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2023-07-04 05:16李元元
考試與評價 2023年6期
關鍵詞:議題中華教學內容

李元元

國際形勢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日益復雜多樣,信息的高速傳播和外來文化的持續侵入在一定程度上對高中生的思想認知產生了不利影響。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在歲月中積淀了文化底蘊,最終形成了凝聚先人智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有效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教育部明確強調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國民教育始終,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青少年的良好品德與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蓋了傳統藝術、傳統民俗、傳統科技、傳統文化等非物質財富,高中政治教育應該積極將這些財富引入教育之中,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思想道德品質,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序落實,這對于學生、社會、民族和國家都具有重要意義。

1. 豐富教學素材,注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1 融入傳統文化,拓展教學內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豐富多樣,高中政治教材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內容,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可以利用教材滲透傳統文化,更可以結合知識點不斷滲透更加豐富的內容。教師圍繞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展開深度分析,圍繞教材展開全面研讀,結合教學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拓展并豐富政治教育容量。例如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闡述了不同國家的發展道路,明確了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及時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教育者必須打破“照本宣科”的傳統理念,創新運用教材,利用豐富的傳統文化活躍教材,使得教材更加充實而生動。教師篩選材料并將其融入教材的過程是教師開展二次創作的過程,這對于教師教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發展具有突出作用,適時增加傳統文化素材可以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維度和不同側面理解并認知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其中蘊含的智慧與思想。

1.2 挖掘地方資源,豐富課堂教學

高中政治教材涉及到的傳統文化往往是廣為人知的經典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但部分內容相較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存在較大差距,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被有效調動起來,特別是部分抽象內容難以獲得學生共鳴。教師在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適時轉換教學內容,用學生非常熟悉的地方文化資源作為替代,有效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同的地域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同時又具備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共性特征,它們用不同的方式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充實養分。例如中華文化可以根據歷史和地域分為南方文化與北方文化,南方文化細分為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等;北方文化細分為關東文化、秦晉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等等。不同地區的文化具有各自的風格和氣質,彼此之間有不斷的交匯交融,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結合本地特色資源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利用學生熟悉熟知的文化元素吸引他們,引導學生更好地繼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1.3 分析學生生活,篩選教育內容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存在著密切關聯,教師的教學要保持與學生生活的一致性,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遞也不例外。教材的編寫不可避免地具有滯后性,教師要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變化及時對教學內容做出優化調整,篩選學生生活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內容納入教學之中。傳統文化教育應該密切關聯時代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實現古今銜接,目標明確且具有創造性地引入傳統文化素材,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在新時期得到繼承與弘揚,幫助學生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特征及精神傳承脈絡。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性工程,它要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改變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特別是教材中的部分內容較為深奧,教師更要結合學生生活及政治學科特點進行加工處理,學生才能夠更好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并且在生活中主動踐行傳統美德。

2. 創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效果

2.1 設立問題情境,探尋文化根源

問題情境就是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利用問題激活學生思維,促使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和解決問題。不同學科教育的情境創設存在差異,教師在政治教育中創設問題情境需要關注學生的認知心理及政治學科內容,在具體化的情情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例如在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關于“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教學內容中,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假設自己回到了原始社會該如何度過一天的生活?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和交流。這個問題情境激活了學生的想象力,學生紛紛結合自己學過的知識和看到過的資料暢想,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充分調動,教師則選擇合適時機帶動學生分析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進而拓展教材內容,引入中華民族祖先的相關內容,帶領學生共同追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源。問題情境的引入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得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由被動走向主動,促使學生主動探尋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2 開發主題活動,體會文化思想

高中政治涉及到了非常廣泛的內容,涵蓋了哲學文化、經濟知識、法治知識等等,部分內容對高中學生而言存在著理解認知困難。主題探究活動的開發可以將教材中的知識串聯起來,使得知識可以實現具體化與條理化,提升知識的邏輯性與系統性,幫助學生在探究的同時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在高中政治教育中涉及到抽象晦澀的內容時就可以選擇主體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圍繞學生身邊的事情和生活的環境選擇合適主題切入,構建主題并拓展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內化理論知識,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意挖掘學生身邊的傳統文化素材,依據特定邏輯提取有價值的教學元素并經過重組后形成全新的教學資源,給予學生生動的活動體驗以提升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2.3 強化議題辨析,注重價值引領

