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傳承視角下晉北鼓吹研究

2023-06-28 16:12裴婷
藝術評鑒 2023年11期
關鍵詞:文化傳承發展

裴婷

摘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華大地上出現了許多璀璨的藝術形式和優秀文化。在文化傳承視角下,無論是一線文藝事業工作人員還是普通民眾都應當肩負起文化傳承重擔,做好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工作。晉北鼓吹是山西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早期民俗活動還是在當今文藝活動中皆處于重要地位,其獨特的曲調形式、貼近生活的音樂風格能夠迅速拉近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歡。文化傳承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業,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形成發展合力。在新時代,要積極利用各方力量,為晉北鼓吹文化向外傳播創造更多可能性,讓晉北鼓吹得到完整保存和有效傳承。

關鍵詞:文化傳承? 晉北鼓吹? 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5

晉北鼓吹是山西民間藝術的瑰寶,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韻味,是晉北當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當前,基于演出場域缺失、傳承人數有所下降以及技巧傳承路徑受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晉北鼓吹的發展與傳承面臨重重挑戰,山西作為其主要依載地,應當積極采取舉措,緊抓時代機遇,重視其保護和傳承工作,將其長久流傳下去。

一、晉北鼓吹的產生與發展

山西的鼓吹班社林立,遍布于山西省的各個地區,是三晉地區流傳最廣、最受民間歡迎的一個樂種。晉北鼓吹也被稱為“晉北八音會”和“晉北鼓樂”,民間則有“響工”和“鼓班”的俗稱,晉北地區的人將其稱為“鼓上家”和“鼓匠”,主要遍布和流行于五臺、定襄、忻州和原平地區。晉北鼓吹是民間器樂演奏形式和演奏組織的總稱,也是山西民間吹打樂的重要分支之一,在全國乃至世界皆有聞名,其主要是以笙、管、嗩吶等吹奏類樂器以及鐃、镲、鑼、鼓等打擊樂器組合而成的民樂合奏形式。

漢魏時期,鼓吹開始在民間流行,早在漢代時期,晉北地區便開始出現了鼓吹這一音樂形式?!度f姓統譜》曾記載道:秦朝末期有一個班社,為了躲避戰爭和官兵,移居到婁煩也就是當前的寧武和靜樂一帶以放牧為生,而古文對其描述中曾有:“他‘出入游獵,旌旗鼓吹,以財雄邊”,其中旌旗鼓吹便是對晉北鼓吹最早的記載和陳述。經過后續發展,鼓吹的用途更為廣泛,在宴樂、軍隊以及儀仗等活動中都可以見到鼓吹的身影。隋唐時期,鼓吹開始與其他形式的音樂“散樂”相融合,而后被用于歲時節令、紅白事宴以及一些民俗活動之中,被人們歷代相傳,尤為受到晉北地區人們的喜愛和追崇。晉北鼓吹在明末清初時期得到了快速發展,無論在曲目內容還是形式上皆得到了較大發展。在此鼎盛發展時期,晉北鼓吹的主要曲目包括氣勢磅礴、波瀾壯闊的《大得勝》,曲調多變、情意綿綿的《八大套》,以及輕柔舒緩的《大安鼓》和《蓮花落》等,總數達到了上百種。晉北地區各個八音班社人才輩出、百花齊放,涌現出許多赫赫有名的民間藝術家,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藝術作品。

近現代以來,人們對于傳統藝術和傳統文化的追崇更為強烈,2008年,晉北鼓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受到了國家層面的保護與推崇。在此良好的發展背景下,中國境內加入吹打樂班社、從事鼓吹工作的藝術人士越來越多,滑氏鼓樂辦還曾代表中國前往荷蘭、美國以及英國等地演出,為祖國和人民贏得了榮譽。

二、晉北鼓吹的演奏形式與特點

(一)晉北鼓吹的演奏形式與編制

經過實踐調查發現,當前已有的鼓吹樂班組合形式較為靈活,演奏團隊依照辦事規模進行靈活調整。其中,八人組合的表演形式最為常見,有時也會有6人演出或者5人演出的形式,這時一人會同時操作幾種樂器。鼓樂班社演奏有坐棚演奏和行路演奏兩種形式。坐棚演奏是一種非流動式演奏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適合一些大曲牌演奏,樂手們常會圍坐在一起進行演奏。行路演奏則是一種流動性較強的演奏形式,適合于娶親或者送葬等需要行走的活動。不同演奏形式的樂器位置與樂隊排列形式也有所講究,會依照曲目內容以及場地大小進行調整。

