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譯介策略探索

2023-08-16 22:06張云
中國民族博覽 2023年9期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摘 要】本研究在生態翻譯學的理論框架下,以沈繡為主要研究對象,探索非遺譯介的策略:根據不同的翻譯生態,選擇性地使用歸化、異化策略,采用直譯、改譯、編譯、增譯等方法,在語言、文化、交際的三個維度進行適應性地選擇并轉換,同時進行順應性設計,實現非遺文化在譯語文化中的適應,推動非遺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譯介策略;生態翻譯學;沈繡

【中圖分類號】J5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9—052—03

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見證了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是浪濤拍打千百遍后的瑰寶,光彩奪目。保護非遺就是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地域性和包容性,是對我國五千年文明史的禮贊。近年來,各級各地有關部門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加大對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視,提供組織、經費保障等,并利用新媒體手段,大力宣傳非遺。然而,對于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不應是封閉的,還要以對外譯介等途徑使其走出國門,從而實現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這與當前我國倡導的“走出去”的文化戰略不謀而合。南通處于長江之尾、大海之端,長江文化與海洋文化在這里交匯,以長江為界的文化圈也在此交融。作為江蘇省非遺保護的重點地區,南通擁有一大批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類的非遺項目,其中沈繡在全省乃至全國別樹一幟。

一、 南通非遺譯介現狀

(一)非遺外宣英譯資料不齊全

南通尚未有完整的英文或中英版本的非遺類書籍;南通非遺項目的宣傳片較多,網絡上能搜索到“藍印花布——南通非遺文化宣傳片”“以匠心致匠心——南通非遺紀錄片”“南通非遺系列微視頻”等,但其中只發現“以匠心致匠心——南通非遺紀錄片”有英文字幕。關于非遺網站,“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都對南通各個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中文介紹,但缺乏英文譯本?!澳贤ǚ俏镔|文化遺產網”有國家、省、市級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等的中文介紹,但未設置英文網頁,且網站更新速度較慢。此外,通過搜索相關的微信公眾號找到“南通非遺”,其中“項目管理”一欄中的“名錄項目”和“傳承人風采”都是空白,只有“傳承基地”有相關中文介紹,“傳承保護”一欄中“保護動態”“理論研究”是空白,只有政策法規有一些中文介紹,而且此公眾號更新周期較慢、關注率不高,不能起到對外宣傳的作用。通過走訪南通市區的非遺博物館還發現,中國沈壽藝術館、中國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有相對完整的中英文介紹,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對于南通省級以上的非遺項目進行了非常詳實的圖片及文字簡介,但是沒有英譯版本。

(二)非遺外宣英譯文本存在問題

1.翻譯方法使用不當

非遺的制作技藝是源于語境中特有的文化符號,譯者很難在譯入語中找到對等的譯文,往往會選擇直譯法,但是容易引起譯文受眾文化理解上的障礙,例如:“手工刮防染漿”的譯文為“Starch Covering”,“手工刮白”的譯文為“Scraping of Starch”。用簡單的意譯法,譯入語受眾無法了解藍印花布手工刮防染漿、手工刮白的技法,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可以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意譯法的基礎上進行增譯,通過恰當的文化轉換,使譯文符合譯入語的文化特征,譯文受眾就能夠接受,最終使非遺文化得到傳播和交流。

2.機器翻譯過度使用

近些年來,計算機智能發展迅速,日益眾多的翻譯軟件被應用到翻譯活動中。但是對于涉及文化、專業類的詞語,翻譯軟件往往不能給出精準地道的譯文,機器翻譯出來的譯文一般行文不夠流暢,而且晦澀難懂、不易理解。翻譯過程中,過度使用機器翻譯,會大大降低非遺外宣文本的英譯質量,造成文化誤讀,導致譯文受眾對我國非遺文化的接受度和認可度降低。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譯介策略探索

(一)生態翻譯學與非遺譯介

“生態翻譯學”以中國傳統的和合思想為核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學研究范式。非遺項目帶有“本土文化特色、哲學思維”,為彰顯文化原生態的特征,非遺項目的成功譯介需要廣大學者構建一條中國特色的翻譯話語體系。以“生態翻譯學”為指導,依據“適應選擇論”,對非遺外宣文本在語言、文化、交際三個層面進行和諧轉換。由此,探索出以“本土特色”為核心,與“世界文化”相融合的翻譯理論。翻譯理論得到發展,作為本土文化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實現“走出去”,理論與實踐達到統一。

