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T MRI對單側不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定量分析

2023-08-10 12:54牛梅彥
河北醫藥 2023年13期
關鍵詞:關節盤下頜患側

牛梅彥

顳下頜關節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eases,TMJD)的常見表現包括關節盤移位、退變、關節腔積液、髁突及翼外肌異常改變。MRI由于軟組織分辨率較高,目前已成為顳下頜關節紊亂病診斷的金標準[1]。了解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常見MRI表現對于口腔醫師選擇正確的臨床治療決策具有重要意義[2]。顳下頜關節盤移位是TMJD患者常見的臨床表現,其中不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ADDWoR)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所見,國內對單側ADDWoR患者雙側顳頜關節盤定量研究關注較少。本研究對象為單側ADDWoR患者MRI圖像,研究健側及患側關節盤定量數據,并統計髁突骨質形態改變及關節腔積液,探討其臨床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單側顳下頜關節癥狀就診并經MRI檢查確診單側ADDWoR,對側顳下頜關節盤髁關系正常的患者46例。排除標準:既往顳下頜關節疾病有創治療史、對側盤髁關系異常,下頜骨腫瘤病史,先天性發育畸形、頜面部外傷。

1.2 方法 采用美國通用GE公司生產的1.5T磁共振成像機,采集線圈選擇2通道88.9 mm(3.5英寸)表面線圈。在三平面定位像上找到髁突最大截面,確定髁突長軸內外連線,與此連線平行或垂直,分別于閉口及開口位采用T2WI、PDWI序列獲得雙側斜矢狀位和斜冠狀位MR圖像,以確定是否有髁突骨質形態改變(或)積液。

1.3 數據測量及判讀 在聯影PACS工作站上選取斜矢狀面中能顯示關節盤最大截面的 MRI 圖像,使用測量軟件為 MB-Ruler(Markus Bader,Berlin,德國),數據精確到 0.01 mm,分別對關節盤前、后帶厚度及長度進行測量,參照Xie等[3]方法,A點為關節盤前帶最前緣中點,B 點為關節盤中間帶中點,C 點為關節盤后帶后緣中點。 分別進行測量 AB 與BC 距離,兩者之和為關節盤的長度。如關節盤變形嚴重,無法辨別中間帶,則可直接測量 AC 間距離作為關節盤的長度。選取關節盤前帶及后帶最大層面厚度作為關節盤前后帶厚度AA’、BB’。圖像均由2名診斷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師進行分析及測量,并觀察患側髁突骨質改變及患側關節腔是否合并積液。髁突骨質改變包括有無骨贅、有無髁突變尖或骨質緣毛糙、有無骨皮質增厚、骨質硬化、是否有水腫及囊性變。見圖1~4。

圖1 關節盤長度測量圖2 關節盤厚度測量圖3 髁突骨質緣毛糙、髁突變尖 圖4 冠狀位髁突水腫

1.4 關節盤分型 Ⅰ型:關節盤形態基本正常,為雙凹形,關節盤長度正常;Ⅱ型:雙凹形,伴關節盤后帶增厚、盤后區類盤樣改變,或輕度折疊,關節盤長度基本正常;Ⅲ型:關節盤中度折疊,可呈“U”形或“V”形,關節盤長度仍可覆蓋整個髁突頂部; Ⅳ型:關節盤縮短、折疊,不足以覆蓋整個髁突頂部;Ⅴ 型:關節盤嚴重縮短變形,呈雙凸形或球形。

2 結果

2.1 測量者數據可重復性分析 ICC檢驗顯示雙側顳下頜關節盤前帶厚度的ICC值均較高,ICC值分別為0.984、0.980,雙側顳下頜關節盤后帶厚度的ICC值均較高,ICC值分別位為0.925、0.957,雙側顳下頜關節盤長度的ICC值亦均較高,ICC值分別為0.936、0.927,說明2名醫師的測量數據一致性良好,取其平均值作為最終觀測數據。見表1。

表1 兩位測量者間關節盤前帶厚度、后帶厚度及關節盤長度的ICC檢驗

2.2 患側與健側關節盤前、后帶厚度及關節盤長度比較 對健側關節盤前帶厚度(2.58 ± 0.60) mm<患側關節盤前帶厚度(2.81±0.75)mm(P>0.05);健側關節盤后帶厚度(2.66±0.79) mm<患側關節盤后帶厚度(3.58±0.73)mm (P<0.05) 。健側關節盤長度(10.74±1.56)mm>患側關節盤長度(9.34±1.99) mm(P<0.05)。 見表2。

