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理性審思與優化理路

2023-04-28 03:46王美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是順應時代發展大勢、回應新技術變革與人類文明演進的必然產物,它通過具象化感知、融情于境、解意認同過程及圖像生產與傳播來構建思想道德主體。然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仍面臨著敘事資源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圖像教育價值弱化、主體間精神交往缺如、對教育對象圖像認知轉換缺乏整體性認識等現實問題。應積極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資源系統、強化圖像敘事教育價值、增進敘事者的圖像智慧、自覺構建圖像敘事的長效機制,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穩健發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思想互動;圖像智慧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6.010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3)06-0057-06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1]。進入新時代,圖像生產和圖像傳播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和踐行注入新動能、增添新活力,也為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敘事走向日?;?、具體化和形象化創造機遇與條件。那么,相對于傳統敘事,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何以生成與發展、通過何種方式和機理來促進人們思想和價值觀的生成,并規避敘事中的風險挑戰,促進敘事效能發揮,是值得商榷的理論和現實議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出場邏輯

區別于文本敘事、口頭敘事等敘事方式,圖像敘事有其自身的特點和敘事規律。它是將圖像符號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工具,通過圖畫、圖式和圖解等方式,發揮一定的傳播和教育價值。從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歷時性維度看,其出場并不是憑空產生,而是自身創新性發展和現代轉型的主動選擇,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律基礎上,順應時代發展大勢、把握新技術變革有利因素和人類文明演進的必然產物。

1.時代發展大勢呼吁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生動鋪展

新時代以來的重大成就,進一步促進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升和精神世界需要滿足,特別是在滿足人們精神世界需要的途徑和方式上,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特點,這對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產和傳播提出新要求。圖像敘事作為一種獨特的敘事方式,在新時代又煥發出超越傳統的特點和優勢,能夠為順應時代發展、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注入新能量、提供新動力。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出場,是時代發展大勢的現實呼喚,也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成才需要的教育追求。它以人們的某種共同記憶、生活經歷和各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通過形象塑造、形象表達和形象傳播,引導人們對特定價值觀念產生內化并形成認同。在新時代,圖像敘事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教育過程的重要環節,是教育者借助圖像符號將其蘊含的思想觀點、價值取向、道德要求等傳播給教育對象,以引導教育對象凝聚價值共識、形成政治認同的教育實踐活動。從本質和根本目標來看,它旨在通過宣傳、教育和引導來喚醒和激發教育對象的思想道德主體性,促進道德內化,并在實踐中自主創造、自主建構,實現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順應了時代發展中對其提出的新內容和新要求,體現了對傳統圖像敘事的傳承和對現代敘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第6期王美軍: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理性審思與優化理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年2.新技術變革為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出場提供技術支持

進入信息時代,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迅猛發展,促進圖像的更新迭代,為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創造有利條件。一是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的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提供更加全面、豐富和多樣化的資源和方式。在以往的敘事中,教育者往往通過語言、文本來講授和傳播教育內容,教育對象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方式較為單一,而技術革新則推動敘事走向多樣化和生動化。通過圖像敘事,教育對象可以更深切地感受、更緊密地互動,增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悟和認同。二是技術革新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圖像的廣泛普及和深入,數字化教育使教育資源能夠進行圖像的數字化存儲和傳輸,擺脫了時空場域對教育過程的限制和束縛,促進了跨時空傳播,實現教育信息共享和教育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三是技術革新增進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效能。思想政治教育圖像的數字化教育助推教育過程走向精準和高效,經由數據采集、分析和處理,能精準掌握教育對象的思想動態和精神需要,從而為個體發展提供個性化、精細化服務。

3.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演進將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納入其中

