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歷史脈絡、核心要義與實踐路徑

2023-04-28 03:46潘文華謝一迪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實踐路徑文化建設中國共產黨

潘文華 謝一迪

摘要:文化是凝魂聚力、啟明睿智的重要力量。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歷經文化救國、文化立國、文化富國、文化強國的階段,形成了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逐漸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地位作用、政治任務和文化使命。立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建設需因時而變、因勢而為,要堅持黨的領導,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活化,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動力。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核心要義;實踐路徑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6.019

中圖分類號:D61;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3)06-0112-08

新時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時代賦予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的歷史地位、歷史使命??偨Y歷史經驗、聚焦新使命,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凝聚中華民族精神力量,鞏固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保?]

一、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歷史脈絡

黨領導人民開啟新征程,不僅需要堅實的經濟支撐,亦需要豐厚的文化給養。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注重發揮文化凝魂聚力的重要精神力量作用,隨著不同歷史時期中心任務和主題的演進變遷不斷賦予文化建設不同的歷史使命。在領導全黨全軍全國人民進行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創新文化建設實踐,豐富文化建設思想,不斷取得豐厚的文化建設成果。

1.文化斗爭中百折不撓力求文化救國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歷史蒙塵”[2],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人民百折不撓,以救亡為己任,經歷了西方器物學習、政治制度學習到思想文化學習的曲折探索,認識到思想啟蒙、文化救國的重要性,正如魯迅所提出的“改變他們的精神”“提倡文藝運動”。但歷經磨難的中國人民對文化建設或是全面肯定西方先進文化,或是推崇傳統文化復興,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革命、中國文化建設帶來轉機。誠如毛澤東所言,“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保?]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共產黨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4]。在同各種思想理論、文化思潮做斗爭的過程中,進一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宣傳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中國文化建設提供新方向。當時中國共產黨人主要通過翻譯理論書籍、創辦報刊、設立理論研究會、開辦講習所等方式來傳播發展馬克思主義,并在傳播過程中與中國革命相結合,促進中國革命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為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供堅不可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在長期革命斗爭中進而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提出“是為著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而去從它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的”[5],“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6]。在文化建設中,馬克思主義為其注入新的靈魂與生命,使中國共產黨能夠用科學的思維重新認識文化的性質和特征、認識文化在促進社會進步中發揮的作用、認識古與今和中與外文化的關系等,為馬克思主義在文化領域的創新發展奠定基礎。

第6期潘文華等: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歷史脈絡、核心要義與實踐路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年配合政治斗爭、軍事斗爭,啟發廣大群眾思想斗爭覺悟。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歷經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歷史時期,面對不同歷史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順時而為,成為動員人民群眾參加革命斗爭的有力精神武器。黨堅持對宣傳文化的領導,中共中央和黨的各級委員會均“分設宣傳、組織、工農等部”[7],創辦《紅色中華》《解放日報》等各類期刊雜志,建立一批直屬藝術院團,促進革命文化的建設和宣傳。并在斗爭過程中提出“二為”方針,即“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強調了文藝在革命斗爭中的重要作用:“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幫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斗爭?!保?]

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創造新民主主義文化,并將其具體規定為 “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9]。新民主主義文化根植于革命實踐,在維護中華文化特性、革除人民群眾封建思想、凝聚革命磅礴力量、指引優秀文化作品創造、提高軍民文化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年代領導文化建設、進行宣傳思想文化活動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財富。

2.文化建設中自力更生追求文化立國

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全面建立的過程中,文化建設作為題中應有之意,具有了新的發展目標和時代任務。在這一時期,文化建設中自力更生、自主發展的傾向越來越突出,獨立自主建設自己的文化的需求越來越突出,鞏固意識形態、進行文化建設的需求越來越突出。中國共產黨繼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握文化建設的基本規律,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大局,進行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效探索。

