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親自然園本課程的構建研究

2023-08-07 09:38郭志娟
求知導刊 2023年14期
關鍵詞:園本課程幼兒園

摘 要: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適當增加親自然課程,讓幼兒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主動走進自然進行自由的探索,在動手動腦和觀察中發現自然中的奇妙現象,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文章分析了幼兒園親自然園本課程的基本特征,并從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了親自然園本課程構建的實踐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幼兒園;親自然;園本課程

作者簡介:郭志娟(1987—),女,山東省威海市威海高新教育幼兒園。

幼兒教師在構建親自然課程的過程中,應深刻理解該課程的教學模式、教學目標,并在此基礎上,根據特定的自然環境,選擇貼合幼兒生活實際的教學方式,鼓勵幼兒進行自然探索,從而促進幼兒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幼兒園親自然園本課程的基本特征

幼兒園課程的“親自然”,不僅強調保持原始,減少不必要的改造,不刻意地進行建造的課程存在狀態,也是一種追求自由自主活動,減少成人干擾,給予幼兒充分理解、尊重與支持的發展理念、教育方法,而親自然課程就是以上述存在狀態、發展理念、教育方法為基礎建立的教育活動體系[1]。在構建幼兒園親自然課程時,教師需要考慮幼兒的認知水平及興趣,確保課程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基本要求。

(一)倡導回歸自然

親自然課程中的“自然”包含兩個層面:物質層面的自然、心態層面的自然。自然是幼兒教育的環境載體,對于幼兒而言有著天然的吸引力,而幼兒教育以保護幼兒好奇心、激發幼兒求知欲為核心,這一點與親自然課程所倡導的回歸自然有異曲同工之妙。教師在教育教學及課程實施過程中,應以大自然為主陣地,應用原生態的自然資源,構建真實的自然環境,以調動幼兒多種感官,使之全方位地感知周圍世界[2]。呵護幼兒自然的心靈,給幼兒的心靈插上自由翱翔的翅膀,是親自然課程的核心目標,因此,教師應順應幼兒天性,激發幼兒好奇心,拉近幼兒與自然之間的距離,引導幼兒主動融入自然,讓教育回歸自然。

(二)強調尊重生命

開展教育活動的先決條件是充分尊重生命的價值。幼兒教育并不是讓幼兒被動地接受外部的引導,其應始終堅持三個核心:關注幼兒生命成長、改善幼兒存在狀態、提升幼兒生命質量。親自然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促進幼兒個體的良好發展,鼓勵幼兒走進自然并與自然交互,促使幼兒通過這一過程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形成自信進取的人生態度。親自然課程關注幼兒個體差異,著重培養幼兒的適應能力,允許幼兒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速度循序漸進地完成課程目標。

(三)追求靈性釋放

教師在構建具有特色的親自然課程時,需要始終以人性作為課程構建指導理念,同時兼顧自然規律,這樣才能真正地讓幼兒回歸自然,進而在親近自然、體驗自然、感受自然的過程中理解生命的內涵,通過自由活動的過程,將自身的靈性充分地釋放出來[3]。大自然是幼兒的快樂之源,因此,親自然課程能起到呵護幼兒天性、釋放幼兒靈性、張揚幼兒個性的作用,讓每一個幼兒的生命煥發活力。

二、幼兒園親自然園本課程構建的實踐策略

(一)挖掘園本資源,營造自然情境

幼兒園教師在構建親自然園本課程的過程中,首先要從園內資源入手,深入挖掘適用于親自然課程的資源,為幼兒營造一個開放性的自然情境。為此,教師要熟悉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找到最合適的區域作為開展親自然課程的教學場地,如利用幼兒園草地組織幼兒創編草地舞,或者建造“迷你花園”,讓幼兒體驗勞動的樂趣[4]。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幼兒展示各式各樣的植物種子,鼓勵幼兒描述種子的外形及顏色,接著讓幼兒用彩筆將自己喜歡的植物畫下來,如此能將親自然課程與其他課程有機結合,使幼兒掌握一定的自然知識,有效鍛煉幼兒的實踐能力。這些簡易的自然實踐活動,能充分發揮幼兒園內資源的作用,為幼兒提供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機會。