晉北鼓吹的主要演奏樂器為嗩吶、笙和管子三種。三種樂器演奏時皆有各自的特點和技巧。嗩吶常常在樂曲演奏中扮演主角,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樂器。嗩吶演奏形式和演奏技巧包括三弦音、簫音、吐音、花舌音、滑音、顫音以及氣頂音等。管子是鼓吹樂中的主奏樂器之一,管子為木質,上面開有八孔;管口處插有一個葦制的哨子,用以加亮聲音。管子的常見演奏形式包括吐音、花舌音、顫音、滑音、溜音、跨五音、涮音等。除此之外,管子吹奏中還有一定的口內技巧。演奏者需要根據發音高低靈活控制口含哨子的深淺,高音調時需要較深含哨,低音時則適當淺含哨??谛伟l生變化也會使管子產生的聲音發生變化,管子可以模仿自然界中動物的叫聲和簫聲。笙也是一種主要的伴奏樂器,屬于吹孔簧鳴樂器,其發音清晰,旋律感較強,富有濃郁的民間色彩。笙與管子的演奏形式相似,包括手指技巧和口內技巧兩種??趦燃记筛鼮榉彪s,包括雙吐、三吐、鋸氣、剁氣、三弦音、單吐、腹震音、腹韻音等。

(二)晉北鼓吹的代表曲目和風格

晉北鼓吹的曲目類型眾多,依照學術界的統一觀念可以將其分為社會表演類、民間小調類、廟堂音樂類以及仿戲曲唱腔類四大種類。

社會表演類以《大得勝》最為著名,曲目描繪了軍隊勝利歸來時的盛大場面,常用于節慶典禮以及民間社會活動等大型表演活動,這一曲目的表演樂器包括嗩吶、鑼鼓和笙三種,嗩吶作為主奏樂器,高昂霸道,鑼鼓和笙與之配合,構建出熱鬧歡騰的場景,使觀看者心理受到震撼。

民間小調類代表性曲目包括《打金錢》《三國調》《耍娃子》《拜大年》等,常用于婚禮等活動之中。

廟堂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八大套》,《八大套》共有8首大型曲套,每一曲套曲目數量不同,例如第一套有《推轆軸》《撲地蜂》《王大娘》等9首曲目;第五套則有《普庵咒》《爬山虎》2首曲目。不同套曲之間的風格也不盡相同,如《青天歌》是借由器樂闡釋修身養性之道,以悠揚的曲調達到凈化人心靈的目的。而《勸金杯》的節奏明朗、歡快,描繪出了新婚之時新人拜禮、和睦生活的幸福場景,寓意著家庭美滿、生活安康。根據曲目風格和內容的不同,《八大套》常在廟會、喪葬、糧食豐收、婚禮等活動中進行表演。

仿戲曲唱腔主要是用樂器模仿戲曲中的典型人物包括小生、花旦、青衣以及老生等角色的唱腔,代表性曲目有《二進宮》《金水橋》《三對面》等。

(三)晉北鼓吹的音樂特點分析

從曲式結構來看,晉北鼓吹以大型套曲結構為主,曲套結構由內容、風格、章法以及形制不同的曲牌相連,結構布局具有以下特征:呈示性段落多以反復變奏的手法處理曲牌;一些銜接性、過渡性段落在演奏中不多重復,基本不反復或者僅反復一次;展開性段落多在曲牌基本結構“頭帽”“正身”“尾”三部分的基礎上采用“合頭”“合尾”等方式在段落中形成循環旋律,曲調大多會依照旋律與速度的變化自然延展,中間穿插打擊樂,形成整體的和諧與統一,促使曲目達到高潮。多首曲牌連綴大多是沿著慢速、中速到快速的規律進行。慢板部分主要是進行音樂呈示,有緩慢訴說之意,中板部分的速度有所提升,使得音樂展開得更為有力,快板部分接近尾部,在不斷遞進中達到高潮。

從調式調性層面來看,調式調性反映了音樂人和創作人的思維和情感,其產生于生活片段中的音樂現象,是人們在不斷實踐中形成的對音樂最為直觀的深刻感知。晉北鼓吹有以下幾種較為典型的調式調性,其一是壓上,將旋律中的宮音改奏為變宮音,形成上五度移宮;其二是單借,將旋律中的角音改奏為清角音,形成下五度移宮。

三、文化傳承視角下晉北鼓吹的傳承困境

(一)演出場域變化限制傳承

基于產生和農俗社會緊密相連,鼓吹藝術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藝術形式,是古代百姓用以記錄田間勞作、蓋房等民間生活,以及慶祝民俗節日和相關祭奠活動的重要介質,其中很多戲曲片段及戲曲內容都直接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因此,晉北鼓吹的演出場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自身特點的影響。一方面,從表演者自身層面看,多數演出家需要在鄉村舞臺和特定環境下才能更好進入曲目之中進行沉浸式表演和拉奏。演奏環境與曲目內容以及曲目風格相差甚遠勢必會影響演出者的演奏心理,降低演出質量,使演出效果大打折扣。同時,很多鼓吹班社的成員除了表演之外還兼有其他工作,有演出活動時才能組合到一起進行練習和磨合,短時間的磨合也會影響演出效果。另一方面,當前鄉村舞臺和鄉村表演的機會較少,民間藝術家缺少充分的表演機會和演出平臺,上述因素均阻礙了晉北鼓吹向外傳播和持續發展。因此,如何引導音樂家形成良好心態,為其創造更多表演的機會,營造適合其演出的環境是當前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