一方面,加強社會主義文化體制機制建設。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一改革命時期宣傳思想工作以及部門建設的局部性,構建了全國性宣傳工作制度,并完善相應部門建設,例如文化教育委員會、對外文化聯絡局、廣播事業局、新華通訊社等部門,同時各級地方政府的文教管理部門也逐步成立。由此,便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宣傳部門組織協調、政府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的文化管理體制?!保?0]此外,黨還逐漸完善對宣傳部門機構、理論教育、報紙工作等方面的制度建設,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

另一方面,提出一系列文化建設方針,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召開文藝座談會,黨創造性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旨在提升文藝創作者的創造性、創新性,促進知識分子在學術問題上開展科學研究,這一指導方針對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在處理中西方文化上,黨中央提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化建設方針,無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亦或是國外優秀文化,均為發展社會主義,“創造出中國自己的、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11]。此外,中國共產黨推進文化領域的國有化體制建設,并召開全國宣傳工作會議,提出文化建設現代化目標,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在文化建設中,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自立自強,其基本方針政策符合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客觀規律,把握了中華文化發展特性,在文化性質、發展道路、指導方針等方面積極作為,在推動文化立國方向上努力探索,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奠定基礎。

3.文化改革中解放思想探求文化富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文化領域亦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下撥亂反正,重新發揮其對經濟的反作用,提出“一定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12]的文化建設方向,此后黨領導人民群眾開啟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征程。

這一時期黨中央重新認識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關系,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思想,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保?3]此后我們黨逐漸完善精神文明建設理論、豐富精神文明建設實踐,推動文化繁榮發展。面對國際上意識形態斗爭激烈、各種思想文化交織交錯、國內社會矛盾增多的復雜環境,黨中央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概念,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14],為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指明了方向。在慶祝建黨70周年大會上,江澤民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15],將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并進,這對文化建設戰略意義的認識上升到了新的高度。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思想理論的提出,為中國文化建設再一次指明了發展方向。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建設的實踐進行了新的探索。文化建設逐漸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積極作用,推動著一系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區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目標及意識形態屬性的判斷等關于文化產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探討逐漸得到深刻認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也被提出并加快進行,文化建設在不斷向前推進。

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推進文化領域的改革,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繁榮發展,為建設文化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文化復興中守正創新謀求文化強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一步加深了對文化建設、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認識,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6],對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更為深入。此外,黨對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使命任務的認識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提出“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17],“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18]。同時黨先后在文藝工作、新聞輿論工作、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等方面召開座談會,在政策完善、理論創新、實踐活動等方面也進行了眾多探索。

首先,在進行理論創新方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了眾多理論創新。提出堅定文化自信作為文化建設的前提,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思想,致力于中華文化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賦予文化新的現代化特色;提出“兩個結合”思想,特別是“第二個結合”,詮釋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方法;提出宣傳思想工作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在促進世界文化繁榮、人類文明進步方面,亦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文明新形態”,彰顯了大國文化擔當。

其次,在文化政策方面,逐漸完善一系列文化政策制度。如頒布印發2015年《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2015年《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2016年《中國文聯文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委員會章程(草案)》、2017年《“十三五”時期文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2021年《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為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提供方向指引、政策指導。同時,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三個制度,兩個體制機制”,又為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提供重要指導。

再次,中國共產黨人圍繞文化建設開展一系列實踐探索,豐富文化生活,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全國范圍看,如開展全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活動、文明城市評比、黨史學習宣傳等宣傳實踐活動,豐富了文化實踐活動。地方基層也積極進行文化建設實踐探索,如各地基層單位根據地方特色進行文旅開發、遺產保護、博物館建設、文化晚會等各類文化建設活動。在不同領域也推動文化發展,如文藝界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娛樂影視屆在近年來推出的如《覺醒年代》《外交風云》《理想照耀中國》等一系列優秀作品。不同領域發揮各自優勢,為人民群眾提供不同的文化盛宴,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

理論與實踐上的有效探索積極推進文化建設,豐富文化建設思想,推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創新發展。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的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首要政治任務、新的歷史使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在文化領域發展的重要理論成果,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遵循。

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戰略發展的高度,不斷探索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創新以及理論發展,并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凝練提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其內涵豐富,理論深刻,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引。

