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城市圈產業一體化發展現狀及策略分析

2023-05-31 01:44何宇銓
中國市場 2023年15期
關鍵詞:圈內區位商產業結構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以城市圈、都市群為主的區域一體化,已然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其中,作為區域一體化進程的關鍵環節——產業一體化,已成為我國目前城市圈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文章選取武漢“1+8”城市圈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產業一體化的發展現狀。同時,結合產業區位商、產業相似度系數兩個指標,構建相關模型進行測度,從而得出武漢城市圈產業一體化的相關特征及問題。最后,根據文章得出的結論,提出相關對策,推進武漢城市圈的產業一體化進程。

關鍵詞:武漢;產業一體化經濟;“1+8”城市圈

中圖分類號:F29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3)15-0000-00

2002年,湖北省首次提出武漢“1+8”城市圈的戰略規劃,并于2007年正式成立。武漢城市圈是由武漢及其周邊8個城市(黃石、孝感、鄂州、仙桃、黃岡、咸寧、潛江、天門)構成的“1+8”城市圈。根據《武漢城市圈總體規劃》,推進區域產業協調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定位明確的區域一體化格局,是現階段武漢城市圈發展的核心。其中,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礎——產業一體化,對推動城市圈統籌發展、加快區域經濟增長有著根本的保障作用。因此,推動產業一體化進程,構建職能鮮明、專業化水平高的區域一體化產業體系,是武漢城市圈發展的重中之重。

因此,文章從武漢城市圈產業一體化的發展現狀出發,結合產業區位商、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兩個指標,利用2020年武漢城市圈各城市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在得出其產業一體化發展特征及相關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1?武漢城市圈產業一體化現狀分析

1.1武漢城市圈經濟概況

武漢城市圈總土地面積580051.9平方公里,約占湖北省總面積的三分之一。2020年城市圈GDP為26361.01億元,占全省的60.38%。具體來看,武漢城市圈三次產業的產值分別占到湖北全省的45.65%、58.48%、64.55%,人均產值達81898.54元。同時,2020年地方財政預算收入為1709.59億元,占全省財政總預算收入的七成。毋庸置疑,武漢城市圈在湖北省經濟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

與此同時,作為湖北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武漢,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一直處于“領頭羊”地位。其對于武漢城市圈乃至湖北全省的經濟貢獻均處于絕對優勢。2020年,湖北省GDP為43443.46萬億,而武漢市GDP占比超過全省三分之一,達35.94%。從城市圈范圍來看,武漢市的GDP貢獻更是高達59.24%,周邊城市的GDP總量只占到40.76%。由此可看出,武漢城市圈總體呈以武漢為首位城市,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結構特征。

1.2產業一體化現狀

1.2.1農業基礎堅實

武漢城市圈地處南北過渡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在農業發展上有其獨特優勢,歷來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商品基地。至2020年,武漢城市圈耕地面積占湖北省近四成。主要農作物產量方面,糧食占36.4%,油料占46.1%,棉花占56.2%。圈內的孝感、仙桃、黃岡等城市均屬于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油棉基地。雄厚的農業基礎,在為武漢城市圈自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同時,也為國家的糧食安全提供了一定保障。

1.2.2工業體系較為完整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的深入發展,武漢城市圈成為華中地區產業最為集聚的地區之一,逐步形成門類齊全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其中,光電子信息、汽車、有色冶金、建材等優勢產業已成為我國較為重要的核心支柱,并形成了以武漢為核心的一系列優勢產業群、產業帶。如以武漢、孝感為主的汽車及其零部件產業帶;以武漢、潛江、孝感、天門為主的化工產業帶;以武漢、鄂州、黃石為主的冶金-建材工業走廊等等。

1.2.3第三產業發展迅速

武漢城市圈地處華中地區,南北有京廣鐵路,東西有長江水道,交通優勢顯著。同時,武漢作為我國內陸最大的商貿中心之一,消費品銷售額位居全國前列,在資源、技術、管理等多方面也具備比較優勢??煽闯?,武漢城市圈擁有完善的基礎條件和商業環境來發展第三產業。近年來,隨著城市圈的快速發展,第三產業有成為核心產業的趨勢。2020年,第三產業總產值為14445.53億元,較2015年增長81.1%,增幅顯著。同時,2020年武漢城市圈的三次產業結構比為7.2:38.0:54.8,第三產業占比過半。

1.2.4三次產業結構逐步改善

根據湖北省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來看,2015-2020年武漢城市圈的產業結構,第一產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在三次產業中占比最低。第二產業比重在2016-2018年維持穩定,2019年開始大幅下降。2016年后隨著產業結構的改善、升級,第三產業逐漸成為了武漢城市圈主要的經濟增長來源。由此,武漢城市圈形成了“三二一”的產業結構特征。