(二)傳承人數量縮減限制傳承

晉北鼓吹雖然在近年來得到了較為有力的保護,受到政府和藝術領域相關工作人員的關注與重視,但是其傳承與發展依然困難重重。第一,統籌規劃和宣傳發展力度較小。由于高校對于晉北鼓吹缺乏正確認知,因此在實際發展規劃中未能重視晉北鼓吹的音樂發展與創新問題,對于其發展的經濟支撐和精神支撐遠遠不夠。第二,受到觀念的限制,晉北鼓吹這一音樂內容未能與學校教育相連,學校未能引入與之相匹配的講師和專家,沒有積極開發地方性音樂教育資源,導致第一傳承人出現了斷層現象。且當地良好的音樂氛圍和音樂環境未能得到最大化利用,不利于晉北鼓吹的技能傳遞。與此同時,晉北鼓吹專業音樂家雖然擁有國家及政府頒發的榮譽稱號,但是現實中卻由于缺乏表演舞臺,經濟收入得不到保證,因此會逐漸喪失音樂傳承的信心,出現半途而廢的現象。以上原因致使晉北鼓吹在發展中缺乏充分的人員支撐,傳承人數量及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與發展。

(三)口傳心授難以有效傳承

當前,已掌握晉北鼓吹技藝的民間藝術家大多數年齡較大,文化程度也較低,較少進行專業化學習和系統化培訓,因此晉北鼓吹藝術傳承亟須一批年輕人加入,更好促進其向外發展和向下傳承。長期以來,這一音樂形式的記錄與傳播主要是依靠老一輩人的口口相傳,當地年齡較小的一輩人在耳濡目染中逐漸習得晉北鼓吹的演奏技巧,掌握其表演精髓,能夠較好地借由已有經驗和情感進行表演。而在現有環境下,農村地區年輕人逐漸減少,鮮有青年愿意花費較長時間了解晉北鼓吹的發展歷史,并對其音樂內涵及情感傳承進行分析與探究,無法真正參透和了解曲目蘊含的深切情感,不能感同身受地進行沉浸式表演。許多老一輩藝術家在傳承過程中發現,許多初學者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態,急于求成,往往只是學習幾首簡單的曲目,按照譜子進行機械化演奏,而后便中斷學習,不愿下功夫苦學。鼓吹中的一些主奏樂器如嗩吶的吹奏包括循環換氣、顫音以及滑音等多種形式,不是短時間內便可有成效的,而是需要老藝術家口傳心授,年輕學習者苦學勤練才行,因而老藝術家悉心傳授與學習者端正態度十分重要。

四、文化傳承視角下晉北鼓吹的傳承與發展

(一)晉北鼓吹的經濟傳承與發展

晉北鼓吹應當以致力于打入國內藝術主流市場以及國際市場為目標,樹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獨特品牌,以進一步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第一,進入市場,樹立品牌需要從提升產品質量入手創作一批具有深刻影響力的一流音樂作品。當地文旅局和文化工作者應當有組織、有計劃地對當地的鼓吹樂曲進行開發,并將已有的晉北鼓吹樂曲錄入數字化曲庫之中,將其完整記錄下來,方便之后的提取與整理工作。在此過程中,應當善于利用媒體推動品牌構建,占有市場,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力。第二,積極引入外部資金為晉北鼓吹藝術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支撐。當地政府應當主動進行招商引資,向外尋求資金扶持,拓展音樂文化市場,為晉北鼓吹表演創造更多機會,為藝術家提供更多演出舞臺。第三,開發與之相應的文創產品,以音樂表演家、知名曲目為創作素材進行設計,打造更多新穎有趣的形象,從而更好地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借助這一行走的招牌達到向外宣傳的目的,與此同時進一步帶動經濟產業和藝術產業的發展,實現雙贏。