(二)生態翻譯學指導下的非遺譯介實踐

生態翻譯學為非遺的成功譯介提供了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依據“適應選擇論”,在譯介的過程中,譯者應發揮自覺能動性,根據不同的翻譯生態環境,采取恰當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并在三個維度進行選擇轉換,以達到較為理想的翻譯效果,從而改善南通非遺翻譯的現狀,推動南通非遺的對外傳播和交流,實現南通非遺的可持續發展。

1.語言維的轉換

語言維的轉換是指譯者關注兩種語言的形式,包括結構、風格、修辭等方面。因為分屬不同的語系,漢語和英語在語言維度存在比較大的差異。譯者需要對這些語言維度的差異進行合理的選擇與轉換,用目標語譯文準確地“再現”源語文本,適應譯文讀者的理解和認知。

例1:沈壽的“仿真繡”結合了中國傳統刺繡和西方油畫光色藝術,獨特的刺繡針法和色線用法,生動逼真、淋漓盡致的表現力,達到了完美的境地。

譯:The“simulated embroidery”from Shen Shou, combines Chinese traditional embroidery with light and color art of western painting for which it owns a unique embroidery needle method and color line use with vivid and realistic performance that achieves the perfect and extreme condition.

例2:藍印花布格調樸素,高雅,蘊含著我們中國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情調,經過歲月的淘洗,煥發著越來越迷人的魅力。

譯:With simple but elegant characteristics, blue calico contains Chinese peoples aesthetic preferences and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harming during its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例3:機杼聲聲,鳥語花香。這就是您所看到的南通紡織博物館,一個集歷史、科普、園林為一體的“紡織大觀園”。

譯:Hearing the sound of shuttles waving, birds singing, smelling sweet of flowers. Here is what you see——Nantong textile museum, a “Textile Garden” with function of history,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and park.

漢語語言辭藻華麗,成語特別豐富,這正是漢語的獨特魅力所在,也是幾千年華夏文明的積淀。例1中的“生動逼真”“淋漓盡致”是對沈壽“仿真繡”表現力的感嘆,直譯法可以傳達原文的涵義,并保留漢語語言的美感和韻律,所以翻譯成“vivid and realistic”“perfect and extreme condition”。

此外,漢語是一種動態語言,體現在多用動詞,敘述呈動態,如例2中的“蘊含”“經過”“淘洗”“煥發”等動態語言呈現出逼真的動態畫面。英語是靜態語言,體現在少用動詞,而多用名詞、形容詞、介詞、副詞等來表達動作行為、變化狀態等,一般敘述呈靜態,譯者用編譯法,以“with”“during”“development”等來表達中文中動態的涵義。如果按照原文中的動詞來翻譯,就違反了英語的語言規則,譯文受眾也沒辦法理解。例3中的“機杼聲聲”“鳥語花香”描繪的是靜謐祥和的環境、忙碌勞作的場景,譯文中增加了“hearing”“smelling”兩個動詞,能夠再現原文的意境,保證了譯文的連貫性與準確性,目標語讀者也容易接受。

2.文化維的轉換

文化維的轉換是指譯者關注文化內涵如何在不同語言間進行傳送與詮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不能離開文化。由于風俗習慣、歷史典故等的差異,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很難在目標語中找到“文化對等”,在這樣的翻譯生態環境中,譯者就要對譯文做出合理的文化轉換,并通過一定的翻譯策略來彌補這種逆差,并能夠適應譯語所屬的文化系統,以符合目標語讀者的閱讀認知,并達到文化傳播、交流的目的。

例4:著名美術家韓美林教授為本館題詞“天工開物”。

譯:“Tian Gong Kai Wu”,dedicated to the gallery by the artist, professor Han Meilin.

例5:圖案藝術性強,是中國藍印花布典型代表,它適用于民間各種日常裝飾品。如服裝、被面、包袱、頭巾、帳沿、床單、門簾等。

譯:It is a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Blue Calico. It is a suitable decoration for many everyday articles such as clothing, quilt—covers, table cloth, scarves sheets and portieres, etc.