從圖1可看出,中心城市——武漢的產業結構最優。完備的基礎設施、集中的消費市場及雄厚的資本等等,都促進著武漢產業結構的快速轉型,使其在發展中處于優勢地位。同時,由于武漢的區位功能顯著,對周邊城市能起到一定的聚集、輻射作用。其次,鄂州、孝感、黃岡的產業結構也呈現出以工業為主到以服務業為主的核心產業轉變,但第三產業的比重仍有待提高。此外,其余城市的發展由于城市化、工業化的影響,產業結構過渡較慢。

2?武漢城市圈產業優勢分析

2.1測度模型構建及指標選取

區位商,又稱為區域專門化率。它代表著地域分工格局中某產業的生產區域化水平,常用于判斷一個產業是否為地區專業化部門。文章選用2020年武漢城市圈各城市的三次產業產值作為數據基礎,以此計算各城市三次產業的區位商,其模型如下:

其中:i表示第i個地區(i=1,2,3,...n);j表示第j個行業(j=1,2,3,...m);n為城市圈內地區數;m為城市圈內行業數;Lij代表第i個地區,第j個行業的產值;LQij代表i地區j行業的區位商。區位商越大,表明該產業專業化水平越高,優勢越明顯。LQ值以1為臨界:LQ>1表示,i地區的j產業具有比較優勢。值越大,比較優勢越明顯;LQ<1則相反,值越小,表明該產業在該地區專業化水平較低,處于弱勢;LQ=1表示該產業為一般水平。

2.2結果分析

由表1各城市三次產業的區位商可看出,大部分圈內城市(除武漢、黃石外)的優勢產業集中在第一產業。黃岡、孝感、天門三市的第一產業區位商均高于2,產業專業化水平高、比較優勢顯著。其次,在第二產業上,有7個城市呈現出產業優勢,但區位商均位于1.03至1.28之間,相比第一產業的優勢來說較不顯著(黃石市除外)。最后,在第三產業上,只有武漢的區位商大于1,為1.13,具有比較優勢;其余城市均小于1,專業化水平較低。上述數據表明:武漢城市圈各城市的職能特色不明顯,協調發展程度較低,存在趨同現象。說明中心城市——武漢目前的集聚效應不明顯,未能較好帶動周邊城市形成自身具有獨特優勢的產業,仍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3?武漢城市圈產業同構性分析

3.1測度模型構建及指標選取

產業一體化的過程也是地區間產業分工協作的過程。只有明確合理的城市間產業分工,才能有效推動武漢城市圈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因此,文章選用產業相似度系數來衡量武漢城市圈內各城市間的產業結構是否趨同,由此來判斷市場機制發揮的作用是否顯著有效。其模型如下:

式子中:a、b代表城市圈內不同的經濟地域單元,Xai和Xbi表示i產業在a、b兩經濟地域單元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重,Sab為經濟地域單元a、b之間的產業相似度系數(取值范圍0到l)。Sab越大,表示兩地的產業結構越相似;反之則越不相似。

3.2結果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2020年武漢城市圈內各城市間的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均在0.93以上,這說明圈內各城市之間的產業結構高度相似,互補性極弱。其中,孝感與咸寧、鄂州與仙桃、咸寧與仙桃的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高達0.999,存在嚴重的同構現象。這也是武漢城市圈產業一體化的一大阻礙。在這樣的產業結構下,武漢城市圈各經濟地域單元必然會發生惡性競爭、資源搶占、重復建設等問題。

再從主導產業來看,圈內城市多以機械、化工、建材、紡織、食品等作為核心產業。這表明圈內各城市間沒有清晰的職能定位,專業化水平低,產業同構現象嚴重。一個城市圈內多個地區形成相似的產業規模經濟,勢必導致各城市間經濟沒有互補性,極不利于武漢城市圈的協調發展以及形成一個整體的產業鏈。

4?武漢城市圈產業一體化問題

4.1圈內各城市產業定位不準,存在重復建設

在城市圈產業一體化的進程中,由于各城市隸屬不同的行政區劃,各政府往往會出于自身利益和政績,強行發展一些不具備優勢的產業,導致城市自身優勢不能充分發揮,并造成重復建設、惡性競爭等后果。從區位商分析來看,武漢城市圈內各城市職能定位模糊,在低水平上雷同。大多城市的優勢產業集中在農業,與城市圈的產業轉型方向背馳,同時也導致資源的過度消耗及重復建設。在農業比重偏高的同時,也會擠占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空間,不利于武漢城市圈整體的產業發展。

4.2城市間產業結構不合理

2020年武漢城市圈整體的產業結構比為7.2:38:54.8,呈現“三二一”的結構特征,符合其自身的發展趨勢。但具體來看,圈內許多城市仍處于“二三一”的結構形式,產業轉型、升級處于滯后狀態。其中,孝感、咸寧、黃岡、天門四市的第一產業比重過高(較湖北省平均水平);大部分圈內城市的產業結構(除武漢、黃石外)劣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同時,圈內各城市間的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均在0.93以上,產業結構相似度極高,各自優勢未能充分發揮,專業化水平較低??傮w來說,武漢城市圈的產業結構還有較大優化的空間。

