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做合一”理論對探尋語文教學新策略的啟示

2023-08-07 04:53紀昌敏
求知導刊 2023年14期
關鍵詞:學科融合遷移教學做合一

摘 要:教學過程、學習過程和實踐過程長期以來被割裂為不同的環節,實質上教、學、做三者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體系。文章通過對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進行深入探討,從創設情境、注重遷移、學科融合、成果外顯四個方面創新課堂教學策略,創建有效、有趣的語文課堂,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課堂教學;遷移;學科融合;成果外顯

作者簡介:紀昌敏(1994—),女,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澄學校。

“教學做合一”是我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強調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認為要想使教育有效,須得教學做合一。陶行知指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師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它與當前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即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要改變,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也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改變,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應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優化語文教學,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想象、創造等方式,主動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做合一”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將其視作一種方法;二是將其作為生活的說明。在方法方面,主張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要將教、學、做三者融合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過程,否則,便會學非所用,用非所學。在生活的說明方面,主張教和學都以做為中心,“比如種田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游泳也是如此,游水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須在水里學,在水里教”[1]。在理解“教學做合一”內涵的基礎上,筆者從情境創設、注重遷移、學科融合、成果外顯四個方面著手,以實際教學工作中的案例作為支撐,探尋課堂教學的新策略。

一、創設情境,讓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對于語文教學而言,教師不能忽視情境創設,甚至可以說,情境創設的好壞,往往決定整堂課的教學效果。創設教學情境,簡單而言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來影響學生的認知,從而深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因為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有效的作用。勞動的一個重要功效,就是使學生的人格趨于完善,從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語文課堂的學習內容很少有新的概念的理解,也沒有復雜抽象的思維過程,相反,更多的是偏向于具體情境或場景的情感化、生活化感知。情境創設本身也是教學藝術的重要內容,教師創設的情境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如此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梢?,適宜的情境不僅能夠將學生帶入教育場景之中,增強其感知能力,還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在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確實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學《兔子的胡蘿卜》時,筆者創設了情境——小鳥來了。在雪人站過的地方,小鳥遇見了兔子,并讓兔子看一棵綠綠的胡蘿卜苗。小鳥說,這棵胡蘿卜苗是雪人讓他照看的,它屬于兔子。兔子和小鳥成了好朋友,他們會聊些什么?筆者讓學生用這樣的句式說一說:“他們一起聊_____,聊______,聊_____……”這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往往能達成多元的目標,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深化學生對童話中蘊含的道理的理解,讓學生在具體實踐中感受到創編的快樂,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除了創設情境,實物展示、生活照展示、角色扮演等活動也能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產生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槐鄉五月》一課時,考慮到有的學生可能沒有見過槐花,所以筆者在課前買了一紙箱的槐花帶到教室。整節課教室都充滿槐花的香味,學生們真切地體會到了“被香氣熏醉”是什么感覺。學生近距離地嗅著槐花的香味,觀察著槐花的形態,有助于品味文本如詩般的語言。情境創設增強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知能力,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感知深化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二、注重遷移,將課堂理論引入生活場景

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保?]他把先生分成三種:第一種先生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來讀它、記它,把那活潑的孩子當個書架子、字紙簍。先生好像是書架子、字紙簍之制造家,學校好像是書架子、字紙簍的制造廠。第二種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他所注意的中心點,從書本移到學生身上來了。陶行知先生認為第二種要比第一種好得多,這是對以前的教師是教學的主體的一種挑戰與創新,是教師角色的一次歷史性轉換,教師不再單純傳授知識,還指導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第三種是把教和學聯絡起來,指導學生舉一反三,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注重遷移,讓學生真正地掌握方法。當所要研究的問題與學生已解決的問題混淆時,學生常因分辨能力的限制而使學習遷移發生障礙,甚至出現負遷移的現象。而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有效地防止學生前后所學知識相互干擾,產生負遷移[4]。教育心理學中的學習遷移理論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其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途徑。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包含廣泛的知識,而教材上的知識是有限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教是為了不教,教材只是一個例子。這就要求教師把語文課本作為一個載體,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會遷移,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在上《肥皂泡》一課時,筆者根據第三自然段指導學生運用一連串的動詞和連接詞,把做一件事的過程寫清楚、寫具體。為了讓學生學會準確與豐富用詞,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一個學生去做擦黑板的動作,其他學生觀察后嘗試用連接詞和動詞來說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的參與熱情不高。課后,筆者結合課堂實踐進行反思,發現了一個問題:《肥皂泡》是一篇充滿童趣的課文,而筆者設計的這個動作明顯不具有童趣。所以,在下一節課,筆者將“擦黑板”改為本班學生喜歡玩的游戲,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參與度提高了很多,學生也通過實踐學會了相關的表達方式。

