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與實踐路徑

2023-04-20 03:21岳中生李金妍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11期
關鍵詞:專業學位碩士導師

岳中生,李金妍

(河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中國正在從“翻譯大國”向“翻譯強國”轉變,翻譯碩士專業學位(以下簡稱“翻譯碩士”)教育勢頭正勁,全國目前已有300多所高校成為翻譯碩士培養單位,累計招生約10萬人.翻譯碩士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和可喜成就,但依然存在人才培養理念不清、師資隊伍建設不強[1]、辦學理念不清[2]、結構性供需不平衡、師資隊伍職業化程度整體不高[3]等影響培養質量的問題.現有的翻譯碩士教育研究主要聚焦與培養質量相關的人才培養理念、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培養模式、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質量保障體系建構、實踐教學、學位論文寫作等方面,忽略了對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的關注.筆者認為,這主要囿于部分研究者過分強調翻譯碩士教育重在培養“應用型”翻譯人才,翻譯學界和翻譯教育界普遍弱化了對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的應有關注,繼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翻譯碩士的科研素養.因此,“為什么培養”以及“如何培養翻譯碩士的科研能力”成為翻譯碩士教育質量研究中的兩個相關問題.

1 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科研能力培養是高層次翻譯人才培養質量的應有內涵.碩士教育政策性文件和翻譯碩士教育指導性文件都顯化了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碩士教育政策性文件規定了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教研〔2013〕1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教育部關于加強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和監督體系建設的意見》(學位〔2014〕3號)、《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教研〔2020〕9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嚴格規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的若干意見》(學位〔2020〕19號)等碩士教育政策性文件都規定了碩士教育中對科學精神、科學道德、學術規范、學術倫理等的具體要求.翻譯碩士是碩士類別之一,其培養必須遵循以上政策性文件的要求.換言之,依據國家相關碩士教育政策性文件,翻譯碩士教育要在注重職業勝任力培養的同時,重視應有的科研能力培養.

翻譯碩士教育指導性文件同樣顯現出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布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學位〔2020〕20號)強調了專業學位是職業性與學術性的高度統一,碩士專業學位授予的基本要求應更加突出研究生通過研究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2020年公布的《全國專業學位水平評估實施方案》將高水平研究成果納入教學質量評估指標,將學生的應用性成果、學位論文質量、學生比賽獲獎等納入學習質量評估指標,而這些指標都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高度關聯.依據“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基本要求”中的專業內涵,翻譯碩士專業研究翻譯和譯語或譯文的產生,探討提高譯語或譯文質量和功能的途徑; 學生獲得學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包括學術道德,即要求學生在學術活動中堅持獨立探索、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依據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的《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性培養方案》,翻譯碩士學位論文形式包括翻譯實習報告、翻譯實踐報告、翻譯實驗報告、翻譯研究論文,強調學位論文要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行文格式符合學術規范.正如穆雷所言,按照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的培養方案,強調培養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和翻譯案例分析能力,但也鼓勵學生對在翻譯實踐中產生的問題,或對相關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具體應用積極進行相關研究,展開探索[3].因此,要在強調培養翻譯碩士翻譯職業能力的同時,加強其科研能力的訓練與培養,這既是翻譯碩士教育指導性文件的要求,也是提高翻譯碩士教育質量的應有之義.

相關研究者也已經關注到翻譯碩士科研能力的培養問題,認同“翻譯專業學位的主要特點是學術性與實踐性相結合”[4].有研究者指出,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要處理好翻譯學術研究與翻譯產業的關系[5].有研究者強調,翻譯產業化與翻譯學術研究并不是對立的,MTI的產業化離不開翻譯學術研究; 我們在強調MTI培養的實踐性時,不能忽視其應有的學術性[6].然而,翻譯學界和教育學界在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方面依然沒有達成共識,翻譯碩士教育中弱化學生科研能力訓練的現象普遍存在.為糾正當前淡化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的教育傾向,探討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的實踐路徑尤為重要.

