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性教學下《記承天寺夜游》的課例對比

2023-06-04 05:25黃曦黃文珊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3年5期
關鍵詞:記承天寺夜游文言文教學

黃曦 黃文珊

內容摘要: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和課堂改革的持續推進,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成為很多一線教師的關注熱點。在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學習階段中,初中的文言文教學下承小學文言文的啟蒙,后為高中文言文的學習打下基礎,是重要的過度階段。其中,在部編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記承天寺夜游》是廣為傳頌的名篇佳作,其經典性得到廣大一線教師的重視。而對王崧舟、余映潮兩位特級教師的課例進行比較研究,可以從中探知實現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啟示。

關鍵詞:《記承天寺夜游》 課例比較 文言文教學

文言文一直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老大難”:對于一線教師來說,不知道如何來教,而學生則不知道如何去學。在當下,很大一部分的一線教師都是采用“重點字詞——逐段翻譯——全篇通譯”的串講法來講授一篇文言文,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更是不斷提高學生對文言文重點字詞與翻譯的訓練要求。王榮生教授強調,文言文教學應堅持“一體四面”,而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式機械地拆分了文言文的知識外殼與文化內涵。文言文本就與學生生活的年代相距甚遠,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背后的內容與情感,都與學生的習慣和思維有著較大的隔膜,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難以理解和感受文言文背后的情感與魅力,甚至可能會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厭倦情緒,這樣并不能認為實現了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以名篇《記承天寺夜游》為例,通過對王崧舟和余映潮兩位特級教師的教學課例進行多個維度的比較研究,能探索出實現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路徑。

一.《記承天寺夜游》文本介紹及其教學價值

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受到貶謫,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實則有職而無權,在那里過上了清閑的生活?!队洺刑焖乱褂巍肪褪莿撟饔谔K軾被貶黃州的第四個年頭。這篇小品文淡雅清新,篇幅短小卻完美地融敘事、寫景和議論于一體,在作者獨具匠心的遣詞造句中營造出一個寧靜、幽遠的境界,并藉此表達了自身復雜微妙的心境。文中開篇前三句為緣起、敘事,下筆雖然清淡,實則意味深長蘊含微妙;最為出色的是描寫庭中月色一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碧K軾僅僅用了18個字,就渲染了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如夢似幻的神氣意境;境由心生,在最后的議論抒懷中,寥寥數語卻意味雋永,將被貶謫的悲涼、與友賞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等情感融進在一個“閑”字中。

作為經典的名篇佳作,《記承天寺夜游》在教材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新編的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記承天寺夜游》被編在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該單元的主題是山川之美,學習目標是通過欣賞詩文中的自然山水,體會作者蘊含其中的獨特、細膩的情思,同時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值得注意的是,《記承天寺夜游》與《答謝中書書》一起共同組成第十課《短文兩篇》,兩篇文言文雖然均有描寫景物的名言佳句,但是文體、風格、語言、情感等都相異,所以在教學時為了更深入地學習“這一篇”的獨特之處,教師一般會進行分別分課時授課。學者梁衡曾有言:“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有兩幅畫軸,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就為其中之一?!笨梢姟队洺刑焖乱褂巍返奈膶W價值是不可置疑的,同時作為“教本”,這篇短小精致的小品文也具有獨特的教學價值,學生通過對這篇文言文的學習,能夠感受到作者復雜的情思,提高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

二.《記承天寺夜游》名師課例比較

(一)王崧舟教學課例介紹

王崧舟老師的《記承天寺夜游》課例是2018年的一節展示課,執教對象是六年級的學生。王老師整一堂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環節。在第一環節中,王老師通過介紹蘇軾所創作的關于月亮的詩詞,讓學生初步理解文人蘇軾與月亮有著一種微妙的聯系,這種聯系與作者心境息息相關,從而為接下來的教學重點“心境”作了鋪墊。然后王老師繼續展示蘇軾關于月亮的三句詞,并通過朗讀和提示引導學生們分別體會詞中所傳達出作者闊達、悲傷和純潔的心境,加深學生對作者心境與月亮之間關系的理解。在這里王崧舟老師提供了先行組織者,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環節中王老師特地打亂順序出示文中的四字詞語,在與學生的朗讀過程中不著痕跡地帶領學生學習了“但、入、步、行”等重點字詞。然后在朗讀課文中不斷熟悉文本,在此基礎上王老師再提出略有難度的任務:從起、承、轉、合四個角度來對之前從文中提取出來的四字詞語進行排序。而且王老師注重對學生思維的發散性訓練,在提問的過程中,通過追問和提示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對寫景與抒情之間關系進行思考。

在解決了重點字詞和梳理了文本結構后,第三環節正式進入到文本的具體內容。這一環節聚焦“閑人”,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為學生創設了不同的情境并引導學生代入,從而通過與一般人的“忙”襯托出蘇軾此時此刻的悠然和安閑。分析寫景句時,同樣通過對比的方式,幫助學生直觀地體會到蘇軾寫景的含蓄。進而在配樂和充滿詩意的朗誦中,師生再次欣賞月下美景。