例4中的“天工開物”,由“巧奪天工”“開物成務”兩個詞組合而成,意思是只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和技能,遵守事物的發展規律,辛勤勞作,就能生產出生活中所需的物品,其精美的程度甚至勝于天然。譯文只是用音譯法,并沒有譯出“天工開物”的文化內涵,試改譯為:“Tian Gong Kai Wu”(As long as we enrich and improve our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follow the ru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and work hard, we can produce all kinds of articles needed for life, and the degree of its beauty is better than that of nature)。對于譯文受眾難以接受的文化負載詞,一般選擇文化式增譯的方法,以實現文化信息的傳遞,譯文受眾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內涵。例5中的“包袱”是指用布包起來的一種衣物包裹。譯文把“包袱”翻譯成“table cloth”,顯然是誤譯,譯文受眾看過之后會以為是桌布,試用增譯法,譯為:“Baofu,(A piece of cloth used to wrap up the clothes in ancient times of China)”。

3.交際維的轉換

交際維的轉換是指譯者關注原文的交際目的在譯文中是否體現。交際是語言的目的,譯者除了要關注譯文的語言和文化的正確轉換和有效傳播,還要注重譯文是否實現原文的交際意圖。根據Newmark的理論,交際翻譯應使譯語文本對譯文讀者產生的效果基本與源語文本對源語讀者產生的效果等同,譯者需要做出適應性的選擇轉換,以達到交際的目的。

例6:慈禧大喜,贊之為絕世神品,親筆賜給“壽”字,故更名沈壽。

譯:Queen Cixi was very happy and gave the word “shou”to her, that is why she changed her name as shen Shou.

例7:沈繡享有“繡中之繡”“國寶中之瑰寶”以及神針的美譽。

譯:Shen Embroidery enjoys the reputation of“Embroidery among the embroidery”“Treasure among the treasure” and “Super Needle”.

例8:民間藝術是最“土”的,也是最“洋”的,這可以從藍印花布得到最好的證明。

譯:The folk arts may be the most “countrified”, but can be the most modern as well at the same time, which is actually well exemplified by blue calico.

例6中沈壽在慈禧七十壽辰的時候獻給慈禧《八仙上壽圖》,慈禧大喜,所以賜名“壽”,是長壽的意思,帶有健康長壽的美好祝愿。但是譯文直接音譯為“shou”,試用增譯法,譯為“shou, which means longevity”,這樣才能傳達出與原文大致相同的感情色彩,實現交際維的轉換。例7是對沈繡極高的贊譽,沈繡是繡品中的極品,所以直譯為“Embroidery among the embroidery”“Treasure among the treasure”。沈秀的針法變化多端,譯文并沒有將“神針”直譯為“Divine needle”,而是改譯為“Super Needle”,以上譯文對譯文讀者能夠產生與源語讀者基本相同的效果,達到了交際的目的。

例8中的“土”和“洋”譯為“countrified”“modern”,意思是藍印花布雖然“土氣”,但符合時尚潮流,被大家所接受。譯文符合源語的交際意圖,譯文讀者也比較容易理解。

三、結語

非遺的外宣譯介堅持以生態翻譯學為理論框架,充分斟酌譯語讀者的接受度,盡量保留中國文化的異質性,本著平衡和諧的原則,根據不同的翻譯生態,選擇性地使用歸化、異化策略,并采用直譯、改譯、編譯、增譯等方法,在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進行適應性地選擇轉換,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保護與傳承。此外,非遺的成功譯介還需要各個層面的共同努力,包括實施主體、方法策略、技術手段、傳播媒介等。因此,非遺英文資料、英文網站和英文語料庫建設有待推進,非遺外宣文本的英譯質量有待重視,專業的非遺譯介人才亟待培養。只有以文字、圖像、聲音、網絡互動耦合形成多模態的媒介,才能推進非遺的對外傳播和國際化進程。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南通市社科基金項目: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譯介策略探索(項目編號:CNT042);2022南通科技職業學院青年基金項目: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譯介策略研究(項目編號:KY202214)。

作者簡介:張云(1983—),女,江蘇南通人,講師,研究方向為地域文化、語言文學。

猜你喜歡
生態翻譯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的內蒙古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景點翻譯
生態翻譯學視閾下漢語網絡流行語英譯的三維轉換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生態翻譯學研究簡述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生態翻譯學角度下的中日影視作品片名翻譯分析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譯品長存現象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