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新課標的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培養探究

2023-08-09 02:25馬垚霞
當代家庭教育 2023年13期
關鍵詞:解決問題能力新課程標準小學數學

馬垚霞

摘 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解決問題能力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數學學習的綜合質量,因此基于新課標的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培養成為當前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新課標背景下,要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從現階段解決問題教學存在的問題入手,確定明確的課堂教學方向;拓展教師教學思路,搭建思維培養橋梁,借助多元練習方式,循序漸進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最后引導總結,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與發展,多措并舉有效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新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3-0145-03

新課標指出有效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在這一關系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則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在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在教學活動中的引導作用,搭建數學學習的多樣化平臺,從而更進一步夯實學生基礎、拓展數學思維,從而有效促進學生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诖?,在新課標指引下,教師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搭建思維培養橋梁,有效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1.明確問題,找準方向

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學中關于解決問題能力培養教學存在比較明顯的問題。首先,以往教學活動中,教師對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并沒有過多的關注,教學的關注點往往在學生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方面,對學生知識的梳理、應用以及知識體系、知識模型的建立能力等并沒有過多的關注,因此學生往往缺少舉一反三的能力;特別是隨著年級的升高,數學問題的研究深度逐漸增加,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新課標背景下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成為當前關鍵。其次,日常教學中,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相對欠缺,一則日常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并沒有足夠的重視,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習慣于采用講解、練習的方式進行教學,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由于課堂探究環節的缺失,導致大部分學生產生了惰性思想,尤其是在思考問題時,總是習慣于跟隨他人的思路,缺少自己的見解,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也缺少舉一反三的能力,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成為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再次,日常教學中,針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練習相對較少,尤其是“雙減”政策落實之前,小學數學課堂內外的有效練習機會相對較少,課堂上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習的練習機會相對較少,課后作業中基本上也是以課后習題、練習冊等書面練習為主,對學生而言靈活應用知識、技能的機會相對較少,有效練習機會相對較少,導致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效果并不明顯,甚至導致學生思維禁錮,只會做題不能解決問題。因此,在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中,教師切忌通過“刷題”的方式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從不同角度入手,制定系統的練習方案,有針對性地鍛煉學生各方面能力。最后,在日常教學以及數學活動組織與實施過程中,教師往往缺少反思與總結意識,導致學生的自主總結以及反思、歸納意識欠缺,而數學學科又是一門需要手腦并用的學科,尤其是在日常評價、反思等環節中,教師一定要突出數學學科的特征,借助評價、歸納、反思的過程,鼓勵學生對學習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綜合整理與歸納,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綜合能力。

基于上述幾方面,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培養過程中,教師需要從教學思路的拓展入手,借助多樣化教學、多元化聯系、系統性評價與總結等措施,打造符合學生學習的多元化數學學習與發展平臺。

2.思路拓展,漸進發展

小學階段學生數學知識、技能的掌握相對較少,因此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拓展教學思路,為學生搭建課堂活動的數學多元活動平臺。

(1)立足核心素養,落實多維目標

新課標提出,小學數學教學要落實立德樹人目標,以核心素養為根本發展目標,搭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此為基礎在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從教學思路的拓展入手,深入理解學科素養內涵,制定系統的課堂教學目標,從而為后續的課堂教學活動提供明確的方向。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教學過程中,結合新課標要求,教師可以制定以下系統的教學目標。第一,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并能理解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代表的意義。第二,能夠將現有的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進行推導、遷移,通過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過程體會轉化數學思想。第三,在交流、反思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反思質疑等習慣,在系統的探究與應用過程中,促進學生知識遷移應用能力。在目標設定中,教師可以從學生角度入手,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講解模式,將學生放置在教學活動的主體位置上,在教學目標設計之初,就決定了將課堂教給學生探究。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從學生現階段掌握的四邊形面積公式入手,預計通過多元化的課堂活動的組織,讓學生能夠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等知識,更重要的能夠將知識靈活應用于具體的數學情境以及生活情境中,從而實現知識的學習、理解、遷移、應用過程,達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提升的教學目標。

(2)立足學生學情,多樣課堂教學

在目標明確的基礎上,分析學生學情,開展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活動是關鍵;新課標對每個學段的教學目標做出了詳細的設計,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具體學情,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為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打造更加多元化的學習機會。同樣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例,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幾何圖形空間觀念,以及抽象思維能力;但是,受年齡以及經歷等多方面的限制,此階段的學生空間想象能力依然比較弱,且沒有形成系統、成熟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因此在教學與實踐過程中還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循序漸進學習、思考的機會,那么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系統的教學方法的應用,由淺入深地進行操作與觀察,才能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系、發展空間觀念。以此為基礎,在平行四邊形面積探討中,教師可以采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實踐操作等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形式,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的過程既能夠初步感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方法,同時也能夠在動手探討、知識遷移過程中,通過觀察、思考感受“轉化”數學思想的應用。例如,在具體面積公式探究過程中,教師創設了“哪塊菜地大”的生活化探究情境;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的創設,既能夠喚醒學生對現有知識的回憶,同時也能夠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哪塊菜地的面積大嗎?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引導學生先觀察、然后再試著具體分析,鼓勵學生通過動手探討、動腦猜想、交流合作試著想出多種方法針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行轉化計算,從而在探討中獲得更多的面積計算經驗。在具體面積探討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鼓勵學生動腦猜想、創新實踐。在探討菜地大小之前,教師可以給出兩個不同的圖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隨后提問:“你們能夠看出哪個圖形大嗎?用什么方法能夠做出比較呢?”小組一:我們嘗試使用重疊的方法,但是發現不能直接得出結論,因為兩者有重合也有不重合的部分,因此不能直接通過重疊方法比較出大小。教師:那么如果我們想要用重疊比較的方法進行面積比較,還可以用什么方法輔助呢?想一下,怎樣才能夠判斷出不重合部分的大小呢?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不僅帶領學生快速融入了課堂探究環節,同時也在多媒體指引下有效拓展了學生的對平行四邊形面積探究的思路,為后續的面積公式推導活動奠定了基礎。

