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記憶視域下地勘行業檔案資源開發研究
——以廣東省地勘單位為例

2023-04-20 03:16滿雪萍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資料記憶資源

■滿雪萍

(廣東省地質局第五地質大隊,廣東 肇慶 526020)

1925 年,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了“集體記憶”這一概念,即在特定的空間和固定的時間,特定的群體成員,描繪過去形成的“回憶圖像”,以此證明群體的延續性。后阿斯曼發展出“文化記憶”理論,即承載于一定的媒介之上,可以大范圍傳播、長時間傳承、不斷被重構的集體記憶。阿斯曼將“文化記憶”分為功能記憶和存儲記憶兩種記憶形式。功能記憶是與載體相聯系,在特定的“記憶空間”,將過去、現在、未來之間搭建起橋梁與紐帶,獲得所需價值并傳播構造身份認同。存儲記憶則是對記憶的存儲與保留,是所有記憶的記憶。作為潛在的記憶形式,是未來功能記憶的“糧倉”,為記憶從“存儲”走向“功能”提供條件。存儲記憶支撐功能記憶,功能記憶又為存儲記憶提供方向與動力,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補充。

在文化記憶視域下地勘行業檔案是文化記憶延續的重要載體。因此,檔案資源開發應注重兼顧功能記憶和存儲記憶之間的轉化和融合,為構建身份認同提供內容更為豐富、展現形式多元的空間記憶場所,從而實現化記憶延續。

一、地勘行業檔案的概念與價值探析

(一)地勘行業檔案概念

本文所闡述的地勘行業檔案主要是指地勘單位記錄地質工作、管理等活動形成的文字、實物材料、圖表報告、照片、視頻音頻等具有社會價值的歷史記錄。地勘行業檔案是地勘行業發展記憶的載體,其中大量的文書檔案,記錄著地勘行業的創立、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大量的榮譽檔案、人事檔案、野外工作影像等體現了地質人卓越的精神;尤其地勘行業檔案中的地質資料檔案,作為地質工作服務社會的載體,是兼具行業特色與文化價值的記憶資源。

(二)地勘行業檔案的價值探析

地勘行業檔案具有信息價值、憑證價值和文化價值。尤其地質資料檔案,是地質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圖像、聲像、電磁介質等形式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巖礦芯、各類標本、光薄片、樣品等實物地質資料,廣泛應用于地質科學研究、礦產勘查、地質環境保護、城市建設、防災減災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為地質找礦、國土資源管理提供有力技術支撐,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經濟社會和文化可持續發展服務。例如, 廣東省地質局第五地質大隊2007 年10 月10 日,經二次開發地質資料勘探發現廣東省封開縣圓珠頂銅鉬礦,其潛在經濟價值超1000 億;廣東佛山地質局完成的地質志、礦產志1:20 萬區域化探,首次舉辦了《廣東?。êD蠉u)地質志》和《廣東?。êD蠉u)礦產志》,其成果首次刻畫了廣東省43 種元素地球化學分布特征。地質成果資料在大亞灣核電站項目、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全方位為政府進行灣區建設提供有力技術支撐。由此可見,地質資料檔案具有極高的信息價值、憑證價值,同時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價值。

地勘行業檔案記載著地質人在長期地質工作中形成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充分顯示出其獨特的文化記憶,彰顯著地質人的優良傳統與地質“三光榮”精神,也為地質人提供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例如, 飽含激情的《勘探隊之歌》在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局之年——1953 年問世,在毛主席“開發礦業”的號召下,無數熱血青年把“為祖國尋找寶藏”作為人生的理想。21 世紀,它依然激勵著新一代地質工作者。筆者所在的廣東省地質局第五地質大隊,2019 年建隊60 周年慶典“輝煌六十年,砥礪再出發”圖片展覽,較全面地展示了第五地質大隊的各項事業取得的發展成果,記錄了第五地質大隊60年風雨歷程和光榮歷史,生動感人并富有教育意義;《地質人的故事》口述歷史紀錄片,以反映12 個重大地質事件為主題,客觀真實記錄了地勘行業發展歷程與時代變遷,重塑歷史場景,謳歌了“地質之魂”。例如,地質四隊的《揭秘斑巖型錫礦》專輯中“樹皮房”、深山寒舍、工棚漏雨下地質隊員整理地質資料的感人畫面等。紀錄片中展現了以艱苦奮斗為榮、以地質找礦為榮、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的“三光榮”精神,深深根植于地質人的基因里,激勵著新時代的地質人,獻身祖國的地質事業。這些都是廣東地質文化建設的精品工程,承載著一代代地質人的記憶,是地質文化記憶的展現,激發了廣大地質工作者濃厚的文化認同感與歸宿感。

