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網絡文化振興的困境與實踐路徑

2023-05-21 16:29邢舒航麥迪娜·艾買提江
經濟研究導刊 2023年7期
關鍵詞:數字鄉村網絡傳播鄉村振興

邢舒航 麥迪娜·艾買提江

摘? ?要:網絡傳播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支撐,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當前,數字經濟為實現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拓展了新空間,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生活等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農村網絡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民用網需求持續增長,鄉村網絡文化建設勢在必行。重塑鄉村網絡文化對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助力文旅融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網絡傳播;數字鄉村;鄉村網絡文化

中圖分類號:C916?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7-0041-03

從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到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在網絡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新時代,鄉村網絡文化成為農民群體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稊底粥l村發展戰略綱要》的戰略目標要求到2025年實現鄉村網絡文化繁榮發展??梢?,加強鄉村網絡文化建設勢在必行。新時代鄉村網絡文化建設作為加快數字鄉村建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和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力量,有利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一、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網絡文化振興的必要性

(一)鄉村網絡文化振興促進農村文化價值理念的轉變

文化乃鄉村振興之魂,鄉村振興首先是文化的振興。我國的鄉村文化建設長期處于滯后狀態,受到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制約,農民的思想觀念相對保守、狹窄,精神文化品位相對落后。加之城鎮化迅速發展,城市文化受到猛烈追捧,其對鄉村文化的沖擊,使得鄉村文化的作用被削弱,鄉土文化正在逐漸被邊緣化。隨著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智能終端設備的廣泛普及,網絡傳播成為鄉村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推動了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發展,構建了新型鄉村生態文化。網絡以其生動的話語表達、快捷的傳播方式向農民傳播政策主張,引導正面的思想輿論,實現了信息無限供應和精準輸出,賦予新時代的農民更多話語權,并激發了農民的智慧與創造力,帶動了農村人文風情的培育[1]。

(二)鄉村網絡文化振興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鄉村振興,關鍵靠人。在鄉村振興全過程中,需要發揮好農民群眾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的雙重身份,將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與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相結合,解決農民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實增強農民獲得感、幸福感。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使農民物質生活水平極大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也日益凸顯。近年來,短視頻、直播等網絡平臺吸引了大量農民用戶參與。大批網紅農民通過網絡媒體展現了家鄉的風土民俗、特色農產品、美景美食,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樸實且接地氣的鄉村文化素材還喚起了農民大眾的共鳴,豐富了農民的精神世界,釋放了他們的內在需求,帶動更多農民主動、積極地參與鄉村文化振興[2]。

(三)鄉村網絡文化振興支撐鄉村的全面振興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利器,網絡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參與和建設媒介,鄉村網絡文化建設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首先,鄉村網絡文化振興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人才資源與文化力量,數字化時代鄉村產業的振興需要更多的掌握數字技術、具有互聯網技能素養的新時代農民,打造農業生產的新模式、新業態,推動大數據技術在農業產業中的合理應用,有利于提高農業需求與供給側的匹配度,切實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升級。其次,網絡以其迅捷、多樣的傳播特點,潛移默化地引導農民形成生態振興及生態保護觀念,增強廣大農民的環保意識和節約意識,促進生態環境友好型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鄉村生態振興進程。最后,鄉村網絡文化建設通過正確的政治思想引領,將國家政策、黨的基本宗旨原則貫徹到鄉村組織振興全過程,在黨的引領下推動鄉村振興中難點、痛點問題的解決,推進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發展[3]。

二、鄉村振興視域下推進鄉村網絡文化振興的現實困境

(一)多元文化沖擊鄉土文化

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是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現代化的發展,原有的城鄉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工業化發展導致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城市文化被貼上先進的標簽,城市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受到追捧,鄉村文化開始依附于城市文化的正統性。同時,城市文化的大量涌入打破了原有的鄉村文化環境,鄉村傳統價值觀念受到擠壓,鄉村文化價值基礎逐漸松動,鄉村文化發展后繼乏人,代際傳承停滯,傳統鄉土文化傳承與創新困難。此外,互聯網的日益發展為農民帶來紛繁大量的信息,農民群體易受到以短視頻等網絡平臺為載體的西方文化、城市文化、網紅文化等的影響,對鄉土文化及鄉風民俗失去自信,忽視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出現鄉土文化認同危機。

