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標背景下初探優化教學方法與培養學習習慣

2023-07-30 20:05李浩楨
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學習習慣小學科學新課標

李浩楨

【摘 要】新課標對小學科學教材進行了技術規范、制度標準化的修改,在小學科學教材的內涵上形成了一定的延伸。教師應當運用各種教育方法,依照學生的科學技術素養培養目標進行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樂于嘗試、敢于實踐的良好品質,同時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關鍵詞】新課標 小學科學 教學方法 學習習慣

科學課程是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而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助于學生保持好奇心、發展基本能力、樹立正確的“三觀”;也有助于提高全社會的科學素養。參考新課標理念,科學課堂不應局限于線下實驗課堂,也要拓展線上課堂。教師通過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各種各樣新奇好玩或與常識沖突的小實驗、知識學習等活動,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技術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正確看待科學與社會發展的聯系,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體驗科學給他們帶來的認知突破,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因此,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學科學習習慣,是一項十分必要的工作。

一、小學科學教學方法使用現狀

小學科學課程對促進學生綜合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因此,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總是希望能夠借助豐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沉浸在科學學習中。但是,從目前來看,小學科學教學,往往局限于教材上的內容,與教材之外的內容聯系較少。同時,許多教師忽略了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學生成長體驗等相關的拓展。并且,部分教師并沒有掌握好的教學方法,而是采取簡單的講授法。對于學生科學學習習慣的養成來說,這會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

大多數學生受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并沒有對小學科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甚至部分學生有一定的抵觸情緒。對此,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訴求,并積極創新自身的教學模式,從而為學生學好小學科學基礎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基礎。

從當前小學科學的教學方法來看,目前,以教師為中心的方法占比最多。所謂“以教師為中心的方法”,就是指通過教師的講授、提問以及引導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小學科學教材中的內容、了解相關知識的具體應用等。然而,受學生身心發育特點的影響,這種方法往往不能充分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講授法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同時,教師提出的相關應用策略,并沒有讓學生進行親身體驗,也就進一步加大了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認為科學學習并沒有實際價值,在生活中不具有實用性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優化教學方法,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二、小學科學教學方法的優化及實踐

從實踐來看,小學科學教學方法主要有四個類別:一是相互作用法,二是個性化教學法,三是實踐教學法,四是項目化教學法。這四類方法都需要教師與學生形成緊密的互動聯系,因此,整體教學氛圍較好,并且能夠提升學生對科學學習的情感認知和理解程度。下面,筆者對這四種方法的實踐及效果進行簡單總結。

(一)相互作用法的應用

相互作用法,指教師借助全班討論或者小組討論等方法,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并產生思維碰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往往能夠感受到不同視角會使人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價值有著不同的思考。

在學習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食物鏈和食物網”一課時,有學生提出:“食物鏈中是否所有的生物都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我們生活中避之不及的‘四害,是否可以在食物鏈中排除且不影響食物鏈的整體穩定性?”這一問題激起了全班學生的熱烈討論,對學生深入了解食物鏈以及食物網的概念等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討論中,一部分學生支持該觀點,而另一部分學生負責進行反駁和提問,將整個班級中的學習氛圍烘托得更為熱烈。同時,這一問題是基于學生的生活觀察與體驗形成的。因為無論是蒼蠅、蚊子,還是蟑螂、老鼠,都對他們的生活舒適度造成過一定的影響。因此,這些問題也是學生想要去探究的。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向學生提供了科學家不斷改變蚊子屬性,從而達到抑制蚊蟲滋生目的的方法。例如,讓蚊子感染某種細菌,從而降低其產卵成活率。再如,科學家運用雄性蚊子的絕育培養技術,從而減緩蚊子的繁衍速度等。這些信息既體現了科學技術發展的現狀,也為學生拓展了討論的空間。這種討論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深入學習、了解科學、掌握科學的良好心態,使學生初步認識科學的本質,形成基本的科學觀念,養成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二)個性化教學法的應用

個性化教學法,指教師通過對具體教材的分析,以及對不同年級、不同班級學情的分析,創造出的具有實際意義的教學方法。其中,比較典型的教學方法有程序化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這兩種教學方法都是經常被用到的。

