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維體驗,培養量感

2023-04-23 09:12何瑩瑩
關鍵詞:量感體驗小學數學

何瑩瑩

摘要:《認識千米》是一節概念課,需要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而千米是一個較大的計量單位,無法像厘米、分米、米那樣通過制作學具或者依據“身體尺”來建立量感。因此,創設多種活動情境幫助學生深度參與、多維體驗,從而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關鍵詞:小學數學;體驗;數學眼光;量感;《認識千米》

《認識千米》一課教學目標確定為:(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認識并感受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2)在觀察、推算、估計、校正的過程中,發展推理、估測能力。(3)了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能合理運用千米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4)在觀察、體驗的過程中感受千米與生活息息相關,在合作、交流中形成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本課教學過程與思考如下:

一、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暴露已知

師聽說過千米嗎?1千米怎樣寫,你會嗎?

(學生板書:1千米、1000米、1 km、1000 m。)

師他們寫的樣子都不一樣,都對嗎?

生(齊)都對。

師(在板書的基礎上加上“=”,見圖1)原來1千米=1000米,千米也可以用英文字母km表示。

師米是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千米。

(板貼課題。)

[說明:很多學生已經從不同渠道了解了千米的知識,因此,本課以一個問題引入,喚醒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通過學生的回答情況了解學情。由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學生已經知道“1千米=1000米”,還知道千米可以用km來表示,課堂上可以用更多的時間幫助學生建立量感。]

(二)多維體驗,深化認知

1.體會教室里的1千米

師同學們,請大家一起合作,(出示圖2)利用這張圖片的信息,在教室里找找1千米吧!先獨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想法。

生我覺得教室里可能找不到1千米,因為1千米非常非常長。

師你已經有這個感受了,我們在教室里很難直接找到1千米,那有沒有辦法呢?

生找100個小朋友在操場上張開雙臂排成一排。

師老師覺得這是個好辦法!但現在教室里沒有100個小朋友,我們可以先找10個小朋友來比畫一下。

(請10個學生張開雙臂站成一排,感受10米的長度。)

師仔細看,把這個長度記在心里。然后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剛剛我們比畫出10米的長度,2個10米、3個10米、4個10米……要多少個10米才是1千米呢?

生100個。

師100個10米才是1000米,感覺怎么樣?

生1千米好長??!

[說明:1千米到底有多長?在學生的心中是模糊的。本環節創設體驗情境,讓學生借助二年級的知識——張開雙臂間的距離大約是1米,來間接體會1000米的長度。同時,讓學生體會到:雖然在教室里很難直接找到1千米,但可以利用以前的知識,想辦法找出100個10米。以小見大,幫助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形成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2.想象操場上的1千米

師你們看,我們在教室里也能想象出1千米的長度。剛剛有位同學出了個好主意,她說可以請100個小朋友在操場上張開雙臂,找到100米。那我們就“走出”教室,一起去操場上看一看。大家都跑過100米吧?(出示操場上100米直跑道的圖片)如果100個小朋友張開雙臂,站成一排,大約也是——

生100米。

師再閉上眼睛想一想,這么長的直跑道是100米,2個100、3個100、4個100……要多少個100米才是1千米呀?

生10個100米是一千米。

師說得真完整!原來100個10米是1000米,10個100米也是1000米。在教室里直接找到1千米雖然很難,但難不倒有辦法的你們,真棒!

[說明:從教室“走”向操場,學生利用舊知,不僅體會到1千米是100個10米,還想象出1千米也是10個100米。在本環節,學生對千米的認知更加豐富,1千米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3.感受現實中的1千米

(用課件動態演示從學校門口到周圍某地是1千米長度的兩條路,畫面定格于圖3。)

師這兩條路你們經常走,有感覺嗎?閉上眼睛想一想,再來感受下從學校出發到哪里是1千米。

[說明:通過前兩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1千米的長度已經有了初步的感覺。本環節調取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知1千米的真正長度。學生經歷觀察、推算、校正等活動,建立1千米的表象。]

4.找到操場上的1千米

師(出示250米一圈的跑道圖片)你能在操場上找到1千米嗎?