(二)探索多元教學,落實五育目標

為進一步激發幼兒親近自然的熱情與積極性,教師在構建親自然課程時,應盡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從多個角度出發全方位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并將知識講解、活動實踐兩個環節相結合,鼓勵幼兒在學習、實踐中大膽創新[5]。與此同時,教師應在親自然課程中有效落實五育目標:在德育方面,教師可著重帶領幼兒觀察自然中的事物,如植物、動物等,在觀察的過程中引導幼兒認識生命,初步樹立環保意識;在智育方面,教師可引導幼兒通過親自然課程,積累一定的生活常識;在體育方面,教師可以親自然實踐為主要途徑,在實踐中訓練幼兒的體能,增強幼兒體魄;在美育方面,教師可通過手工的方式,鼓勵幼兒用玻璃瓶、小擺件、苔蘚等自主設計微景觀瓶,打造屬于自己的“小世界”;在勞動教育方面,教師可通過種植活動,增強幼兒的勞動意識,鍛煉幼兒的勞動能力,培養幼兒堅韌的精神。

以親自然課程“種蔬菜”為例,教師可組織幼兒在幼兒園內建設一個圓形種植園,帶領幼兒種植時令瓜果蔬菜。在這一課程中,教師可給小班幼兒發放小水桶、噴水壺、小鏟子等工具,指導他們用噴水壺接水,為植物澆水,以此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給中班、大班幼兒發放測量軟尺、放大鏡、水彩筆、觀察記錄表、昆蟲標本等,引導其在種植園內觀察、測量、記錄、養護,以此讓其對自然形成一定認識,了解到自己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此外,教師還可以在種植園的一角擺放一些廢棄塑料桶、布條,帶領幼兒用塑料桶培土,使幼兒了解到土壤是植物賴以生長的環境,并引導幼兒清理土中碎石、用布條裝飾花盆,激發幼兒對植物的好奇心,培養幼兒的綜合素養。

(三)避免過度介入,留下探索空間

在親自然課程中,教師應著重培養幼兒的自主探究意識及能力,在實踐過程中為幼兒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間。在親自然課程中,教師需要扮演觀察者的角色,觀察記錄幼兒學習、探究的過程以及有趣的瞬間,不能過多地介入幼兒的自然學習過程,只有在幼兒長時間無法解決問題導致實踐受阻時,教師才能給予幼兒啟發、點撥[6]。以親自然課程“春天的秘密”為例,教師可帶領幼兒到園中尋找有關春天的元素,比如發芽的柳樹、綠色的草坪、拂面的春風等,使幼兒在進行自然探索的同時,感受春之美。教師還要有意識地為幼兒拓展探索空間,當幼兒在親自然過程中遇到未曾見過的花草樹木時,教師可在幼兒提出問題后,順著幼兒的思路科普有關知識。在這種親自然課程中,教師輔導卻不主導,師幼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切實滿足了幼兒的求知欲、探索欲。

(四)豐富課程主題,提升親自然主動性

在構建親自然課程時,教師不僅要根據課程大綱、教學目標來設置教學主題,還要充分傾聽幼兒的想法,根據幼兒的能力、經驗、興趣、個性化需求選擇適宜的親自然主題,以主題為核心,以一日活動為媒介,開展豐富立體的親自然課程活動,促使幼兒在興趣的導向下主動親近自然[7]。

1.學會傾聽,捕捉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幼兒的世界充滿了奇思妙想,每一位幼兒教師都應該耐心傾聽幼兒的想法,并且從中找到最具價值的、能夠支撐幼兒研究的要點,這也是親自然園本課程開展的一個重要環節。例如,在中班“我是蠶寶寶”主題活動中,一名幼兒說道:“自然角中的蠶寶寶都是白白胖胖的,為什么沒有其他顏色的蠶寶寶?”此時,教師可為幼兒展示一些其他顏色的蠶寶寶的圖片。在看到圖片后幼兒紛紛感到驚奇。一些成人會習慣性地認為蠶只有白色的,而幼兒提出的問題卻極具想象力,因此,教師可以此為要點進行深入研究。

2.允許試錯,引導幼兒自主探究

經過上一環節,教師已經基本了解了幼兒感興趣的點,接下來教師要引導幼兒進行多角度觀察,并且鼓勵幼兒圍繞觀察對象進行交流討論,從而達到引導幼兒自主探究的目的。然而,探索的過程不一定是順利的,可能會有失敗和阻礙,教師應保持平和心態,鼓勵幼兒大膽試錯,在試錯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前進。例如,一天午飯后,一名幼兒因為吃了紅心火龍果,以至于嘴巴、手指被染成了紫紅色,有幼兒看到后提出問題:“蠶寶寶是不是吃了有顏色的食物之后也會變色?”同時,幼兒們決定用不同顏色的水果喂養蠶寶寶,觀察蠶寶寶是否會變色,最終這個實驗失敗了。對此,教師不應批評幼兒,應帶領幼兒查閱資料,讓幼兒了解到蠶變顏色是因為被喂食了特定的人工飼料。