第四環節是對前面內容的補充和拓展。王崧舟老師借助注釋和相關的紀錄片,引導學生在歷史中深入了解作者其人,從而對作者的心境有更為充分的理解,同時也是對“知人論世”這一學習方法的傳授。而“寫自己心里話”實則是在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表達獨特的閱讀體驗,并鍛煉了思維發散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余映潮教學課例介紹

余映潮老師執教的《記承天寺夜游》是其在2014年的一節公開課,面對的是八年級的學生。教學流程同樣可以分為四個環節。第一環節中余老師為學生們補充了關于蘇軾的背景資料,包括其貶謫緣由、文學史地位等,以便學生對蘇軾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時,借助林語堂、梁衡對蘇軾作品尤其是《記承天寺夜游》的評價,讓學生了解所學作品的文學價值。

第二環節主要是通過朗讀來達到對文本的初步感知。余映潮老師用范讀、學生個人讀、齊讀等多種形式分階段朗讀文本,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目標,如首先是“讀出文言的味道”,其次是“讀出寧靜的氛圍”,接著是“讀出夜游的興致”,最后是“讀出復雜的情愫”,有目的地進行朗讀,并且逐層遞進,從言語形式到文本內容、從外部行為到內心情感,幫助學生熟悉文本之余循序漸進地深入文本。

第三個環節由一個主問題構成,學生在“為文本分層”的任務下相互討論、自主分析,在師生的共同討論下梳理了文本的結構層次。

第四個環節則充分給予了學生自主閱讀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尋找文中的“一點美”,實際上是在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在讀中融進自己個人的思考,從而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并在師生、生生的交流討論中交換彼此的見解,形成對文章主旨更為深切和全面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學課例的多維度分析

相同的文本,但在不同教師的處理和安排下卻能呈現出不同的精彩。兩位老師的文言文課堂各有千秋,但是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從多個角度分析兩個課例對摸索文言文的有效教學路徑具有意義和價值。

1.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語氣達到的教學效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恰當的教學目標以及目標的實現程度是一節“好課”的評判標準。從課例進行教學目標的提煉,可以看出兩位老師都對教學目標進行了精心的打磨,具體目標如下:

《記承天寺夜游》課例:

王崧舟,教學目標:1.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掌握文中的重點詞語;2.通過詞語排序,理解文章“起承轉合”的結構;3.創設情境,體會寫景之含蓄,感受作者的“閑人”心境。

余映潮,教學目標:1.熟讀課文,品味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2.梳理文章結構,合理劃分層次;3.通過關鍵字詞賞析月色之美,并理解作者復雜的心緒和“閑人”的含義。

可見,兩位老師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下既有一致性也有相異之處。一致性是兩位老師都十分注重朗讀,在很多老師看來,朗讀是學生熟悉文本的一種方式,但作為“聽、說、讀、寫、思”五類語文學習活動之一,流利的朗讀文本同樣是學生要培養的語文能力,尤其對于富有節奏和韻味的文言文來說更是如此。其次是文中的字詞與結構,這屬于王榮生教授所提出的文言文教學“一體四面”中的“文言”與“文章”,雖然課文篇幅短小,但是重點字詞與文章結構脈絡是深入理解作者筆下之景與心中之情的基礎。

而不同之處在于,王崧舟老師更重視情感的熏陶——這是他“詩意語文”理念的體現。在真實的情境中與學生共同感受,以引導學生進入蘇軾的心境。余映潮老師則是通過把握文中重要字詞與作者情感之間的關系,并通過設計活動讓學生自主討論,從而理解文本的深刻意蘊。

2.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材料,涉及的是教師“教什么”的問題。一般而言,教學目標的確定也就意味的教學內容的確定。從課例看,兩位老師的教學都主要圍繞著《記承天寺夜游》的字詞、結構、景物描寫和作者情感為內容進行教學,但是在具體教學中各有側重。

如王老師在上課伊始就通過蘇軾的三句詞讓學生初步了解其心境,而“心境”又是教學《記承天寺夜游》的重要內容,在接下來的朗讀、文本分析的環節中也是緊扣著“心境”一詞進行,在最后的“寫心里話”活動中,實則同樣是對蘇軾心境的探尋,因此王崧舟老師的課堂較側重“心境”的教學。相較之下,余映潮老師則更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夯實。例如在引導學生品味文本的語言時,是自己帶領著學生反復、多形式地吟誦描寫庭中月色的句子,且每次朗讀后,都會對學生進行追問并給予提示,從而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文本語言之韻味。除了品味語言的能力,余老師也很注重學生的朗讀能力,在一次次的朗讀訓練中幫助學生了解了古文朗讀的技巧和方法,并通過朗讀與文本、作者完成對話、形成共鳴。

