一步推進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首先,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 切實提高農民的思想認識,內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要以廣大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飛入尋常百姓家”,可以利用農家書屋、宣傳文化墻、印發小冊子、 村委廣播等方式持續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之內化為農民的精神追求,進而外化為農民的行動指南。其次,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農村移風易俗活動的引領作用, 糾正農村不良習氣,凈化農民思想。各級政府要嚴厲整頓農村不良風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農民日常生活中,如通過舉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識競賽、評選“最美鄉村人物”等特色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到實處,使其成為農民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以推動農村移風易俗活動,培育文明鄉風,促進農村精神生活的普遍富裕。最后,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全過程,生產更高質量、更多元化的文化產品。 廣大文藝創作者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融入文藝作品中, 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需要,為農民提供多元化、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同時積極利用大眾傳媒、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以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方式展示出來,將理論具體化,為農民帶來視覺享受的同時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

(二)以高質量教育體系為動力,提高農民文化素質

在廣大農村地區, 教育水平與受教育程度始終是制約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攔路虎”,要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提升農民的思想文化素質。優質的農村教育不僅能夠提升農民群眾知識文化水平,更是阻斷貧窮代際傳遞、 培育具有發展能力的高素質農民的重要路徑。[8]首先,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教育的投資,提高農村地區各年齡階段的入學率,比如可設立教育資金用來幫助貧困學生繳納學費, 避免農民因貧退學、因貧休學,對于學習成績突出的學生適當給予物質獎勵,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證家家“有學上”、戶戶“上好學”;同時要著力發展特殊教育,要結合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形成的合力,重點關注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其次,要加大師資隊伍建設,選擇“接地氣”且德才兼備的教師,避免因課程枯燥乏味亦或是晦澀難懂而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因地制宜的選擇教學內容和方式,增加學生的抬頭率。 最后,要立足農民需求,開展特色課程,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具備更高的文化水平、掌握更專業的生產技術、富有更獨特的創新意識,能更好帶動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各級政府要優化課程機構,注重培養農民的創新思維,向農民普及現行的農業政策, 引導農民學習現代化農業知識與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使農民擁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來豐富自身的精神生活。

(三)以文化事業發展為基石,豐盈農民精神世界

農村文化事業是農村精神生活建設的基礎力量, 是實現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要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豐盈農民的精神世界。 一是要補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短板,著力構建規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政府要提高對文化事業的重視,要將文化事業提上工作日程,加大對文化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 建設和完善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基礎設施,要認真落實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工程,充分了解農民的文化需求,為農民提供充足的、多元化的、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倡導“文化下鄉”,打通城鄉間的文化壁壘,引進更多優質的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保障農民在空閑之時可以讀讀書、看看報,滿足農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促進經濟事業和文化事業的協調發展。二是要充分挖掘農村自有的傳統文化資源, 盤活傳統文化的發展活力。 優秀鄉村文化能夠提振農村精氣神,增強農民凝聚力,孕育社會好風尚,[9]是推動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不可或缺的動力,且優秀鄉村文化是農民幾千年農耕文明積淀下的產物, 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易受農民認同與接受,要大力支持鄉村傳統舞蹈、鄉村戲曲、舞龍舞獅等傳統文化形式的傳承,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和媒介宣傳好鄉村傳統文化資源,使農民更加認同鄉村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讓優秀鄉村文化的“軟實力”成為推動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硬支撐”。 三是要搭建數字文化服務平臺,讓數字資源賦能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如今網絡已成為農民的第二生活場域,這就為農村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了機遇。 “互聯網+”作為一股新動能為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能量,要推動農村文化事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實現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四)以人才隊伍建設為核心,培育新興力量

人才是第一資源, 是推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關鍵,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育一批有實力、多層次的專業人才,推進共富可持續發展。一是要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素質, 基層工作人員是提升農民精神生活的第一責任人, 要對基層文化服務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素質培訓和職業道德培養, 增強他們的能力,以更好地發揮帶頭模范作用。二是要重視本土優秀人才,挖掘鄉賢資源,為豐富農村精神生活注入活水。鄉村本土人才生于鄉村長于鄉村,對鄉村有著濃厚的情感與認同,且更了解鄉村情況,更利于開展工作。鄉賢能夠協助村干部做好農民群眾工作,能夠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夠引導農民重視自身的精神生活建設, 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產生高度認可。 要發揮好鄉賢帶頭模范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帶動農村精神生活大踏步向前進,實現共同富裕。 三是要建立健全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要因地制宜制定高層次人才優惠政策,吸引大量人才流入,同時要建立獎勵機制留住人才,為推進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添磚加瓦。

四、結語

共同富裕是新時代面臨的重大歷史課題, 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質生活的高質量發展, 又包括精神生活的充盈與豐富。 如今,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如期實現,人民的“錢袋子”逐漸寬裕,物質生活得到不斷提高。 在物質生活得以滿足之后, 精神生活的提升無疑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難啃的“硬骨頭”仍在于農村地區,實現農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僅是農民的需要,更是國家和民族的需要。要重視農村地區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狀況, 從價值觀塑造、教育供給、文化服務、人才建設等方面入手,提升農民的精氣神,充實農民的精神生活,推進農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以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歡
鄉賢共同富裕農民
共同富裕
“蜀”潤鄉賢,“陶”享美好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讓新鄉賢助力鄉村組織振興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宋澤平:當代鄉賢賦能鄉村振興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饸饹面“貸”富農民
南安鄉賢再發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