2 翻譯碩士科研能力構成要素和影響因素分析

研究生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運用理論和研究方法去研究和解決本學科領域的歷史或現實的理論及實踐問題的能力[7].國外研究者關注科研主體從事科研的實際能力而非科研潛能,并主要通過測量科研勝任力(research competence)和科研自我效能(research self-efficacy)開展相關研究.

國內研究者對研究生科研能力構成要素的界定目前尚不統一.有研究者將能力結構要素分解為創新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資料收集與處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8],也有研究者將能力結構要素分解為成就欲、自主監控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資料收集與處理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與人際交往能力[7].基于學界的普遍認同并側重于科研實際能力,本文采用前一個觀點.

國內研究者對研究生科研能力影響因素的界定也未取得一致意見.有研究者將其分解為素質因素(包括非智力因素、認知水平、科研實踐、智力因素、社會實踐)和培養因素(包括導師培養、學術氛圍、科研條件、課程質量、科研激勵制度)[9],也有研究者將其分解為研究生個體因素(如主動性人格、嚴謹性人格等)、導師因素(包括學術地位、指導量、師徒指導關系)和培養環境[10].基于所聚焦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問題,本文采用前一個觀點,并依據本研究實際選取的影響權重較高的導師指導、課程質量、學術氛圍和科研實踐作為重點參考的影響因素.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研究中的科研實踐是指翻譯碩士參與的科研活動實踐,應納入培養因素而非素質因素.

3 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實踐路徑

本研究以質量控制管理循環理論為指導,探討以翻譯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翻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實踐路徑.質量控制管理循環理論為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實踐提供了全過程質量管理視角.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W.E.Deming)提出的質量控制管理循環包括四個階段,即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和處理(Action),該理論也被稱為PDCA循環理論.PDCA循環是質量保證體系運轉的基本方式,也是以質量計劃指標為核心、持續提升質量的管理舉措.計劃階段主要包括現狀調查、原因分析、厘定要因和制定計劃四個步驟,實施階段的工作重在執行計劃,檢查階段的工作重在效果檢查,處理階段重在標準化成功經驗,并將沒有解決的問題轉入下一次循環.

在計劃階段,筆者調查發現作為研究對象的11名翻譯碩士總體上認同實踐性與學術性相結合的翻譯碩士教育理念,其中9名翻譯碩士對翻譯學術研究感興趣并表達了強烈的參與意愿.其主要的科研訓練目標在于參與翻譯學術活動,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位論文寫作做準備,并獲得較好的、能夠體現翻譯能力的學科競賽成績.因此,基于學生需求,本研究中的翻譯碩士科研能力主要聚焦資料收集與處理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翻譯問題解決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在完成現狀調查后,筆者從學生個體的學術素質和學術成長共同體的科研能力訓練兩個方面梳理了影響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的因素,厘定的科研能力培養因素主要包括導師指導、課程質量、學術氛圍和科研實踐.之后,運用5W2H方法制定科研能力培養計劃: 在內容(What)方面,以“翻譯碩士成長手冊”為載體,將科研能力訓練細化為文獻檢索與閱讀(至少20篇/部)、學術讀書會(至少5次)、翻譯案例分析(至少5次)、學術講座和會議(至少10次)、翻譯學科競賽(至少1次); 在時限(When)方面,將一個學期(含假期)作為一次循環的時間單位; 在地點(Where)方面,分校內與校外; 在目的(Why)方面,以提高翻譯能力為根本目標,主要訓練學生運用翻譯及相關科學理論和知識解決翻譯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負責人(Who)方面,基于導師與學生雙主體,以導師為總負責人,每位學生為具體責任人,在團隊整體科研能力訓練計劃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制定個體性自主訓練計劃; 在方法(How)方面,采用校內線下團隊訓練和校外線上研討相結合的方式; 在費用(How much)方面,利用導師科研經費支持學生參加學術活動、學科競賽、論文發表等.

在實施階段,發揮導師和學生雙主體能動性,完成了既定的科研能力訓練計劃.鑒于學生大多為研究生一年級,導師在科研能力訓練的第一循環周期發揮了更多的主導作用.導師推送翻譯學術論文和著作32篇/部,推送并組織學生參與翻譯講座/會議12次,組織學生參加翻譯學科競賽1次,召開學術讀書會5次,基于翻譯競賽和翻譯任務的翻譯案例分析5次.此外,學生主講學術讀書會2次,翻譯案例分析2次.