在程序化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本節課學習的主題、所要用到的工具、實驗方法以及實驗目標等。這樣的程序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整個課程結構,同時也將更多的自主權交給學生。例如,在學習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了解我們的住房”時,學生基于對周圍住房的認識,可以對房屋的結構、住房的建設等達成初步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視頻,讓學生對建造工程的復雜性有初步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探究的時間,讓他們在實際學習中,了解房屋的基本結構、必需系統和主要的施工程序,從而對房屋的建設有更全面的認識,產生更多的科學探究興趣。這樣的科學課堂才更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教師要注重創造探究式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發揮空間,逐漸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多媒體教學中,占比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比較宏大的教學內容的展示。例如,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地球表面的變化”章節關于地球內部運動(地震、火山噴發等)這兩課,不僅需要學生通過基礎認知來描述實驗感受,如地球板塊出現碰撞擠壓時所形成的地形變化,還需要教師借助多樣化的工具(手機、平板等),為學生展示地球內部運動的視頻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例如:地球內部運動產生的高溫、高壓可能對地球表面的地形產生怎樣的影響?地震、火山噴發等現象又是怎樣在地球內部運動的影響下出現的?多媒體教學更為直觀地為學生提供了感受科學、了解科學的方法,同時也使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研究分析顯示,人們對通過視覺感知到的信息,要比用耳朵接收到的語言信息印象深刻得多。因此,多媒體教學就是要將教師的講授功能與多媒體工具的視覺傳達功能結合起來,從而提升小學科學教學的效率。

(三)實踐教學法的應用

實踐教學法,并不僅僅有實驗,還有游戲模擬等多種活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引入游戲進行實踐,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更為強烈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使用顯微鏡”一課中,教師帶領學生使用顯微鏡觀察,讓他們了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存在哪些生命體,同時引導學生用模擬演繹的方法將這些顯微鏡下的觀察具體表現出來。例如,教師可以在魚缸中取一滴水,然后放在顯微鏡下讓學生進行觀察。觀察之后,學生可以從中看到各種各樣的微生物,而無論是水藻還是水中的其他生命體,都構成了這滴水中的完整世界。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設計各類角色模擬的游戲,幫助學生更加真實、充分地認識水中的微生物在顯微鏡下的運動規律和成長狀態。

同樣地,在“觀察洋蔥表皮”的實驗中,有些學生將自己的角色設定為細胞壁,有些學生將自己的角色設定為細胞質,從而借助這些不同人物設定的角色,充分體現出細胞壁、細胞質等在細胞生活、成長中的具體作用。如細胞壁可以為細胞提供最為原始的保護作用,此時,扮演細胞壁的學生手拉手共同圍成一個圈,將細胞質、細胞核等圍在里面。這種模擬展示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驗到科學實驗中的場景,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在交流的過程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角色扮演游戲也增強了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

(四)項目化教學法的應用

項目化教學法,顧名思義,即改變傳統的以“輸入理論”為基礎的課堂教學模式,以“輸出理論”為基礎,通過學科項目的設置,鼓勵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在鞏固學科核心概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團隊合作意識、探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綜合素養,其核心指導思想是在學科素養的基礎上培養跨學科素養。從整體結構來看,項目化教學豐富了原本的“單一指向型”學習模式,將驅動力由外界壓力變為內生動力、學習過程變為雙線并行——基于學科的核心能力和跨學科的綜合素養、學習目標由學科成績拓展為項目成果,拓寬了小學教育的價值邊界。項目化學習更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尊重學生自主權,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與不同的學習活動,自主書寫項目,說明自己的收獲,提交總結性報告。在深入了解和分析流程的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享經驗和體會,確保學生能夠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學會自主表達、自主探索和獨立思考,全面提升認知與理解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由兩部分構成:(1)國家規定的基礎課程,這一部分服務于高考視野下的應試教育,目的是知識的學習與鞏固,落腳點為考試成績的提高;(2)拓展課程,這一部分服務于“全人教育”理念,本意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能力,不局限于知識與技能,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目前,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兩部分課程聯系不緊密,基礎課程占主導,拓展課程占比小且質量參差不齊。項目化教學的優勢是能夠通過對真實情境的處理打通兩大課程的壁壘,以基礎課程的核心知識為項目開展的基礎,通過對基礎知識的應用,提高學生相應的實踐能力,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又能夠達到拓展課程培養素質型人才的目的。接下來,筆者以項目化教學為例做詳細分析。