(二)晉北鼓吹的教育傳承與發展

民俗藝術和傳統文化需要后繼有人,新青年團體承擔著晉北鼓吹傳承和發展的時代重擔。晉北鼓吹應當主動尋求與教育融合發展的多維路徑,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傳承與發展。第一,高校音樂教師和相關專家人士應當從資源整合與教材編制入手,多方收集晉北地區的鼓吹曲目,并對其進行分類處理;選擇其中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曲目,通過分析曲譜及曲調,進行適當修改和編寫,使其更為契合音樂專業教學需要,將晉北鼓吹中的民俗音樂風格和特色曲譜與現代教學有機融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資源。相關人員在對曲目進行搜集時應當重點對曲目的指法、調式、節奏變化、強弱變化、用樂場合、裝飾音技巧運用等內容進行整理和分析,完整細致地闡釋晉北鼓吹曲目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晉北鼓吹。第二,從實踐教學層面看,以忻州高校為中心形成輻射效應,逐漸帶動其他地區高校乃至中小院校加入文化傳承隊伍,使更多人了解和喜愛上這一民間音樂,自覺成為晉北鼓吹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一員。忻州高校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當采用多元教學方式,以“浸潤式”教學理念為引領,為學生搭建沉浸式課堂,使晉北鼓吹音樂文化滲透到日常教學的方方面面。高校學生的基本功較弱,民族文化認知不足,高校教師應當循循導之,以民歌和曲牌演奏教學為主,將傳統曲牌演奏進行原始風貌展示,讓學生深入感悟晉北鼓吹曲目的魅力,從而讓學生以更為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之中。同時,高校應當盡可能帶領學生出外采風,通過與老一輩藝術家近距離交流與學習,深刻感悟晉北鼓吹的音樂內涵,在實踐性練習和參演中逐漸掌握嗩吶、笙以及管子的演奏技能。

(三)晉北鼓吹的文化傳承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推動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西安以及洛陽等城市已經相繼發力,西安將大唐芙蓉園與鼓樂文化結合,洛陽則以水下一舞帶動當地旅游行業和藝術行業的發展。晉北鼓吹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教育價值,還具有濃厚的文化價值。晉北鼓吹應當依托文旅深度融合實現自身發展,以多元化方式呈現于人們眼前。

山西省晉城市的5A級景區——皇城相府便是以引入上黨八音會的方式進行文化傳播,成效顯著,成為當地知名景觀品牌之一。晉北鼓吹也可以借鑒以上發展模式,以旅游助推文化傳播、以文化豐富旅游內涵。忻州市、朔州市以及大同市有五臺山、忻州古城、雁門關、應縣木塔、云岡石窟、恒山懸空寺等多個著名景觀,為晉北鼓吹文化傳播創造了較好的條件,但是當前鼓吹藝術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度較低,其特有優勢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當地政府應當發揮引導作用,鼓勵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形成聚合效應;在春節、國慶等法定節假日人較多時,當地政府要邀請當地知名八音社團進行表演,以此進一步豐富當地旅游項目,為觀眾帶來視聽盛宴。同時,充分運用晉北鼓吹、二人臺以及北路梆子等多種音樂形式,將其設置在旅游打卡的必經之地,形成餐飲、藝術、觀光、休閑娛樂、購物和住宿一體化產業鏈。此外,基于當前新媒體的興起,晉北鼓吹應當以直播、拍攝短視頻等方式實現向外推廣,也可以利用與網紅以及流量明星等進行合作或者引入電影和電視拍攝等多種方式,讓更多人通過短視頻了解這一藝術形式。

五、結語

“一方鄉土,一方記憶”,在根系文化以及尋親情結日益熱烈的今天,人們對于民俗文化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的追崇之心更為濃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不僅是對特定藝術作品和單件文化產品的宣揚,更是針對整個文化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傳承。晉北鼓吹的傳承和發展旨在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開辟新時代路徑,讓優秀傳統文化深入青年一代的心中,成為當代人與時代對話、文化對話的重要中介,從而使其以更為多元化的方式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1]褚歷.山西八大套的曲式結構[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3(02):56-62+100.

[2]盧補良.晉北鼓吹《八大套》探幽[J].黃河之聲,2020(19):69-71.

[3]劉垚瑤,馬知遙.活著的傳統:論晉北鼓吹及《八大套》的傳承與發展[J].晉陽學刊,2022(01):139-145.

[4]王欣.琴韻傳古今妙手譜華章——試論民族器樂教學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觀念[J].戲曲藝術,2008(01):108-111.

[5]常芳,趙桂珍.晉北鼓吹喪葬儀式用樂的傳承現狀與衍變[J].人民音樂,2018(06):52-55.

[6]常芳.山西省壺關縣劉聚有樂班喪禮儀式用樂考察——兼談上黨八音會與晉北鼓吹曲目的差異[J].北方音樂,2017(20):37-38.

[7]劉柱喜.傳統音樂的得兼與開拓——全球化格局下晉北鼓吹樂的保護與發展[J].藝術教育,2009(05):70-71.

猜你喜歡
文化傳承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談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幾點啟示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