表2 雙側關節盤前、后帶厚度及關節盤長度比較 mm,

2.3 不同關節盤分型下髁突骨質改變及關節腔積液發病率比較 本研究共納入單側ADDWoR患者46例,其中伴發髁突骨質改變者35例(76.1% ),伴發關節腔積液者27例( 58.7% ),同時伴有髁突骨質改變及關節腔積液者18例(3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關節盤分型下髁突骨質改變及關節腔積液發病率比較 例

3 討論

TMJD常表現為關節盤移位、關節腔積液、髁突退變等,隨著病程的進展,可復性關節盤前移可進展為ADDWoR。 關節盤位于髁狀突與顳骨關節窩內,伴隨著顳頜關節紊亂癥的出現,關節盤存在信號、形態等多方面的變化,這些變化很可能與關節盤內部的重構和退變有關,在TMJD中可能具有重要意義[4]。

關于關節盤的形狀,部分學者認為TMJD早期,關節盤可以保持正常形態,而隨著時間推移,移位的關節盤會出現重構,從而形成雙凸或者圓形的關節盤,Heffez等[5]表明,關節盤形狀的改變是顳下頜關節內部排列紊亂的一個重要特征。本研究在ADDWoR移位中,關節盤形狀發生變形,后帶增厚,與以往研究結果[4,6-8]一致。Miller等[9]報道所有不可復性關節盤移位病例均有關節盤增厚變形。Zhuo等[10]在一項青少年研究中證實在不可復性關節盤移位時,患側與健側對比,關節盤長度縮短、關節盤前移。本研究亦顯示不可復性關節盤移位,關節盤后帶增厚,關節盤長度較健側縮短。

TMJ關節積液是對盤髁關系功能紊亂的一種炎性反應,慢性的關節盤移位可以引起關節盤形狀和髁突-關節窩關系的改變,從而為積累關節液創造條件。本研究患側合并關節腔積液發病率為58.7%,關節腔積液的高發病率與Alman等[11]研究結果高度符合。

MRI可以清楚顯示髁突形態,TMJD患者的MRI影像常??梢杂^察到髁突骨質吸收或者骨贅,本研究伴發髁突骨質改變者35例(76.1%),其中包括骨贅形成、髁突變尖或骨質緣毛糙、骨皮質增厚、骨質硬化、水腫及囊性變。Ahn等[12]報告,MRI診斷為單側 TMJ可復性盤前移位的患者,面部不對稱主要表現為下頜骨不對稱,以患側下頜支長度縮短為主要特征,而下頜體長度變化不大。吳勇等[13]研究發現,ADDWoR患者的下頜支和下頜體均縮短。本研究髁突扁平,髁突骨質增生、硬化、骨贅形成等髁突骨質退行性改變發生率為76.1%,再次證實關節內紊亂與髁突骨質結構的退行性變化相關。

本研究納入不同程度病例為單側不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患者,I型0例,Ⅱ型7例,Ⅲ型21例及Ⅳ型16例,Ⅴ型2例,主要為Ⅱ~Ⅳ型,對不同類型關節盤形態、髁突骨質改變及關節腔積液發病情況進行研究,不同關節盤類型下其發病率無明顯差異,說明關節盤形態重構均會引起不同程度的骨質適應性改變及周圍軟組織反應性積液的產生。Emshoff等[14]認為骨關節炎或(和)關節腔積液的存在與關節疼痛相關。

綜上所述,MRI可客觀顯示不可復性關節盤位置、形態、厚度及長度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周圍軟組織炎性反應,如關節腔積液及髁突骨性結構改變。本研究結果揭示了ADDWoR的發病機制,為指導臨床治療關節盤移位提供重要參考價值。

猜你喜歡
關節盤下頜患側
顳下頜關節盤前移位病因研究進展
MDT診療模式在顳下頜關節盤不可復性盤前移位中的治療效果
顳下頜關節紊亂病關節盤與髁突改變的MRI表現及相關性研究現狀
更 正
顳頜關節內紊亂的MR 表現
腦卒中康復操患者常做好
偏癱病人良肢位擺放的秘密
CBCT對下頜磨牙根分叉病變的評價
磨骨術在下頜角肥大患者整形中的應用分析
乳腺癌術后患者患側上肢置入PICC導管的臨床應用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