在檢查階段,對每位學生的“翻譯碩士成長手冊”進行數據統計.結果顯示,學生都較好地完成了計劃任務,但任務完成量存在差異,就文獻閱讀數量而言,研一翻譯碩士參與科研訓練的熱情保持度優于研二翻譯碩士.11位翻譯碩士的科研產出成果主要包括學術著作譯稿1部、與學位論文相關的學術論文2篇、2022年“中外傳播杯”全國大學生翻譯大賽獎3項(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河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獲第五屆“上電杯”全國科技翻譯競賽優秀組織獎.

在處理階段,總結了科研能力訓練第一次循環的情況,將成功經驗標準化,并研討了轉入第二次循環的待解決問題.標準化的成功經驗主要包括: 科研能力培養計劃任務在保留文獻檢索和閱讀、翻譯學科競賽、翻譯案例分析的基礎上,將學術講座/會議、學術讀書會、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寫作整合為科研實踐; 結合學生的學業任務,突出不同年級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計劃任務的區分度; 堅持并發揮師生雙主體能動性,堅持科研能力成長共同體集體培養和學生個體差異性自主訓練相結合; 充分利用暑假和寒假時間,堅持基于學術翻譯項目、學科競賽和學位論文等為真實翻譯實踐任務的翻譯案例分析.有待第二循環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科研能力訓練計劃目標與翻譯碩士的每學期學業任務匹配度需要優化; 二是計劃目標中的文獻閱讀量和學術講座場次數量偏多,學生個體的科研興趣和自我訓練的主體性顯現不夠; 三是學生運用翻譯理論和相關學科理論解決翻譯實踐問題的思辨能力訓練有待強化.

4 討論與反思

研究依據碩士教育政策性文件和翻譯碩士教育指導性文件闡明了翻譯碩士教育的職業性和學術性相結合特性,提出立足于翻譯職業能力培養,關注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的觀點.在分析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必要性的基礎上,厘定了翻譯碩士科研能力涵括的分項能力和主要培養因素,并以質量控制管理循環理論為指導,探討了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的“計劃—實施—檢查—處理”實踐路徑.

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反思.一是導師在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中的作用.教育部制定的《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教研〔2020〕12號)規定了研究生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明確了導師堅持正確思想引領、精心盡力投入指導、正確履行指導職責、嚴格遵守學術規范等指導行為準則.《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指出,導師負有對研究生進行學科前沿引導、科研方法指導和學術規范教導的責任.在翻譯碩士教育全過程中,導師是“集設計者、誘導者、研究者、管理者于一身的主導角色”[11],應該擔負起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的職責,在學生科研能力提升緊迫感、提升意愿和提升行為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因此,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與導師的選聘、管理和考核等相關制度建設密切相關,導師的科研指導能力成為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和基本保障.二是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的場域.翻譯碩士教育旨在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翻譯人才,其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以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和職業勝任力為核心.因此,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要以培養學生翻譯職業能力為內核,訓練和提升學生解決翻譯實踐中實際問題的研究能力.具體而言,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要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在課堂教學和課外兩個場域同步協調開展并貫穿翻譯碩士教育全過程.如此,培養單位才能為翻譯碩士提供科研能力訓練的有組織全過程培養環境.此外,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缺少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效果的量化檢驗.教學實驗的周期較短,教學實驗對象的樣本數量較少,目前對實驗信息賦值并進行量化檢驗可能導致評估結果出現偏差.翻譯碩士科研能力培養的“計劃—實施—檢查—處理”循環實踐路徑初見成效,但該路徑有待通過教育實踐進一步優化.

猜你喜歡
專業學位碩士導師
執著創新 堅毅豁達——追憶我的導師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簡介
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醫患溝通的認知及培養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如何寫好碩士博士學位論文
導師榜
土木專業學位碩士培養現狀與對策——以廣大為例
中外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比較與啟示
愛情導師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