從人類文明形態的演進歷程來看,視覺經驗始終伴隨人類文明進化始終,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翻開人類文明的畫卷,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其思想表達和情感傳遞就體現出明顯的視覺性和感官性。遠古時代的壁畫、石刻、雕像等圖像符號,都是記載圖像文明歷程的生動例證。在農耕文明的封建社會,人們通過抽象、諷刺、夸張的繪畫、篆刻等藝術作品來抨擊封建統治的剝削壓迫;進入工業文明的資本主義社會,人們運用黑白照片、黑白影像等視像作品來表達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對立與矛盾。由此觀之,人們思想的圖像表達,都是當時代文明發展的產物。伴隨人類文明演進和視像技術革新,圖像敘事載體也超越了報紙、報刊、畫報、宣傳牌等傳統媒介而走向電影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傳播媒介?!皩θ祟悂碚f,似乎任何材料都適宜于敘事……敘事遍布于神話、傳說、寓言、小說、繪畫、電影……”[2]圖像敘事載體的不斷升級,使人們獲取圖像資源的方式走向多樣化,人們用異彩紛呈的圖像來表達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念,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敘事方式。人們既以圖像來寄寓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又通過圖像表達和傳輸,構成圖像敘事的完整過程。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正在不斷建構人們的精神世界和交往方式,它通過時代化、大眾化的描繪和獨具特色的藝術表達,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記憶,并融入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之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作用機理

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是教育者借助人類視覺文化系統中的圖像符號作為敘事語言和表達方式,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蘊含其中,并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傳遞給教育對象的過程。從內在的作用機理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是基于人的認知發展規律,通過“知—情—信—行”的圖像感知、情感激發、解意認同和圖像實踐來促進教育對象認知深化和實踐轉化,以此促進教育對象形成價值認同,進而提升教育效果。

1.具象化感知與感性認識的喚醒

相對于作為抽象理論形態的傳統敘事,圖像敘事以其生動性、形象性和直觀性等特點,突破了傳統敘事的藩籬,使受者能夠在具象化思想政治教育空間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參與和體驗,深化感性認識。正如法國學者雷吉斯·德布雷所言,“圖像把抽象的思想變為感性的材料,使概念動人心弦,令原則生機勃勃”[3]。一是具有吸引力的圖像能夠觸發教育對象的視覺注意和感官體驗,產生與圖像內容相適應的身體反應。當圖像敘事內容以教育對象的需要和興趣為出發點時,就能夠更加直接地作用于受者的視覺系統,啟迪感性認知發生。二是互動式參與推動教育對象感性認知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圖像不是簡單的物理表征,而是蘊含特定意義的價值符號。無論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教育對象進行圖像傳播和教育,還是教育對象自主感知圖像,其過程都是建構圖像認知的過程。主體間的感知交往與教育對象自主進行圖像思維活動,本質上都是價值符號的認知過程。三是沉浸式體驗促進教育對象感性認識升華?!俺两币辉~源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的“心流”概念,認為“心流”是“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當中,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4]。 當教育對象沉浸在一個以圖像塑造的某種思想政治教育空間中時,便能夠達到身體與心靈的高度契合,為升華感性認知提供心智基礎。當圖像進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它便不再是一般意義的物理象征、審美符號,而是灌輸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圖像敘事將抽象化理論轉化為具象化圖像,并在感知、參與和體驗中實現“視覺教化”和“可視化價值觀傳播”。

2.融情于境與積極情感的激發

“情境教育的根本靈魂就在于一個‘情字”[5]。情境中蘊含著情感,情境教育也傳遞并塑造情感。列寧認為,“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6]。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是培育教育對象積極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引導人們追求真理的實踐活動。如今,圖像已不再僅僅以靜態圖畫的形式呈現,而是集文字、語言、聲音、動畫等于一體的全景式視聽體驗,能夠營造出立體式、動態式、交互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具言之,圖像敘事將教育內容和信息以情境的方式呈現,在AR、VR、MR等技術支持下,營造出一種“我在現場”的氛圍感,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融入感,從而增強觀者的主觀心理感受和情緒體驗。當個體進入圖像所創設的情境中時,“情境會與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動發生共振、共鳴,激起其道德情感”[7],從而使其正向情感得以強化,負向情感得以矯正,最終獲得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共鳴感、愉悅感和滿足感。并且,以圖像敘事的方式來呈現教育內容,可以使教育對象與所營造的情境直接進行情感和價值互動,拉近自身認知與理解價值內容之間的想象距離,從而使情感得以釋放。重要的是,圖像敘事之所以能夠激發積極情感,不僅在于它能夠創設形象立體的互動情境,而且能夠滿足不同群體的情緒情感需要,促進心理融入,塑造相對持久、穩定的積極情感和態度,并內化于個體的個性之中。

