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陳村人”鄉土研學課程的實踐研究

2023-08-07 09:38劉廣平利艷芬
求知導刊 2023年14期
關鍵詞:課程構建

劉廣平 利艷芬

“我是陳村人”鄉土研學課程的實踐研究

劉廣平 ?利艷芬

摘 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有合適的抓手和路徑。學校課程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吳維泰紀念小學充分利用鄉土文化資源,構建“我是陳村人”鄉土研學課程,探索出育人的新途徑,通過“尋根”“訪古”“賞花”“品味”“追夢”五大主題活動,促使學生在研學實踐、合作探究中夯實人文底蘊,培養家國情懷,增強地域文化自信,提高綜合素養。

關鍵詞:課程構建;研學實踐;育人途徑

作者簡介:劉廣平(1975—),男,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陳村鎮吳維泰紀念小學。

利艷芬(1980—),女,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陳村鎮吳維泰紀念小學。

一、課程背景——傳承文化擔責任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廣泛利用校外的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學校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就應該提供什么樣的課程。

2017年9月,筆者所在學校通過“千年花鄉——陳村歷史文化知多少”調查發現,學生對陳村本土文化知之不多,對地理常識、歷史故事、先輩事跡、蒙學經典《三字經》以及花卉知識等都是一知半解。能說出陳村地理位置的學生只有41.53%;清楚陳村名字由來的學生只有39.43%;讀過《三字經》的學生有94.81%,但是知道《三字經》作者“登洲先生”區適子的學生只有55.25%;絕大多數學生都吃過陳村粉,但是能說出陳村粉創始人和店鋪名稱的學生只有33%;學生參觀訪問過的陳村研學旅行基地中,“花卉世界”為榜首,“三字經文化館”“紫陽書院”“朱氏始祖祠”等文化場館則很少有學生涉足。

水有源,木有根,鄉土文化是中國人靈魂深處的依戀。缺乏對家鄉的認知和了解,學生核心素養中的“人文底蘊”從何談起?“文化自信”從何而來?因此,我校立足鄉土文化,構建指向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我是陳村人”鄉土研學課程,讓學生傳承文化,體驗生活,動手實踐。課程激發了學生熱愛陳村的情感、擔當責任的勇氣,增強了學生的區域文化自信。

二、課程主題——愛上陳村做主人

“我是陳村人”鄉土研學課程立足地域文化,以陳村鎮“千年花鄉”的歷史文化為背景,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出發,寓教育于研學游歷、研究性學習之中,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調查采訪、觀察記錄、統計分析、設計制作、宣傳推廣等多項活動,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了解家鄉的歷史和文化,習得必要技能,提高綜合素質。

本課程地方特色濃厚,知識性、趣味性、可操作性較強,文化價值高。課程的設計思路是“回顧歷史—立足現在—展望將來”。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包括“尋根”“訪古”“賞花”“品味”“追夢”五個模塊(見圖1)。每個模塊的活動都是育人的載體[1]。

圖1 ?課程設計理念圖

三、課程構建——特色鮮明成體系

“我是陳村人”鄉土研學課程秉承“扎根鄉土、融通生活”的課程理念,構建“1+4+5”式的課程體系,即“一個目標+四個維度+五項原則”。一個目標是“愛上陳村做主人”課程總目標,根據綜合實踐學科“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四個維度的學科目標進行分解落實,在實施過程中始終把握五項原則: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整合性、連續性。

(一)課程總目標:愛上陳村做主人

1.價值體認

通過參觀體驗、考察探究,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和文化,知道陳村的名人故事、光輝成就,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和擔當責任的勇氣,增強學生的地域文化自信。

2.責任擔當

通過種植花卉、制作陳村粉、操作智能機器人、探究陳村年桔的銷售概況、向鎮長提建議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家鄉文化,增強學生“我是陳村人”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學生服務家鄉的責任感。