3.思維培養,提升能力

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思維能力的培養是關鍵,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搭建問題探討的框架與思路,引導學生高效融入學習活動過程中,從而達到拓展學生學習解決問題能力的目標。例如,在上述平行四邊形面積探討過程中,在前期數方格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如何計算,數方格的方法并不適用于所有的情況,而且當一個平行四邊形非常大時,就不能用數方格的方法了,如:這兩塊菜地比較大小時(教師給出課堂開始時的場景),那么我們還能夠用什么方法來比較呢?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可以嗎?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小組觀察、討論兩個圖形之間的關系,通過畫圖分析:兩塊菜地的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呢?面積的計算可以如何轉化呢?小組一:老師,我們將剛才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不重合的部分剪下來了,發現他們可以與重合的部分拼接起來,正好跟長方形完全重合了,這樣我們就計算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底邊乘以長方形的寬,也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所以我們覺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底乘以高。小組二:……。通過教師問題引導,幫助學生搭建探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探討的路徑,在探討過程中有效建立起學生借助現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路,在知識遷移與應用的過程中有效落實課程標準要求的,達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目標。

4.多元練習,全面發展

學以致用是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根本,“雙減”政策之后,高效課堂、多元作業成為教師追求的最終目標。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為目標的課堂內外練習活動的組織與實施要從不同維度入手,設計符合學生學情的練習方案。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不同,課堂學習的效果就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因此,針對不同層面學生的練習組織與實施過程中,要堅持分層提升原則。比如,在中低年級學生練習課堂練習中,教師可以采用分層練習的方式;比方說在“升與毫升”課堂練習中,教師按照“雛鷹起飛”“展翅長空”“拓展提升”等板塊進行內容的設定,通過不同難度的練習內容設計滿足學生的知識理解與應用需求。

雛鷹起飛:這一板塊內容相對簡單,可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將課堂所學的內容進行鞏固和熟練,比如給出標有刻度的量杯,然后學生按照圖片的內容進行具體的數字或者單位的填寫。

展翅長空:已知1號杯子能夠裝400mL水,2號杯子能夠裝350mL水,那么你能用這兩個杯子取100mL水嗎?請用最簡練的語言寫出你的過程。此部分課堂練習內容難度有所提升,涉及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數學語言組織能力的考察,因此有一定的難度。

趣味樂園:這部分內容的練習相對靈活,可以是動手探究類型的問題,比如搜集家里關于升和毫升有關的容器,一瓶礦泉水、一桶油等等,在實際生活中對毫升和升等單位形成正確的認知。通過系統的課堂分層練習的設計,教師不僅能夠對學生應用課堂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系統的了解,同時也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遷移應用思路。

5.善于總結,綜合提升

總結的過程也是學生解題能力綜合提升的過程,比如在課堂練習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總結與分析。一方面,教師可以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練習題,鼓勵學生講一講自己的思路、方法等。比如在行程問題、打折問題等一些中難點問題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混淆,那么通過探究、練習的過程,學生可能短時間內掌握了解題方法,隨后再通過講解的過程,引導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技能等內化吸收,在講解、分享的過程中,有效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借助課堂評價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課堂探究學習的過程進行綜合的反思與總結,說一說自己的收獲與問題,借助自主評價的過程不僅提升學生的學習與總結能力,同時也能夠有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后續課堂教學準備方向。

總而言之,基于新課標的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要從教師思路的拓展開始,借助多樣化的教學、系統的課堂內外練習等拓展學生解決問題思路;通過數學思想的融入,搭建學生解決問題思維,再通過系統的總結與評價過程,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劍.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練習課有效性的探析[J].新課程,2022(28).

[2]李旋.立足減“量”提質,以適應性練習促進深度學習[J].教師,2022(13).

[3]于國勇,李小萍.小學數學練習中綜合思維培養的實踐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2(02).

[4]豆憲蘭.智慧練習+深度思維——小學數學練習課模式新探[J].智力,2021(36).

[5]王學軍,張淑芳.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課型“互動生成式”課堂構建的實踐探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2(06).

猜你喜歡
解決問題能力新課程標準小學數學
培養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轉換數量關系角色,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新課程理念下“數學問題解決”的生活教學
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的分析
新課程標準下如何培養初中生的數學思維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培養數學意識發展思維能力的研究
培養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