3.教學方法

恰當的教學內容是一節“好課”的必備之鑰,但適配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能提高教學效果,為教學錦上添花。教學方法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作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途徑??梢娊虒W方法的選擇與運用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的情況,王老師和余老師的教學方法中可以明顯看到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王崧舟老師非常注重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環境,讓學生能夠在一種輕松的課堂氛圍中與自己交流,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即用談話式的教學方法。對于提出的問題,王老師并不強求學生能馬上得出所預設的答案,對于學生的觀點王老師總是能給出積極、正面的反饋,即便與預設答案相差較遠,也會順著學生的思路逐步引導,因而在王老師的課堂上,學生們總是能保持較大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余映潮老師的課堂同樣較多地采用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出于執教對象的差異,余老師安排的討論是階梯式的、漸進的,并且給予學生充足的自由討論的空間。例如在給文本劃分層次時,不僅是師生間進行討論,學生之間也積極地交換了意見,并且對持不同意見的學生,只要言之有理,余老師均給出肯定。而在第四環節中的“分享一點美”活動里,余老師的鼓勵下學生們更是踴躍地發言。

4.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根據教學目標,運用評價的方法和手段對教學活動及其預期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根據取向的不同,分為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兩種。課堂中所使用的一般為過程性評價,評價既可以衡量學習任務的目標是否達成,更是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對自己學習行為做出調整的依據,因而與“教”和“學”是緊密聯系的。

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語也是教學評價重要方式,并且也體現著教師個人的鮮明特點。將王崧舟和余映潮兩位老師在本節課上所使用的評價語進行歸納,可以發現他們在對學生的評價不約而同都是正面、肯定、鼓勵式的評價,但還是呈現出教師個人的風格和特色。王崧舟老師的評價注重鼓勵和引導,例如當學生在朗讀因為羞澀而放不開時,王老師說:“不必小心翼翼,放開來讀……你看,一放開就讀出味道了?!倍谟嘤吵崩蠋煹脑u語中,則可以看出他非常希望建立一種師生平等的關系,例如兩次請學生起來朗讀或者回答聞笛后,都會在評語中加“謝謝”,這樣就能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也不會因為對方是高高在上的老師而不敢表現。

三.文言文教學有效性啟示

綜合兩位名師的教學課例,可以得出實現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啟示。

(一)有效的文言文教學基于有效的文本解讀

有效的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師必備的能力,也是有效閱讀教學的重要基礎。因為只有在課前對文本進行了深入、準確的分析和研讀,才能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閱讀課中,無非也是教會學生文本解讀的方法。一直以來,教師在處理文本時都容易出現誤區,如游離于文本之外、斷章取義、過度解讀等。

而兩位名師的課例卻沉陷出一條進行有效文本解讀的路徑——“文”“言”結合,實則是賦予文本形式和文本內容同等的關注度。文本的表現形式更多表現為文章的文體、表達方式以及結構層次。在王老師課例的第二環節中引導學生分析了文章起承轉合的結構,與余老師在第三環節讓學生討論、劃分文章的層次同理,皆是對文本結構的把握。其次,在表達方式上,兩位名師都沒有局限于解釋關鍵字詞的具體含義,而是發掘其與文本內涵、作者情感之間的隱秘聯系,如余老師引導學生聚焦品味“但、念”等關鍵字,進而感受作者心中的落寞之情。這就是實現了“文”“言”結合。

(二)重視文言文的朗讀

朗讀是學習文言詩詞的重要方法,學者張必錕曾指出“學文言非誦讀不可”,理由是“為了培養語感”。其實,無論是長遠目標培養文言語感,還是眼前的課時目標,朗讀始終都是最可靠也最有效的實現路徑。

因此,兩位老師都非常重視文本的朗讀,可以說將朗讀貫穿了課堂的始終。很多一線教師都僅僅在第一環節熟悉文本的時候組織學生進行朗讀,而當分析文本內容以及情感時則忽略了朗讀,變成干巴巴的說教,但實際上無論是品味文言文本身的獨特韻味還是分析文章的內容與情感,朗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方式。而且,朗讀不應該為了讀而讀,而是每次都應帶有需要完成的目標。例如余映潮老師的課堂中,四個階段的朗讀由淺及深,都是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因而每一次的朗讀都應該讓學生有所收獲。除此之外,朗讀的形式也十分重要。優秀的教師總是能靈活運用多種朗讀方式,在調動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之余,也達到了自己的教學目標。如王崧舟老師就通過配樂、聲情并茂的示范朗讀,將學生帶入了特定的氛圍和情境中,而學生模仿朗讀,也能在充滿感情的朗讀聲中完成與作者跨越時空的對話。

綜上,對比研究名師的文言文教學課例對探索有效教學文言文具有意義和價值。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應該摒除傳統的模式化思維,不斷鉆研優秀的課例,在文本解讀、教學策略等方面不斷尋找實現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路徑。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王崧舟.詩意語文[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余映潮著.余映潮講語文[M].語文出版社,2008.

[5]方正,龍芳琴.文言文教學須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J].語文建設.2018(34).

[6]尹遜才,張彥儒.文言短文深挖作者是陷阱——《記承天寺夜游》教學反思[J].語文建設.2015(04).

(作者單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猜你喜歡
記承天寺夜游文言文教學
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鄉土文化資源 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文言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文言文教學之流弊及矯治
讓文言文教學迸發思維的火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