3.投放材料,支持幼兒自主探究

相關理論告訴我們,幼兒的認知能力是其通過與周圍環境和物質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的??吹接變憾啻挝桂B彩蠶都沒有成功,教師便購買了紅、藍、紫、黃四種顏色的人工飼料,這又一次激發了幼兒的探究熱情。幼兒將飼料分別放在蠶盒的四個角落,然后觀察蠶寶寶的反應。幾天后,部分幼兒發現蠶寶寶食用人工飼料一兩天,顏色并不會發生變化,只有連續食用好幾天,它們才會變色,其中食用紫色飼料的蠶寶寶變色速度比食用其他顏色飼料的蠶寶寶快。另一部分幼兒的發現則有所不同,他們觀察到有的蠶寶寶更喜歡食用桑葉,并沒有出現顏色變化,且食用黃色、藍色飼料的蠶寶寶雖有顏色變化,但并不明顯。之后,幼兒又產生了新的問題:變色后的蠶寶寶吐出的絲也是有顏色的嗎?于是,他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實驗。

在以上親自然活動中,幼兒提出的問題充滿了想象力。教師應引導幼兒形成探究共同體,以問題為導向,從自身的體驗與感受出發探索自然,這也是親自然課程所追求的“站在兒童的視角”。

(五)創建特色活動,豐富幼兒實踐體驗

幼兒園教師在構建親自然園本課程時,為了充分彰顯園本特色,除了要設置主題探索、區域活動,還應積極開展富有園本特色的節日活動,以延伸拓展一日活動的內容。第一,環保日。幼兒園教師應抓住環境保護相關節日的契機,帶領幼兒進行多樣的親自然實踐體驗。比如:在植樹節,教師可以親子活動的形式安排家長與幼兒一同種下一棵小樹苗,或者一同為園內的樹木澆水、松土、修枝;在愛鳥周,教師可組織幼兒到百鳥園參觀,認識不同種類的鳥兒,并自主制作愛鳥宣傳海報;在世界糧食日,教師可組織“糧食的由來”“光盤行動”“粒粒皆辛苦”等主題班會活動,使幼兒懂得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是來之不易的,進而自覺節約糧食,做新時代的追“光”者[8]。利用環保節日組織特色親自然活動的目的是激活幼兒主動親近自然的意愿,讓其在體驗中了解自然,認識自然與人的關系,初步培養幼兒愛護環境的意識。第二,自然科技節。不少科學發明都是從自然界中獲得啟示,比如: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研制電子蛙眼,實現對特定形狀物體的準確識別;從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尼龍搭扣;根據魚鰭制作船槳;等等。幼兒園可與當地科技館建立深度合作關系,每年定期舉辦多種形式的科技節活動,現場為幼兒演繹科學實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幼兒園也可以將科技館內的磁懸浮燈泡、旋轉的銀蛋、跳躍的鋁環等專業儀器搬進園內,由專業人員手把手指導幼兒操作,現場體驗科學的奇妙。此外,教師還可以聲音的傳播、水與電、光與影等為主題,精心設計趣味性科學游戲,引導幼兒留心觀察自然,感知身邊的自然現象。

結語

綜上所述,在幼兒教育階段,親自然課程作為園本課程,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師應關注幼兒的參與性,力求將親自然課程與實踐活動進行融合,讓幼兒在主動探索自然的過程中去發現、去體驗,從而有效培養幼兒的生活能力和藝術興趣。

[參考文獻]

陳彥琪.淺談生態學視角下幼兒“親自然”的課程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2(29):61-64.

崔莉莉.幼兒園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的自然課程建設研究[J].知識文庫,2022(18):67-69.

尤登星,劉景容.基于自然的生態化園本課程的構建[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5(4):27-29.

許元治.幼兒園“親自然”課程實施的要素探討[J].名師在線,2022(8):90-91.

徐美洪.鄉土自然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的合理運用:以鄉土自然課程“杏好有你”為例[J].第二課堂(D),2022(1):56-57.

朱建琳.幼兒園體驗式“親自然”課程的實踐研究[J].名師在線,2021(26):10-11.

王春花.談談幼兒園課程的實施問題:以“自然課程”為例[J].幸福家庭,2021(9):27-28.

廖麗莉,馮琪,李文馨.園本自然美育課程的實踐與探索:以西南大學實驗幼兒園藍花楹自然課程為例[J].環境教育,2021(1):40-43.

猜你喜歡
園本課程幼兒園
幼兒園里歡樂多
我愛幼兒園
歡樂的幼兒園
我愛幼兒園
愛“上”幼兒園
家園聯手 實施幼兒園本土文化教育課程
家園聯手實施幼兒園本土文化教育課程
淺談我園美術園本課程游戲化的開展
傳統民間游戲與園本課程的開發研究
民間益智游戲在園本課程開發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