4.3中心城市輻射能力弱

目前武漢城市圈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城市規模分布不合理,中心城市的首位度過高。武漢作為其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其主要經濟指標遠遠高于其他城市,呈現出“一城獨大”的局面。2020年,武漢GDP總額為15616.06億元,占武漢城市圈的59.24%,湖北全省的35.94%。而其余8個城市由于自身的基礎薄弱,發展速度緩慢,GDP總額只占到整體城市圈的40.76%,相當于武漢市的68.8%。毫無疑問,武漢市的經濟體量遠遠高出其余8個圈內城市。這就導致武漢城市圈的城市規模極度不均衡,中心城市與各地方城市的差異過大,從而削弱了中心城市的輻射能力,加大了城市圈協調發展的難度。

5武漢城市圈產業一體化的發展策略

5.1積極推進政府改革,促進城市圈產業協調發展

從國外一些城市圈的實例中不難看出,聯合政府協調模式是解決城市圈經濟發展過程中突出問題的有效方式。但該模式也有其弊端,中央政府、省級政府和地方政府權責不明,同時地方政府各自為政,溝通不足。因此,完善聯合政府的協調機制,明確各權利主體的重心,能夠有效促進武漢城市圈產業一體化發展。聯合政府在武漢城市圈產業一體化過程中應扮演宏觀協調的角色,著力于管理地方政府行為,通過建立完備具體的協調程序,來宏觀指導整個城市圈的區域規劃和經濟發展。而地方政府則應該扮演執行者的角色,積極配合聯合政府的宏觀協調,著重于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

5.2促進圈內各城市產業結構升級

根據上述的資源稟賦概況可以看出,武漢城市圈各城市均具有其獨特的比較優勢,具有形成產業結構互補的可能性。但從區位商和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來看,目前圈內各城市間的產業結構發展,存在著嚴重的產業趨同現象,阻礙了各自比較優勢的發揮。因此,今后武漢城市圈的產業發展規劃,應從整體布局入手,逐步形成產業聚集發展軸,建立起完善的產業鏈。具體來說,可以武漢的經濟開發區為中軸,大力發展紡織業、家具制造等產業聚集帶,從而拉動天門、仙桃、潛江的產業發展;以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為中軸,大力發展汽車制造、金屬制品等高科技制造業,輻射帶動黃石、黃岡、鄂州等地區。做大做強武漢汽車制造、鄂州金屬冶煉等區域性先導產業和優勢產業。

5.3加強圈內各城市分工協作,實現錯位發展

在武漢城市圈產業一體化的過程中,需要著重考慮圈內各城市的發展情況及自身優勢,從而進行宏觀調配、實現錯位發展,推進產業一體化體系的形成。由文章上述的分析可知,中心城市——武漢是武漢城市圈的絕對核心。但其首位度過高,因而導致圈內城市間發展出現斷層,未能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因此,結合武漢城市圈的發展歷史,確立區域內各城市分工協作機制,找準各自市場定位是推進其產業一體化的關鍵。首先,應明確中心城市——武漢的產業定位,促進形成以其為核心的現代化制造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群。其次,根據區域內各城市的特征優勢來明確分工協作機制。武漢市的產業定位要高,同時也需跳出武漢進行全方位、多邊發展;周邊城市應充分發揮各自的要素稟賦優勢,大力發展其特色產業,主動融入武漢經濟圈板塊,促進整體城市圈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學潛,孫興福.武漢城市圈區域經濟一體化測度與評價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2(11):48-50.

[2]張煒,蒲麗娟.武漢城市圈經濟一體化發展現狀與策略分析[J].長江論壇,2013(3):18-26.

[3]張文.?武漢城市圈產業一體化發展模式與路徑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7.

[4]文冰心.?武漢城市圈產業結構調整路徑研究[D].武漢:湖北省社會科學院,2015.

[5]雷欣.武漢城市圈產業一體化的績效評估與對策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6(1):92-97.

[6]陳先強.?武漢城市圈經濟一體化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0.

[7]蒲麗娟.?“大武漢”城市圈經濟一體化發展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9.

[作者簡介]何宇銓(2002—),男,漢族,福建漳州人,本科,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

猜你喜歡
圈內區位商產業結構
“打針”
讓圈內新聞飛出圈層——“振興杯”宣傳的一點思考
基于區位商的合肥市產業結構分析及主導產業選擇
基于產業結構對接的人力資源培養實踐與思考——以湖南省為例
區位商視角下麗水市優勢產業分析
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變動、技術進步與碳排放
中國解決產業結構問題從淘汰落后產能入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