二、文化記憶視域下地勘行業檔案資源開發存在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地勘行業檔案資源開發越來越被重視,但仍然存在存儲記憶的信息承載量匱乏,檔案資源多元性不足,館藏資源不夠豐富,缺乏文化性等問題;有些地勘單位中層管理者對檔案工作缺少職業認同,檔案工作者主動構建檔案文化記憶的意識能動性不足,對數字信息化技術知識和技能欠缺等問題,阻礙了存儲記憶與功能記憶之間的轉化與融合。

(一)檔案資源歸檔范圍狹窄,文化內容流失

檔案是文化記憶的載體,多元、豐富的檔案資源的保存是實現文化記憶存儲的有效途徑。檔案的收集范圍與內容鑒定直接決定了檔案館藏資源的豐富程度、檔案的質量,同時影響檔案文化價值的開發與展現形式。據筆者調研,目前地勘單位檔案的歸檔范圍狹窄,內容元素單一,館藏結構大多以地質資料檔案、文書、會計、工程勘察、人事檔案為主體,大部分地勘單位沒有建立勞模檔案,缺少勞動模范、先進人物的口述歷史檔案,體現勞模精神文化的記錄材料、獎狀、獎杯、證書等實物檔案、聲像檔案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檔案資源類型儲備較為匱乏,對具有文化價值的信息資源長期忽視,導致檔案文化價值的開發,缺乏文化特色資源支撐。

(二)主動構建文化記憶資源意識淡薄,檔案未有效開發

目前地勘單位主動構建文化記憶資源的意識淡薄,忽視了檔案與地質文化價值深層次的關系,大量有價值的檔案資料“躺”在檔案室,檔案開發的視角僅局限于文書檔案;大部分地勘單位的檔案工作者是兼職管理,在單位中“雙肩挑”,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檔案開發利用工作中,使檔案工作者只能著重開展一般性檔案管理工作;單位決策者對檔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不夠,對檔案工作缺少職業認同感,缺少頂層設計、長遠規劃、資金投入,檔案管理水平低下,嚴重影響了挖掘存儲記憶下有價值的檔案信息資源。

(三)重構文化記憶空間場所缺失,缺乏身份認同和情感共鳴

在文化記憶構建過程中,文化記憶儲存在特定的空間,通過回憶空間的構建,文化記憶得以形成,在具有象征意義的共同空間中實現身份認同。將回憶空間化是社會集體不約而同的選擇途徑[1]。廣東省地勘行業在文化記憶構建中,恰恰缺少這樣的空間場所,導致地勘行業檔案資源缺少了認同的象征性形式,比如,老一輩地質人在地質工作中使用的地質錘、羅盤等,這些都刻著地質文化特色的歷史烙印,是傳承和展現地質文化記憶的資源,需要賦予其固定的場所,使其向功能記憶轉化,從而成為地質人身份認同的記憶空間,喚醒情感共鳴,不斷地完善、衍生、發展、創新和傳承。

(四)信息化技術運用不足,未充分開發與宣傳

檔案編研與展覽是地勘行業檔案資源開發的主要文化途徑,如《大事記》《地方志》、隊慶圖片展等。目前隊慶展也只是以一些老照片、野外工作現場影像圖片為主,對文化內容的深度挖掘與加工仍然束縛在這些傳統的展現形式上,缺少檔案文化特色和文化藝術表達創新等問題,檔案文化與地質文化難以碰撞、升華而引發情感共鳴。由于地勘行業沒有打造統一檔案文化信息的數據資源庫,網站媒體平臺僅以行政與業務工作信息為主,展示具有地質文化藝術性的資料較少;地質科技館場類的文化記憶場所,地質文化沒有得到充分開發與宣傳,缺少線上展示。因此,地勘行業檔案資源開發缺乏信息技術的運用,缺少以信息優勢打造地質文化名片的新舉措。

三、基于文化記憶的地勘行業檔案資源開發策略

(一)優化整合地勘行業館藏資源,存儲文化記憶

廣東地勘行業檔案記錄著地質工作的發展歷史,傳承地質文化記憶,要拓寬檔案收集范圍、創新收集渠道方法、提高價值鑒定能力,加強特色檔案的收集力度,進一步豐富館藏檔案新資源,為研究地勘行業檔案資源文化價值的開發提供參考依據,確保文化記憶得以留存與延續。

