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和文化精神對于高校古代文學教學的啟示意義

2023-08-18 03:07王愛軍
知識窗·教師版 2023年7期
關鍵詞:古代文學文化傳承

王愛軍

摘要:古代文學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文章探究和文化精神對古代文學教學的意義,包括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關系、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建設良好家風、保持身心愉悅。通過對以上四個方面展開分析,得出古代文學教學可以實現和文化精神的學習與傳承,并用來拓展教學的領域,豐富教學的層次和內容,指導教學的過程,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和文化精神;文化傳承;古代文學

和文化精神是中華民族歷代先祖在不斷的實踐斗爭中總結出來的一種人生智慧,對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字的創造為記錄、傳承和文化精神提供了形象載體,令世人可于千萬年后通過文字的記載來體悟前人的偉大,并通過學習將這一智慧運用于現實生活,用來指導人生規劃和社會建設。

和文化精神內涵豐富且境界高遠,雖傳承數千年而歷久彌新,但在當代社會也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同樣,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和文化元素,無論是在人與自然關系、社會人際關系方面,還是在家風、個人修養方面,皆有所涉及。以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為教學內容,運用和文化精神蘊含的古老智慧,指導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挖掘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育人因素,實現高校育人目標。

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古代文學作品中涉及天人合一思想的有《寡人之于國也》《述而篇》等,尤其是《詩經》中的作品往往體現出和諧的生態美學。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突顯此類作品中所蘊含的生態環保意識,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自然環境觀。

以《寡人之于國也》為例,梁惠王向孟子詢問王道,孟子卻從百姓的衣食住行談起,提出“不違農時”的重要思想,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關系:“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庇赊r時、漁獵、樵伐而至王道,孟子的見地深刻而高遠。

此段論述蘊含著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識,在孟子的思想中,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是否強盛。君主一旦明白其中關鍵,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就能使百姓安居樂業,成就帝王功業。因此,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不僅會影響到生態環境,對國家社會的安定也會產生根本影響。從本質而言,保護生態環境是為了國家的發展與強盛,其出發點與落腳點皆是在人類社會。在某種意義上,人類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熱愛國家。

中華民族的祖先不僅具有明確的保護生態環境意識,還將這種意識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甚至用法律條文來規范人們的行為。黃帝、周文王、孔子等人皆有過關于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言論,分別記載于《史記》《論語》等典籍中。依據《逸周書·大聚解》的記載,夏朝就已經頒布了與環保相關的法令:“旦聞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逼浜髿v代皆有針對保護生態環境而設立的法規詔令,可見此種意識由來已久。

二、建立良好人際關系

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滲透良性人際關系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與人為善是社會生活的必要原則,因為人是群居性動物,在社會生活中,只有保持與他人的良好關系,才能獲得自身發展的資源。維持持久而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和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也是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古代文學作品中記載著與社會交往相關的禮儀和事例,直接涉及交往禮儀的典籍有《禮記》,較多論述人倫關系的典籍有《論語》,在其他古代典籍中,雖不以記述人際關系為主旨,但其中所記載的事例為如何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提供了參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古代典籍作為依據,分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幫助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抖Y記》是一部規范人們言行舉止的著作,通過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實現建設大同社會的終極目標。其指導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就是相互尊重,即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這一原則即使到了今天依然適用,依然是人們進行社交的根本依據?!抖Y記》指出人類社會交往的本質即互動性。那么,如何進行正確而有效的互動呢?《禮記》中有明確的記述,如對父母要以孝順為先,“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對長輩要以恭敬為先,“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對自身要時刻警醒,“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與之相同的思想在《論語》中也有體現?!秾W而篇》就提出了與人相處的基本原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分別從孝、悌、謹、信等方面來要求弟子,此思想后來演變成國人的共識,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這個思想也指出一個根本的人生思維,即先做人再學習文化知識,與現代社會所倡導的以德為先的理念相互呼應,對現代社會的教育是有啟示的。在唯分數、唯名校、唯學歷的社會風氣下,現代教育存在弊病,但若依據孔子的這一思想來糾正時弊,可起到藥石之用。

《公冶長篇》從反面警示學生不要以諂媚待人,“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人要保持獨立的人格,不要為了一時的利益而喪失氣節,更不可心懷怨恨地與人來往,如此才能建立起與他人的和諧關系?!蹲勇菲诽貏e重視對自身的嚴格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當一個人達到一定的境界時,就能起到示范作用,縱然不用語言去要求,他人自然會服從命令,從而產生不言而教的效果。這一境界的實現要以正為本,并且要用正的原則來律己。

