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美好生活觀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及其實現

2023-04-28 12:42王天琪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美好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摘要:新時代美好生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美好生活,是人民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是美美與共的美好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新時代美好生活觀具有感悟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凝聚同心共筑中國夢磅礴偉力和推動建設更加美好世界的價值意蘊。新時代美好生活觀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需要實踐推進和理論武裝的雙重驅動。樹立正確價值觀、勞動觀和文明觀,發現、創造和共享美好生活,是實現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美好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6.009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3)06-0052-05

人類千百年來始終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共產主義運動的最終目的是為全體人民謀幸福,“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中國共產黨繼承了共產黨人的一貫追求,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2]。挖掘和闡釋美好生活觀的內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既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視野,也有利于夯實新時代黨的群眾基礎。

一、新時代美好生活觀的三重向度

美好生活既表達了生活的合目的性,又彰顯出生活的合規律性。[3]新時代美好生活觀從國內和國際、理念和實踐對美好生活的內涵做了深刻闡釋,框定了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價值屬性、實踐旨歸和文明意蘊。

1.美好生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角度看,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類的共同追求;狹義角度看,美好生活不是別的國家、別的時代的生活,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美好生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和文化密切相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億萬人民艱難摸索出的、適宜中國國情的、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經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科學之聲回應時代之問,新時代新征程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為建設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科學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搭構基礎框架,它將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有機結合,保障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領域有序發展,其穩定性與優越性保證了美好生活的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精華的傳承發展,既溯源悠久,又與時俱進,為人民邁向美好生活提供了廣袤的精神家園,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豐富精神滋養。

2.美好生活是人民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

習近平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保?]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矛盾的出現意味著存在現實的問題,作為現實的問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意味著美好生活由理想正轉變為現實,我們邁上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的臺階。美好生活要在實踐中豐富,不斷向縱深展開和躍升。在新時代,我們將從物質文化相對單一的生活向“更加全面”的美好生活拓展,我們將從相對基本的保障向“更加高級”的美好生活躍升。新時代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享有更加多樣、全面和更高水平的美好生活。

第6期王天琪:論美好生活觀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及其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年3.美好生活是美美與共的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超越階級和時空的共同心聲,是人類恒久的共同理想,但是由于歷史文化、發展階段的不同,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不完全一樣。習近平指出:“各國之間的聯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人類戰勝困難的手段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保?]古絲綢之路是先輩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帶一路”建設則承載著當代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們不斷追求美好生活促進歷史不斷發展的當代體現。中國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化的時代潮流,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突破了傳統的國際關系格局,為創造人類共同的美好生活貢獻了中國智慧。同時,中國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積極參與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努力構建有利于人類共享美好生活的新型國際關系。

二、新時代美好生活觀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意蘊新時代美好生活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與西方學者關于美好生活的論述相比有巨大的超越。新時代美好生活觀植基于現實的社會生活,突破西方學者將美好生活抽離于社會實踐的局限;立足于現實的人,突破了西方學者將美好生活置于抽象的人的局限;服務于人類的美好未來,突破了西方學者美好生活論析的狹隘價值視野。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新時代美好生活觀具有感悟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凝聚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偉力和推動建設更加美好世界的價值意蘊。

第一,感悟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把廣大群眾更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習近平指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6],“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7]。對黨員干部而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使命擔當,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具體體現;對全體人民而言,美好生活是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的有機統一,是對未來的美好期待和堅定信心。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這是黨的使命和責任;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人民對黨的殷殷期待?!皫ьI”強調內在的使命,“順應”強調外在的呼聲。作為內在使命,黨對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心愿的高度重視是堅持人民至上的生動表達,體現了人民追求的至上性、人民利益的至上性、人民地位的至上性、人民力量的至上性,因而黨始終得到全體人民的堅決擁護。作為外在呼聲,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階梯式飛躍,人民在不同時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實現,清晰地映照出了中國共產黨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使命型政黨。因此,體現黨的初心使命的美好生活追求是中國共產黨可近可親可信的具體體現,既有利于全體黨員堅守初心使命,也有利于提升全體人民對黨的擁護和愛戴。新時代新征程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深刻的時代內涵。面對內在的使命和外在的呼聲,我們必須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保證黨自身的先進性、純潔性,讓黨始終成為時代先鋒、民族脊梁,始終成為具有其他政黨難以比肩的吸引力和戰斗力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第二,煥發更為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凝聚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習近平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保?]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是與人民日常生活相脫離的“去生活化”發展。當富強理想初步實現之后,人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生存性的需求在人民生活中的份額占比縮小,追求更全面、更幸福的生活狀態占比增大。相應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需要由更加注重“生產”轉換為更加注重“生活”,由注重經濟總量、經濟指標到注重人民生活質量、人民的獲得感,由注重滿足物質利益、保證基本生活水平到注重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升生活質量的轉變。因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體人民共同的心聲和愿望,與人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這是新時代新征程中凝聚人心、克服困難的基礎和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民的前進動力更加強大、奮斗精神更加昂揚、必勝信念更加堅定,展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生機和活力。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擘畫出了美好生活的宏偉藍圖,需要更好地激發全體人民的歷史主動精神,讓全體人民以更強烈的歷史自覺投入到中國夢新長征的偉大實踐中。