3.解意過程與價值認同的形成

符號學認為,“任何符號必然有意義”[8]。圖像作為一種交往符號,其意義建構、表達、認同都是通過主體間交往實現的。這里的主體間交往,實際上是教育者經由對圖像的意義闡釋并將其蘊含的意義與價值傳遞給教育對象的過程。解意過程使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在圖像闡釋、解答和建構中深入彼此的思想世界和心靈世界,并通過“圖像對話”來達到心靈與精神的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圖像“代表某種事物,并傳遞某種事物的信息”[9]。從具象化符號表征來看,它以歷史事件、英雄人物、道德楷模等真實素材為依托,抽象出精神內核并進行具象化再造,因而具有教化與傳播價值。解意過程就是教育者運用圖像資源,對其中蘊含的價值信息進行意義解讀,剝離出超越圖像物理特征和審美情趣的價值,增進教育對象對“向上向善”價值的體悟,促發積極情感與價值認同。正所謂“感受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10]。圖像中暗喻、隱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教育對象在感知后并不一定能深刻理解和內化,只有幫助教育對象完成揭示、聯想和想象等解意過程,才能促進其走向理性認知和價值認同。

4.圖像生產與圖像實踐的自覺展開

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價值旨歸是促進圖像實踐的自覺展開,圖像生產則是圖像實踐的重要方式。一是圖像生產過程不是被動的、消極的、非理性的,而是主體基于已有的理性認知、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而自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圖像的影響,內化為自身的個性品質和行為規范的實踐活動,是個體主動選擇和自主實踐的過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圖像生產與以資本積累為目的的商品生產相區別。作為商品的圖像生產,始終以獲取資本利益為目標,遵循資本邏輯的利益法則;而思想政治教育圖像生產是價值觀領域的生產和再生產,是個體將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內容、信息等資源符號以圖像的方式進行轉化或創造,是價值觀的傳播和踐行過程。三是圖像生產的量與質,是反映圖像實踐自覺性的重要表征。圖像生產不是經過一次實踐活動就完成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迭代過程。不斷生產創造出新質圖像,增強教育主體的圖像意識和圖像素養,并不斷創造出益于身心發展、提升志趣、發展品德的高質量圖像,是思想政治教育敘事的價值旨歸。

三、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現實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是借助圖像展開敘事的,那么,在敘事過程中,圖像意義的雙重性就不可避免地對敘事產生干擾或阻礙。如何優選圖像資源、如何有效運用圖像,并發揮圖像在敘事中的教育價值,應在反思、建構中探尋。

1.圖像資源供給與圖像主體需要之間的現實矛盾

在數字媒體的推動下,海量圖像信息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圖像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然而,并非所有圖像都具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圖像如果沒有對主體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即沒有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這種圖像就不能稱為思想政治教育圖像”[11],這也構成了圖像敘事的本質規定。圖像敘事的規定性反映著圖像在獲取、選擇、傳播等方面的限制性。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為例,教育行政管理體制內部的組織架構直接影響著圖像資源的分配結構。教育主管部門掌握著思想政治教育圖像的總體資源,規定著圖像敘事的根本方向;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實施主體,是貫徹圖像敘事要求并將教育信息轉化為圖像資源的主體,也是運籌具體圖像敘事的主體;高校內部承擔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門及其人員,是圖像敘事的真正執行者,也是與教育對象聯系最緊密的群體。換言之,教師對圖像資源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著教育對象圖像需要的滿足狀況。教育行政體制在執行過程中的能量損耗,加之教育者自身的圖像素養差異,使圖像資源供給與教育對象需要之間存在一種“合理性張力”。