生4圈就是1千米。

師 (板書:250米×4=1000米)原來4個250米也是1千米。如果跑道是200米一圈呢?是400米一圈呢?

生200米一圈要走5圈。

生400米一圈要走2圈加半圈。因為2圈是800米,再加半圈200米就是1000米。

師和你們一起學習真長見識!原來5個200米也是1千米,2個400米加1個200米也是1千米。(板書:200米×5=1000米;400米×2+200米=1000米)通過算一算,我們在操場上也找到了1千米。

[說明:之前,學生通過計算推理、想象感受1千米的長度,知道了1千米可以是100個10米、10個100米。這里,繼續帶領學生豐富1千米的表示——還可以是4個250米、5個200米或2個400米加1個200米。這里還滲透了由局部到整體的思想方法,為今后認識噸、公頃、平方千米等較大的計量單位提供了方法支撐。]

5.多維體驗1千米

師如果讓你走4圈,你會有什么感覺?

生很累,用的時間很長……

師有個小朋友就正在走呢!我們一起去看看。(播放視頻,播放至10秒處停止)老師告訴你,此時他大概只走了十幾米??磥碜咄?圈,要用很長時間。(繼續播放視頻)讓他繼續走,我們則繼續“闖關”。(出示圖4)走多少步就是1千米呢?需要多長時間呢?可以和同桌討論,也可以在學習單的反面寫一寫、算一算。

(學生討論。)

生走1千米大約要用2000步。因為他一步是50厘米,那么兩步就是1米,1千米里面有1000個1米,1000×2=2000(步)。

生走1000米要用1000秒。因為走兩步大約用時1秒,走1000米要用2000步,是1000個兩步,也就是1000秒。

師兩位同學表達得非常清晰透徹!通過你們的測算,(同步板貼)走1千米大約需要2000步,大約要用1000秒,大約是16分鐘。

師還記得那個走1000米的小朋友嗎?我們再去看看他?,F在他走了8分鐘,猜猜他走了多少米?

生500米,因為16分鐘大約能走1000米,8分鐘大約就是1000米的一半。

師看來他走完1千米還需要些時間,我們讓他接著走。

[說明:建立1千米的表象,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本環節重點讓學生從熟悉的知識(走一步50厘米,走兩步大約1秒)來深入感悟1千米的長度。通過計算知道走1千米大約需要2000步,大約用時16分鐘,從步數和時間兩個維度進一步豐富學生對1千米的認識,發展量感。]

6.在生活中認識千米

師1千米很長,如果是幾千米、幾十千米、幾百千米呢?接下來我們就走進生活,感受更多的千米。(出示圖5、圖6)一起讀一讀。

(學生讀。)

師為什么這里都用千米做單位呢?

生因為距離很長。

師感覺可真準?。ㄍ桨遒N)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做單位。

[說明:前面讓學生經歷多維度、多角度地探索1千米長度的過程,以豐富學生對1千米的認知。本環節則將目光聚焦在生活中用千米做單位的場景,讓學生體會1千米以外的千米,感受千米與生活息息相關。]

7.千米也可以“很短”

師(出示資料:長征七號A遙三運載火箭全長達60.7米,比之前發射的長征七號改遙二運載火箭高出了6分米,它的火箭芯噴管出口直徑為946毫米,高度為232.5厘米)怎么沒有今天學習的長度單位千米???是不是千米沒有必要認識呢?那火箭上到底有沒有用千米做單位的地方呢?

(學生思考。)

師(播放視頻)火箭正常發射后,一秒就能飛行7.6千米。感覺怎么樣?

生速度好快!時間好短!

師前面我們都覺得千米很長呀!現在怎么又短了?那1千米的長度有沒有變?

生沒有。

師變的是——

生變的是速度,是我們的感覺。

師(同步板貼,最終板書見圖7)原來千米也可以“很短”??萍嫉陌l達,讓我們感受到的距離變近了?,F在你們再來猜猜看,那個走1千米的小朋友走完了嗎?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猜測。教師顯現視頻畫面,驗證學生的猜測。)

[說明:基于之前的學習,學生對千米的感受是“很長”。本環節意在打破學生的認知定式,讓學生意識到科技的發達讓千米也可以“很短”。根據預設的時間節點,讓學生猜猜看視頻中的小朋友有沒有走完1千米,從時間維度上再次感受1千米的長度,與前面的學習貫穿成線。]

(三)回歸生活,應用認知

師(出示圖8)這是我們浦口區的景點地圖,熟悉吧?從雨發生態園到楚韻花香的距離大約是8千米,你能估計一下,從楚韻花香到老山森林公園大約是多少千米嗎?