第三,展現人類文明發展新形態,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人類作為一個休戚與共的共同體,美好生活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向往,也是世界人民的愿望體現。但是,從當前世界格局看,冷戰思維、零和博弈、適者生存大行其道,其結果是“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的財富量超過其余99%人口財富的總和”“對很多家庭而言,擁有溫暖住房、充足食物、穩定工作還是一種奢望”[9]。顯然,這愈發與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相矛盾,國際貿易戰頻發、地區局部戰爭從未停止、恐暴惡性事件發生率上漲、破壞世界和平的因素膨脹,因此實現美好生活的路途任重道遠。中國所言的美好生活不同于西方國家標榜的“美好生活”。一方面,美好生活享受主體廣泛,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和享有者,是廣泛而真實的美好生活。而西方“美好生活”的享有對象主體狹窄,集中在占人口少數的資產階級,這是局部的美好,而不是廣泛的美好。另一方面,美好生活超越了人的片面發展的缺陷,也超越冷戰思維、零和博弈、適者生存等傳統邏輯。這不僅是中國人民對未來理想生活狀態向往的總體概括,還是人類共同體彼此之間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全面自由發展。因此,中國所倡導的美好生活價值意蘊突破了階級壁壘和地域壁壘,具有普遍性、前瞻性。對此,中國已經在行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精準地把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努力建設人民的美好生活,為建設人類美好生活提供了中國方案,展現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機活力與美好前景。

三、新時代美好生活觀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新時代美好生活觀蘊含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但是這種潛在的價值還需要轉換為現實的價值。由潛在的價值轉換為現實的價值需要實踐推進和理論武裝的雙重驅動。歷史已經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選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不可逆轉,我們正堅定不移地推進這一歷史任務,因此加強新時代美好生活觀理論武裝是不可或缺的路徑。

1.培育正確的價值觀,發現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豐裕的物質條件和豐富的精神條件是美好生活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其實不管是哪個歷史發展階段美好的事物始終存在,但是即使在豐裕的物質條件和豐富的精神條件下,主體卻不一定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美好生活離不開一定的客觀條件,但也離不開主體的內在尺度。美好生活不是讓人盲目聽從或者簡單適應外部世界的一種消極狀態,而是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覺。

一是正確認識美好生活本身。美好生活是一個涵容度很廣且恒議恒新的概念,基于不同立場、不同視角有不同的理解。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握美好生活的發展性、全面性和歷史性。美好生活不是靜止的已成狀態,也不是未來的終極狀態,是現實與理想的統一,是不斷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美好生活不是低水平的、低級趣味的生活,是不斷向更高水平躍升、健康向上的美好生活;美好生活不是物質富有、精神貧乏,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協調發展且隨時代發展而發展的美好生活。新的歷史起點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惠及全體人民又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創造更加美好生活的過程。

二是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保?0]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們交往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的共同體。因此,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是把握美好生活的重要著眼點?!敖夥派a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保?1],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美好生活的題中之義。在這個階段中,在根本上個人利益和社會集體利益是一致的,但是社會集體利益不是個人利益的簡單相加,是帶有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的利益,是個人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也就是說,全體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和個體的美好生活向往之間難免會發生矛盾,這些矛盾有的是可以緩和、化解,有的則可能會有沖突。個人應當以大局為重,堅持社會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因為社會集體利益的實現最終也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個體利益,從而促進個體美好生活的實現。

三是培養不卑不亢的價值智慧。不同境遇下不同主體之間的客觀條件不同,即使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不同的主體也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在主體的交流和比較中,如果只是從表面進行簡單比較,就可能產生“百事不如人”的自卑心態,或者產生“本自圓成,不自外求”的自大心態。不管是自卑心態還是自大心態,都很難讓主體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是社會性的存在,不同主體之間的比較是必然存在的,在美好生活的比較中做到不卑不亢,離不開主體的價值定力,也就是主體遵循的根本價值尺度。價值尺度建立在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穿透性的認識基礎上的準確定位,確立了主體的自主能力和自主定位。如果主體確立了健康合理的價值尺度,那么其解碼生活能力也是健康合理的,即使客體條件相對弱勢,也可以體悟到生活的美好。