1.“三個事關”闡述文化建設的極端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逐漸完善對文化建設地位作用的規律性認識,提高全黨重視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9]。在2016年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他又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保?0]這些重要論述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文化建設重要性認識的逐漸深化。

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保?1]這一重要論斷再一次指明了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笆玛P黨的前途命運”,揭示了文化建設的黨性,體現了黨性原則和黨性立場,要吸取蘇聯亡黨亡國的經驗教訓,掌握好意識形態這一重要思想武器,維護好黨執政的基礎?!笆玛P國家長治久安”,揭示了文化建設與國家安全發展的關系。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主要是保持自身文化與意識形態的穩定性以及抵御西方意識形態滲透侵犯兩個方面。如果喪失意識形態陣地,對于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和諧穩定、內外部矛盾化解都將造成重要影響。同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思想的引領、文化的滋養、價值觀的培育、精神的激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拓展需要堅強的文化根基護航,中國夢的實現需要豐盈的文化養料供能?!笆玛P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揭示了文化建設凝魂聚力、助力時代使命的重要作用。立足于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歷史任務,加強文化建設對于凝聚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識、集聚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宏偉力量、匯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智慧才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對加強黨性、維護文化安全、凝聚精神動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闡明首要政治任務

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這個首要政治任務?!保?2]“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中國化時代化發展,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文化建設政治任務的規律性探索、科學性總結,是對新時代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政治任務的理論指導和方向指引。

“武裝全黨”是中國共產黨進行思想建設,學習黨的理論成果的優良傳統。一方面,新征程新使命需要用黨的理論成果武裝全黨、指引實踐。在世界變局和復興全局面前,亟須黨員干部運用科學思維明晰國內外復雜環境和發展趨勢、分析國內外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和挑戰風險、認清國內外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問題;才能堅守政治定力,用永不懈怠的精神凝聚全國共識,上下一心,為實現中國夢這一共同目標踔厲奮發砥礪前行;才能在新時代建設中加強實踐創新,促進理論豐富發展。另一方面,從嚴治黨需要用黨的理論成果激勵黨員自我革命,夯實黨員思想基礎。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利益關系,需要黨員不斷進行思想建設,用黨的理論成果武裝自己,在不斷自我革命中銘記初心與使命,統一思想意志,形成堅不可摧的奮斗力量,續寫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

“教育人民”強調通過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思想價值上給人民以啟明,在實踐創新上予人民以引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保?3]一方面,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錯誤思潮并未消失?!捌帐纼r值”“歷史虛無主義”“西方憲政民主”等錯誤思想以及否定人民民主專政等錯誤言論仍時不時地誤導廣大人民群眾。因此要重視“教育人民”,引導人民認真學習并充分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準確辨別和批判種種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錯誤理解和認識,堅定思想、明確方向,確保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沿著正確的道路、方向前進。另一方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豐富,對于指導我國各方面建設和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保障和方法論支持。教育人民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和思想,加深人民群眾對于我國制度政策、黨的路線方針、黨和國家的歷史、黨的領導的認識,將全國人民統一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踐中,同心共建、同力共發、同路前行。

3.“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闡釋新的文化使命

中國共產黨胸懷天下,勇擔歷史使命,追求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保?4]新的文化使命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于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使命任務的深刻認識。

文化與文明是人民勞動精華的凝聚,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積淀,在推動人民實踐創新、生產發展、文明進步中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撐。新時代新任務,更需文化承擔新使命、創造新發展?!巴苿游幕睒s”是繁榮中華文化、豐富文化生活、充盈精神世界的必然要求。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讓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光彩、活化創新。要促進文化創新,創造出人民滿意的文創產品,豐富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要推進文藝創作,反映人民群眾現實生活,為人民提供精神食糧?!敖ㄔO文化強國”突出強調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在全方面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要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的引領力和防御力,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在文化領域把握話語權,持續強化具有普遍感召力的價值觀念?!敖ㄔO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必要環節,著眼于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體現著“文化發展的中國道路”和“中華文化發展的現代范式”。堅持“兩個結合”“六個必須堅持”,自信傳承本民族文化,開放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創新推動文明體系轉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文化的繁榮發展。