3.問題解決

通過調查采訪,探究姓氏的起源、祠堂文化的演變,欣賞家鄉花卉、飲食特色、科技創新發展等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通過繪畫陳村未來、寫作暢想新生活、小導游介紹陳村等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創意物化

學生按照研究計劃,形成具有創意的研究成果,如:創意姓氏手抄報、種植花卉植物、制作花卉作品與花卉美食、錄制視頻等。通過欣賞花卉、拼接花卉藝術品、繪畫設計、制作文化創意產品等活動,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各年級目標:螺旋上升有層次

筆者所在學校根據各年段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對課程總目標進行了細化,落實到每一個年級中,根據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明確了每一個年級研學主題活動的目標(見表1),呈現螺旋上升的特點。

(三)課程內容:扎根鄉土有魅力

1.研學讀本

鄉土情感源于鄉土認知,讓學生了解家鄉,是鄉土課程的職責,也是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前提。課題組編寫了三本研學讀本,課程內容和活動安排科學有序,既重視知識性普及,也重視實踐性探究,注重層次性和遞進性。不同年段的學生有不同的讀本指導,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整個課程的安排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是前后貫通、渾然一體的,呈現螺旋上升的特點。

2.研學任務

(1)低年級:尋根訪古覓圣賢

低年級研學圍繞“尋根”和“訪古”兩個主題,通過游覽新舊圩大河、中山紀念亭、岳王古廟、花鄉藝術館、區氏大宗祠、三字經文化公園、花卉世界等研學旅行基地,讓學生了解陳村的歷史淵源;通過參觀朱氏始祖祠、紫陽書院等文化場館以及誦讀論語名句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通過體驗重陽節登高、姓氏覓源、描繪家族圖騰、致敬愛國英雄、打卡紅色基地等活動,增加學生的人文底蘊,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2)中年級:賞花品味有情趣

中年級研學圍繞“賞花”和“品味”兩個主題,通過種植花卉、參觀花卉企業、采訪花場主人、調查年桔銷售情況、制作干花藝術品、制作陳村粉、品嘗“百花宴”、年桔創意設計等活動,讓學生體會陳村特產的魅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責任擔當。

(3)高年級:追夢探究向未來

高年級研學,在“尋根”“訪古”“賞花”“品味”等系列主題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挖掘研學活動的特色,圍繞“追夢”主題,通過參觀順聯機械城、潭州會展、操作機器人、“我為陳村繪未來”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讓學生樹立“我是陳村人”的主人翁意識,讓家鄉歷史文化、美景美食、美好未來與學生形成情感上的聯結,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歸屬感。

在研學課程中,“陳村”不僅僅是名詞,更是動詞,可看可感、可聞可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在研學實踐中,學生知歷史,會創造,尋美、賞美、創造美,愛上陳村做主人,在時空的坐標軸上講述“新陳村人”的故事。

四、課程實施——科學精細有創新

(一)研學課堂:模式與運用相結合

研學課程的特性決定了其“大課堂”的組織形式,通常以大單元式、項目式的活動形式呈現,在落實到研學課堂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實現實踐組織上“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空間組織上“教室內外—校園內外”一體化。

以“賞花——我是年桔傳承人”研學活動為例,該研學活動采用項目式教學模式,包括“選題指導課—活動策劃課—方法指導課—階段研討課—成果展評課”。每種課型的任務都不同:選題指導課,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自選研究主題,并組建學習小組,制訂研學計劃;活動策劃課,在交流探討中,學生完善研學計劃;方法指導課,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開展研學探究;階段研討課,學生匯報研學進展,提出研學困惑,師生共同探討,解決疑難問題,提升研學能力;成果展評課,學生展示研學成果,分享研學收獲,及時反思,相互評價,形成研學總結。

根據“最近發展區”的教育理論,對于不同的年段,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選擇不同類型的方法指導課,靈活處理知識難度和能力水平的問題,確保研學任務是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研學教師通常是組織者、支持者,為學生提供“支架”,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分解為學生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資源和方法,以便于把學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層。