2.圖像所承載的教育價值呈弱化趨勢

圖像的教育價值是影響圖像敘事效果的重要因素。當前,圖像教育價值仍呈現出明顯的弱化趨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圖像符號所承載的教育信息缺乏系統性建構,呈碎片化趨向。教育對象獲取圖像信息的渠道已遠超越課堂和學校,數字媒介為人們獲取豐富信息提供了新的廣闊天地。但是,獲取豐富信息并不意味著能夠獲取更多有效信息。紛雜圖像更易帶來“瞬時性”“快餐式”“瀏覽式”的視覺體驗,只能在人們頭腦中留下短暫印象或“記憶片段”,難以形成系統、深層的理解和認知,造成部分教育對象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落入“感官陷阱”。另一方面,圖像符號蘊含教育內容的意義性被遮蔽,敘事走向淺層化。圖像敘事不僅具有感官價值,還有意義價值。然而,作為解釋工具的圖像符號,其意義性卻時常被遮蔽。一是囿于教育者圖像素養的缺欠,圖像蘊含的教育內容僅僅被簡單解讀,意義內容卻缺乏深度理論闡釋;二是以各種社會思潮為基底繪制的圖像在價值上良莠不齊,加之彌漫性的社會傳播機制,圖像以無意識、滲透式方式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折損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圖像敘事引領力和感召力,造成圖像敘事在價值選擇上的無序性;三是網絡時代帶來了圖像傳播的“狂歡”,也造成圖像敘事的“冷場”。教育對象沉溺于視覺效果的感官體驗,以致于在認識規律性問題時仍依賴于直觀的圖像符號,形成“圖像狂熱”和“圖像崇拜”。

3.敘事過程中主體間精神交往不足

“教育技巧的特點,就在于使教育的整個過程成為教師過問人的精神生活的整個過程?!保?2]從圖像敘事的交互性特點來看,圖像敘事過程就是思想互動的過程,是教育者過問教育對象精神生活的過程,本質是精神交往。然而,由于敘事環節的偏差,使主體間的精神交往受限。一是對傳統思維模式的沿襲和繼承,使圖像敘事走向單向化。受慣習和思維模式影響,圖像敘事在一定程度上沿續了以語言、文本為主的單向式敘事風格,造成主體間交往形式單一。二是網絡思想互動中教育者的“缺場”,削弱了圖像敘事的核心價值引領力。如同物質交往活動,“精神交往就像社會的血脈和經絡,貫穿于社會關系之中”[13]。教育對象馳騁在“讀圖自由”的網絡世界,良莠不齊的網絡圖像和復雜而不確定的虛擬社會關系很可能干擾網絡空間中精神交往的正確方向。三是圖像敘事中的精神生產活動與精神交往產品缺欠。圖像敘事的目標是增進精神交往,以促進教育對象精神生活的豐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精神交往是經由精神生產活動,在主體間的交互作用中生產出精神產品。圖像敘事作為一項精神生產活動,應該在敘事中不斷創造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圖像,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未來發展。

4.教育者對教育對象認知轉換缺乏整體性反思

圖像之于教育對象的意義在于,它滿足了信息時代不同個體、差異群體的觀看需要,能夠使教育對象獲得更為豐富的信息資料、視覺體驗和心理感受,獲得精神愉悅和身心放松。圖像作為“第二課堂”,可使教育對象獲取“直接經驗”,他們也習慣性地將“看”作為感知世界、建構自身價值觀及與他人交往的重要方式。有學者認為,圖像敘事已經“把話語的抽象思維邏輯轉變為圖像的觀看認知邏輯”[14],也就是W.J.T.米切爾在《圖像理論》研究中所提及的“圖像轉向”。憑借圖像感覺作出價值判斷的現象也在不斷增加,這就是教育對象思維演變、認知發展的圖像敘事機制。遺憾的是,盡管教育者已經意識到圖像敘事在形塑教育對象認知中的作用,并力求滿足教育對象的情感價值、興趣和需要,以規避個體在圖像選擇、運用中遭受負面、消極影響,但在實踐中卻屢屢遭逢效果不佳的窘況。事實上,教育對象與圖像之間并非被動接受關系,圖像敘事也并非被簡單化了的意義解釋工具,而是一種雙向互構關系,即個體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活動也在漸進地塑造著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圖像敘事不僅是視覺文化發展的產物,更是教育對象認知發展過程中的主動選擇。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要取得良好的敘事效果,就應該擺脫“迎合”教育對象需要的單向敘事思維,轉而探究促使敘事轉向內在的觀念基礎和主體能動性創造。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人們認知世界的方式與日俱新,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能否順應時代發展并獲得教育對象的接受與認同,尊重敘事觀念鼎新將成為主要推動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實踐策略