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1.堅持黨的領導,為文化建設提供政治保證

“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25],亦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根本保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確保文化建設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站穩政治立場、維護黨中央權威。

一方面,落實各級黨委文化建設的政治責任?!案骷夵h委(黨組)要把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為重大政治責任扛在肩上,確保黨中央關于文化建設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保?6]面對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多樣的復雜局面,必須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高舉旗幟、圍繞大局,讓黨的主張成為時代最強音,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另一方面,加強文化建設工作干部人才隊伍培養。廣大黨員干部要學習掌握文化建設工作規律和特點,增強政治敏感性和責任性,并敢于加強思想理念創新、手段方法創新,將傳統輿論宣傳、文化建設方式與現代化宣傳手段相融合,不斷增強文化建設能力本領,提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質量效能,扎扎實實以釘釘子精神將各項宣傳任務、文化建設落到實處,成為“讓人信服的行家里手”[27]。

2.敢于亮劍,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工作是文化建設的靈魂和根本?!敖ㄔO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保?8]因此,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于凝魂立心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導力?!榜R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保?9]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書寫歷史華章,展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彰顯了科學思想的偉力。因此,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明確政治方向,堅定政治立場,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領導力。其次,科學研判意識形態斗爭形勢,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取得歷史性成就,但同時“意識形態領域存在不少挑戰”[30],斗爭和較量是長期、復雜的。因此要充分認識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形勢,不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各類社會思潮要加強理論剖析、對錯誤社會思潮進行徹底批判、對多樣化社會思潮進行規范引領,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再次,聚焦時代議題,加強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建設要把握“宏大敘事”與“微觀敘事”的需求,做好根本議題和重大議題設置,在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大眾話語以及國內話語與國際話語之間找到共生之道,同時守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的政治邊界、思想邊界、價值邊界和情感邊界,講清中國理論、中國精神和中國文化,體現中國力量、中國擔當和中國智慧。

3.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進創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

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也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3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32],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遵循。新時代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應因事而化、因時而新、因變而變。

一方面,深挖紅色資源,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在實現人民解放、國家獨立、民族復興的光輝歷程中發揮著重要價值指引和精神動力的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孕育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推動理想信念價值觀教育,需要從黨的歷史、紅色精神中汲取力量。另一方面,創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促進價值觀教育日?;??!皾櫸锛殶o聲”,要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融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

4.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33],并提出“五個事關”,深刻闡釋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所發揮的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新時代要放眼國際國內面臨的諸多機遇和挑戰,在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統一的原則下,繼續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首先,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皥F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保?4]新的時代條件下要繼續堅持這一基本方針,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振奮精氣神,激揚新凱歌,為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提供有力的輿論支持。其次,構建立體多樣的現代傳播體系,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在傳媒格局深度調整的大局勢下,要適應社會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節奏,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既發揮報紙、電視臺、廣播等傳統媒體的傳統優勢,又要發揮數字出版、移動傳播、“現場新聞”、“新聞移動網”等新興媒體在差異化與廣覆蓋兼具、移動化和互動化兼容的優勢,從實際出發、突出自身特色,構建整合不同媒介形式的協同發展平臺,更廣泛地占領輿論陣地。再次,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當前互聯網環境總體積極健康,但網絡暴力、網絡謠言、網絡輿論操控等依然時有出現。新聞媒體要建立健全輿情收集反饋機制,加強內容監管,規范引導網絡輿論傳播行為,依法治網、文明上網,促進形成積極健康、文明向上的網絡文化。

5.推動文化“雙創”,促進中華優秀文化賡續活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文化自信的根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積淀形成的,體現著中華民族所獨有的魅力和鮮明的特色,時至今日,其所包含的優秀內容仍然影響著人們的日常思想和行為取向。只有深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活力、解決中國現實問題。