(二)研學管理:重視過程有規范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注重科學精細化管理,成立研學機構,制訂研學規范,在研學前有準備,研學時有監督,研學后重提升(見圖2)。采用六個“細化”策略,使研學課程的實施科學有序,促進學生的發展。

1.研學組織小組化

以小組為單位,合理分工,團結合作完成研學活動,實現個人與集體同提升。在每個小組中,有明確的分工,小組長和組員各司其職(見圖3)。

2.研學探究自主化

探究主題是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自主選擇的,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培養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研學記錄常態化

學生運用相機、手機、記錄本等多種工具,及時、全面記錄現場情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轉化為研學報告[2]。

4.資料查找網絡化

運用網絡進行資料的搜集和處理。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如順德區博物館集群云服務平臺、喜馬拉雅App上的“話說陳村”專題廣播、“花鄉陳村”微信公眾號等。

5.活動成果物質化

學生將研學的收獲付諸實踐,變成可見的作品,鍛煉動手能力,如手抄報、調查報告、繪畫、設計稿、創新手工作品等。

6.交流展示多樣化

重視對研學材料的整理,以手抄報、花卉拼貼畫、錄像、PPT、文稿報告等多種方式展示和分享,包括班內分享、校內分享等。

五、課程評價——多元發展激潛能

課程評價是學校課程實施與運行的“調控儀”,不僅能檢驗實施效果,而且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改進實踐,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多元性、發展性的評價理念。

研學實踐評價從研學態度、研學方法、實踐能力、研學成果、團隊協作等方面進行,將個人自評、小組評價、學校復評、綜合評價相結合。

以分享交流、匯報展示代替評比分數,以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為主,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促進學科知識與生活經驗深度融合。不同年段的學生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要求。我們要將課程評價貫穿于研學的全過程,使課程評價成為激發學生發展潛能和改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手段。

六、課程效果——走出校園天地寬

“我是陳村人”鄉土研學課程自2018年2月起醞釀構思,從小范圍進行課程試驗,到2019年被佛山市教育局立項為重點課題,開展全校性研學活動,課題已于2021年7月順利結題,并獲評“優秀”,通過“佛山綜合實踐活動教研”微信公眾號向全市推廣。

在近五年的研學過程中,學校共舉辦了五個模塊、二十多次大型研學活動,鍛煉了大批學生。課程資源和課程內容的豐富性、趣味性、可選擇性帶給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體驗??鐚W科的活動設計,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200余名學生在各項比賽中獲獎,研學感受和心得體會已編印成文集,黃平等20多名學生在“我與《三字經》的故事”征文比賽中獲得一等獎,《我與〈三字經〉的愛恨情仇》刊登在《冰心少年文學》雜志,《假如你來陳村》刊登在《作文與評價》雜志,學生自制科技發明《水果發電》《土壤能源發電器》等五個作品獲得順德區特等獎。

2022年5月,“我是陳村人”鄉土研學課程榮獲廣東省教育廳“2021年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優質課程評選”一等獎,在21個地級市上選送的435項課程中位列總分第三名。

文化尋根能有誰,研學實踐永相隨。千年花鄉千般美,一路歡歌一路追!“我是陳村人”鄉土研學課程基于鄉土文化,夯實家國情懷,超越封閉的課堂,讓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走向生活,走進一個色彩斑斕而魅力無窮的世界。

[參考文獻]

孫金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淺析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性教學實施[J].小學教學參考,2014(33):76.

王敏.“生活化”提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效性[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2):186.

猜你喜歡
課程構建
基于職業院校實用性校本體育課程的構建與實踐
以培養應用能力為導向的工商管理創新創業實訓課程建構
人文關懷理念下的幼兒園課程構建策略
淺談高職公共英語創客課程構建研究
“核心素養”視角下多元文化學校課程的構建策略
基于國際語言測試理念的藝體類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初探
ESP課程體系下的護理專業英語教學探討
關注校本,有效教學
機械工程領域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機械工程標準體系》課程的構建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構建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