議題式教學利用具有爭議性或可議性的議題調動學生參與討論,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逐漸形成理性思維并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常用的議題種類涵蓋了實證性議題、社會實踐議題、辨析式議題等,整體教學方式較為靈活。教師在議題設置時可以結合傳統文化內容作出選擇,利用傳統文化議題實現價值引領目標,充分調動和激活學生思維。例如《哲學與文化》第七課的教學提出以“傳統文化是包袱還是財富”為議題討論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教師選擇了“傳統孝文化是財富和包袱”作為議題引導學生展開辨析。教師在辨析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利用自己掌握的素材及親身經歷展開辨析,在完成辨析后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作業,在《新二十四孝》中選擇一種方式向父母盡孝并寫下心得。議題辨析可以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強化領悟、體會、學習與研究,在辨析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正確取舍形成了全面認知。此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圍繞多種議題展開討論和辨析,強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持續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3. 融入教學進程,巧設教學環節

3.1 新課導入環節,激活學生興趣

良好的導入是成功教學的基礎,教師利用導入可以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注意,促使學生更好地融入教學。教師通過精心準備可以激活學生興趣,使得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尋找問題的答案并掌握新的知識。例如在“人的認識從何而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道德經》《勸學》《冬夜讀書示子聿》中作者關于認知的論述作為導入材料,邀請學生解釋這幾句詩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而利用五分鐘時間討論詩人對實踐與認識關系的理解。這種導入方式的開展能夠強化學生對認知與實踐的判斷,奠定后續學習的基礎,特別是能夠理解“實踐是認知的來源”觀點,強化學生對中華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認同,深刻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思想內涵。新課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在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啟發性和針對性,避免學生出現倦怠心理。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素材,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并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3.2 新課學習環節,培養主體意識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活動型學科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活動式教學與議題式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實現教學活動內容化與教學內容活動化的統一。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樣式的教學開展師生互動,有效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新課講授環節在教學中耗時最長且最為重要,教師需要通過精心準備實現教學的全面設計,包括議題選擇、材料選取、活動安排等等。教師提出的問題需要經過反復斟酌,避免提出非必要的無效問題。例如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三個題目分別設計議題,分別為立鴻鵠志、中華有夢;牢記使命、追夢新時代;砥礪前行,圓夢新征程。這三個議題與傳統文化具有密切聯系,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緊密聯系,學生圍繞議題展開討論,深入探究當前中國夢與過去中國夢的聯系,我們為什么要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中國夢。教師逐步引導學生明白自己也是助力中國夢的重要成員,激勵學生要敢于夢想、敢于追夢,激勵學生關愛國家并自覺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結合起來。

3.3 鞏固新課環節,發展核心素養

新課鞏固能夠有效檢測教學是否達成了目標,教師在完成教學后需要對課堂鞏固環節保持重視,適當安排課堂練習檢測學生是否能夠自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教師在練習環節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理念和價值,學生才能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深層次理解,提升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例如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三框“文化強國與文化自信”教學后,教師可以設計課后作業,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中國走向世界過程中向世界展現的中國代表性文化,在下一節課上展開主題匯報。這項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對中華文化逐漸形成立體認知,進而在未來的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傳播中國故事。

3.4 課堂小結環節,感悟升華情感

課堂小結環節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認知,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教學內容的情感升華,深化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教師在小結環節要引導學生將自己學習和掌握的知識總結拓展,真正將它們轉化為個人的品質,實現核心素養的有效生成。教師結合歷史與現實展開深度挖掘,教學內容將因此變得更加具體形象,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責任與擔當。

猜你喜歡
議題中華教學內容
例談群文閱讀中議題的確定
科學議題歡迎君子之爭
挖掘數學教學內容所固有的美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啟蒙運動”一課教學內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關注制藥企業環保議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