(二)鄉村網絡建設內容與服務供需失衡

網絡文化供給應以需求為導向,供應的內容和形式需服務于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要打破無效供給局面,在鄉村網絡文化供給上實現精準化、優質化,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農民的文化需求,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創造有利的文化條件。從網絡文化供給內容看,現階段我國市場上的電影、電視劇、游戲、動漫、文學大多以城市文化為背景,選取城市題材,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網絡文化供給總量與品類匱乏。近年來,“三農”事業不斷開創新成果,把豐富的農村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對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而“三農”相關的影視題材卻未被充分挖掘,與此相關的創作作品仍然短缺。同時,鄉村文化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逐步向城市文化靠攏,與城市文化同質化傾向嚴重,即使當前為數不多的農村題材的文化作品,也大多呈現低俗化、娛樂化的特點,并不能真實地展現農村新變化,展現農民新風貌,無法使農民群眾共鳴。當前網絡文化發展不能充分做到為農民生活服務,也就無法依靠農民的力量來發展農村公共文化事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文化的建設和發展[4]。

(三)鄉村網絡文化振興主體缺失

鄉村的廣大農民群眾是鄉村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主體力量和直接受惠者,網絡文化建設必須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中蘊藏的巨大文化創造力量。但鄉村群眾并未充分認識到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價值意義,參與鄉村網絡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不高。農村空心化是鄉村振興的首要難題,也是鄉村網絡文化建設中的難點,鄉村青年迫于生存及發展需要,滿足自身及家庭生活的物質需要選擇前往城市就業,鄉村精英人才大量流失使得鄉村網絡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被削弱。此外,新型職業農民、鄉村基層工作者、鄉村文化人才等高素質群體也是鄉村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主體,但由于長期以來側重農村經濟收入增加、農業發展水平提高、基層治理成效等可量化的績效,鄉村工作者對于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的理解和認同存在偏差,不愿聚集力量發展網絡文化,造成農村文化設施、文化活動、組織管理的主體缺位,導致部分農民思想混亂、信念不堅定,最終造成鄉村網絡文化建設的多元主體缺失[5]。

(四)鄉村網絡文化管理體制不健全

目前,鄉村網絡文化建設存在不少短板,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和硬件保障,出現“硬文化”意識不強和“軟文化”缺失。政府對鄉村網絡的監管主要集中在硬件設施建設上,將網絡文化管理局限于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網絡的暢通等外在方面,忽視了網絡文化管理的特殊性。網絡農民用戶群體由于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防范意識不足等原因,更易受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遭遇網絡犯罪、網絡詐騙、網絡暴力,需要對網絡信息進行巡查處置,維護網絡安全。還有部分農民網絡責任意識淡薄,更容易信謠傳謠,增加了網絡安全風險。網絡平臺需要對內容進行有效的篩選和監管以及時刻的監控,及時掌握網絡安全動態,維護網絡安全秩序。因此,積極思考、總結農民群眾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發揮網絡積極的輿論導向作用,規范網絡秩序,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網絡文化管理機制迫在眉睫。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推進鄉村網絡文化振興的實踐路徑

(一)重塑鄉村網絡文化環境

實現鄉村網絡文化振興,需要應對多元文化沖擊,鞏固農村思想陣地。重塑鄉村文化生態環境的關鍵是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融合。我們需要深入挖掘、保護、培育、傳承、利用和發展鄉土文化,使其與現代文明相結合,將鄉村文化血脈更好地傳承下去。這就需要發掘鄉土文化傳承的優秀人才,并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中來,為鄉村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同時,要重視發掘和培育鄉村文化能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者,并發揮其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在傳統文化傳承中融合現代科技創新鄉土文化,重構充滿鄉土風貌的精神家園。政府應積極引導鄉村網絡文化建設,充分發揮鄉土文化的地方性、人文性特質,注意杜絕鄉村文化中低俗、愚昧、迷信、落后的部分,挖掘鄉土文化的精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造鄉村文化,重塑鄉村文化自信。