2.確立科學的勞動觀,創造美好生活

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廣度上日益拓展和水平上不斷躍升,這就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奮斗。全體人民的共同奮斗過程就是在勞動中實現超越獲得深度幸福的過程,就是勞動成果更高層次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過程。

一是勞動就是美好生活。習近平指出,“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保?2]勞動是主體力量對象化的過程,確證了主體的本質力量,驗證了主體的理想意圖,由此實現了主體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這不是消費性的淺層幸福,是增值性的、自足性的深度幸福。勞動不僅實現了自我完善和超越,而且為社會創造了價值,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添磚加瓦,并得到社會的尊重與認可。馬克思說:“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13]。因此,勞動不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手段,也實現了主體的自我完滿,從這個意義說,作為手段與目的有機統一的勞動過程就是收獲美好生活的過程。在私有制社會,剝削階級對勞動價值存在種種誤區,在西方有觀點認為,思辨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這既沒有完整把握勞動的豐富內涵,也沒有擺脫剝削階級意識形態的局限。

二是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創造了輝煌的人類歷史,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美好生活不是祈求天上掉下餡餅的美好愿望,“必須弘揚勤勞致富精神,激勵人們通過勞動創造美好生活”[14]。一方面,美好生活的關鍵在于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就是堅持和平發展、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強調通過全體人民自力更生、辛勤勞動創造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堅持多勞多得、優勞優得,在初次分配中不斷提高勞動報酬的比重。另一方面,建設的要義在于共建共享。如果沒有共建就不能創造先進的、豐富的文明成果,就不能共享先進而豐富的文明成果。共享發展的前提是共同勞動、共同付出,而不是一代人勞動一代人享有或者一部分人勞動一部分人享有的分立狀態。新時代美好生活是在黨的領導下全體人民通過共同勞動創造出來的、共同享有的美好生活。

三是正確認識勞動異化現象。勞動異化是私有制社會出現的問題,有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過程的異化、人的類本質的異化和人與人關系的異化等不同表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一些領域一定范圍仍然存在勞動異化的現象。這種現象會讓人感覺到勞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也可能看到勞動價值沒有充分體現的個別現象,從而感覺勞動與美好生活之間只是一種弱相關的關系。這是發展中的問題,也必然在發展中解決。黨的二十報告明確強調了“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規范財富積累機制”“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15],等等。面向未來,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化和拓展,勞動異化的現象將逐步消除,勞動對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的價值將充分實現。

3.涵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共享美好生活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發展的新的整體性概念,是具有前瞻性和超越性的人類文明觀。習近平指出:“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應該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16]。理論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可以分為社會心理層面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社會意識形式層面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17]前者側重于理念性的感性層面,后者側重于實踐性的理性層面。

一是涵養社會心理層面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這是共生共享共擔當的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共生揭示了人類社會相互依存的整體性,是共同體成員緊密團結的紐帶,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形成的基礎;共享是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同分享,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方向,是催生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共擔當是人類不僅要彼此分享權利和利益,也意味著要共同擔當風險和義務,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升華。社會心態具有集體性和彌漫性,是社會成員表現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模式。社會心態層面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通過社會輿論和社會成員的社會感受表現出來,容易在相互感染和相互暗示中產生模糊的、潛在的和情緒性的影響,是美好生活建設的社會心理支持系統。

二是涵養社會意識形式層面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這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及其趨勢的理性層面和實踐層面的認識。從國際上看,要堅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包含的基本精神存在于各個民族國家,彼此都希望人類實現美好生活,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傳統、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民族國家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不同,選擇實現美好生活的道路也不同。從國內來看,要堅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經濟一體化發展并沒有消除國與國的區別,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推進,西方國家的打壓圍堵愈加激烈,我們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同時,中國堅決反對叢林法則和零和博弈的思維和做法,始終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18]。因此要堅持互利共贏、和而不同的理念,培育立己達人、開放包容的大國心態,在正確看待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中創造美好生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2][4][5][6][7][8][9][14][15][18]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3:17,60,590,37,438,438,557,369,39,19.

[3]吳寧寧.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契約倫理意蘊及建構探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5):146-151.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1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2]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1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30.

[17]葉險明.作為復雜意識體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初探[J].理論與改革,2021(2):24.

猜你喜歡
美好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一粒米的價值
賣套房子半生無憂?誰摧毀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賣北京房子欲半生無憂,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場
“給”的價值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小黑羊的價值
放大你的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