1.豐富館藏結構,主動構建文化記憶資源

廣東地勘行業特點,目前檔案收集范圍大多是地質資料檔案與行政管理類檔案,收集渠道也局限于業務部門和機關行政管理部門,缺乏具有文化價值檔案信息的收集,因此,地勘單位檔案資源的收集應加強文化價值檔案信息的收集。地勘單位一是可以開展實物檔案、先進人物檔案的征集活動,比如,有關勞動模范、先進共產黨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人物、專業技術競賽能手等的事跡文字資料、野外工作影像、獎狀獎杯、使用的工具、發表的專業技術論文等實物進行征集整理。二是加強重大歷史事件類檔案資料的收集,比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地質三隊(原705 隊)的“難忘的找鈾歲月”,地質勘探人承擔起“為原子彈找鈾”的歷史使命,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提供了鈾原料,生動再現了特殊年代人拉肩扛“扁擔精神”、不畏險“鐵人精神”。原706 隊的“前赴后繼戰凡口”,為祖國找到了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凡口鉛鋅礦床,也因此有了后來的凡口礦業城,凡口礦陳列館。通過對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的梳理,針對性地開展征集工作,全方位獲取第一手材料,深挖文化價值。三是加強口述歷史檔案的收集??谑鰵v史檔案是社會記憶的重要構成部分,是拯救歷史文化記憶的迫切需要,是豐富國家檔案資源的有序積累。為開發檔案編研精品和文化展覽奠定了資源基礎。以老地質人口述歷史檔案——《地質人的故事》為例,聲音與影像等細節的精確記錄、數字技術與影像技術的運用,其內容兼具真實性與生動性,打破了傳統檔案的枯燥與單一。更重要的是通過口述歷史檔案,提高了檔案部門記錄歷史的能力,彌補局史料的歷史空缺,豐富了館藏的文化信息資源,充實豐富了地勘行業檔案文化資源,確保了地勘行業歷史檔案的完整。

另外,地勘單位應創新思路,多元化地開展綜合檔案館的建設,豐富館藏資源。大力加強與兄弟地勘單位的合作、國土資源部門的合作,使館藏資源更高質、更高效地服務于廣東地質找礦與開發。例如,廣東省地質局第五地質大隊,與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合作,簽訂框架協議,在肇慶建立了實物地質資料分館(實物巖心庫),實物巖芯庫館藏的巖芯多達幾百萬件。這一方面,有效緩解了國土廳館藏場所有限的問題;另一方面,加強了合作,豐富了館藏內容,同時在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面得以提升,為檔案編研提供了更多的專題編研內容。

2.優化整合地質資料,持續推進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和數據化建設

地質資料檔案具有信息價值的特性,地質資料保存的數字化與利用的信息化是地勘單位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必然發展方向。目前大多地勘單位由于檔案保存設施、場所落后,地質資料仍然以紙質為主,由于時間久遠已出現紙張脆化、字跡模糊等問題,所以加快地質資料的數字化保存應提上日程。

地質資料信息化,可以摸清總體情況,為地質資料二次開發利用,提供更快捷的第一手資料;可以擴展提供利用的借閱、使用途徑方法,能夠有效滿足地質技術工作者的需求,為地質找礦及礦產開發利用提供共享資源及交流。

檔案信息化建設應該擴大其信息化的范圍和內涵,實現地質資料收集、保存、開發、利用、編研等全過程的信息化建設,努力推動地質資料檔案數據庫的開發和建設,最大限度地滿足基層地勘單位對地質資料的利用需求。因此,要切實加快地質資源數據化和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實現館藏資料全部數字化,初步搭建數字地質資料館框架等,尤其是大力推進重點成礦區帶主要資源的數字化進程,構建統一的地質資料數據成果整合發布平臺,提高地質資料的利用效率,使地質資料的潛在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因為地質勘查行業比較特殊,就廣東省基層地勘單位為例,局屬二十多個地勘單位分布在全省十四個城市,地質資料數量大,涵蓋范圍廣,內容豐富,比較分散,信息化任務繁重、困難較大。因此,地質資料信息化建設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工作。要開展頂層設計,省局層面要設立牽頭部門,制定具體統一的實施方案,同時要實現標準化管理,還要兼顧保密管理。