遷移就是將學生學習的對象性知識轉變為日常生活本身,使學生在感知生活的過程中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并積極感受這種情感,這是語文學習所要達到的目的,也是教育所要實現的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遷移,將課堂理論引入生活場景中,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三、學科融合,在相互借鑒中感受語文之美

學科融合發展不僅是學科研究的基礎,也是語文學科創新發展的重要前提,在創新教學方法時,教師要善于借鑒其他學科的發展成果來推動本學科科研和教學的發展。陶行知先生認為,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并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并不是販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5]?,F代教育理論也指出,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來看,教師既是對象性知識的傳遞者,也是教育的研究者,應通過不斷完善和優化教學方式,以提升教學效果。語文學習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秀的文章,它們具有較強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小學語文教師如果注重跨學科教學,就能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更深入地理解相關知識。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與時俱進,根據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的輔助策略,通過學科之間的融合,豐富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來看待語文教學,以語文教學為基礎推動其他學科的發展,同時以其他學科的成果作為養分,來推動語文學科的發展。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欣賞相關的配樂演唱,將輕松欣賞與用心體悟相結合,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比如,在教學《游園不值》時,教師可找《游園不值》的古詩新唱歌曲,在課堂上帶著學生一起學唱,這樣,學生對古詩的記憶和感悟會更加深刻。語文與美術的融合更常見,教師設計課件總是會選擇合適、精美的圖片。除了教師展示,學生也可以動手去畫一畫。比如學完古詩《山行》后,學生可結合詩歌內容,想象畫面,繪制一幅山行圖。

多元的學習模式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并運用知識。學科融合教學能讓學生在相互借鑒中感受語文之美,更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

四、成果外顯,在相互交流中深化教學效果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學生的“學”與“做” 需結合起來。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動力,掌握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為實現獨立學習、終身學習奠定基礎[6]。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做”便是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重點句子,或者完成課堂練習。其實,在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研究如何挖掘出更多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讓學生在課前預習環節獨立設計導學單,把自己認為重要的問題列舉出來;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設計小組合作學習單,討論交流,逐步完善;在教學完一課后,讓學生回顧本課內容,獨立繪制思維導圖。

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帶領學生閱讀、感悟、賞析、積累,但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又感悟到了什么,則無法看到,而成果外顯能讓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更加了解。語文教育的本質就是經驗分享。真實的語文課堂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擁有語文經驗;二是教學就是語文經驗的分享;三是教學生如何分享經驗。在這樣的成果外顯過程中,學生既書寫了自己的經驗,也在討論中進行了有效分享。畫思維導圖也是一種新的經驗分享方式,學生可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形式上滲透自己對文字、文化、生活的獨特理解。

總之,語文學習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教師要不斷探索教學藝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積極踐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牢固地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體觀,把學生當作發展的主體來看待,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讓他們在課堂上真正地動起來。教師要“做上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學;還要更新教學觀念,讓學生從“書上學”變為“做上學”,讓學生想學、樂學。通過“做上教”“做上學”,學生的各項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才會充滿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77.

趙偉.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對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啟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157-164.

陶行知.教學合一[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13):1.

董澤華.試論遷移理論在語文綜合學習中的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7(7):81-82.

陶行知.陶行知談教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6.

彭夢琪.教學做合一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網絡研討會論文集(專題一).北京: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22:50-53.

猜你喜歡
學科融合遷移教學做合一
基于項目的中學學科知識融合路徑探析
網絡空間安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與途徑探索
淺析遷移規律在足球教學中的影響
《單片機原理與應用》課程改革研究
在“教學做合一”中優化思維品質 提升創新能力
“教學做合一”思想在職校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實踐研究
運用遷移學習規律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職高體育教學中的“教學做合一”研究
本體感覺的研究進展與現狀
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