圖像敘事作為一種具有正反效能的敘事方式,在實踐中必須對圖像敘事進行反思性重構,以準確把握圖像敘事的特點和規律,為圖像敘事“賦能”,從而優化圖像敘事效果。

1.積極建構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資源系統

圖像敘事資源系統的構建,既要遵循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根本要求,也要滿足教育對象日益增長的圖像需要。豐富圖像敘事資源,應該從有效獲取和自覺生產兩方面展開。

一方面,拓寬圖像資源獲取渠道,優化圖像敘事資源,這是確?!皥D像善用”的前提。社會的圖像化和圖像的社會化不斷建構著人們的生活圖景,使獲取圖像資源成為必要和尋常。為此,應該以學校為基點,構建全社會共創共建共享圖像資源的理念和模式。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圖像資源的協調與整合,把握圖像敘事資源的供給質量。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為學校搭建圖像信息共享平臺,組建圖像資源數據庫,使各校之間能夠跨時空、跨場域地展開圖像交流與共享。學校作為圖像敘事的主體,要全方位、多渠道構建圖像敘事資源系統。在敘事模式上,采用“互聯網+圖像”的運行模式,運用教育輔助智能工具,如智慧教學平臺、智能教學助理、教育客戶端等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資源全平臺;在敘事載體上,挖掘校園文化的圖像敘事價值,從校史、校園事件、校園活動中搜尋有益信息,為圖像敘事提供價值基礎。

另一方面,優化圖像生產過程,實現圖像生產供給側良性運行,這是保證圖像敘事長期向好發展的基礎。優質圖像敘事資源的“原型”應該扎根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從人民群眾活生生的實踐中汲取豐富滋養,不斷生產出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圖像產品。同時,在圖像生產、供給過程中,應該盡量減少或避免圖像商業化、商品化,警惕圖像消費主義,確保個體基于情感和價值需要來展開圖像生產和圖像創作,構建起政府主管部門管理監督、社會責任主體自覺履責、個體自主自覺擇圖的圖像生產和傳播體系,實現圖像資源供給側良性發展。

2.注入核心價值符號以強化圖像敘事的教育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之教育價值顯現,在于圖像自身的核心要旨和意義在傳播中獲得教育對象的肯認與褒揚,并形成良性循環。圖像敘事之教育價值實現的前提和基礎,則是圖像內蘊的核心價值符號的意義表達。因此,應選取和塑造“有故事的圖像”,使圖像敘事“有內涵”“有靈魂”。要從歷史傳統、時代發展和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汲取教育元素,為圖像敘事提供豐富滋養。一是歷史記憶與教育現實的合理建構?!皻v史記憶不是一個既定的概念,而是一個社會建構的概念?!保?5]當歷史記憶被賦予建構圖像敘事的使命時,就要思考如何運用歷史資源來喚醒人們的歷史記憶,并與當下的教育和社會現實相銜接,以實現歷史記憶的圖像轉化和現代性發展。二是時代故事的圖像化傳播與未來世界的圖景描繪。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不僅要接續歷史,還要觀照現實,開創未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時代楷模、英雄模范,為奮進新征程熔鑄了豐足的道德力量。以社會先進典型等價值符號作為圖像敘事的內核,不僅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的必然選擇,也為描繪未來世界圖景奠定基調、提供摹本。三是以生活世界為原型來創設圖像敘事情境,增進教育對象的身臨其境之感。生活世界是與教育對象聯系最為緊密的意義空間,并以其日常性、交互性、滲透性等特點影響著教育對象的思想和行為。發揮身邊榜樣的教育力量,講述先進榜樣故事,能夠激發和鼓舞人們向身邊榜樣看齊,實現“以榜樣育榜樣”。