(二)多種豐富形式和創新,打造提供身份認同的記憶空間場所

地質行業的生產生活空間和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而發生巨大的變化,大量承載地質文化和集體記憶的空間場所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因此,通過塑造重構文化記憶空間,可為傳承文化記憶提供一個公共的空間環境,喚醒情感共鳴,實現身份認同。

以地質資料成果為依托打造地質科技館、地質陳列館等。比如,巖心、礦石、地質老物件等一件件“家珍”,是見證祖國地質事業的曲折與輝煌,作為地質文化呈現的絕佳載體,賦予了文化記憶空間生命力。地質科技館、陳列館等不僅是傳播地質文化的特色陣地、地質人的精神家園,更是歷史的見證,是科普教育的源泉。同時,還可以將地質文化記憶空間與城市文化遺跡、礦山遺跡等資源相結合,充分挖掘文化信息,積極打造出地質文化的獨特文化歷史場景。比如,廣東凡口國家礦山公園博物館,見證著凡口的歷史文化變遷。凡口礦陳列館仍保留著昔日的菜市場、連片的磚瓦房,七○六地質隊艱辛找礦的歷史畫面撲面而來,強烈沖擊著每個人的心田。被譽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鉛鋅凡口礦開采近50 年,長盛不衰。目前礦山公園設有礦山公園博物館、機械設備展示區、科普影視廳、科普長廊、巖心庫等。廣東凡口國家礦山公園的建立,不僅能有效保護與科學利用礦業遺跡資源,開展地質研究和普及地學知識,而且能充分發揮巨大的旅游價值品牌效應,逐步促進資源型礦業城市的轉型升級。

(三)多種渠道打造特色地質文化精品,傳承地質文化記憶

地質文化的發展與延續離不開檔案編研,精品檔案編研力作是地質文化得以發展與延續的重要載體,是傳承地質文化記憶的重要記述方式。地勘單位檔案編研工作應圍繞地勘單位的中心工作和重點工作開展,合理利用檔案資源,創新檔案編研方式,在編研內容方面應注重深度開發地質精神、地質文化等方面的文化資源,努力打造特色檔案編研精品,傳承地質文化。例如,《地質人的故事》口述歷史紀錄片,是廣東省地質局文化建設的精品之作,是地勘行業總結提煉地質文化元素,傳播傳承地質文化價值的重要實踐。通過親歷者講述與回憶,以影像資料的形式構建的畫面引起情感共鳴,為集體記憶的延續提供支持。

檔案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僅要以打造行業品牌、傳播地質文化為目標,還要主動介入地質科普宣傳,挖掘文化資源,積極融入地方文化建設,使地勘行業檔案成果成為宣傳地勘單位文化的名片,同時增進社會公眾對廣東地質文化的了解與傳承。例如,廣東省地質局基層各地勘單位與廣東省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聯合,依托“世界地球日”開展宣傳科普地學知識、傳播地質文化活動。在廣東佛山西樵山國家地質公園開展“珍愛美麗地球,守護自然資源”主題宣傳活動。舉辦國家及省級地質公園、礦山生態復綠、地質與海洋防災減災大型圖片展、全省地質公園形象展播、地學專家主題科普報告會等活動。地質三隊積極參加由韶關市科協主辦的2021 年韶關市全國科普日“科普嘉年華”等,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地質公益科普活動,使社會廣大受眾對地質工作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地質文化有了新的認知,為檔案編研出精品,也為文化記憶存儲增加更豐富的文化資源。另外,地勘行業應積極探索地質文化與地方文化相融合,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帶動地質文化記憶儲存與傳承。

四、結語

檔案是記憶的載體,是存儲、重構、傳承文化記憶的重要資源。在文化記憶理論指導下,檔案資源作為文化形式的一種,詳細地記錄地質文化和歷史發展的足跡,是地質文化的忠誠記錄者?;鶎拥乜眴挝粰n案文化資源對地勘行業正常有序運轉、增強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文化記憶視域下,地勘單位應注重地勘行業檔案文化資源的挖掘,加強地勘行業檔案資源開發與利用,注重檔案的文化價值,應體現地質文化情懷,努力深挖檔案文化價值,創新檔案文化建設的成果運用,為新時期地質工作的發展和黨的地質事業改革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確保地質文化記憶延續。

猜你喜歡
資料記憶資源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資源回收
記憶中的他們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