與《禮記》《論語》相得益彰的是,《史記》《左傳》《呂氏春秋》等典籍中記載了大量人際交往的事例,從正反兩方面提倡孝、信、義、仁等為人處世的原則,以期通過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來達到營造和諧社會的目標。

三、建設良好家風

家風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社會風氣的趨向。重視家庭的經營、促進良好家風的形成,對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涉及家風建設的元素有很多,在講授相關篇目時,教師可以將古代先賢關于家風建設的思想理論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掌握家風建設的要義,傳承治家智慧。

依據《周易》的記載,善是保證家庭興旺的根本前提?!吨芤住穼彝ソㄔO是極為看重的,其三十七卦以“家人”作為卦名,每一爻都論及家庭經營的原則與所處的狀態。其中九三爻談及家人關系對家庭興衰的影響,指出實現家庭興旺的途徑,“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針對家庭出現災禍的問題,《周易》提出了防微杜漸的觀點,“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此處通過對坤卦的解釋,揭示經營家庭一定要從細小處入手,將種種不利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如此方可長期保持家庭的興旺。

在《周易》《禮記》等典籍的熏陶下,中國形成了深厚的家風文化。西周時期的《誡伯禽書》被奉為家訓典籍之始。西漢時期,司馬談所作《命子遷》也是家訓名篇。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創作了《顏氏家訓》,該書成書于隋代,書內講述了教誡子孫的思想,成為后世家庭教育的重要教材。宋代又有歐陽修所作《誨學說》、袁采所作《袁氏世范》等家訓書籍。此風一直流傳至明清,《朱代家訓》《弟子規》《曾國藩家書》等皆為治家名作。面對浩瀚如汪洋的家訓典籍,教師必須汲取其中蘊藏的治家智慧,轉化為古代文學教學的內容,通過引導和講解,讓學生系統掌握中華古代家訓的知識和智慧,從而運用于工作和家庭中。

四、保持身心愉悅

和文化精神的另外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個人要保持身心愉悅。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人們具備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在這種形勢下,擁有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至關重要。古人講求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的前提是達到身體上的安康和精神上的自由,只有先實現個體自身的和樂,才能具備與外界相和諧的基礎。

《黃帝內經》《莊子》等典籍記載著與修身養性相關的方法,教導人們如何去調理身體,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保持精神上的愉悅,從而達到心胸開闊、為人豁達的境界。此外,治國理政、道德建設、教育等方面也屬于和文化精神的范疇,教師將和文化精神融入古代文學教學,可以培養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從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不斷深入提供人才支持。

在高校古代文學教學中滲透和文化元素,讓學生系統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是傳承和弘揚和文化精神的一個重要手段。學生將來會在各個領域從事不同的工作,可以在不同領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通過古代文學教學實現和文化精神的傳承是可行的,在古代文學教學中貫穿和文化精神也是必要的。

中國古代典籍中蘊藏著豐富的和文化理論知識,這些理論知識可用來指導古代文學教學,可以提升古代文學課堂教學的高度、深度、廣度?!吨芤住分杏涊d著與和文化密切相關的內容,如《兌卦》提出“和兌,吉”的觀點,點明平和與吉祥之間的內在關系?!肚浴诽岢觥氨:洗蠛汀钡乃枷?,也是和文化的源頭之一。

總之,古代典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滋養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創造了無數璀璨的世界奇跡。古代文學作品就是這座寶庫的一個縮影,凝聚了古代典籍的精華。高校通過古代文學教學打開智慧寶庫的大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傳承下去,而和文化精神恰恰可以作為高校古代文學教學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契合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實際運用,既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又使其精神得到滋養。

總而言之,教師要對中華古代典籍所蘊含的文化精神進行深入挖掘,為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注入全新的活力,輸送源源不斷的營養,并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更為重要的是,教師以挖掘中華文化精神為切入點,可以為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改革找到一條新的途徑,令這一學科重新煥發出生機。

參考文獻:

[1]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張聞玉.逸周書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3]鄭玄.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

[5]周振甫.周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1.

[6]孫春艷.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古代文學教學[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基金項目:2022年內蒙古自治區三科統編教材“鑄魂工程”專項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的實施路徑研究”,課題批準號:NGHZX2022016。

(作者單位:赤峰學院文學院)

猜你喜歡
古代文學文化傳承
古代文學圈中的“鄙視鏈”
高校古代文學教學“問題意識”探究一一以《詩經》為例
韓國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探析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簡介
談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幾點啟示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