3.增進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者的圖像智慧

圖像智慧是圖像敘事的認知力量和行動指南,它是敘事能力的綜合表達,與人的思維活動、行為活動及倫理要求相連接,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主體應該不斷增進圖像智慧內在結構的統一。首先,圖像智慧作為一種理性認知,是對圖像的整體性認識和看法,是關于圖像敘事概念、知識等觀念要素的集合,體現為主體“如何以圖像的方式來解釋世界”。從其內在的意識和精神之維看,它涉及認知的不同方面,既以理性的認知圖像為內容,又包含情、意、信、記憶、想象等環節,以其復合形態充盈人的精神世界。因此,理性智慧構成圖像敘事的思想體系基礎,是個體進行圖像認知和圖像實踐的觀念基礎。其次,圖像智慧與個體具體實踐過程相聯系。圖像智慧通過圖像實踐得以展現,它既凝結著理性智慧的實踐表達,又通過實踐不斷生成新智慧,主要表征為主體“如何以圖像的方式來改變世界”。從圖像敘事主體間關系看,它是主體間在敘事交往中所展現出的相互理解與支持、彼此互促并能夠統一行動的能力,是一種交往與行動智慧,也就是以里弗為代表的研究者們所強調的“采取行動”。最后,圖像智慧還表現為一種倫理智慧,它是對圖像敘事規范合理性的表達與追求,是促進圖像敘事可持續發展的道德力量。圖像敘事的價值取向是造就和生成思想道德主體,那么,如何正確認識處理好人與圖像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圖像技術的關系,并在圖像敘事中作出合乎道德的價值選擇,則是圖像敘事中倫理智慧的價值彰顯。

4.自覺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長效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要深入人心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須同時把握好敘事的宏觀協同和微觀互動,構建持久穩健的長效機制。在宏觀層面,要構筑圖像敘事的協同機制。協同效應的有效發揮,在于構建圖像敘事共同體,形成圖像敘事“合力”。這不僅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依托人工智能連接現實空間的優勢來激發各場域、各學段敘事體的育人潛力,在校企聯合、校館聯合中打破敘事中學院派敘事與社會化敘事之間的隔膜,優化圖像敘事格局,為專兼職敘事主體及隱性敘事主體的交互在場提供相應的彈性空間,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效能。在微觀層面,要把握圖像敘事的思想互動機制。從圖像敘事具體過程出發,思想互動是圖像意義表達的基礎,是圖像敘事的根本,其生成是視覺感知、溝通符號與內化內省等認知過程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視覺感知是思想互動的前提,“看”是生成個體認知和價值觀的基底。它通過語言等溝通符號,將其作為思想互動的中介系統,把“主我”的思想觀點傳遞給“他者”,“他者”經過內化與反思,將“看”的內容轉化為個體認知的組成部分,并用于指導行動。建構科學合理的思想互動機制,將“看”的內容轉化為行動目標,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式。在未來,伴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人的現代化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定會展現蓬勃生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34.

[2]羅蘭·巴特.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M].張寅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2.

[3]雷吉斯·德布雷.圖像的生與死:西方觀圖史[M].葛紅兵,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8.

[4]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M].張定綺,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67.

[5]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獨特優勢及其建構[J].教育研究,2009(3):52-59.

[6]列寧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7]戴銳.德育情境創設的若干原則[J].中國教育學刊,1998(3):28-30.

[8]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47.

[9]彭耽齡,張必隱.認知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8.

[10]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

[11]汪大本,孫迎光.思想政治教育圖像敘事:內涵生成、現實困境及其實踐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1):38-42.

[12]B.A.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M].蔡汀,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189-190.

[13]陳力丹.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2.

[14]周琪.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圖像化構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11.

[15]哈拉爾德·韋爾策.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M].季斌,王立君,白錫堃,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9.

猜你喜歡
思想政治教育
運用新媒體進行思想引領的路徑探索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發揮志愿服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載體作用
優化國有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研究
高職學院大學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對策
淺析儒家思想對高校輔導員專業化的作用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