(二)建立健全鄉村網絡文化服務體系

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和鄉村文化建設在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了平衡鄉村網絡文化供給和農民對網絡文化需求間不平衡的矛盾,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對鄉村文化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采取了多種形式完善鄉村網絡文化服務體系。如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農村優秀文化遺產進行挖掘與保存,推進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一方面,要堅持網絡文化為民、利民的人民至上原則,增加鄉村網絡文化產品的精準有效供給,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網絡“精神食糧”。另一方面,要著力提高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服務效能,積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的建設發展,建立健全鄉村居民文化需求反饋機制,推行“按需制單,百姓點單”服務模式,使鄉村網絡文化服務更加符合鄉村群眾的需求。

(三)構建鄉村網絡文化建設多元主體參與格局

鄉村網絡文化振興是一項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系統性工程,單靠政府部門的自建自管無法發揮其真正的作用。因此,實現鄉村網絡文化振興需要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格局。農民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及首要主體,需要參與鄉村網絡文化建設的始終。一方面,鄉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依靠農民,要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激發他們在網絡文化傳播、網絡話語創新、網絡文藝創作、網絡文化安全維護等方面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為網絡文化的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另一方面,作為網絡文化建設的主體,農民需要熟練掌握并應用網絡知識、技術進行網絡文化的創作、傳播與交流,從而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和網絡媒介技能投入鄉村網絡文化建設,為鄉村網絡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同樣作為鄉村網絡文化振興重要主體的政府和基層黨組織應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培訓,幫助農民掌握政策法規,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積極引導正向輿論,塑造健康良好的鄉村網絡文化環境。

(四)加大鄉村網絡文化監管力度

隨著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農民在接收更多信息的同時,鄉村網絡信息的監管也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新現象,鄉村網絡管理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需要形成政府網絡監管機制和公眾監督機制合力,通過制定綜合性的監管方案,實現網絡平臺監管的立體化監管。近年來我國已經出臺了多項相關法律法規,如網絡管理、網絡安全、域名管理等,但相關網絡立法還不夠完善,我們要在加強鄉村網絡治理上深化探索,提高依法治網、依法管網、依法辦網的能力。當前,公眾參與網絡監督取得一定的進展,但鄉村公眾參與網絡監管仍處于自發狀態,人人關注、人人參與、人人監督的局面還沒有形成,要著力解決網上虛假信息詐騙、倒賣個人信息等突出問題,制定相關制度政策保護監督者,維護公眾監督的積極性。網絡信息傳播手段層出不窮,為鄉村網絡文化監管帶來極大困難,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共同構筑網絡安全防線。

結語

鄉村網絡文化振興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優秀的鄉村傳統文化之中,并注入新時代內涵,通過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將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當代農民喜聞樂見的網絡文化,實現了文化共鳴。由此,增強農民對鄉土文化的基本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從而為新時期的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目前,我國的鄉村網絡文化振興需要重塑鄉村文化環境,完善文化的服務及保障體系,打造網絡文化陣地,使農民群眾能夠共享鄉村網絡文化發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投身于網絡文化建設事業,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創造有利的文化條件,實現鄉村振興與鄉村文化產業發展之間的互動及緊密的聯系,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秦艷華,杜潔.媒介素養: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推動力[J].中國編輯,2021,(11):11-15.

[2]? ?王寧.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建設的現狀及發展進路——基于浙江農村文化禮堂的實踐探索[J].湖北社會科學,2018,(9):46-52.

[3]? ?王丹,王太明.中國共產黨治理農村絕對貧困的基本特征、主要經驗及現實啟示[J].理論學刊,2021,(1):50-58.

[4]? ?龐慧敏,王馨譽.網絡時代鄉村文化傳播的重建與策略[J].傳媒,2018,(24):72-74.

[5]? ?趙霞.傳統鄉村文化的秩序危機與價值重建[J].中國農村觀察,2011,(3):80-86.

[責任編輯? ?白? ?雪]

猜你喜歡
數字鄉村網絡傳播鄉村振興
江蘇數字鄉村建設的現狀?困境及路徑探析
數字鄉村戰略推進的邏輯
數字普惠金融與數字鄉村協同發展探究
以“數字鄉村”戰略統籌推進新時代農業農村信息化的思考與建議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新媒體時代河南文化資源網絡傳播的現狀及對策
網絡傳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分析
從《大魚海棠》看中國動畫與新媒體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