三、以“植物的生長變化”為例分析項目化教學

“植物的生長變化”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下冊中的內容,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親自種植植物,讓學生在不同的時節中感受鳳仙花的生長變化。

(一)將學生提出的實際問題轉化為學科項目

小學低年級、中年級的教育重點是順應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主動探索生命世界與物質世界?;陧椖炕虒W理念,教師需要設置教學情境,基于教學情境設置問題,并引導學生自主解決。而在“植物的生長變化”的教學中,第一階段著力于鳳仙花的培植步驟。教師首先設定課題項目“單獨培植鳳仙花”,學生進行單獨播種、培養、管理工作。第二階段探討鳳仙花的成長法則。學生研究鳳仙花在不同生長階段的高度、葉片數量,制作生長變化記錄表。最后,設置成果展示環節。學生描述植物在不同季節和不同生長階段的變化,教師從不同的角度予以評價。目標導向式的教學既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基礎知識,對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積極作用。

(二)利用學科基礎知識解決問題

單元課程設置的第三部分是研討環節,需要從實踐層面總結經驗和規律,上升到理論層面。首先,學生結合自己的種植過程,分析鳳仙花生長的條件,如生長過程中鳳仙花植株對土壤、水分、溫度的要求。其次,教師帶領學生認識鳳仙花植株的各個部分,講解各個部分的功能。最后,教師根據學生制作的生長變化記錄表講解鳳仙花的生長周期和生長規律,鼓勵學生制作鳳仙花模型,將個性化的種植過程拓展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種植理論,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學科素養。

在種植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問題,如灌溉、光照、土壤、授粉等。為了使自己的鳳仙花順利開花,學生會積極地學習課堂知識,并且與教師溝通,同時也會善用數字信息資源搜集相關信息。目標激發的內生驅動力會使學生有更強的榮辱感和價值感,從而全心全意地投入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實驗操作能力、科學知識水平等得到提升。

(三)學科知識在跨學科領域的應用

項目化教學的指導理念是在學科素養的基礎上培養跨學科素養,跨學科素養是項目化教學的最終落腳點。小學階段的教育需要為學生之后更高層次的學習和研究打好基礎,因為6~12歲是性格和學習能力成型的主要階段。所以,相比于知識的豐富,這一階段更要注重對學生思維模式和綜合素養的培養。

在學習“鳳仙花的一生”中,學生通過學科項目培養了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提升了創新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通過種植結果的展示提升了表達能力,即使種植過程失敗,他們也懂得了堅持不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確面對失敗。這些能力和品質貫穿在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同時也是每一個學科研究都需要的基礎能力。項目化教學的最后一個階段是教學評估,教師在這一階段需要為學生提供合理的建議和正確的引導。教師在評估學生的種植成果時,要堅持多個維度和多種標準,而不僅僅局限于植物的生長狀況。例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闡述植物的生長階段對應的時節、每一個生長階段對植物的意義,以及在植物特定生長階段需要注意的問題和背后的原理,即使植物意外死亡,也需要讓學生明白可以從多個角度分析種植失敗的原因。

四、總結

日常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是濃厚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也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這需要教師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通過對相互作用法、個性化教學法、實踐教學法以及項目化教學法等方法的實踐和總結,筆者認為,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科學教學方法,是提升小學科學教學質量和效率、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王永忠.淺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J].家長,2021(24).

[2]劉芳.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改進與創新策略探究[J].新課程,2021(32).

猜你喜歡
學習習慣小學科學新課標
歡迎訂閱4-6年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
體現新課標 用好新教材
歡迎訂閱4-6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
加強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論中職生怎樣培養良好的學習英語的習慣
談談多媒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簡談多媒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小學數學教學探究
試析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學效率
初中英語教學漫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