一方面,立足時代課題進行創造性轉化,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活力?;猬F實矛盾、沖破發展藩籬、應對時代變局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于國內而言,例如,化解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需要扎根歷史文化土壤汲取思想文化養分,更好地實現人民對美好且豐盈的精神生活的向往;應對市場經濟逐利性對人民價值觀的影響,借鑒吸收中國傳統經濟倫理思想,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在治療疑難雜癥時,要充分挖掘傳統中醫藥文化珍貴資源,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發展。于國際而言,面對世界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地區沖突時有發生、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氣候環境問題持續等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需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智慧,為世界文明發展貢獻中國力量。另一方面,創新實踐機制,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例如,河南衛視打造“中國節日”系列文化節目,將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推動了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西安依托六朝古都的文化資源,將傳統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創新文旅新業態,將中華大地上文物古跡、地理風貌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起來,打造出優質的文化和旅游產品品牌,以旅彰文,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6.加強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推動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增強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就需要加強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全面發展。

第一,堅持正確導向,堅守重要陣地。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文化體制改革時強調:“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保?5]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充盈人民精神世界。第二,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需求為指引,豐富優質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充盈群眾文化生活。不僅要推進基層地方農家書屋、綜合文化站、圖書館、文化館、少年文化宮等基層場地設施建設,豐富群眾業余生活;還可以依據地方文化特色,不斷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設、推進文化項目建設、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建設等,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服務,不斷完善文化惠民設施,提升文化宣傳整體實力。第三,以文化產品和服務高質量供給為導向,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和資本參與文化產品的創造與生產,善于運用市場的力量在淘洗與磨礪中鍛造文化精品,不斷提高文化創造的自主性,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創造出更多經得起人民檢驗、時代檢驗、歷史檢驗的文化品牌。

7.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36]。世界渴望聽到更多中國聲音,中國也迫切需要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話語影響力。因此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首先,破除西方語境下的藩籬與陷阱,主動設置議題,搶占輿論引導先機。面對中國的崛起,在焦慮感和戒備心的驅使下,西方世界不僅唱衰中國,還給中國貼上所謂“國家資本主義”“市場社會主義”“專制”等錯誤標簽,想以此對中國進行打壓。中國媒體應該積極回應國際社會“認知錯位”等關鍵問題,聚焦中國制度、中國道路、中國方案、中國主張、中國智慧等重大實踐,闡述中國發展指導思想,注重設置議題重點攻關,有力開展輿論斗爭。其次,整合資源力量,優化國際傳播戰略布局。一方面,群策群力,推動政府部門、國有或私營企業、智庫和非政府組織等參與到國際傳播工作中,推行公共外交,不斷完善立體傳播格局;另一方面,不斷增強全局意識和協同作戰能力,各有關方要步調一致,緊密配合,持續發聲,形成對外宣傳合力,以中國權威聲音積極引導國際輿論。再次,打造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國際社會客觀理性地認識中國,需要“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37]。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的價值理念、實際情況和立場主張,彰顯中華民族的精神訴求、精神標識和精神基因;又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體現中國對人類文明的思考與擔當。

新時代呼喚新實踐。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的成功召開,為全國開展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方向指引。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繼續推動新時代文化建設實踐的創新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匯聚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21][22][24][26]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N].人民日報,2023-10-09(1).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2).

[3][4]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1516.

[5][8]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848.

[6][9]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708-709.

[7]中國共產黨重要文獻匯編(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0.

[10]祁述裕.“變”與“不變”:百年中國文化制度建構歷程及啟示[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10-20.

[11]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3.

[12]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獻選編(1938-1989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2.

[13]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14]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9.

[15]江澤民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1.

[16][19][20][23][27][34]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36,147,536,147,150-151,456.

[1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2.

[1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3.

[2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2.

[28]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340.

[29]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3.

[30][32]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36.

[31]朱存華,牛濤.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歷史演進與現實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3):22-25.

[33]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02-20(1).

[3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85.

[36]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獻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

[3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07.

猜你喜歡
實踐路徑文化建設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以“大扶貧”理念開辟精準扶貧新路徑
黨的作風建設科學化的實踐路徑和保障機制研究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淺析高校黨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