圖8

生是16千米。(同步比畫)這段的長度大約是2個8千米。

師感覺可真準!那你能估計一下,從珍珠泉到鳳凰閣大約是多少千米嗎?

生可能是9千米或10千米。(同步在地圖上指)因為這兒(從雨發生態園到楚韻花香的距離)是8千米,而這段(從珍珠泉到鳳凰閣)距離比它多一點點。

師你們的估測都有道理!我們在估測的時候允許有一點點的差距。我們學校就在老山森林公園南面4公里的地方,你能在圖上標注出學校的位置嗎?

(學生上臺標注出位置。)

師為什么在這個位置?

生在平面圖上,上北下南,而4千米是8千米的一半,所以是在這個位置。

師解釋得真精彩!讓老師看到了你們對估算的感覺。

[說明:學生在生活中經常遇到千米,以學生熟悉的學校和景點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且具有現實意義。本環節既是對前面環節學生所學知識的考查,還培養了他們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的能力與意識。]

(四)回顧反思,完滿認知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生我知道了千米有時候很長,有時候“很短”:走路的時候覺得1千米很長,火箭發射的時候又覺得1千米“很短”。

生我知道了千米是測量比較長的物體的單位。

生我知道了100個10米是1千米,10個100米也是1千米,4個250米也是1千米。

師閉上眼睛想一想,從學校門口到哪兒是1千米呢?你家到學校的距離有沒有1千米?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課后想一想,今天放學回家的路上感受一下。

[說明:課尾,布置運用本課所學知識進行實踐驗證的課后任務。這既能讓學生進一步鞏固1千米的長度概念,持續發展量感,也能將數學學習延續到生活中去,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二、教學思考

《認識千米》是一節概念課,需要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而千米是一個較大的計量單位,無法像厘米、分米、米那樣通過制作學具或者依據“身體尺”來建立量感。因此,創設多種活動情境幫助學生深度參與、多維體驗,從而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催發深度參與

學生的學習應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教學活動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利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驗證、數據分析、直觀想象等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本課設置闖關式的學習活動,將對千米的認識巧妙設置在各個關卡中,一開始就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闖關過程中,讓原本枯燥的概念課變得有趣且充滿挑戰,催發學生的深度參與。

(二)重視多維體驗

大計量單位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學生較難通過直接感知獲得經驗。而建立1千米長度的表象,是本課的難點,更是重點。因此,教師從學生熟悉的“身體尺”——張開雙臂間的距離出發,先請10位學生一起比畫出10米,再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推算出“100個10米是1千米”“10個100米是1千米”“4個250米是1千米”“2個半400米是1千米”……又引導學生通過將步數的長度和時間建立聯系,計算出“走1千米大約需要2000步,大約需要16分鐘”。從直線到曲線,從時間到步數,通過多維體驗,幫助學生發展量感。

(三)聯系數學與生活

長度單位的產生源于實際生活的需要。而千米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長度單位。本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將所有的學習活動置于學生熟悉的真實場景中。從在教室里找1千米開始,再到操場上、校門口,空間在不斷擴展,但始終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從1米(二年級學習的“一庹”),10米(10位學生張開雙臂,站成一排)到100米(操場直跑道);再到利用一步的長度和時間來推算走1千米需要的步數和時間;再到旅游線路圖(每一個都是學生熟悉的景點,各個景點之間的距離、方位都嚴格遵照現實來設置),讓學生根據給定距離來估算。無一不是借助學生熟悉的場景、熟悉的長度作為參照物,促使學生在活動中從生活走向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在構建參照物中發展量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猜你喜歡
量感體驗小學數學
兼收并蓄
體驗視角下文化旅游產品深度開發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習作的豐富素材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數學教學中“量感”的教學探究
培養數學意識發展思維能力的研究
靜待“量感”生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